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6 ,大小:61.51KB ,
资源ID:119821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9821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目标体系设计doc.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目标体系设计doc.docx

1、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目标体系设计doc 第一部分 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目标体系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目标体系设计1、项目构思 中国矿业大学校本部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校园占地约1500亩,内有二龙山和文昌山,实际建设用地不足1000亩,学校设有20个学院,在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7个学科门类设有50多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3万多人。目前的教学资源已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为此,建设新校区势在必行。中国矿业大学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协商,拟在徐州市云龙湖南湖景区建设新校区。南湖校区距翟山校本部4.5公里,距市中心彭城广场6.5公里,地域环境十分优越,四周青山环抱,绿水荡漾

2、,是理想的建校地址。2、情况的分析和问题的定义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业日趋激烈。如何顺应形势,趋利避害,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自己,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上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已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2.1中国矿业大学现在的教学资源状况2.1.1有限的校舍规模中国矿业大学已有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于1978年从四川迁至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现占地1536.15亩,校园内有二龙山和文昌山,山地约651亩,实际建设用地为885.15亩。1978年建校时,规划的学生规模为4600人,目前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

3、已达到19796人,其中研究生1665人,本科生16561人,专科生1510人及留学生60人。此外,学校有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3444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十一”项校舍面积指标,学校应有校舍面积为61.4万平方米,而目前学校实际校舍面积为36.6万平方米,教学、实验等设施已经严重不足,道路交通非常拥挤。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十五”发展规划,到2005年,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本专科生规模为25000人,研究生为4000人。校园现有的校舍规模无法满足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2.1.2蓬勃发展的办学空间中国矿业大学现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具有博士、硕

4、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7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点和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这些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所需的空间也已受到极大的限制,迫切要求拓展办学空间。1998-2001年我国高校招生增长情况1998199920002001高校本专科招生数(万人)208.5275.5376.8464.2高中阶段毕业生数(万人)521.0546.7602.1709.1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40.050.462.665.52.2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预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的进步势头。随着“科

5、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2.2.1发展方向大众化。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提前10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2002年更达到14.8%。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高校入学率将达到23%。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相吻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2.

6、2.2 办学方式多元化 一方面是办学体制多元化,过去那种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已经被打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现在除国立大学外,还有民办大学,一些国立大学的内部可能会出现相应调整,出现“一校两制”甚至“一校多制”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投资渠道多元化,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只有20%来自政府,80%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投入。2.2.3办学模式市场化。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

7、主战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割正在被打破。2.2.4办学途径国际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高等教育各方面的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来我国的留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2.2.5办学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

8、教学、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熟悉,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2.3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新建南湖校区,意义深远而重大2.3.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大省,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拥有19个城市、17万平方公里的淮海经济区内,中国矿业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近年来,学校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高级经济建设人才,本科生招生江苏生源数量一般占到45%左右,专科生招生江苏生源占60%以上;学校还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培养了不少硕士生、博士生,同时举办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政策咨询等方面,学校在本地区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作为

9、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2.3.2是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艰苦行业的迫切需要。 中国矿业大学的采矿、地质等专业属于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须的艰苦专业。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视察中国矿业大学时指出,对关系国计民生及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艰苦特殊专业,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力促学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所以中国矿业大学能列入全国首批“211”工程,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科技兴国”的战略需要,是增强国力、“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提升徐州形象的需要。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的能源基地,悠久的历史给古城徐州留下了璀璨的文化,也积淀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徐州

10、对江苏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象一场淮海战役一样,具有磐石奠基之功德。在徐州建设一流的高等院校,将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是宣传徐州、展示徐州风采的需要,也是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需要,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2.4存在着的不利制约条件 2.4.1气象条件 徐州位居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候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冰、霜、雹。2.4.5 地震烈度 根据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建址属于地震设防烈度七度远震区。2.5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11、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253号令;江苏省环委会(98)1号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三年来,市主要领导与中国矿业大学负责同志经认真协商,就新校区建设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多次与工程建设涉及的各有关部门协调,为新校区的建设尽可能地提供便利。3、目标系统和目标因素 南湖校区项目总目标是:新校区的规划应本着立意新、起点高、意识超前、发展留有余地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前瞻性的规划设计,体现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设计力求使用功能明确,各项公

