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8.40KB ,
资源ID:1209117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0911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民个人致富先进事迹完整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民个人致富先进事迹完整版.docx

1、农民个人致富先进事迹完整版农民个人致富先进事迹农民个人致富先进事迹作者长弓安徽省歙县是养殖大县,在歙县郑村镇有这么个说法:到此地玩耍有两个地方绝对值得去看一看,一个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著名棠樾牌坊群;另一个就是连大生态农业公司已经运行3年的大型沼气发电工程。201X年农历正月十五后的一天,笔者走进歙县连大生态农业公司的养殖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造型别致的徽派养猪大棚整齐林立,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商品猪长势喜人。在养殖场里,没有猪尿猪粪味道。山坡下是一片规划有序的猕猴桃有机果品基地,果园边矗立的两个白色巨大罐体引人注目:那是养猪场的猪粪污水发酵罐和沼气存储罐。笔者看到,猪场虽然面积大,但所有尿粪全

2、部注入暗道直接排入沼气池内,且清水和污水分离,水和沼气也是分离的。粪污处理系统距离坡上的猪舍落差有10多米,粪污经过管道流入处理系统节省了大笔运费。一台发电机正欢快轰鸣着,墙上的值班表上清晰记录着当日发电量。连大饲料加工厂工人小陈告诉笔者,饲料加工机功率61个千瓦,闸刀一合上整个设备立马运转起来,沼气电用起来和高压电一样平稳,一天加工20多吨饲料需要700多度电都是由沼气发电机内网输送的。连大生态农业公司老板刘秋星向笔者介绍道:“这些粪污每天流迸发酵大罐子有80吨,但出来的还不到10吨,大部分都化作沼气啦,然后沼气用来发电,整个链条循环起来。”笔者在处理终端看到,黑色浓稠的沼液经管道注入水泥槽

3、后,汇集到猕猴桃园里一条条小沟中。“这个肥料是最好的,它通过发酵了,还可以当农药来打,水稻什么的打了它都不生虫子。我现在的260亩猕猴桃园,虽然产量高、售价高,但种植业这块依然是亏本运作。可即便花再多钱,我也要把这个果园经营好,好让乡亲们都看到,只有走环境良好之路才能给大家带来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味的有机食品。”刘秋星介绍说。爱折腾的刘秋星尽管已快60岁了,可他的心里还有一个雄伟的绿色梦想,“我还准备扩建沼气发电项目,建设一座以沼气能源为纽带的超级农业生态园,争取到201X年年底,建成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循环农业科普示范园区。”第二篇:农民代表培训妇女共同致富的先进

4、个人事迹材料“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当代表为人民” 记履行代表职责义务培训妇女共同致富的先进个人* 二oo八年元月,*县*集镇*村的*出席 甘肃 省第十一届人代会。作为农民代表的她强烈地认识到当选人大代表,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荣幸,是党和人民群众对她莫大的信任,同时也深深感到了身上责任的重大。她表示要一鼓作气,真心实意的带领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在缝纫裁剪行业的大道上,以民族特色服饰的生产加工为突破口,团结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积极投身党的新农村建设,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 艰辛创业,缝纫裁剪秀出妇女创业新天地 *县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

5、8%,受地利环境以及传统观念束缚,这里的群众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大都赋闲在家。85年*萌生了从事缝纫裁剪行业的念头,于是购买了一台缝纫机和网边机开始了自己在缝纫裁剪行业的创业生涯。本着诚信经营以及顾客的满意度是对自己劳动成果最好回报的宗旨,她的缝纫事业也越做越大,她也意识到自己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只有把缝纫裁剪事业做大做强,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简单车间,添购了生产设备,成立了众望制衣厂。*刚开始办厂时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技术是保证,而有一班缝纫裁剪技术过硬的队伍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

