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2 ,大小:899.03KB ,
资源ID:119876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9876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word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word版.docx

1、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word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 炯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 1 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1第 2 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3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4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 4第 2 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7第 3 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1第 4 节 免疫调节 13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18第 1 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8第 2 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2第 3 节 其他植物激素 24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6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26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28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 31第 4 节

2、 群落的演替 33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4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34第 2 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7第 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9第 4 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1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3第六章 生态系统环境的保护 45第 1 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5第 2 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 1 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 (约占 2/3) 体液 血浆 90%渗回 细胞外液: 组织液 (约占 1/3) 10%流入 淋巴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组织液:组织细

3、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淋巴管内的液体。 2、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叫做内环境) (1)概念: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注意:消化液(唾液、胃液等)、尿液等是外界环境的延伸,不属于内环境。 3、集中特殊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2)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液和组织液 (3)淋巴细胞:淋巴和血浆 (4)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血浆 有机物(蛋白质、葡萄糖、脂质等) 代谢废物(尿素等) 其它 气体(C02、O2) 调节物质(激素、微生物) 2、血浆与淋

4、巴、组织液的成分:(1)成分和含量相似。(2)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3、注意:(1)、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 (2)、胞内蛋白(血红蛋白、呼吸酶、DNA 聚合酶等)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 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决定因素: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反之, 则反。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自 Na+、 Cl。(4)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 1、营养不良(过度饥饿)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水分流

5、向组织液 2、肾(肾小球)病变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水分流向组织液 3、过敏反应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水分流 向组织液 4、淋巴回流受阻 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水分流向组织液 2、酸碱度 (1)、血浆 pH 为 7.357.45 (2)、调节机制:缓冲对(由一种弱酸与另一种强碱组成),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3)、调节实例 3、温度(细胞外液 37左右) 外界温度低耗氧量高 外界温度低耗氧量低 人体 蛇 (恒温 (变温 动物)外界温度高耗氧量低 动物) 外界温度高(相对)耗氧量高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6、的媒介 淋巴 消化外 食物吸收 界环 O2 气体 血浆境 CO2 交换组织液营养 细C02 胞废物 内废物 排泄 内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交换直接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第 2 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稳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2、调节机制: (1)、贝尔纳:神经调节 (2)、坎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现代观点: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意义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成分相对稳定:保证机体代谢所需的反应物; 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保证代谢酶的活性。 2、细胞代谢或其他因素导致内环境发生变化的实例 食物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 长期过度消耗或摄入不足:血糖浓度降低 细胞代谢产生尿素:尿素含量增加 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pH 发生变化 细胞代谢释放热量:体温升高 摄盐过多、失水过多等:渗透压发生变化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内环境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增加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的分类 与脑相连的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与脊

8、髓相连的脊神经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1)结构 胞体(细胞体) 神经元 轴突(胞体发出的短突起) 突起 树突(胞体发出的长突起) (2) 感觉神经元(神经刺激由受体或感觉器官 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 分类 中间神经元(位于脑和脊髓,处理外部冲动,并将冲动传递给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将冲动从脑和脊髓向肌肉和腺体传导)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先天性反射。如眨眼、膝跳反射等)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等低级中枢 类型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如“望梅止渴”、“老马识途”等) 神经中枢位于大

9、脑皮层 3、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4、产生条件 (1)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 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1)刺激前 + + + + + + + + + + + + 极化状态静息电位 - - - - - - - - - - - 特点:外正内负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因:K 外流 (2)刺激 - - - - - - - - - - - 去(反)极化状态动作

10、电位 + + + + + + + + + + + + 特点: 外负内正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因:Na+内流 (3)刺激后 + + + + + + + + + + + + 复极化状态 - - - - - - - - - - - 特点:外正内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因:K 外流,Na 泵出和 K 泵入增强重建静息电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

11、位。 (3)兴奋(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4、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传导。 注意: K+外流、Na+内流是协助扩散;Na+ 泵出和 K+泵入是主动运输。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下一根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的膜)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2、过程:兴奋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融于 突触后膜的受体 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递质分解 2、方向:上一根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根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图示:(1)轴突 树突 (2)轴突 细胞体 3、信号转换:电信号

12、化学信号 电信号 4、结果:使下一根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1、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六、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2、 W 区:此区障碍,不能写字 S 区:此区障碍,不能讲话 言语区 V 区:此区障碍,看不懂文字 H 区:此区障碍,听不懂话 3、学习与记忆 (1)学习和记

13、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2)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 (4)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海马有关。 (5)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专题:电流表的偏转问题 一、促胰液素的发现 第 2 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刺激 神经19 世纪的观点:胃酸 小肠 胰腺 胰液 1、沃泰默的试验 注入 结果(1)、稀盐酸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2)、稀盐酸 注 入 狗的血液 结果 胰腺不分泌胰液 (3)、预处理:切除胰腺到小肠之间的神经 注入 结果稀盐酸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4)、预处

14、理:注射中等剂量的阿托品(阻断副交感神经) 注入 结果稀盐酸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结论:十分顽固的神经调节 2、斯他林与贝利斯的试验 小肠粘膜 沙子 注入 结果 提取液 狗的血液 胰腺分泌胰液 研磨稀盐酸 结论:在 HCl 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这种物质进入血 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3、巴甫洛夫:与斯他林与贝利斯的试验一致。 现代生理学观点: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激素与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 外分泌腺:有导管,直接分泌到体外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到血液 3、内分