12、用和服务设施齐全,以适应人们在教学、科研、文化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的需要,使校园规划更具有科学和文化氛围,以高起点建设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校园。项目的系统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校园标准3.1.1现代化校园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已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规划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1.2信息化校园 以信息时代特征为指导,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细胞模式系统布局。改善各专业封闭独立的传统布局,以整体集中、

13、个体独立的方式满足信息时代高效便捷、合作与独立并行的要求。3.1.3生态化校园 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小溪,设立中心带,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同时,将校园环境有机地融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中。在单体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3.1.4园林化校园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以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3.1.5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不用尽现有资源,采用适应性、灵活性单体

14、设计,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单体设计采用标准柱网设计,开放的带形校园规划,使未来发展的建筑不破坏现有格局。3.2建设规模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近期工程建设总规模:设计容纳在校生25000人,建筑面积670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91公顷(2858亩),工程总投资约11.52万元,。近期工程拟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00000平方米;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50000平方米;三期工程建筑面积220000平方米。3.3建设内容3.3.1 校舍 拟建设的南湖校区校舍近期工程规模见下表:校舍名称面积(平方米)教室100000实验室200000图书馆40000风雨操场15000科学会堂22000学生

15、宿舍200000学生食堂33000其它附属用房(包括校医院、培训中心等)60000总 计670000分期建设校舍规模如下:a.一期工程建筑规模20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实验楼面积(平方米)60000920001800030000数量(幢)41114b.二期工程建筑规模250000平方米。二期工程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图书馆实验楼体育及其它附属用房面积(平方米)300006000015000400008000025000数量(幢)311215待定c.三期工程建筑规模220000平方米。三期工程教学楼会堂风雨操场实验楼宿舍楼生活福利用房及其它面积(平方米)100002200

16、015000900004800035000数量(座)211108待定3.3.2 体育设施拟建设的体育设施见下表:体育设施名称数量体育馆1座游泳池1座400米标准田径场3个篮球场30个排球场30个网球场10个羽毛球场45个其他附属用房30 个3.3.3 基础设施建设拟建设的基础设施见下表:基础设施名称建设内容大门及围墙主大门1个,次门3个,围墙5600米道路校园主干道3500米,次干道2500米供电系统电力增容22552KVA以及相应的电力线路铺设,兴建高压开闭所2个以及23个变配电房给排水系统给水干管5800 米,下水干管 5000 米,10座加压水泵房供热系统校园宽带网环保系统污水处理厂1个

17、,300平方米垃圾转运站1个园林景观校园绿化与小品其具体内容,在初设及扩大初步设计中再作进一步论证与调整。3.4规划布局 南湖校区位于徐州云龙湖风景区内,东临新茶公路,西达拉犁山麓,南接教学发展用地,北邻拟建中的高尔夫球场。 总体规划应综合多方面因素,从城市地域文化、用地区域位置、现代大学理念、基地自身生态以及校园自身的功能关系出发,形成以生态带为中心、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带形结构、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并用步行系统与外圈环型道路把整个校园联成一体。3.4.1 入口选择 根据传统心理,“枕山、环水、面屏、座西朝东”和基地自身的特点,把主入口设在基地东面新茶公路上,使师生出入校园有一个方便之门,使新校

18、园与老校园和城市有着便捷的交通联系。3.4.2 规划结构 基地呈南北向长的长方形。根据新校园的功能要求,形成学生生活区、生态区、教学区三者平行分布呈带状发展的规划布局,这种规划布局有利于学校沿南有机生长。在此基础上,生活区和教学区以生态带为纽带形成多方位对话关系。在这种山水交融、生态共享的环境中,生活与教学交融共享,形成一个独特的区域生态共享区,该区域涵盖了教学区与生活区沿边一系列户外活动空间与中间生态带,是学生们进行交流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体现高校学生密切的信息交流和大家庭式的校园生活方式。3.4.3 合理布置各功能分区 以带状规划结构为主体,周围加以道路环绕,在环路的外侧布置社会化程度较高的