6、的关键,她的服装厂也发展的日益壮大。1989年全国妇联组织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大量的“女状元”、“女能人”,她们为农村妇女树立了榜样,也激发了她们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热情。此时此刻的*也不甘寂寞,不愿落伍,带着她的梦想与追求创办了缝纫裁剪义务培训班,同时在周边环境进行大力宣传,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妇女绝大数“不敢出、不想出、不会出”,安于现状,缺乏打工创业热情,于是她就到每家每户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缝纫加工技术易掌握而且适合妇女创业也切合当地地少人多,富余劳动力多,尤其是妇女劳动力多的实际情况。学好了技术可以留厂里作技术工,也可以自己创业,同时也可以兼顾家庭,对

7、于家境困难的学员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孩子上学没学费,就先支付工钱帮助其子女入学,还有个别少数民族学员家中无任何经济收入,无力修建房屋时,*就主动借钱给他们修建房屋。她通过实际行动向少数民族妇女传递着妇女也能顶半边天的道理,使农村妇女渐渐突破传统观念,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创业信心,主动到厂里学习技术。学员们边学边进行实践,形成了“学干结合”的充电模式。大多数农村学员文化程度偏低,掌握技术比较困难,为了让学员快速掌握技术,她就用好记易懂的样板制作方法,这样学员就可以在13个月内熟练掌握技术从事生产。完成培训的学员有的留厂里做技术工,有的也创办自己的实体。真正做到了“培训一人、致富全家、

8、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群众也对服装加工厂以及义务培训班有了良好的印象和评价,尤其是厂里生产的礼拜服等民族特需用品更是供不应求。厂里的加工范围也扩大到休闲装、西装、茄克衫、棉大衣、礼拜服等。义务培训班招收的学员也越来越多,同时也为本村服装生产加工的产业化积累了人才和资本。 依靠政府,义务培训带动妇女撑起半边天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民营经济强县、种养劳加富民”的总体思路,高度重视义务培训及输转工作,把劳务经济当成是引导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大搞劳务经济,尤其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二oo五年,*的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得到了县、镇两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县劳务办的高度重视,使众望服装厂顺利挂牌

9、成立了众望制衣培训中心。同时县政府从配套设施、技术指导以及信息服务上也对培训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服装厂配备了20台高速平缝机,并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给服装厂全体员工进行面对面授课。前后共组织培训班15期,培训学员达800多人次。通过义务培训,涌现出了一大批缝纫裁剪女能人,像顶梁柱撑起了全村缝纫产业的大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给服装及义务培训基地的发展壮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服装厂的发展也产生了质的飞跃。通过政府组织培训的学员经有组织输转到外地大中型服装加工厂,从事各类服饰的设计加工。其中有的学员已经成为行业骨干。她们的回乡创业又给本地的服装设计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众望服装厂发展得日益壮大。据

10、了解,二oo七年在众望服装厂的牵头带领下,共给本县加工礼拜服4000多件,加工销售防寒衣2500多件,完成岷县厂商订做的棉皮大衣2500多件、和政县厂商3000多件、康乐县厂商4000多件、东乡县厂商1700多第三篇:农民党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现年42岁的*是*县白云乡清泉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党员,可他头上的官衔却挺多:清泉村党支部副书记,清泉村农民技术协会会长,白云乡兴发芽豆生产合作社社长。*可是远近闻名的大忙人,找他有时很容易,在田间地头,在培训班的课堂上,在种植户、养殖户的家中,经常有他的身影出现;可有时找他却很难,家里人说他早出晚归看不到他的身影,协会的同事说他刚来就下田间去了,农民说他帮助

11、解决完问题就又被找走了,打他的手机没说几句话他又在抱歉声中匆匆地挂机了提起*,白云乡及周边乡镇的老百姓都知道他,都感谢他,他十几年如一日,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农民增产增收,不辞辛苦地日夜奔波着,操劳着风雨之后见彩虹*出生在清泉村,成长在清泉村,他深深地了解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他也知道造成贫穷和落后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愚昧和无知造成的。农村的生活单调而乏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几亩薄地靠天吃饭。家庭条件好的,父母开明的,孩子能上几年学;条件不好的,只能早早地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知识的缺乏造成一代又一代的恶性循环。他记得看过一部记录片,一个记者采访一个放羊的少年,记者问少

