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3.58KB ,
资源ID:119671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9671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对高效课堂的理解.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对高效课堂的理解.docx

1、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河北围场县天卉中学胡志民校长谈高效课堂中国教师报:天卉一直在致力于建设新课堂,您认为传统的课堂最大的缺失是什么?胡志民:传统课堂不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而是从教师的“教”出发的,学生不是主动学会,而是通过灌输“被教会”。这是传统课堂最大的问题。一直以来,传统课堂都是以老师的“强权”为前提,缺少对学生感受的尊重,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要做什么,否则就不是“好学生”。传统教育类似于“放羊”,“羊官”呵责、抽打着“羊”奔向“分数”这片人人都争夺的“草地”。实际上,生活在学校里的这些“羊”,远没有真正的羊自由自在,他们只有一片“草地”,需要“被牺牲”一切去得到它。我常常把传统课堂称为“泼

2、水式课堂”,教师攒了半桶水或一桶水,站在讲台上凌空泼下,学生能接收多少算多少,接不着就拉倒。实际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永远不应该是一桶水和半桶水的关系。教师应该是指引学生寻找水源的领路人。这个找水源的过程就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国教师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天卉今天的课堂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真正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胡志民:是的。构成课堂的元素主要有学生、老师、环境。传统课堂中放大的是老师这一个元素的作用,但是这个元素在一定时间内是恒定的,环境在一定时间内也不会改变,只有学生这个元素是可变的,并且这个变量是无限的。可是传统课堂恰恰忽视了对这个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如果我们把课堂的恒定元素确

3、定为1,学生这个元素起的作用为0,1乘以0等于0,学生没动,你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却无动于衷,那么我们这堂课的效益为0;如果学生反感这个老师或反感老师的讲课方式,他们在心里抵触,可能起到的作用为-1,1乘以-1的得数为负数,那么这堂课的效益则是负效益。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学生这个元素的作用就可能发挥得更大,课堂的效益就可能是两倍效益,甚至是三倍效益。所以说,我们实践的高效课堂的价值就在于,我们设定了老师这个元素以后,把学生这一元素调到最大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使课堂效益成倍增加。我简单地把我们学校教育改革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以

4、及在实施过程中对高效课堂一些理念的理解与各位领导做个交流。天卉中学从07年开始学习杜郎口,08年十月份正式启动到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大家是一样的,我到杜郎口一共去了三次,我每次去看完后都感到迷糊,看不明白,杜郎口中学的那种精神,师生的那种状态给我们震撼很大。我让我们的老师去看一下杜郎口的老师和学生在干什么,人家干的那些东西我们能干不能干,我们的条件比人家还好,如果按人家那么做,能做不能做,至于做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我们也无法预计,因为道还没走,不知到会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分成两批到杜郎口进行研修,研修之后,杜郎口的崔校长和李主任来了一次,徐丽和徐立峰两位老师来我校做

5、了一次课,剩下的东西这三年几乎都是我们植入的。遇到问题揪住不放解决掉,解决了问题可能前进一段时间,又出现问题,又抓住不放,接着去研究,一直到现在我们的课堂可能也是问题频发,这也正是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因为有了问题,我们也就有了抓手,因为有了抓手我们也就有了研究方向,当我们把这一茬问题解决完了,我们可能脚下就奠定了一步,以前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可能再往前走,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会更难,更会让老师产生新的困惑,这是高效课堂的特点。你说哪个学校做的最好,你去到课堂看看,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都在出现,而且随着检查的放松和评价导向的偏离,很多东西还会反弹回去,这都是作为常态出现的,大家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大的问题

6、觉得过不去,这些事都能解决。我把我们学校走的过程归纳为十类问题,下面向大家做一个简略的介绍,题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佳途径-高效课堂。实际上,高效课堂也好,有效课堂也好,现在对于高效课堂的说法不一,并且在教育届争论的也很多,我认为没有意义,是高效的还是有效的,我们老师心里最清楚,我们只不过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利用这种教学结构干什么?来解放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这是我们课堂结构重新建构的意义,至于学生在新的课堂结构下是不是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这需要在探讨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去剖析。我想,在说高效课堂的时候,应该理解几个概念,实际上大家把高效课堂作为了一个方法和工具,如果我们真的把高效课堂作为