15、泌腺及其激素 内分泌腺 (或细胞) 激素名称 作用部位 生理作用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 集合管 促进肾小管、 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 垂体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垂体 生长激素 全身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性腺激素 性腺 长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 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全身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免疫 肾 髓质 肾上腺素 全身 上肝脏、肾脏 腺 皮质

16、 皮质激素 等器官 A 细胞 胰高血糖素 肝脏 胰 岛 B 细胞 胰岛素 全身 睾丸 雄性激素 全身 性雌性激素 全身 腺 卵巢 调节 T 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 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 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 调节水盐平衡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浓度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血糖浓度,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 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 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 4、激素的分类 孕激素 卵巢、 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

17、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蛋白质类: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 多肽类: 抗利尿激素等 氨基酸的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类固醇: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等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一)、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0.81.2g/l2、血糖调节的过程(主要是激素调节、次要是神经调节) 3、激素之间的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果发挥相同的效果。Eg.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胰 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果发挥相反的效果。Eg.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4、反馈调节 (1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

18、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这种调节方式。 (2) 正反馈:系统工作的效果使此反应工作进加强;Eg.排尿、凝血等 类型 负反馈:系统工作的效果使此反应工作减弱;Eg.体温、甲状腺激素等调节 (二)、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分泌的激素弥散到血液后,遍布全身,传递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靶器官、靶细胞表面才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受体(糖蛋白),激 素作用后就被灭活。激素受体分为细胞膜表面受体(蛋白质类等)和细胞内受体(如性激素 等)。 注:运输到全身作用于全身 四、糖尿病

19、的相关问题 1、诊断:空腹时,血糖浓度高于(1.61.8g/l),伴有糖尿现象。 检测:斐林试剂 2、原因: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 3、糖尿病病人的“三多一少” 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 胰岛素分泌不足 血糖进入组织细胞障碍 细胞可利用糖减少 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 能量供应不足 消瘦、体重减少 饥饿 血糖升高 多食 多饮 糖尿 带走水 多尿 第 3 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CO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

20、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人体的体温调节 1、体温平衡:产热散热 2、 安静:主要是肝脏 产热 运动:主要是骨骼肌 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热量 3、 蒸发散热间接散热 传到散热 散热 对流散热 直接散热 辐射散热 4、体温的调节 5、注意: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分布:皮肤、粘膜、内脏 温度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 分类 冷觉感受器 外界温度接近体温时,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均不兴奋。 三、水平衡的调节 1、水平衡:摄入排出 2、调节过程: 3、注意: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大多内分泌腺受到

21、中枢神经的控制; 2、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一、免疫 第 4 节 免疫调节 1、概念:机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意义:识别“自己”、排除“异己”(外来病原体或肿瘤细胞) 3、免疫的三道防线 体表屏障 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粘膜等 体内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组成:吞噬细胞、杀菌物质(溶酶体等)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组成 细胞免疫 通过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范围 机体对体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 机体仅对某一物(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特性

22、非专一性 专一性 形成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作用 弱 强 注意: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免疫系统 1、组成 扁桃体 淋巴结 胸腺 免疫器官 脾 骨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T 细胞(thymus胸腺) 淋巴细胞 B 细胞(bursa of fabricius)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T 细胞与 B 细胞的区别 起源 发育 分布 功能 T 细胞 骨髓 胸腺 脾、淋巴结等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 细胞 骨髓 骨髓 脾、淋巴结等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三、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抗原 (1)概念: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23、的物质; (2)来源: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大分子多糖等; (3)特点: 异物性 大分子性 特异性 2、体液免疫 抗原(表面蛋白质) 吞噬细胞 T 细胞 B 细胞 增殖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原再次刺激 分化 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中和抗原 免疫应答 抗原抗体凝集或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 抗原(表面大分子多糖等) B 细胞 增殖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原再次刺激 分化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中和抗原 免疫应答 抗原抗体凝集或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 3、细胞免疫 抗原 宿主细胞 靶细胞 T 细胞 增殖效应 T 细胞 记忆细胞 抗原再次刺激 分化靶细胞 靶细胞裂解 免疫应答 4、初次免疫与二次

24、免疫的比较 四、免疫失调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1)概念:把自身成分当作抗体加以攻击,从而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2)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过敏反应 (1)概念:乙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结构相同的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2)过程: (3)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损伤和破坏组织细胞;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或缺失引起的疾病; (2)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病 致病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遗传物质:R

25、NA 举例:艾滋病 致病机理:HIV 攻击 T 细胞 血液传播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性传播 五、免疫的应用 1、免疫预防:注射疫苗 2、免疫治疗:注射抗体进行治疗 3、检测抗原: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的抗原进行检测 4、器官移植 (1)概念: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 (2)不易成功原因:免疫系统会对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细胞免疫); (3)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 1 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胚芽鞘(见右图):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时,包 在胚芽外面的锥形套状物,是植物的第一片叶子, 可保护生长中的胚芽。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 1、达尔文父子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现象: 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 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 单侧光照射下,不透明的帽包裹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单侧光照射下,透明的帽包裹尖端,胚芽鞘向光弯曲; 单侧光照射下,用不透明薄膜将基部抱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