12、年:放羊为了什么?少年答到:挣钱娶媳妇。记者又问他:娶媳妇为了啥?少年答:生娃。记者再问:生娃为了啥?少年想都没想就回答到:长大后放羊。这部片子尽管看过了很多年,可*还是清楚地记得片中的那一幕幕情景。*亲眼看到父母及乡邻们由于不懂农业技术,种地没少费力,没少投钱,可就是不打粮收入少;还有的农户由于看不懂说明,施错农药,造成粮食绝产。而此时的美国等国家已实现种地机械化,一个农场只需几个人来管理,播种、喷药都由飞机来完成。善良的乡亲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种田,不知道什么是机械化作业,更不敢种植什么高新品种,生怕受骗上当,只能沿袭老一辈的做法,一年又一年地种植着传统品种的大豆、小麦、玉米看着乡亲们饱受不

13、懂科学技术的苦楚与辛酸,*心里涌起一股悲伤,他暗暗下了决心,长大后要多学农业技术,传播农业技术,改变农村的贫困和落后,让乡亲们多挣钱,挣大钱,1992年,*在农业广播学校毕业后,回乡务农。对他的这一举动,父亲和乡亲们开始都有些不理解,但凡有点知识的人都视农村为苦海,生怕再受穷,都已远走高飞。*却说,我成长在白云这片热土,我属于这片土地,我要尽我的能力去造福他、改变他。回到村里的*开始认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他买书订报,查阅各种资料,到县城里听各种农业知识讲座、拜访农业专家。还经常花高价买回一些作物品种,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自家的承包田里做试验。经常是别人家地里的庄稼收割了,而他地里的作物却收

14、获无几。家里人不理解他,花了那么多的钱上学学知识,种地不仅不比别人多赚钱,反而尽赔钱。有的乡亲笑他傻,学那些知识白学了,种地还不如我们一字不识的,学知识有啥用?有的人给*起了个绰号,叫他“丁大傻子”。对家人的不理解和一些乡亲的冷嘲热讽,*刚开始没当回事,可时间长了,他也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他也有喜怒哀乐,他也是一个要种田有收获,要付出有回报,要吃饭穿衣的平凡中人。一次次试验经费的投入,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他气馁过,也悲伤过。可他挺住了,一次又一次站了起来。用*的话说:“试验的投入是有限的,而试验成功后的推广价值是无限的。试验10次,有1次成功,就值。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光想回报哪能不付出

15、点儿呀?”为了做各种试验,从春到夏,年复一年,*可没少吃苦。他黑天白天都长在试验田里。人晒黑了,累瘦了。感冒了,吃上两片药,不耽误搞试验;实在顶不住了,打个点滴,针头一拔,他又直奔试验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试验田是*的命根啊!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经验与知识的不断丰富,*的试验不断获得成功。他家的地年年都比别人家的地多打粮,年年收入都远远高出村里的乡亲。乡亲们都服了,也都明白了*的良苦用心,暗暗地竖起了大拇指。*一下子就成了村里的红人,他的家里经常挤满要资料、要种子、咨询问题的乡亲,*不厌其烦地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富了,每年家里种植、养殖的收入加起来都在五万元以上。可他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

16、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村里人都富了,才是他最大的心愿。他把经过实验和试种的好技术、好品种无偿、传授给乡亲们种植和使用。还经常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讲解种地知识和一些好的技术和品种,乡亲们听得是津津有味。看着乡亲们有这么高的学习热情,看着乡亲们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认可,看着乡亲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多,*开心地笑了。痴迷科技终不悔俗话说:天妒英才。正当*的事业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时候,噩运开始降临到他的身边。201X年6月21日,正当*和次子在浇灌实验田的时候,由于水车突然倒翻,将次子砸在车下,爱子一去不回。妻子因此受到了沉重的精神打击。*几乎也要崩溃了,他陷入了沉重的自责之中。他经常扪心自问:“我要是不