7、方法和工具的时候,我们会很困惑,因为当你用了这种课堂模式,你会发现,短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那么我们的一线教师就会产生疑惑,既然是高效课堂,使用之后为什么没能高效?还不如讲来劲呢,通过讲和布置可能比这个效果还要省劲,效果还要好,教师要存在这种想法,那么他的课堂出现问题他解决不了,没解。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把它作为一个工具,并没有考虑高效课堂在其它方面的功用,所以有必要弄清几个概念,这几个概念搞不清,高效课堂无法进行。就是说,我们给老师洗脑也好,给老师灌输观念也好,一定要让老师在概念上明晰,让老师知道高效课堂是干什么的,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在实行的过程中能碰

8、到哪些问题,老师对这些东西明白了,在使用过程中碰到问题就不害怕也不惊讶了。那么应该让老师明白哪些概念呢?一、教育质量不等于教学质量什么是教育质量、教学质量,似乎大家都懂,可是在每天的工作当中,甚至是管理当中,每一天所说的没有教育质量的概念,都是教学质量的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弄不清的时候,那么一定在高效课堂实施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务虚。教育质量是什么?应该是改变人生命质量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个质量要求改变的是人的全方位的能力,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它不是学校教学成绩简单的表现。教学质量是学校特定环境下,教学活动最后的结果性表述。一个学期一个班的学生英语成绩什么样、数学成绩什么

9、样,只能在成绩方面考量一段教学显现的成果。我们在大的概念上都说是提高教育质量,但实际上在教学中是没有落实的,我们只是在教学质量的范畴当中在做工作。如果把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做一个比较,可以这样叙述一下,教育质量是整体,教学质量只是教育质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一个真子集;如果说教育质量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生命,那么教学质量只是影响一个人部分的生活;如果把教育质量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战略,那么教学质量只是一个战术。教育质量的“质”是指人的生命状态,“量”是指我们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获得信息的个数和思维的个数。这个“质”的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也就是说,受教育对

10、象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受教育的过程一定是亲身体验所获得的,而不是被教师灌输的,生命个体在反馈受教育成果的时候,从体力上和智力上要有能力反馈出来,所以说生命能量要强。对教育质量的“量”要求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的信息量要达到最大化,思维量要被最大限度的激发,也就是说,信息量要大,思维量要足。二、何为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实质上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一说到素质教育就联系到体音美课或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固然能提升孩子的能力,但是“面”是很窄的,实际上是把学校课程做了一个七比一的分配,每天八节课,有七节正课一节活动课,在活动课上再增加内容也无外乎是给孩子增加活动的花样,在七节正课中只注重孩子知识

11、的接受还有考试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一些外显性的能力并没有一个规划和培养。这样,在学校整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七节正课和一节活动课的较量,活动课加的再多,对学生素质真正的形成也是没有作用的。究竟什么是素质?素是构成生命的元素,质是元素的质量。构成一个人的人命的元素全,这个人就是全素质,元素的质量高就是高素质。一个人真正有素质,必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交际能力、说服能力、自知能力、自治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实际在学校当中我们培养的只是学习能力当中的考试能力,对于其它能力在传统课堂中是得不到培养的。高效课堂首先利用一种新的课堂结构,让孩子动起来,孩子们在动

12、的过程当中有独立学习,有小组合作学习,有课堂的各种展示,有自我的评价,有组间的评价,有互相对抗和质疑。这些活动在高效课堂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述能力得到了培养,当这些能力得到了提升,孩子的考试能力不可能不得到提高,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概念后,我们就不会急功近利了。传统课堂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传输过程,学生是一个被教育的教程,学生坐在那没有什么想法,老师想什么也不知道,你告诉什么,我就听什么。我们的老师围绕着考试、中考、高考,基本上告诉学生的都是结果性的知识,考试的时候,一个题答A就正确,答B就错误,或者记住答题过程一二三四五六,这么答就正确,不这么答就错误,孩子们只记住了一

13、些条条框框,只记住了一些机械的方法,当考完试以后,孩子们就把这些东西忘掉了。这样,孩子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去培养的,所以传统课堂培养的就是两类人,一类是考试之前没记住,即所谓的差生,没记住,不会;一类是考完试就忘了的所谓的优生,考完试没用了就都忘了,这样的学生最后的结果就是高分低能,会考试但能力低下。从高效课堂出来的学生,不管他的未来是升学还是走入社会,他的综合能力和传统课堂是截然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真正的对教育负责,从良知和良心出发,对孩子的未来有些考虑,高效课堂是当下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这个高效课堂不管叫什么,跟传统课堂决裂,进行新课堂的改造已经成了势在必行的事,已经从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意志。特别

