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下册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2、政协会召开的历史条件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统区爱国主义运动空前高涨中共积极筹备政协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3、中共为什么召开新政协会议? 为争取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4、时间:1949年9月21日30日5、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决议)(贡献):政协会议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
2、纪念碑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为副主席。6、参加者:出席第一届政协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共662人。7、性质:简称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8、意义: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9、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人全国人民制定宪法前还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开国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地点:中南海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会议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
3、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2、开国大典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此,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西藏和平解放1、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击盘踞在华南、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的国
4、民党残余军队,很快就扫清了各地歼敌。2、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5月经过谈判,西藏和平解放。3、时间:1951年5月4、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至此,除台湾和少数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人版: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5、西藏获得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第二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整顿经济秩序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经受了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对处理全国性、特别是大城市中的经济问题还缺乏经验,如何
5、迅速制止市场物价混乱,整顿经济秩序,进而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是一项既复杂艰难又十分紧迫的任务。2、措施:采取果断的行政措施,严厉打击银元投机。在全国范围大规模调运基本生活、生产物资到城市,敞开供应,平抑物价。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3、结果(成效):几个月后,迅速收到成效,社会秩序稳定,人民欢欣鼓舞。4、意义: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5、影响:几个月后,迅速收到成效,社会秩序稳定,人民欢欣鼓舞。事实证明,人民政权完全有能力在经济上管理好自己的国家。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稳定经济秩序之后,为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向工业化目标
6、奋进,奠定了基础。抗美援朝1、抗美援朝的原因: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帜武装干涉朝鲜,并公然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延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在美国无视中国政府严正警告、国家面临外部侵略严重威胁的紧急情况下,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3、参加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4、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卫国5、指挥者:彭德怀6、著名的战役:上甘岭战役7、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在敌强我弱、导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为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慷慨奉献,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7、和国际主义的精神,被人们誉为“最可爱的人”。8、精神及英雄人物: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英雄人物:邱少云、黄继光等。9、战争结果:从1951年7月起,到1953年7月,美军在战场上严重受挫,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10、影响(意义):抗美援朝是巩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又一胜利。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使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土地改革1、时间:1950年6月1952年底基本完成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主要内容: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土地改革的过
8、程:1950年6月到1952年底,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5、意义:(经济上)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政治上)依靠在土改中形成产有组织的阶级队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第三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目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时间:1953年1957年底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
9、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第一个五年计划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基本目的: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时间:19531957巨大成就(结果):到1957年底,各项主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就。钢铁、煤、电力、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以及水利建设等各个方面捷报频传,不仅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的向前迈进。3、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具体事件:至1957年,全国
10、钢年产量已上升到535万吨。1953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到1957年底前,川藏、新藏公路也都先后改建或建成,全线通车。1954年,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56年,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2、内容:“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简称“一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3、实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4、历史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
11、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评价: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偏差。这主要表现在1955年夏以后,对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确的。6、途径:农业:引导农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就是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国家
12、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有步骤地和平赎买的办法,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目的: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2、时间:1954年9月3、制定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性质(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项政策,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确定了下来。6、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
13、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第四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历史先例和足够准备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国内反“右派”斗争的展开,导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战胜资本主义的“赶超”战略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以致脱离客观实际推出的时间及内容时间:1958年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民“大炼钢铁”评价: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
14、落后状况、求富求强的强烈渴望,但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2、“大跃进”时间:1958年核心内容:全民“大炼钢铁”结果: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特点: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首先在农业上发动起来,而后扩展到工业领域。人民公社1、时间:1958年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1958年根据“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原则,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将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转变为人民公社。3、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刮“共产风”的时间较短,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也几度调整,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
15、农业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态的探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大半人民公社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和群众觉悟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5、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国民经济的调整1、历史背景:从1959年起,特别是1960年夏以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逐渐显露出来。2、时间:1960年开始1965年初(1964年底)3、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4、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宣布:经济调整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一个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国