17、搞试验,也就不用儿子同我一起拉水,儿子也就不会遭受这次事故,妻子也就不会因丧子之痛。我对不起儿子,对不起妻子呀,我不是一个好父亲,不是一个好丈夫。”乡亲们也都纷纷来劝他说:“宝来啊!咱别干了,这么多年,为了搞试验,你钱没少搭,力没少出,乡亲们都领你的情呀!如今你又搭上了儿子的命。我们都不忍心啊!”很多人都认为这回*肯定会在打击之下一蹶不振。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又象往常一样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农户的家里,他还是那样热情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熟练地解答各种技术难题。经过磨难的*比以前更成熟了,想的也更远了。他深知要想农民富裕起来,就得在农村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成果和名特优

18、新品种,而凭着他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做到这点的。肩负着这个重任,201X年12月18日,*任会长的清泉村农民技术协会成立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协会已有会长1人,副会长2人,秘书长1人,技术顾问3人,农民技术员2人,理事7人,会员达到了52人,分布在白云乡及其周边乡镇场等地。协会建立了章程和领导机构,明确了发展方向、组织分工、服务范围。在*的带领下,协会积极组织村民学文化、学技术,向他们科技图书,提供致富信息。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在全乡、全村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高潮。自协会成立以来,*利用冬闲时节带领协会技术人员在白云乡清泉村、新民村、麦海村,五

19、大连池市的朝阳乡等共20个村屯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人数达201X余人次。协会还先后下发气象资料、科技信息、农业新品种、新肥料、畜牧业养殖等方面的信息资料3000余份。协会成立后,*多次自费到全国各地考察,了解和学习农业新技术,引进农业新品种试验、示范,探索发展畜牧业特色养殖。为了减少新品种试种的风险,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协会为农民引进每一项新品种时都要先在示范田里试验、示范,*同会员们先后在示范田里繁育了大豆018296、 0146441、998512和98175等品种;试验了矮杆高梁,嫩选3号谷子,98、99干尖椒(小树椒);试种了饲料胡萝卜、青贮玉米,紫花苜蓿草,为农民大规划

20、种植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几年中,*还发挥协会的优势,集中购肥数百吨,价值数十万元的农药,为农户节省了大量资金。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畜牧特色养殖。目前,白云乡的养殖户先后养殖了香鸭、乌鸡、火鸡、马鹿、绒山羊等,而且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有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协会现有养羊户20户,多年来品种得不到串换,品种严重退化。在*的努力下,经多方考察,养殖户引进了适合本地养殖的德国养利奴种公羊2只,德克塞尔种公羊1只,使品种退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近几年又有1户养羊户从海拉尔引进了100只绒山羊,再次带动了全乡的养殖热潮。作为一名党员,*大力倡导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工作思路和做法

21、。201X年,*从乡信息服务中心下发的信息中,看到一篇关于养火鸡能致富的信息。经过多方考证和市场调研,他感到养殖火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在年初,他同协会副会长刘占树从外地购进火鸡雏20只。到201X年春季,他同刘占树饲养的美国青铜火鸡就已存栏600多只。并出栏成鸡450只,每只成鸡市场价100元;出栏仔鸡300余只,每只鸡雏市场价20元,年获利2万多元。在他们两人的带动下,清泉村及周围村屯很快兴起了养火鸡热,养火鸡已成为一部分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全乡各村屯共饲养火鸡种鸡千余只。出栏的成鸡和鸡雏,远销到齐市、克山、黑河等市场,白云乡也成为以齐齐哈尔以北最大的火鸡养殖基地。*认为,发展畜

