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及教学计划(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科学教学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分析科学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主线,根据探究过程依次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组,称为“探究过程能力”,在强调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选择上,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开设“问题银行”,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科学品质;配有“小科学家记录本”,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在表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利用游戏、卡通、故事、童话、谜语、诗歌、连环画、科幻作品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特别是重视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使学生从小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教学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
3、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
4、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三、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验证自己的假设。四、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差,第一节课便主动坦言从来都不喜欢科学。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很少主动去观察身边的一节并去产生疑问并思考或实验从而获
5、取知识更不用说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2、通过过去的科学实验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3、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4、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
6、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五、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
7、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赛。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第1课时杠杆内容标准: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2.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
8、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教学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出示课本图。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
9、打开饼干罐盖?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媒体:出示课本图。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交流:
10、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媒体:播放“杠杆”视频。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媒体:出示课本图。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各组的研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五、课堂小结。第2课时杠杆的平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过程与方法:用杠杆
11、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12、。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6、分辨杠杆观察P4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3、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
14、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五、全课小结第3课时滑轮、轮轴与齿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15、: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回答
16、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预测是()否()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可附图)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三、会移动的轮子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
17、?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
18、下使用动滑轮?第4课时斜面内容标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这种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重点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利用斜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木板、测力计、绳子、卡纸、螺丝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出示课本图。导入:工人在搬运重物上车。没有重型机器的帮助,他们只是利用一块木板就轻松地把重物搬上了汽车。问题:这块搭成斜面
19、的木板起到了什么作用?思考:认识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二、活动一:研究斜面的作用导入:人们从低处把重物搬运到高处时,常常会在高低处之间用木板架设一个斜面。问题:这些斜面有什么作用?媒体:出示课本图。设计:设计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引导: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观察同一个重物在垂直提升和沿斜面提升时的重力分别是多少?按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尝试改变斜面的角度,分别测量同一重物的重力,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按改变斜面角度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活动:小组活动。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交流:请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及找出的
20、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小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小,沿斜面提升重物就越省力,但是经过的路程就越长。媒体:播放“斜面”视频。拓展:当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时,斜面便垂直于水平面。这时还能省力吗?三、活动二:变形的斜面教具: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卡纸。导入:这是一张三角形的卡纸,如果把它卷到铅笔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活动:把三角形的卡纸卷到铅笔上,看看有什么发现。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变形的斜面。讨论:这种“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有什么特点?媒体:出示课本盘山公路图。引导:在卡车车厢与地面之间放一个平直的斜面,搬运重物时就可以省力;但在一座大山的山
21、顶与山脚之间就不能放一个平直的斜面了,因为距离太远。山顶与山脚之间的盘山公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汽车利用这个变形的斜面来爬坡就可以省力,但是就要行驶更多的路程。拓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种“卷起来”的斜面?四、活动三:斜面的应用媒体:出示盘山公路、飞机货舱输送带、商场的自动扶梯、登山旋梯、高层停车场的斜坡、大桥的引桥的图片。导入: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设施,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是利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讨论:分析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斜面的认识和了解。目的:了解人们怎样利用斜面,懂得解释斜面的作用。拓展:寻找生活中应用斜面的例子。五、课堂小结。第5课时研究自行车【教学
22、目标】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一、引入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
23、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记录数据大齿轮齿数小齿轮齿数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
24、所起到的作用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四、本单元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第6课时珍贵的淡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水资源的含义,分析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相应措施,理解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2、能力目标:能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比较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地区差异;能运用图表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能根据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该区域的水资源情况,并提出水资源的
25、利用和保护措施。3、情感目标:通过身边用水现状和节水方法的调查,增强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水资源危机的案例分析2、教学难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案例分析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谈天说地”主题:家庭用水调查与节水措施(1)、调查统计班级内同学家庭的月用水量及水费,并算出人均用水量和水费(2)、询问其中节水家庭的节水措施(3)、设计几条节约用水的标语2、课题引入观看投影片:干旱地区、水体污染的图片学生感悟
26、:说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教师归纳并板书:水资源危机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稀少、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人为原因:水体污染、浪费严重、需水量加大、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3、难点分析(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4、案例分析(1)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通过连线题的形式归纳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2)“谈天说地”请课前安排的两位同学展示班机同学家庭用水调查的结果。(3)案例分析提供小课题:黄河断流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上海地区缺水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学生分析:选择以上的案例进行分析。5、专题小结利用学生设计的标语,增强节约、
27、保护淡水资源的意识。第7课时宝贵的耕地内容标准: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重要性;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能力培养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提出问题搜集数据
28、数据分析讨论归纳重点难点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情况,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教学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出示课本图。情景:在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正用轻质砖砌墙。问题:工人为什么不用红砖砌墙?思考:大量使用红砖是否会破坏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二、活动一:为什么禁用红砖?问题:制造红砖需要什么作为原材料?为什么政府要禁用红砖?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红砖的原材料来自耕地中的黏土。红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活动:小组活动。算一算,如果要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18层大楼,需要使用多少红砖?要生产这些红砖,需要耗费多少面积的耕地?交流:小组交流,认识
29、使用红砖作建筑材料将造成严重的耕地破坏问题: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为0.095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的人口,可见我国土地资源多么珍贵!媒体播放-“宝贵的耕地”视频。三、活动二:调查我们周围的耕地情况问题:为什么耕地面积会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所得,讨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交流: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了解人类的发展与耕地受到破坏是一对矛盾体。拓展:能否提出一个方案来尝试解决这对矛盾,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资源?四、课堂小结。第8课时保护生物资源内容标准: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力培养目标1.体验在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