14、是在2010年的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到我们河北的六道河中学去参观课堂,六道河中学(课堂)就是从我们学校学习回去之后才两个月构建的课堂,温总理对课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出了三个“好”,一个是课堂氛围好,一个是学生学得好,一个是老师教得好。在课堂上有些图片是总理开怀大笑,我们感觉,就是让中国最优秀的老师给温总理讲课,也不会把他讲到那么兴奋,但孩子们的表现却激发了总理对课堂的兴趣,现在高层也开始重视我们这种课堂模式了。三、人生坐标如果把人放在一个坐标系里去考虑,他应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一个人的学习历程(横坐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另一个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纵坐标:品性、品格、品德)。但是,看我们

15、现行的教育,几乎就在横坐标上进行无限的增长。随着学习历程的增加,孩子的知识量在不断的丰富,但孩子的生命历程却淡出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假如到初中九年,随着学习历程的增加,他的纵坐标(生命历程)基本上是九个零。生命历程这一块,该定性时没有定性,该定格的时候没有定格,该储德的时候没有储德。这样导致我们的孩子是一个平面的,永远也成不了一个立体的。四、现行教育现行的教育基本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功利化的教育(中考、高考只求分数,不管其它),造就了势力化的学校(学校、教师),最后培养了无力的学生。五、打造高效课堂-双核结构高效课堂的结构我把它叫双核结构,就是把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活化元素都发挥到最大值,让学生在

16、课堂上被课堂模式激发以后,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去,真正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孩子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去索取知识。孩子的状态在课堂当中得到了激扬,老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在课堂当中真正和学生一起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是学习的首席,是孩子在课堂中的引路人,是孩子在遇到迷惘时的点拨人,是和孩子一起教学相长的学习者,在课下是课堂的设计者。整个课堂的描述可以从一个字到十个字:学-自学-学舒服-揪住双本-以学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还给学生-学会会学学乐创学-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各取所需,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真正是生命和生命的碰撞,灵魂

17、和灵魂的点燃,是孩子灵性、野性、天性的一种天然的迸发。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体现出一种孩子自身的真正需要,我们的课堂才回归了课堂的本原,是一种对孩子负责任的教育。真正的高效课堂必须是教师、学生双高效。现在教育届有两种倾向,一个是把传统教学说的一无是处,认为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一无是处,这种课堂有它的优点,可以很有效地把握课堂时间,可以按着我们的预设,最有效地传授知识,可以有效地把控课堂的进程。但是在传统课堂当中,由于无限地放大了老师的作用,使学生处在一个被灌输的地位,老师传授的东西学生没有反馈,跟老师没有交流,所以课堂上基本没有生成,这种没有生成的课堂只是信息传就的课堂,意义不大。因为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18、是按着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去预设课堂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教学实际进行过程当中被过度教学或失度教学,实际上课堂教学是对一部分人发生作用的,对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作用的,传统课堂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做的无用功。现在,高效课堂又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是高效课堂,就全部都是学生活动,老师不能讲话,这个也不对,高效课堂中老师的紧张度比传统课堂还要高,因为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老师都有不同的任务,在学生独学阶段,老师是落实个性化教学的最佳时机,学生独学时,老师在这十分钟或八分钟就知道哪个学生学习有困难,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你就要走到学生面前,要和学生进行交流,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就要关注

19、到哪个小组会对哪个问题存在着疑惑,要走到小组当中去和小组进行交流,在小组活动当中,组长是不是发挥作用了,我嘱咐他的事是不是做到了。因为对小组活动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要求,再一个就是对组长要适时进行培训,让组长在课上发挥作用。在学生展示的时候,你更要注意倾听,要捕捉孩子瞬间出现的灵感和错误,要给孩子及时点拨指引或更正,在孩子达不到预设的高度时,我们要及时的给他们搭建台阶,在这个时候老师的追问和点拨是落实课堂目标的最佳时机。等到展示环节过了,到整理学案的时候,你要通过学生整理学案,给孩子组织检测,来看这一堂课课堂目标是否落实了,实际上,老师在一堂课中是很紧张的,时时要关注到学生,不是老师没事干