22、牧业要想来钱快,就得在新奇特品种上下功夫。经过到外地考察,他发现养鹿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养鹿的经济效益是养牛马的3至4倍。为了带领百姓走养鹿致富之路,*于201X年秋天引进养殖了5只东北和新疆杂交马鹿,并兴建鹿场准备大规模养殖。目前,鹿厂已初具规模。引进的马鹿适应环境,发育正常,骠情也十分喜人。到201X年6月初,*的马鹿产仔长茸,5只马鹿年获利35000余元人民币,光是其中一只公鹿所割20斤鹿茸,市场价就可卖到15000-18000元人民币。奋斗路上无止境一个科学技术协会远远满足不了*的“欲望”。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后,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1X年年初,白云乡清泉村

23、被确定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村,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又开始规划起清泉村发展的蓝图。通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发现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能源危机正在悄然地向人们走来。在农村进行沼气安装和技术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X年末,*坐上了去安达市的列车,他要去学习有关农村家用沼气的先进技术。他学成归来后马上又走上了课堂,大力向农民宣讲使用新式清洁节能源的方式和方法。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渐渐地发现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

24、前农技推广的需要。201X年11月中下旬,*再次南下辽宁、吉林、山东等地进行考察。考察中,*又把目光瞄准了芽豆生产项目。回来后,他立即投入到创办白云乡芽豆生产合作社的工作中去。经过历时两个多月的准备,由*任社长的白云乡兴发芽豆生产合作社于201X年1月23日正式成立。合作社在县科委进行了注册,并取得了合法资格。目前合作社共有社长、副社长2人,社员31人。合作社共推广芽豆种植面积1600余亩,年可获利近百万元。*说,预计到201X年,全乡可推广芽豆种植面积8000亩,年可增收400-500余万元。十几年来,*共传播各种农业科学技术100多项,培训白云乡及其周边各地村民近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创造经济

25、效益近千万元。近几年,白云乡的人均收入逐年递增,201X年末全乡的人均收入为4626元,比201X年末的3016元增长了53.4,知道的人都说,这其中有*的不少功劳呀。当问起*下步工作打算时,*笑着说,新农村建设已经开始了,我要抓紧时间学习充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出点力,多做贡献。天道酬勤。在201X年清泉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被村党支部全体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还连续多年被评为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201X年又被评为黑河市科学技术协会先进个人。第四篇:农民党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农民党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现年42岁的是县白云乡清泉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党员,可他头上的官衔却

26、挺多:清泉村党支部副书记,清泉村农民技术协会会长,白云乡兴发芽豆生产合作社社长。可是远近闻名的大忙人,找他有时很容易,在田间地头,在培训班的课堂上,在种植户、养殖户的家中,经常有他的身影出现;可有时找他却很难,家里人说他早出晚归看不到他的身影,协会的同事说他刚来就下田间去了,农民说他帮助解决完问题就又被找走了,打他的手机没说几句话他又在抱歉声中匆匆地挂机了提起,白云乡及周边乡镇的老百姓都知道他,都感谢他,他十几年如一日,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农民增产增收,不辞辛苦地日夜奔波着,操劳着风雨之后见彩虹出生在清泉村,成长在清泉村,他深深地了解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他也知道造成贫穷

27、和落后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愚昧和无知造成的。农村的生活单调而乏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几亩薄地靠天吃饭。家庭条件好的,父母开明的,孩子能上几年学;条件不好的,只能早早地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知识的缺乏造成一代又一代的恶性循环。他记得看过一部记录片,一个记者采访一个放羊的少年,记者问少年:放羊为了什么?少年答到:挣钱娶媳妇。记者又问他:娶媳妇为了啥?少年答:生娃。记者再问:生娃为了啥?少年想都没想就回答到:长大后放羊。这部片子尽管看过了很多年,可还是清楚地记得片中的那一幕幕情景。亲眼看到父母及乡邻们由于不懂农业技术,种地没少费力,没少投钱,可就是不打粮收入少;还有的农户由于看不懂说明,施错农药,

