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134.24KB ,
资源ID:119849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9849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

1、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

2、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

3、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主要特色是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方面,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关系论”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麦金德: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

4、界政治活动的规律,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主张适应论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巴罗斯:把人文地理学成为人类生态学,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索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的变异特性的科学。1.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

5、体性。它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方面的形成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1. 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或者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2. 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1)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有逐渐弱化的外围区,

6、及界限较为模糊的过渡带。2) 这种文化现象实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不受外部作用而形成。3) 例如: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3. 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种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具有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在空间结构上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和协调作用的中心。功能文化区和形式文化区是不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是相互重叠的。4.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点还有一种符号做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也无明确的边界线;和形式文化区相比,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人们思

7、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在当地的民俗中。二、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1. 扩展扩散:是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不断扩大。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旧的分布区位于新的分布区内。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1) 接触扩散:这种文化易于为接受者所接受,几乎所有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实现了其传播。2) 等级扩散: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3) 刺激扩散:是一种发展性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为适应当地情况,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

8、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以传播。2. 迁移扩散:某些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心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三、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1. 文化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而言,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2. 文化生态类型:1)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2)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把人和自然看成是双向影响,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人的作用。3)

9、 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4) 和谐文化生态关系: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协调轮强调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四、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1. 文化整合: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2. 文化整合的过程:文化整合的出现首先要有文化交流,文化整合的前提是对对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反复交替不断前进的,最先发生都是文化冲突,一种文化要适应另一种文化和社会条件,就需要调整,在经历了冲突、调整、适应后,就达到

10、了整合的趋向。3.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整合。4. 文化整合会一定程度上反应地域条件的烙印。五、 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1. 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2. 文化景观较详细的反映了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娱乐,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等有价值的证据。3. 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建筑。六、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1.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

11、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收到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决定论思想在西方渊源很长,可以追溯到希腊。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的性格是”精力充沛“”富于热忱“,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亚洲其后炎热,各民族“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衰弱、热忱不足”。他认为希腊人民兼有两种优良品质,主要是希腊处于寒冷与炎热的南北其后之间所致的。孟德斯鸠谈到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原因是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胆怯;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年青人一样勇敢”。在政治制度方面,热带民族的胆怯常使他们沦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在宗教方面,寒冷地区使人独立,炎热地区使人

12、顺从,欧洲容易传播基督教,亚洲容易传播伊斯兰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游牧民族好客、掠夺成性、无法制。平原地域,性格呆板守旧;大海附近的居民,具有冒险精神、勇气和智慧。2. 可能论(或然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3. 适应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4. 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5. 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一种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

13、印象,称为环境感知6. 文化决定论: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7. 和谐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一、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 经验主义方法论: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搜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解释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经验主义方法特征:一方面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由个别推论到一般,已知推论到未知。经验主义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从样本中推

14、断,不排除从特例中推断的危险。难以提出假设,发展理论。主观性。2.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两者缺一不可。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是其方法论的核心。意义:实证主义方法论发展了人文地理学,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题;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不足:经济决定论倾向;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联系与区别:二者都是依靠观察,而经验主义从样本中归纳,隐含了从特例中归纳的危险,但实证主义设计了实验来验证

15、结论的正确性,避免了这一危险。3. 人本主义方法论:针对实证主义忽略“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人本主义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积极影响: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历史结论已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社会地理学方面,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足:唯心主义倾向4.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其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

16、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强调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影响: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结构主义影响力较小。二、 分学科(常考名词)1.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重点研究人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差异2. 计量地理学:强调数量化及统计学的应用,数学符号和地理资料数字化,预测和趋势分析。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一、 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1. 人口转变:是从传统人口在生产类型(高、高、低)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低、低)的过渡。2. 人口转变理论:1)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17、奠定了人口转变理论的基础。原始阶段(极高、极高、低)过渡阶段(高、高、低)现代阶段(先:死亡率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迅速增长;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降低)2) 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在国际上影响最大。分为:高位静止阶段HS早期扩张阶段EE(死亡率开始下降)后期扩张阶段LE(出生率降)低位静止阶段LS衰退阶段D(负增长)3. 人口转变模式:1) 中国:旧中国:高位静止阶段。高高低19491970年: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下降,高出生率,自然增长逐渐加速1970-1990:后期扩张阶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也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预计202

18、0年前后: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衰减阶段。2) 影响因素:技术、经济、政治、文化二、 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1. 适度人口是建立在人口容量的基础上的。2.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3. 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实际人口少于适度人口就是人口不足,实际人口多于适度人口是人口过剩。4.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经济适度人口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出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

