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教学要求 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
2、并接受了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
3、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悲剧的情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
4、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
5、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
6、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四、研习课文。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匍匐(pf)意旨(zh)暴虐(nu)祈祷(do)轻蔑(mi)难堪(kn) 怪诞(dn)忏悔(qin)踌躇(chuch)迷惘(wng)延宕(dng)虔敬(qin) 紊乱(wn)劝诱(yu)嫁奁(lin)陨落(
7、ynlu)横暴(hng) 2.解释下列词语: (1)神魂颠倒:【注音】:shnhndindo【释义】: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 (2)紊乱:【注音】:wnlun【释义】:杂乱;纷乱:秩序紊乱言语紊乱。 (3)涂脂抹粉:【注音】:tzhmfn【释义】: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4)鞭挞:【注音】:bint【释义】:鞭打。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 (5)当机立断:【注音】:dngjldun【释义】: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6)陛下:【注音】:bxi【释义】:对
8、君主的尊称。 (7)殿下:【注音】:dinxi【释义】: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现用于外交场合。 (8)创伤:【注音】:chunshn【释义】:1.伤害。2.被刀剑火器等所损伤。3.指伤口。4.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等给国计民生带来的破坏。 (9)烟视媚行:【注音】:ynshmixng【释义】: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二)整体分析课文 1.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 (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 2.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
9、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 3.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4.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
10、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这时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
11、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5.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6.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
12、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讲义。 第二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略) 二、分析课文内容: 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
13、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2.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 (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3.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冲
14、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总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15、的魅力和复杂性。我们在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注意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他的人物形象在课文节选部分虽说着墨不多,但也是个性鲜明。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马故弄玄虚,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同学们可在阅读人物台词对白时,深刻体会到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 4.台词语言特点是什么?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
16、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17、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同学们可在阅读欣赏中注意品味。) 三、关于练习 一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时代背景,理解剧本情节结构,领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参考答案: 哈姆莱特为报父仇、为了“重整乾坤”,必须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展开一系列的斗争。这场斗争,哈姆莱特不仅要面对凶狠强大、阴险狡猾的奸王,而且要面对整个封建集团和社会邪恶势力。他势
18、单力薄,孤军奋战,才不得已装疯卖傻,斩断情丝,以免使自己的恋人卷入复仇的漩涡,而受到更大的伤害,使自己“重整乾坤”的重任失败。剧本通过对宫廷王室颠倒混乱、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未成熟。它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二设计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典型。 参考答案: 在奥菲利娅的心目中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三此题意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哈姆
19、莱特这一艺术典型。参考答案: 这段独白揭示了哈姆莱特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的个性。造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客观上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及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先进人物还处在弱势,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原因之二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忧郁,行动上的延宕(拖延)。哈姆莱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转为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重重的顾虑使他变
20、得犹豫不定。 四、台词语言生动丰富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个突出特点,试从文中找出几则例子,说说这些台词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对台词的阅读理解,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戏剧语言把握戏剧人物,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课文中可举的例子较多,如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克劳狄斯、波洛涅斯的台词,都是极为个性化的语言,且都显示了戏剧语言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同学们可举几个例子来说,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创作的戏剧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他故意用粗俗的语言来装疯卖傻。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
21、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哈姆莱特“忧郁彷徨”心事重重,陷入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中。作者这样写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脍炙人口的内心独白,生动地层现了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
22、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五这一题主要是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在扩充知识积累的同时,培养对剧本的阅读欣赏能力,充分领略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 四、课堂检测。 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理解戏
23、剧情节的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4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同学们,相信大家对戏剧并不陌生,提到戏剧我们就不能提及世界戏剧史上的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生答)对,他就是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莎士比亚一生完成了大量的著述,有叙事长诗2部、十四行诗154首和包括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在内的戏剧37部,这些作品广泛地反映的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就跟随这位戏剧大
24、师一起来学习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板书) 二 作者简介: 三 全剧剧情: 四 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请同学讲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同学讲述,老师评点) 节选部分的情节非常曲折多变的,“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了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等等。而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能否成功,哈姆莱特是否能避免厄运,我们的心开始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分析比剑前和比剑中各人的内心冲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哈姆莱特这部
25、剧作就充满冲突,从父亲猝死、母亲改嫁、王位的丢失到鬼魂示冤、装疯避祸、叔父利用情人和母亲试探、误杀波洛涅斯、丧父后的情人落水而死、被谴英国半路逃回等一系列冲突使本剧无一刻宁静,使欣赏者也无一刻不胆战心惊,而这种令人心悬的冲突更集中地表现在比剑各人内心的冲突上。 听录音,根据人物语言体会在这短短的一场比剑中,几个主人公内心发生的激烈冲突。(见板书) 在比剑的这一瞬间,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给我们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冲突。雷欧提斯莽撞、一心复仇、不择手段,但是又有一定的骑士风度,在哈姆莱特的真心道歉后显得有一些犹豫,觉得在对方道歉的情况下自己依然使用毒剑,有失骑士风度,但是他又欲罢不能。 二 通过上面的
26、学习,请同学们谈谈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犹豫、延宕是他性格的两大特征。(分析) 敏锐、机智、真诚也是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分析) 同时,在课文中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还有两点非常引人注意,一是天命思想,二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与雷欧提斯的比剑。这两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具体分析) 三 解读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如把奥斯里克比作“水苍蝇”“小鸭子”等比喻的运用使本剧语言非常的生动形象。 动作化。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分析) 性格化。如哈姆莱特的语言、克劳狄斯的语言、奥斯里克的语言。(分析) 四 小结。 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壮的悲剧,通
27、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给我们展示血 淋淋的残杀、阴谋和死亡的悲剧,使死亡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但此作给人的悲剧并不在死亡而在于哈姆莱特这样美好的人物的毁灭和他原来那种美好理想的破灭,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发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五 板书。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雷欧提斯:想一剑刺死哈犹豫被哈激怒刺伤哈后悔道出实情 内 心哈姆莱特:真心向雷道歉反激雷想让其赢发现毒剑怒而伤雷了解阴谋力杀奸王立下遗嘱 冲克劳狄斯:表面倾向哈,暗中想谋杀一计不成再施毒计阴谋揭穿后的恐慌 突乔特鲁德:爱子之情误饮毒酒死前的忏悔和痛苦 六作业。 请同学们选择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其他三部中的任意一部
28、加以阅读,以加深对悲剧解。哈姆莱特(粤教版高二必修)【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感情。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领会其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重点】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
29、的主题。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2、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介绍 四、剧情介绍 五、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结构。 2、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二,进一步把握剧情。 明确:哈姆莱特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的死状相似的戏,并让好朋友霍拉旭从旁观察叔父的表情。他导演这场“戏中戏”的目的是想试探国王和王后,证实叔父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 3、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上演“戏中戏”的目的
30、是什么? 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莉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说明他心照不宣,内心已明白哈姆莱特的用意,同时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