19、建筑(如行政中心、科学会堂、校医院、体育运动场所等的巧妙布置),使校园环境形成从外围到内核,由闹到静的过渡,使生态共享带与教学区保持舒适、宁静的环境与氛围。3.4.4 教学楼应有最佳朝向 由于基地座向不是正南北向,而教学楼要求最佳朝向南北向,所以设计应在满足教学楼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形成灵活自由、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3.5功能分区 在对基地的环境及周边关系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功能布局,使新校区能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更好地发挥高教基地的各项社会功能。 整个校园以生态交往带为主体,布置了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区等几个部分。3.5.1 校前区 包括主校门、绿化大道、行政办公楼及由此围合而成的

20、行政广场。这一组空间中轴对称、布局严谨,是学校的礼仪性空间,显得明朗、庄重而严肃。 大面积的停车场可控制车流穿入校区。3.5.2 教学和实验区 教学和实验区位于基地东侧,自北向南布置,与学生生活区、校前区直接相联。教学、实验建筑布置理性而整齐,一条几何曲折的学术交往轴,把南北两个区联系在一起。北区主要为10多个学院实验楼、专业实验室、电子实验中心、CAD实验中心、培训中心等;南区主要为公共教学楼及院系教学行政办公楼。3.5.3 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位于基地的西面,西达拉犁山麓,与教学区隔水相望,两者平行布置。区内建筑呈指状布置,使拉犁山的景色渗入校园内,并与校内生态交往带融为一体。3.5.4

21、 生态共享区 由碧水、绿岛、广场形成的生态共享区,位于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的中间,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在设计中应立足于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系,采用江南园林的处理手法,在场地中间挖土堆山,形成一泓蜿蜒曲折的水面。 曲水的西岸接学生生活区,岸线自由灵活,设计采用自然的处理手法,蜿蜒的小径穿行于苍郁的绿树之间,水面上的片片绿岛与河岸若即若离、生机盎然。 水面东岸是教学区,以硬质铺装为主,岸边有规律地组织了大量的亲水平台与广场,这是师生们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每隔一定距离便有跨河而建的步行桥联系着东西两岸的活动,把中央生态区分隔成一系列明朗或曲折延绵的空间。3.5.5 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分南北两个区

22、。南区是主要运动区域,布置在基地的西南角,这里设有游泳馆、体育馆、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等,并有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便于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北体育区在两宿舍区中间,便于学生使用。 体育场地包括:3个400米标准田径场、30个篮球场、30个排球场、10个网球场、45个羽毛球场等。3.5.6 预留用地 预留用地位于基地的东南角,靠近新茶公路,这样便于与社会联系,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会破坏原有的规划格局。3.6交通规划 校园的交通流线分为人流、自行车流、机动车流三个级别。 车行以环型校园主干道组织机动车流,并通过东西南北四个校门与城市干道相连。校内主要车行道15米宽,长度约3500米,

23、校内次要车行道9米宽,长度约2500米。沿教学区和生活区外围设置主环路,可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同时避免了机动车对各区的干扰,保证了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人行曲水景观步行带,以及学术轴和生活交往轴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内部组成了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又相互联成一体,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 停车场校园内机动车集中停放,在主要出入口附近及对外功能为主的建筑物周边设置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教学区、宿舍区的底层架空和外围集中停放来解决。教职工生活区则通过底层架空来解决机动车停放的问题。3.7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以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目标,以外部空间的多层次园林化处理为核心

24、,组织空间与景观,突出学校氛围、学术氛围和艺术氛围,创造融园林、景观、建筑为一体的优美教书育人环境。 校园内一泓清澈的湖水,倒影着沿岸葱郁的树林,林荫间掩映着典雅的校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景观设计的主题。3.7.1 第一层次园林空间(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 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以水面作主体,结合驳岸和绿岛布置附水体及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形成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手法,将规则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强烈对比。3.7.2 第二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群体间的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 建筑群体间的空间和广场空间布局借鉴江南水乡古镇的街道空间处理方法,利用

25、相似的街道尺度和收放节奏,营造富有诗意环境的空间景观。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皇家宫园的主轴线处理手法,形成校门、入口、广场、景观长堤以及主教学楼的层层迭进及收放有致的空间。3.7.3 第三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 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通过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建筑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达到“天人合一”的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3.8单体设计 结合规划宗旨和徐州地区气候特色,在朴实、理性的建筑形式中融入徐州传统建筑的书卷气息,以体现大学校园的地域性特色。3.8.1 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整体建筑模式 a.小开间、小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连排居住建筑,如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 b