19、家的政治、军事所需人口。后者高于前者5. 适度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意义:1 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值的“虚数”,但它对剖析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制订、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区域发展虚数、参考、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人口预测、评估)2 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人口政策人口战略基础、执行、认识)3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

20、本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实际人口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及早科学的确定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成人口转变,使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证人口转变的完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且人口过剩、确定适度人口、保证人口转变)三、 人口分布与迁移1. 人口分布1)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2)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是指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3)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即规律:趋向湿暖地区(中低纬度指向)、低平地区、岸边(河岸、海岸)4)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3:1 自然因素:气候

21、、地势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2 社会因素:生产力水平、历史文化、政治因素。2. 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概念)2: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2) 解释迁移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二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最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政治因素和人文因素、生态环境对人口迁移也有重要影响。3. 人口构成:人口总体内部的各种属性特征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常分为:人口自然构成(年龄、性别)、人口地域构成和人口社会构成(劳动、家庭、文化)。人口文化构成(教育水平)。4.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

22、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四、 人种1. 人种(种族)概念3: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相似遗传特征的人群。2. 地理人种概念3: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成为地理人种。地理人种一下又分为地域人种和小人种。五、 民族1. 民族: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六、 民俗民俗:即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

23、会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一、 农业类型1. 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是一种刀耕火种的迁移式农业。土地经过多年种植,肥力丧失,另寻他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利用。2.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是一种生计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主要为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后,剩余量不大。特点是:生计农业、生产水平低、生产方式稳定、积累慢。3. 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又成为商品农业。具有科技化、商品化、

24、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等特征。二、 农业景观: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观光农业主要是以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三、 农业区位论杜能圈:由于不同的地点到城市中心的运费差决定了农产品的收益大小。一定地方所选定生产的农产品,应当是获得最高利益的那种产品。农民为了追求最大利益,调整其农业生产方式,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因此,按照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六个农业圈:自由农作物、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业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一、

25、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资源条件:是否易于运输、是否需要保鲜能源因素:水力发电、燃煤等市场条件:生产目的是消费,接近市场劳动力条件: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对环境的破坏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跨国经济合作。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一、 城市化概念1.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通常被成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居住地之间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的活动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2.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涉及四方面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

26、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二、 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1. 内部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2. 外围市区城市化:对外交通系统的延伸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3. 郊区城市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4. 逆城市化阶段:摆脱不舒适性三、 城市化机制1.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剩余粮食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劳动力是第二前提2.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3.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

27、后续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比例一般也越高4.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5. 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四、 当代城市化的特征1. 世界城市化的特征:1 城市化进程加快2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2.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1 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群超大城市正在形成4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五、 城市地域1. 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

28、侧郊区2.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统上的投影。3.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1) 集聚力:1 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交通方便;城市中心是最好的区位(物质)2 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心理的引导作用(心理)2) 离散力:1 经济条件方面:原商业区周围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后,收益下降(收益);地价高、高工资、高消费,给中心地区带来高的成本与负担(成本)2 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原来空出来的富

29、有阶级居住区被低收入的人所填补,城市中心声望下降,相反,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加速了城市的分散化过程。(声望)3) 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4) 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集聚力和离散力不一定相对于城市中心点,也可系那个对于交通动脉线、开发区域面。而摩擦力的方向显然是组织城市空间增长运动的方向。总之,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折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的城市地域结构六、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1. 同心圆模型:该模型分为五个同心圆带,分别是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住宅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1 中心商务区: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

30、公机构、银行等,多为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2 过渡带,以商业和住宅相混合为特点,居民多为低收入阶层3 工人住宅带: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条件比第二带好4 中产阶级住宅带:白领阶级住宅区,住宅条件较好,多为单户住宅5 通勤带:高收入阶层的住宅区,也是城乡交错地带。花园单户住宅,开车上班,在城区工作。2. 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区3.低级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扇形模型(图):扇形理论认为,由于交通因素的作用,城市的地域结构会在同心圆的基础上发生变形,在交通条件特别优良的方向(即沿交通线),内层区域会向外扩张,形成扇形变化。优点: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交通因素的影响;从众多

31、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更近了一步,缺点:只凭房租单一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发展运动,忽视其他因素,影响其模式的典型性。3. 多核心模型(图):认为城市核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域的分异是区位、集聚、利益、房租、地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地域产生了多级核心。优点:考虑了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触及了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缺点:对多核心之间的职能联系讨论很少,尤其是没有深化分析不同核心之间的等级差别。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地区3.工人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次等业务地区8.郊外住宅区9.郊外产业区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地区3.工人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次等业务地区8.郊外住宅区9.郊外产业区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地区3.工人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次等业务地区8.郊外住宅区9.郊外产业区 七、 城市体系1. 城市系统(城市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2. 城市的等级结构:城市系统的大小层序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