1、热能与动力工程新技术专题报告辽宁科技大学新技术专题报告学院:装备制造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学号:1033030121姓名:张依笛2012年3月8日新技术专题总结最近我学院开设了新技术专题课程 ,虽然只有一周课时少,但老师们却用了短短时间 向我们讲述了课程的精髓 ,使我们了解了专业教育的历史 、现状及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及 规格以及最新的关于我们专业方向知识 。为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给予了指导方向,真正知道我们这个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毕业以后有哪些的应用领域 。一、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我国能源动力类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形成于 20世纪50年代。当时受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专业分割很细。在热能
2、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就先后包括锅炉 、电厂热能、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a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 、冷冻与冷藏、水能动力工 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 与提水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等几十个小专业 ,形成了以工业产品生产引导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格局,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当时的发展相互适应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体制发生很大的变化 。社会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将几十个小专业压缩为 9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力发动机、制冷及低温 工程、流体
3、机械与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和冷冻与冷藏 。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进一步将以上 9个专业合并为1个,即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从原来的几十个专业合并为 1个专业,全国现在有120多所高校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3年,随着能源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 ,浙江大学率先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造成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得到广大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2004年,清华大学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造成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都计划将专业范畴作更大的拓宽 ,一场新的教育改革正在酝酿 。由此可见,在短短的十年内,热能与动力
4、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力度巨大 ,成绩斐然。经过教育改革,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口径大大拓宽 。学生基本知识面得到拓展 ,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大大加强 。因定位、地域分布、历史继承和社会和国家需求等具体情况不同,本专业形成了各高校间课程设置、专业重点的各有特色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态势 。半个世纪以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他们是我国国家建设尤其是能源动力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 ,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的定位依据1.对口行业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潜在市场 ,国家己于1994年把汽
5、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并出台了气车工业产业政策。为此,我国汽车工业通过实施结构性的大调 整,从企业、产品到市场格局,都将产生重大的变化,这将大大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 。可以预见今后十年,将是我国汽车工业培育和成长的重要时期 。这预示着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2.高校专业调整的要求1998年全国高校专业调整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能源动力类一级学科的一个二 级学科,其涵盖了九个三级学科: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 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 工程。本专业根据地域优势和自身特点 ,确定把热力发
6、动机、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三个三级学科为重点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学校 211 ”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本专业在辽宁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等情况 ,结合定位依据,我们制订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 。1研究型人才培养规格本培养模式按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专业教育 ,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 ,可以进一步深造,成为能源与动力学科的专门研究人才和师资 ,也可在工程领域中从事与热能与动力相关的工程设计 、产品研发及技术管理工作。2.技术型人才培养规格本培养
7、模式依托某一个工程领域,培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与该工程领域有关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 。毕业生应能够在该工程领域中从事与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的设计 、开发及管理工作。本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是 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从此出发,我们 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热力发动机、汽车工 程、制冷设备、热工设备及其它动力机械领域的研究 、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等高级工 程技术人才。从培养目标出发,进一步确定的培养规格是:德: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
8、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奉献精神 ,具 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智:获得机械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分析问题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对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有所了解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计算、实验、测试、数据处理和计算机 应用等技能;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一般的外文资 料。体: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具 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总之,本着建设好专业,谋求新的发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的宗旨 ,我们将再接再 厉,争
9、取使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四个专业方向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分工对本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 ,国家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各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 。专业培养规格主要分 研究型”和 技术型”两大类。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技术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 ,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 ,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
10、方向 (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2) 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3) 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 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允许学校在这四个专业方向外的能源与动力领域如可再生能源 、能源环境工程等设立 新的方向。所有方向必须具备本规范规定的统一专业培养目标 ,统一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和 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四、专业知识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 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 设计、
11、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2) 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 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 方面的知识。(3) 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 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 ,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 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掌握
12、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 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及水电厂 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 ,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 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 ;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 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 (含四
13、级)。(3)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 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 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 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了解其学科前沿和 发展趋势。(5)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 等基本技能。(6) 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 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7)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五、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景伴随现实环境的发展,热能与动
14、力工程的重要性正在日渐突出 :目前全世界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 ,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节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 ,在能源、交通运输、汽车、船舶、电力、航空宇航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越来越广 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 ,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 ,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 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
15、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 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 92年,石油20.5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 质能源十分匮乏。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 ,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 ,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以及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 。特别地,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 。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 。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 ,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16、。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 ,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适应上述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 ,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 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 。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因此,对能源动力
17、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 ,实现其环境友好化,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应的体现 。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 ,但有其独特的问题,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 。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 ,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上就是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新技术专题报告 ,让我对热能与动力工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未来也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 ,再次感谢老师们辛勤讲解并暗暗下定决心 ,充充实实、丰丰富富地走好大学这珍贵的四年 !辽宁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10.1张依笛2012年3月8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