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6.85KB ,
资源ID:119717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9717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透视新讲义2.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透视新讲义2.docx

1、透视新讲义2艺用透视学讲义第一讲 艺用透视学的含义与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透视?什么是透视学?所谓透视现象,就是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视觉中,发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等等变化,产生了压缩与变形。 而我们如果想要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这种变化,表现出如我们视觉所反映出的、富有立体空间层次感的景物,简单的办法就是:固定你的眼睛位置,隔着透明玻璃窗将你所见的景物的形状依样描在玻璃上,这描下来的图形就会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现象,就存在着客观的透视规律。因此,“透视”的含义就是:透过(假设的)透明平面去观察景物,研究物体在立体空间中的形态变化,即“透而视之”,用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在只有两度

2、空间的透明平面上录画出具有三度空间特征的景物图形。这个图形叫透视图,最早研究透视的画家,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做的,这也是发现透视学原理的开始。 所以,我们便将研究各种透视现象,在平面上如何来表现它的规律的科学,称为透视学。1.2 什么是艺用透视学?我们学习的目的?在科学透视学中,透视的数学根据愈益精密,物体的大小,比例,结构以及在空间的位置和距离等等,通过一个严格固定的视点,可以极其精确地描绘在图纸上,工人和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识图方法,不仅可以看出物体的立体效果,而且可据以施工,制作产品,修建房屋和桥梁。这种高度严谨的透视学成了工程学、特别是建筑学的必修课之一。而艺术表现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与工程制

3、图和建筑设计大相径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视觉形象的透视变化,使画面上一切形体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最有利于主题的表现,所以我们又将在艺术范围里对透视的研究,称为艺用透视学。艺用透视学专门研究三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是画家、雕塑家、设计师必然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它的历史大部分是在表现空间。在绘画上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有形状、明暗、色彩诸方面的因素。艺用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来研究平面上的图形如何表现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所以又叫线透视或几何透视,如位置、大小、长短,宽窄、高矮、方向、角度、形状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等变化都是属

4、于线透视。这就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绘画艺术从科学透视学的作图方法中,丰富和充实了自己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距离和物体结构的技巧,使画面从二度平面表现三度立体的方法更臻完善。我们学习透视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景物的画法,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因为透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也能感觉到,但是在没有懂得透视现象产生的道理时,对它的感觉将是不敏锐和不深刻的,单凭直观的感觉去作画,难免产生错误。因此,作为艺术家必须了解透视的原理和法则,以便更有效地观察和记忆物体的形象,准确而艺术的表现物象,表达创作意图。1.3 透视学的历史发展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最早是在古希腊时

5、期,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即前面提到的在透明平面上用线依样描绘景物。而透视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当时的绘画、雕塑、舞台戏剧等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渐形成。师法自然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行动纲领。为了能够真实、准确和生动地表现客观事物,他们不满足于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要求用理性去理解世界。于是他们以实验方法和数学方式武装起来,去观察自然界和人。艺术和科学结合,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艺术家们热心研究透视,还亲自解剖尸体,观察人体肌肉和骨骼的构造。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该时代艺术的两大支柱。众多的画家、建筑师

6、、雕塑家重视和研究透视学,并创立了一些科学的透视画法,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建筑家、雕塑家兼工艺师布鲁内来斯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加以运用。1435年,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伯蒂,在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在这一时期,还有乌彻罗、安德列亚曼坦那等很多画家从理论上、绘画实践上对透视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而最有贡献的是画家弗朗西斯卡,在1485年,他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阿尔伯蒂与弗朗西斯卡的理论,象征着这一时期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十分注重透视学的研究,并将透视分为三

7、个分支: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特别对光影作了深入研究。由于意大利绘画的影响和透视法的传播,当时欧洲还有很多民族的画家,如同时期有德国的丢勒等,还有后来的法国人戴萨格斯、荷兰人马洛仓雅斯、格拉维尚德、英国的数学家泰勒、柯尔松、画家基尔比、马尔东、瑞士人兰伯特也对透视作了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直到1 9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蒙若成为投影几何学的奠基人,对透视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现在通用的各种透视画法就全部确立了。也就是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建筑师、艺术家、数学家们不断有新的发现,人们不再停留在简单笨重的模仿方法上,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逐渐总结出我们今天运用的各种透视理论与方法,从而帮助人类实现了