16、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5、毛泽东在会上做了自我批评(检查)第五课 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铁人”王进喜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十年(1956年1966年) 1956年9月中共八大会议的召开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良好开端。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十年: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渴望繁荣富强的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意气风发地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众多先进代表。他们被誉为“共和国的脊梁”。3、石油大会战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继发现大庆油田之后,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在东北大
17、地展开。石油会战的成功,打破了“中国贫油”的悲观论调,中国石油终于能够基本自给。4、王进喜的主要事迹 王进喜是为我国石油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庆人”的优秀代表,是新中国工业战线的先进典型。5、王进喜主要事迹的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石油工人。6、王进喜的名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两弹元勋”邓稼先1、我国为什么研制原子弹和氢弹? 1959年6月,为了增强国防实力,打破国际上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在苏联政府中止合作协议的情况下,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制造原子弹。2、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
18、功。3、两弹成功爆炸的意义两弹成功的爆炸,表明我国已具备核防御力量,这不仅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4、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作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邓稼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兢兢业业,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成功试制和爆炸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焦裕禄出任兰考县委书记 1962年,焦裕禄受命出任县委书记。2、焦裕禄出任兰考县委书记的背景当时,河南省兰考县连续遭受干旱、风沙和内涝等自然灾害,粮食严重减产。3、焦裕禄大干一场的目的 为了治理自然灾害,改变兰
19、考的贫困面貌。4、焦裕禄的主要事迹 他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摸清了全县灾害的实情,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疏浚河道,改良盐碱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5、人们怎样称赞焦裕禄,为什么? 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他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群众谋利益。他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六课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原因(背景):经过几年的调整,中国的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毛泽东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却越来越严重,认为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期盼依靠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防修”、“反修”,进而于1966年5月发动“
20、文化大革命”。2、时间、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3、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4、危害(影响):“文化大革命”给整个民族造成严重的灾难,严重耽误了中国的发展,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5、经过: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进展:这场由“中国文革小组”操纵的运动,很快又从党内推向社会,破坏民主法治的社会动乱开始出现。大中学校的学生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高喊“造反有理”的口号,“杀向社会”。最初是破“四旧”,随后发展
21、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十月全国掀起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从中央到地方,大批党政领导被当作“资产阶级路线代表人物”受到批判,机关工作普遍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活动大多停顿。国家陷于空前的混乱之中。“全面夺权,全面内战”1、起点:1967年1月,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指挥下,上海市的造反组织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2、兴起:随后,夺权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形成所谓的“一月革命”风爆。3、扩大:夺权活动一经引发,便很快发展成“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4、“二月逆流”:1967年2月中旬,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
22、、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拍案而起,同江青、陈伯达、康生、张春桥等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些老同志的抗争,被江青等人诬为“二月逆流”,受到严厉的批判。“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条件“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延续,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广大干部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怀疑也与日俱增。1971年林彪判逃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实践的失败。周恩来和邓小平在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对各方面工作做全面调整。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当机立断,一举粉碎“四人帮”2、九一三事件:林彪迫不急待地图谋提前“接班”,甚至还秘密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林彪乘飞机仓皇外逃,
23、于1971年9月13日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3、主观原因:“四人帮”的粉碎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4、四五运动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人民群众万分悲痛。清明节前夕,首都百万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献花圈,送挽联,朗诵诗词,沉痛悼念周恩来,愤怒声讨江青等人的滔天罪恶。天安门广场成为全国性抗议运动的中心。4月5日,群众的抗议运动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尽管如此,这场全国性的运动,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5、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当年清明节前后掀起了以“四五运动”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运动。“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
24、群众基础。6、周恩来、邓小平整顿为恢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正常局面,周恩来和邓小平在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对各方面工作做全面调整。第七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1、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急切期盼着中国能迅速拨乱反正,开创历史新新局面。但当时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却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邓小平与其它老革命家一起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2、时间:1978年2月18日22日3、地点:北京4、1978年5月在胡耀邦(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的组织领导下,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了一场关于真理
25、标准的大讨论。的意义: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5、内容:会议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从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会议还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6、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
26、次全会揭开了序幕。7、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集体领导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完成了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使党和国家从困境中摆脱出来。2、中共十二大时间:1992年9月主要内容: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奋斗纲领。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3、中共十三大时间:1992年9月内容:系统地
27、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种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步走的内容: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
28、代化。南方谈话1、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2、时间:1992年初3、含义: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4、主要内容:邓小平在视察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特区姓社不姓资。
29、5、意义:(在谈话中,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十五大1、时间:1997年9月2、邓小平理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3、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引全党全军的旗帜。 第八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后城市开始2、改革开始:时间:1978年底标志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地方:安徽、四川地区3、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30、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中国的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 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直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近1/4的生产队社员的收入在50元以下,有1亿多人口粮不足。5、人民公社解体于1983年。6、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7、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意义(评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
31、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力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原因: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意义(作用):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3、农村改革的方向: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2、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及内容1978年10月1984年10月(第一阶段)内容:扩大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