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4.31KB ,
资源ID:120926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0926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实词与虚词.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实词与虚词.docx

1、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实词与虚词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实词与虚词【课程简介】 语言的学习是从文字开始的。实词和虚词的识记和辨析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是文言实词浩繁难记,文言虚词灵活多变,学生对此常感头痛。本课从有趣的甲骨文说起,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特点,文言文学习的规律,教授学生一些识记、辨析实词和虚词的简易方法,以便大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点归纳】一、实词实词是相对虚词来说的,指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1依字形推断语义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音、义相互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形声字、会意字约占汉字九成,其义符(通常所说的“部首”)能帮助我们初判汉字的语义范畴。例:口部 喉、吻、唇

2、、喙、含、吸、吮、咬、啼、叫页(xi)部 顶、额、颜、颊、颔、颈、领、项、顾、顿玉部 璧、玺、环、珏、玦、琮、琢(磨)、琼、瑶、瑾、瑜、玲、珑示部 神、祗(q,下无点)、社、祭、祀、祈、祷、福、祉、祚、禄、祥阝部 右耳刀(邑部),与国家和行政区域有关。邦、郡、都、郊、鄙、郭、郑 左耳刀(阜部),多与山有关。陵、阿、陆、阴、阳 2依语音推断语义文言文还经常使用通假字。中学阶段我们接触的通假字是广义的,包括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在这里我们不比较它们的源起和区别,只是强调,它们的共同特征读音相同或者相近。支,通“肢” 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畔,通“叛” 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桃花源记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止,通“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具,通“俱”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3依课本积累实词课本里的选文都是经典名篇,不仅文章好,在文字积累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如果能记熟课本中的常见实词,应对试卷上的文言实词也就容易了。4依语境推测词义例:“顾”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在课本中出现过下面这些意义和用法。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回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回头看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拜访,探问子布、元表诸

4、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赤壁之战顾惜,顾念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顾虑,考虑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表轻微转折,“只是”二、虚词虚词是相对实词来说的。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而且使用灵活。相对于实词而言,其难度更大些。近些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考生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首先,要立足课本,重视课本此外,要懂点方法, 会“看位置” 。词语位置图: 副词 介词+名词 动词 代

5、词 代词动词+连词【思考研习】1、翻译: (吴隐之)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2004年全国卷)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2011年安徽卷 第4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A崔杼相之 相:辅佐B扌豕(注:此为一个字)崔杼之子扌豕:挑拔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2005年北京卷 第6题) 4、翻译: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聊斋志异促织)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6、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谏太宗十思疏)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募有能捕之者(捕蛇者说)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007年全国卷第8题)6、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7、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2011年江西卷 第10题) 7、翻译“之”的意思A.人非生而知之者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蜀之鄙有二僧E.何陋之有?F.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翻译“以”的意思A.(妻、妾、客)皆以美于徐公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作师说以贻之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E.愿以十五城请易璧F.去以六月息者也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

8、汝亦饿死耳 (2011年广东卷 第6题)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不以怠遇其人C清其有道者欤执其道不废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2010年北京卷 第7题)【资料链接】考试大纲规定的要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如下: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重点

9、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10、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既而】不久,一会儿。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语助词,相当于“啊”。 (四)何:通“呵”,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

11、,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四、【乃】 (一)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

12、反而”等;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二)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 “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五、【其】 (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13、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何其】译为“多么”。 六、【且】 (一)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况且,并且。2选择关系,或者,还是。 3假设、让步关系,即使,尚且,还。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二)副词

14、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且如】就像。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若何】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

15、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

16、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4对,向。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十、【焉】 (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2哪里,怎么。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

17、祈使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18、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四)动词 1以为,认为。2用,任用。(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六)通假 1通“已”,已经。2通“已”,止。【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2把作为或制成。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十三、【因】 (一)介词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此

19、。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十四、【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 3由于。 4向,对,对于。 5被。 6与,跟,同。 7比。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见于】表示被动。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2给,替。 3比,和比较。 (二)连词。和,跟,同。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2结交,亲附。 3对付。 4参加,参与。 5赞许,同意。 (四)通假。通

20、“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

21、是”。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十八、【之】 (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三)动词。到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