26、.大开间、大尺度,同样具有普遍性,如教学楼和实验楼。 c.个性鲜明的校园标志性建筑。 教学楼组群相对独立,能在同一建筑物内实现多种教学活动以及师生的日常交流。大部分建筑呈南北向布置,东西向以连廊方式布置附属用房。主要建筑群都有一定的布局模式,形成的构图机理可使今后的扩展不破坏原有的构图。3.8.2 开放、灵活的交流场所 在各教学楼系统内部的教室之间,以及在两个教学楼之间都有开放的廊道和庭院,可为教学之余的自由交流提供舒适的场地,这是现代教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思维的方式,知识与智慧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辩交锋中得到升华。3.8.3 根据地区气候节能通风 大部分建筑以正南北方向布置,结合

27、徐州气候特点,设外墙出檐遮阳及屋顶棚架等外遮阳方式,减少外墙吸热,并形成校园建筑的统一风格。利用建筑物的首层架空及空中穿透部分,引入自然风,利用内庭院形成对流,增加建筑物的通风换气性能。 做好建筑节能设计,采用外墙体保温技术及中空玻璃窗。3.8.4 建筑风格 建筑形态既充满个性,又符合整体环境秩序要求,建筑立面根据内部功能力求简洁实用。虚实形体比例关系的推敲使之优雅宜人。 主体建筑以统一的主题和尺度彼此协调。 大面积的白墙、深色屋顶遮阳棚架等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得到有机的统一。3.8.5 建筑结构 按照我国现行规范和规程设计。 基本风压按0.35KN/m2进行设计。 基本雪压按0.30 KN

28、/m2进行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远震。 设计方案中,综合实验楼、公共教学楼等多为5-6层,柱网10001000,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体育馆、游泳馆跨度大,体形活泼,其屋盖可采用网架结构或膜结构体系;学术报告厅等大空间建筑,其楼盖可采用应力梁,控制钢筋混凝土楼盖的挠度问题。3.9电气设计 电气设计应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进行设计。3.9.1 电源 拟建2个10KV的开闭所,1个开闭所建在实验楼区域内,另一个建在学生公寓区内,10KV电源供电。校园内采用10KV环网配电方式,开闭所由3个环网组成。电力电缆布置在道路东侧、南侧的人行道上。3.9.2 负荷估算 校园规划面积191公顷(2

29、858亩),近期工程建筑面积670000平方米。电力负荷采用单位面积功率法(即负荷密度法)估算。建筑物建筑面积负荷密度(W/M2)估算负荷(KW)名称(M2)照明动力空调教室10000015754536实验室2000001530106314图书馆4000015753654风雨操场150004010470会堂220002075684学生宿舍2000002015308450学生食堂330003060102600其它600001510302288合计67000028996 同时系数按以下取值: 照明KX=0.7、动力KX=0.4 、空调KX=0.6 测得视在功率为:20297KW。按功率因数0.9计

30、算,变压器装机容量为:22552KVA。3.9.3 变配电工程 根据本工程规模和特点,结合近远期的建设需要,本校区共设3个变电站,近期建2个变电站,分别设在负荷中心的建筑物内。 采用双回路高压进线,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中间不设联络。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中间设联络开关。 低压配电干线一般采用放射式,VV电缆沿桥架敷设,支线采用BV-500塑料铜芯线穿PVC管暗敷。 各楼采用树干式和放射式相结合的方式,接地系统为TN-S形式。3.9.4 弱电工程 弱电工程包括综合布线、校园广播、有线电视等多个系统。弱电线路的主干线布置在道路的西侧、北侧,采用穿复合玻璃钢管和电缆井相结合的方式。 a.综合布线系统 该系统是将校园内各单体建筑物内的话音、数据、图象等集成到一个高效、开放的布线系统中,并使之与外部数据通信网络相连接。 在行政办公楼内放置校区总配线架,并在其旁边设置电话总机房和计算机房。总配线架管理校园内所有建筑内的计算机和通信网络。 按校园地理位置与功能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设一个分中心,分中心之间的连接构成园区的骨干网,二级网接入每个分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