8、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象的美学追求。“透视”这种方法并非首创于西欧,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已记载了对针孔成像现象的观察。公元4世纪晋朝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有“山有面则背方有影。下有涧,物影皆倒。”谈到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的宋山水画家宗炳就明确提出了“令张绡素以远映”,即眼睛通过近似透明的画面,在“方寸之内”观察到“昆阆之形”的方法与理论。他概述了眼睛与景物距离变化所引起的视觉形象的规律性变化,“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拉开一定距离,“则可围于寸眸”,更远时“则其见弥小”,在画面上“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到了宋代,画

9、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分析了山水画由于视点位置的变化所产生的高远、深远、平远的三种透视变化构图特点,这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后历代画家对透视现象及其艺术的表现方法都不乏精辟的论述和创造性的运用。1.4 两大透视体系与现代艺术 如果说西方对绘画透视的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中国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则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则。也即是说透视学在东西方艺术家探索以平面表现空间的历史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透视体系:一方面,是西方大多数传统绘画所遵循的定点透视(即固定视点透视),也称焦点透视,又称“远近法”;另一方面,是东

10、方大多数传统绘画所遵循的动点透视(即运动视点透视),也称散点透视,又称“活点法” 。从整个艺术史来看,艺术一次又一次的利用科学的成就,但同时又力图不受科学的羁绊。西方的透视画法因为能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能取得栩栩如生的实际景物的效果,能为各种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同修养和审美理想的人所接受,所以它仍具有特殊的艺术和应用价值,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西方透视学仍然是许多类型的绘画和设计所不可缺少的,如写实绘画、工业造型、环境艺术、建筑设计等。而中国的透视构图所蕴含的空间观念、观察方法、审美趣味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恰好是西方艺术所缺少的,因此从印象派之后,西方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方

11、艺术的启发和影响,才开始有了不同的面貌,同样,今天的中国艺术也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的空间观念、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等,也有了不同的面貌。 总之,现代绘画吸收融和了东西方艺术的多种观念法则,自然也包括了透视构图法则。无论东西方的现代绘画,正是有意在定点或动点透视法则上加以突破,在二维、三维甚至四维空间中自由转换,或强调夸大因透视带来的变形,或反其道而行之,多视点并列、多视点组合、多视点切割重叠,甚至利用视错觉来使画面有出乎意料的视觉效果,使画面变得更强烈、更有感染力。客观地讲,今天的绘画一方面受着各种透视法则的指导,另一方面又不被透视法则所束缚。这一点正体现了人类的文化总是在对于自然法则的探求和突

12、破中交替进步的。1.5 透视学的名词概念一、透视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 在构成透视关系的因素里,有三个最基本的因素,这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所见到的物体、将我们的眼睛所见到的物体反映出来或保留下来的平面。(这个平面,犹如将物象投影出来的银幕,或照相机的取景框,是物象得以显现的媒介,就象我们要将物象表现出来的画面一样)因此,简单地说,构成透视关系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眼睛、物体、画面。二、名词概念A、与眼睛相关的名词: 1.视点-即观察者眼睛的位置。正常人都用双眼看东西,照理应有两个位置不同的视点,但由于定点透视要求在一个固定视点下观察物象,以便画出一个明晰准确的形象,况且两眼之间的距离很小,可以

13、忽略不计,所以在透视学中只讲单眼视物时的视觉规律。 2.视线-物体都有吸收和反射光的性能,光照射到物体上,一部分被反射出来,人在看东西时这些光就由瞳孔进入眼球,瞳孔(视点)与物体的任何部分皆可相连成假设的线,简单地讲视线就是视点与物体之间假设的连线。 3.视中线-从视点发出的无数视线中,有一条最短的视线,代表视点与透明画面间的垂直视距,叫视中线,又称中心视线。视点通过视中线与心点相连接,并与透明画面总是保持垂直关系。 4.视向-视中线所对的方向。即眼睛朝向的方向,可分为平视,斜仰视,斜俯视,正俯视,正仰视五种。5.视足-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又称足点、停点。 6.视高-指视点的高度。即视点到

14、视足的垂直距离。7.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当视向固定不动时,两眼的视角重叠起来,最大范围在水平方向为180度,垂直方向为140度。 8.视椎-视线从视点放射出,呈放射性圆椎形,称视椎。 9.视域-固定视点时的最大可见范围,又叫可见视域、能见范围或视域圈,是视椎的底面。53度(也有说60度)以内视角的视域为舒适视域(或叫能辨范围)。(53度至28度视角之间的视域为最佳视域或最清晰范围)。 10.中心投影-在透视中,物体通过无数条视线(光线)投射到视点上的原理叫中心投影。 、与物体相关的名词: 1.物体-即客观存在的一切人物或景物,也是我们观察描绘的对象。可把它们概括分为方、圆两