28、造成粮食绝产。而此时的美国等国家已实现种地机械化,一个农场只需几个人来管理,播种、喷药都由飞机来完成。善良的乡亲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种田,不知道什么是机械化作业,更不敢种植什么高新品种,生怕受骗上当,只能沿袭老一辈的做法,一年又一年地种植着传统品种的大豆、小麦、玉米看着乡亲们饱受不懂科学技术的苦楚与辛酸,心里涌起一股悲伤,他暗暗下了决心,长大后要多学农业技术,传播农业技术,改变农村的贫困和落后,让乡亲们多挣钱,挣大钱,1992年,在农业广播学校毕业后, 回乡务农。对他的这一举动,父亲和乡亲们开始都有些不理解,但凡有点知识的人都视农村为苦海,生怕再受穷,都已远走高飞。却说,我成长在白云这片热土,我

29、属于这片土地,我要尽我的能力去造福他、改变他。回到村里的开始认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他买书订报,查阅各种资料,到县城里听各种农业知识讲座、拜访农业专家。还经常花高价买回一些作物品种,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自家的承包田里做试验。经常是别人家地里的庄稼收割了,而他地里的作物却收获无几。家里人不理解他,花了那么多的钱上学学知识,种地不仅不比别人多赚钱,反而尽赔钱。有的乡亲笑他傻,学那些知识白学了,种地还不如我们一字不识的,学知识有啥用?有的人给起了个绰号,叫他“丁大傻子”。对家人的不理解和一些乡亲的冷嘲热讽,刚开始没当回事,可时间长了,他也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他也有喜怒哀乐,他也是一个要种田有收获,要

30、付出有回报,要吃饭穿衣的平凡中人。一次次试验经费的投入,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他气馁过,也悲伤过。可他挺住了,一次又一次站了起来。用的话说:“试验的投入是有限的,而试验成功后的推广价值是无限的。试验10次,有1次成功,就值。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光想回报哪能不付出点儿呀?”为了做各种试验,从春到夏,年复一年,可没少吃苦。他黑天白天都长在试验田里。人晒黑了,累瘦了。感冒了,吃上两片药,不耽误搞试验;实在顶不住了,打个点滴,针头一拔,他又直奔试验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试验田是的命根啊!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经验与知识的不断丰富,的试验不断获得成功。他家的地年年都比别人家的地多打粮,年年收入都远远

31、高出村里的乡亲。乡亲们都服了,也都明白了的良苦用心,暗暗地竖起了大拇指。一下子就成了村里的红人,他的家里经常挤满要资料、要种子、咨询问题的乡亲,不厌其烦地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富了,每年家里种植、养殖的收入加起来都在五万元以上。可他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村里人都富了,才是他最大的心愿。他把经过实验和试种的好技术、好品种无偿、传授给乡亲们种植和使用。还经常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讲解种地知识和一些好的技术和品种,乡亲们听得是津津有味。看着乡亲们有这么高的学习热情,看着乡亲们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认可,看着乡亲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多,开心地笑了。痴迷科技终不悔俗话说:天妒英才。正当的事

32、业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时候,噩运开始降临到他的身边。201X年6月21日,正当和次子在浇灌实验田的时候,由于水车突然倒翻,将次子砸在车下,爱子一去不回。妻子因此受到了沉重的精神打击。几乎也要崩溃了,他陷入了沉重的自责之中。他经常扪心自问:“我要是不搞试验,也就不用儿子同我一起拉水,儿子也就不会遭受这次事故,妻子也就不会因丧子之痛。我对不起儿子,对不起妻子呀,我不是一个好父亲,不是一个好丈夫。”乡亲们也都纷纷来劝他说:“宝来啊!咱别干了,这么多年,为了搞试验,你钱没少搭,力没少出,乡亲们都领你的情呀!如今你又搭上了儿子的命。我们都不忍心啊!”很多人都认为这回肯定会在打击之下一蹶不振。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又象往常一样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农户的家里,他还是那样热情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熟练地解答各种技术难题。经过磨难的比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