15、大类,在透视作图中一般分为方形、圆形、棍棒形、斜面、镜面物体,几乎可以代表生活中所有复杂体的基本结构与外形。 2.基面-景物所在的地平面。3.基线-透明画面与基面的相交线。、与画面相关的名词: 1.画面-是指介于眼睛与物体之间的透明平面。它是一切真实景物因透视缩小变形而留迹成象的介质或载体,也称“理论画面”,在概念上,不能混同于作画时的画幅(实际画面)。 2.心点-视中线与透明画面垂直相交的落点,是视觉的中心,称心点。它正对视点,是视点的视向在画面上的反映,也是视点的高低、左右位置在画面上的反映,同时又是平行透视时的消失点。 3.视平线-与视点等高,与基面平行,代表视点至基面高度的水平线。在现

16、象上,它是平视时的地平线、海平线;在学理上,它是视点高低位置在画面的反映。4.正中线-通过心点与视平线垂直相交的直线。5.距离圈-以心点为圆心,心点至视点的距离为半径在透明画面上所作的圆称距离圈。 6.距点-又称水平距点。是距离圈与视平线相交的左右两个交点。它反映了视点至画面的远近位置,同时又是与画面成45度角的变线的消失点。 7.灭点-又称消失点,凡是与画面成角度而彼此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中向远方伸延,都会愈远愈靠拢,最后集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灭点或消失点。 8.余点-在视平线上,除了心点和距点外,还有位置和数量均不固定的许多其它灭点,统称余点。 9.天点-凡在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上部分的灭点

17、,统称天点。 10.地点-凡在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下部分的灭点,统称地点。 11.原线-即不会产生消失变化的线。物体上凡是与画面平行,而与基面或平行或成角度的直线,都不会改变其形状、方向,所以称为原线。 12.变线-即会产生消失变化的线。物体上凡是与画面成角度,而彼此平行的直线,都会改变其形状、方向,最终在画面上集聚成一个踪迹点,所以称为变线。 13.真高(宽)线-在透视图中的最近空间或最近之物的立足点所画的一条代表物体实际高(宽)度的垂直线或水平线,以此作为不同远近物体透视变形的依据。 第二讲 定点透视第一节 定点透视概述 定者,顾名思义,是固定、确定、稳定的意思。 定点透视的形成,就象我们用

18、一架带标准镜的照相机,对着一个特定的对象拍照,其焦点、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又叫焦点透视。因此,定点(焦点)透视的基本涵义就是,以静止的、单眼的、固定的观察而推出的瞬间的、凝固的理性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在描绘一个对象时,保持一个固定的方向,头不左右环顾,在一个固定的高度和位置作画。我们平时的写生课便是如此。 既然定点透视的视点、视高、视距,在每个单一的画幅中不变,那么,它就只有一种视向、一种视高、一个视域中心,因此,只要确定了视域中心点-心点,以及通过这个点的水平线-代表视高水平的视平线,和通过这个点的垂直线-代表视向的视中线,我们就有了一个表现它的空间坐标框架,依据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使其他

19、错综复杂的关系归于统一。这个坐标框架,是定点透视作图的基本框架,称为“”型坐标。第二节 直线形体透视之一-平行透视 直线形体透视是研究由水平、垂直、倾斜等直线组成轮廓的形体的透视变化,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三种。一、平行透视的基本概念: 在一个视域中,立方体及类似形体,只要有一个面平行于透明画面,就与视点构成一点透视关系,即平行透视关系。也就是说,凡是在方形物体的平面中,存在着平行于画面的面,这种情形的透视,就称为平行透视。 心点,是立方体唯一的消失点。物体上与画面平行的垂直、水平原线不变,与画面垂直的变线,消失于心点。与画面平行的面,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二、平行透视的特点:1 立方

20、体的平行面正对视点时,只能看到一个正面,且落在心点位置上,其它面均看不见。2 平行面离开心点后,如果处在视平线或视中线上,则能看到两个面。 3除以上两种状态外,在本视域其它位置的立方体,都可以看到三个面。三、作图方法: 在平行透视中,距点是确定物体透视深度的依据。而离我们最近之面的高宽比例,可以做为确定透视深度的标准。如果是画大型室内外效果图,还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确定: 真高(宽)线法: 四、平行透视中易出现的问题: 1彼此平行而成排的方形物体,其侧面所形成的直角线均应消失到心点。 2一个视域中平行透视状态的物体,不论其位置高低,心点只能是一个,不能有高低的区别。 3方形物体侧面离心点越近时

21、缩变越窄。五、平行透视的构图特点是:严谨、庄重、典雅,层次分明,纵深感强,适宜表现严肃重大或和平安宁的题材,如达芬奇的,拉菲尔的,风景画霍贝玛的,列维坦的等。第三节 直线形体透视之二-成角透视一、成角透视的基本概念: 在一个视域中,立方体及类似形体,不再有一个平面平行于透明画面,就与视点构成两点透视关系,即成角透视关系。也就是说,凡是方形物体中没有一组平面与画面平行,也没有一组边线与画面平行,相反,都与画面成一定角度,这种情形的透视,叫成角透视。 它的消失点不再是心点,而是心点左右的两个余点,距点成了一种特殊的余点,是方形物与画面成45度角时的灭点。二、成角透视的特点: 1立方体恰处在视平线上

22、时,可见到左右两个成角面。 2立方体低于或高于视平线时,可见到三个面-一个水平顶面或底面,两个成角面。 3立方体两组成角边与画面成角互为90度余角,所以成角透视又称余角透视。成角越小,余点越远;成角越大,余点越近。 4两个余点分别处在心点两侧,如果一个余点靠心点近,则另一个必离心点远;当物体与画面成45度角时,两个余点正好与左右距点重合。三、作图方法: 1.测点法: 2.刘氏新画法: 四、成角透视中易出现的问题: 1方形物体两个成角面的边线所形成的余点,应该在同一视平线上,不能一高一低。 2方形物体同类成角面的边线,应消失到同一余点上,不能各行其是。 3物体不同层次的同类成角面的边线,应消失到

23、同一余点上,不能因层次的高低而将余点也分高低。 4同方向同大小立方体的顶面对角线,应消失到视平线上的同一灭点上。 5同一视域中的成角透视的余点与平行透视的心点,应统一到同一视平线上。 6同一视域中的成角透视的两个余点,不能同时处在心点一侧。 7方形物体的两个余点,不能同时处在两个距点之内,也不能同时处在两个距点之外。五、成角透视与平行透视的根本区别在于:1 平行透视的物体与画面平行,而成角透视的物体与画面成一定角度。2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心点,而成角透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消失点。六、成角透视构图的特点是:画面富有变化,灵活多样,充满动感,适宜于表现悲壮、热烈和矛盾冲突的题材。如席思柯的,德

24、拉克洛瓦的等。第四节 等距物体透视画法 等距物体,是指在场景中形体相等、间隔相等、距离相等的景物。如连续的路边电杆、铁路枕木、建筑物柱子、门窗、地板格和天花板格等。等距物体的透视原理,实际上存在于平行、成角透视的求深度的方法里,包括运用距点、测点、真高(宽)线来求出准确的深度等。在这里,我们再归纳起来,介绍几种方法。一、对角线等分法: 要点是必须找准第一条直线的中点及第二条直线的位置,并组织一条中点水平变线,由第一条直线的顶端,通过第二条直线的中点向透视线上引线,得到第三条直线。二、平行变线分割法: 如图:先确认墙面的长度,再在最近角边引一条长于这一墙面的水平线(AB),接着,从B点向最远角边

25、引线,得到V点(临时消失点),然后,按所需分割的等份,将各点在AB线上求出,最后,将这些点一一与V 点相连,与墙壁的透视变线相交的点,就是它们的等分距离。 这个方法,与我们用距点或测点求深度的原理一样,所不同的是在我们不知道这面墙的具体尺寸时,更方便简捷。三、距(视)点灭线与心点灭线相接分割法: 这方法我们前面实际已讲过,原理大家都懂了,现在在我们明白了原理之后,方法更简便了。 如果还需要继续分割,可从最上边一条水平线一端再向距点连线,得到的各相交点,就是等距线的位置。第三讲 曲线形体透视第一节 圆透视(曲线、弧面透视) 在绘画中,常会遇到很多圆形,圆柱体,半圆形等具有曲线和弧面的物体,尤其是

26、比较规则的圆形物体,要求我们将其透视形画得比较准确。 画正圆时,只要确定了半径和圆心,就可以借助圆规毫不费力地一挥而就。但一旦正圆变成了有透视变化的形状,往往就会感到比较困难,但圆可以由方将其规范出来,因为在平面几何中有一个很简单的规律:圆周所通过的四条边线的切点,正是正方形四条边线的中点, 所以只要先画出它的外切正方形的透视图, 四条边线中点的透视位置就可以用对角线交点一下子求出来,据此四点就可以有规律的画出圆的透视形。一、圆形的透视变化作图: 1米字交叉法2八点法二、圆面的透视规律: 1.平行于画面的圆,其透视形仍为正园形,只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 2.垂直于画面的圆,其透视形为椭圆形。圆

27、心在长直径的正中,长直径的两个半径必须相等,短直径的远半径比近半径略短,也即远的半园较小,近的半园较大。 3.平放的圆面, 离视平线越远越宽,其圆面弧线的弧度越大;离视平线越近则圆面越窄,其圆面弧线的弧度越小;与视平线重合时,则为一直线。 4.直立的圆面,如果它们的轴心线消失于心点,或与视平线重合, 则离视中线越远越宽,其圆面弧线的弧度越大;离视中线越近则圆面越窄, 其圆面弧线的弧度越小;与视中线重合时,则为一直线;如果它们的轴心线消失于距点或余点,则离距点或余点垂线越近越窄, 越远越宽。 5.在圆柱体中,圆面越宽, 柱身则越缩短, 圆面越窄, 柱身则越接近原长。 6.在具有同心圆的物体中,圆

28、与圆之间的距离为两端宽,远端窄,近端宽度适中,各个圆的长轴并不互相重合。 7.等分圆周时,等分圆周后的辐两端密,中间疏,由此等分的圆柱曲面中间宽、两边窄。第二节 不规则形体和轴动物体画法一不规则曲线形体透视: 所谓不规则曲线形体,即变化比较复杂,规律特点不明确的各种景物,如图案花纹、绘画雕塑、山石树木、人物动物等。这些景物的透视画法有三点: 1.先将要画的形象纳入方形或长方形中,然后将方形或长方形等分成若干方格。 2.按直线形体透视原理画出方格的透视图。 3.将各方格中的局部形象分别按方格透视部位画入。二轴动物体的透视画法: 轴动物体即活动的门窗、箱盖等有固定轴心活动的物体。 以门为例,可先依

29、正圆的半圆形透视,画出门的活动范围,即门的活动轨道(简称门轨),再根据门的开启位置来作图。 1.先画墙壁及门框的透视图。 2.在门框地面上画出半圆形的透视图(注意圆心即为门轴的部位,圆弧即门轨)。 3.在门轨上定A点(根据门的开启程度)。 4.由A点经门轴心引消失线至视平线得临时消失点V点。 5.再由V点引线经门框上角轴心与A点向上垂线相交,即成门页开关的透视。作业:不规则曲线形体和轴动物体的构图。第四讲 直线形体透视之三-倾斜透视第一节 平视时的倾斜透视一、倾斜透视的基本概念: 凡是立方体或类似形体有一组或一组以上的边线,与透明画面呈倾斜角度,产生了倾斜消失现象,这种透视关系,叫倾斜透视。

30、倾斜透视的关键在于倾斜,它有两种情况:1 视点平视,透明画面垂直于基面,而物体或物体中的一个面,本身与画面和地面成了一边高一边低的倾斜关系,这是平视时的倾斜透视。所以又叫坡面、斜面透视。2 物体本身与画面和地面不成一边高一边低的倾斜关系,而是由于视点从高处俯视它或从低处仰视它时,透明画面对地面、物体发生倾斜。所以又叫斜仰视与斜俯视。二、平视时的倾斜透视的基本规律: 1物体斜面的消失点,不再是在视平线上,而是在视平线的上方或视平线的下方,称为天点或地点。 2近低远高的上斜面,其消失点是视平线上方的天点;近高远低的下斜面,其消失点是视平线下方的地点。 3天点或地点,一定是在斜面底面(底迹)的消失点

31、的垂线上。 4天点或地点,距离视平线的远近,取决于倾斜面与地面所成夹角的大小, 斜度越大, 天点或地点距离视平线越远;斜度越小, 天点或地点距离视平线越近。 5确定天点或地点距离视平线的远近,在平行倾斜透视中于距点位置根据倾斜面与地面所成实际夹角来定,在成角倾斜透视中于测点位置根据倾斜面与地面所成实际夹角来定。第二节 斜仰视与斜俯视前面讲的是物体本身或其中的面是与地面呈倾斜状态的,现在要讲的是我们视者的眼睛与地面呈倾斜状态时的透视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不再是平视,而是抬头向上或低头向下看,视向起了变化,视中线成为上斜或下斜状态,透视画面与景物或地面都成为相倾斜的关系,所以这是一种特殊的倾斜透视。一斜仰视与斜俯视的特点: 1在一幅画中, 视平线的高与低并不能表示是仰视还是俯视,那只是高视点或低视点的问题,决定仰视还是俯视的关键,在于我们的视向和视中线是否与地面平行,我们是否抬头或低头观看。 2当视点脱开平视视域而向上仰视时,便使与视点总是成垂直关系的透明画面向上倾斜,就是斜仰视。 3当视点脱开平视视域而向下俯视时,便使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