20、,而是老师把原来讲课的功夫分在各个学段,各个学段老师有不同的任务。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困惑,高效课堂把课堂放开了,模式也改变了,但我们的课堂却没有因为这种课堂模式的使用来达到我们心中预想的那个目的,什么原因?这是我们做了一年多之后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时间不够用,效果不好,我们就静下心来开始给课堂做第一次诊断。当我们做课堂诊断的时候发现,我们孩子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却没有改变,我们的理念并没有变成我们的观念,并没有随着孩子学习方式的改变把老师从备课到上课的各个环节随着孩子做一个大幅度的改变,还是局限在我们老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当中,也就是说还是用打扑克的规则来打麻将,这里肯定有很

21、多东西是无解的。老师从过去为自己讲准备材料,现在为学生学准备材料,他能准备好吗?过去写教案,现在写学案,学案和教案是有本质区别的,有的老师认为把教案两个字换成学案就可以了,把教学目标换成学习目标就可以了,这是绝然不对的。如果只是在名词上做了一下转换,而在观念和方法上不做彻底转换的话,那么这个学案是做不好的,课堂也是无法进行的。如果老师为学生准备的是土和木料,学生只能盖土房,如果为学生准备了砖和水泥,学生就可以盖小楼,如果为学生准备了水泥、钢材、塔吊,学生就可以盖出摩天大厦。这就看老师给孩子呈现的什么东西,你给孩子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路径,就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决定了课堂是否有效和高效。六、大

22、单元教学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是被逼出来的,当时时间不够用,我们就晚上加自习,甚至老师晚下班,但这些都于事无补,怎么做也解决不了问题,很困惑。后来我们就考虑,是不是可以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和精简,根据课堂的需要,孩子能会的就不再往课堂呈现了,通过检测手段来完成。必须要呈现的我们怎么去呈现,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改动。我们老师就沉下心,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和实验。在这种反复实验的情况下,最后提出了大单元教学。我们在学习了杜郎口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叫“三型、六步、一论坛”,三型是三种课型: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课堂六步是:“出示课题、目标、要求、时间预设”、“分发学案,学生独

23、立学习”、“小组讨论,生成学习成果”、“小组展示,教师点拨”、“组间质疑,穿插巩固”、“当堂测试,落实目标”,一论坛就是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要搞一个单元论坛。实际中发现这种课型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困惑,一是时间不够用,另一个是学生上课时展示的东西太杂,最后形成的教学效果不好,没法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我们考虑,课堂模式改变了,为什么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在做课堂诊断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解放了,但老师却被课时、学期、课程编排死死的束缚了手脚,老师对课堂的内容、课程的编排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磨灭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效课堂模式的改变只解决了学生学的问题,只解决了学

24、生动的问题。把课堂的“主权”还给了学生,教师干什么?我们在课堂定位的时候发现教师在新课堂上作为引导者(出示目标,正确导航)、点拨者(点石成金,拨云见日)、学习者(教学相长,共同提高),都能完成角色的转换,但是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却没有自主权,实际上老师被死死地扣入了课时、课程、学期计划和考纲考点。要想真正达到课堂的“三高”,必须解放教师,让教师也能“自主”。于是我们就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站在三年的高度,打破学年界限,打破课时界限,打破教材顺序,把三年的课程,作为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跨年级整合教材,最大限度削减重复的知识,实现知识系统的“二度整合”,以三年为整体,按“就近发展区理论

25、”,生新划分“大知识单元”,再在“大知识单元”里实现“授课单元”,使课堂实现高度浓缩,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时间缩短,解决了教学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七、“大单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呈现大单元是这样划分的。在时间上,一个学期叫一个小单元,一个学年叫一个中单元,一个学段(初中段)叫一个大单元。从内容上,一个授课单元叫一个小单元,一个系统单元叫一个中单元,一个结构单元叫一个大单元。什么叫系统单元,如数学,分成两个子系统,一个是代数,一个是几何;语文一个是语基和古文,一个是阅读和写作这样两个系统;英语分为阅读系统还有课程系统也就是课本。因为英语教材编写的很科学,我们就不需要重新打乱教材了,但是我们

26、把阅读单独分出来,由另外一个老师教。从教学组织架构上我们把两个同科教师组成一个小单元,把同年级的学科教师组成一个中单元,把跨年级的学科教师组织一个大单元。什么意思?就是在教材的内容整合上,以语文为例,我们是把三年的教材放在一起,让每个教师都通览教材,然后提出整合方案,再以学科为单位共同研讨,看看各自提出的方案怎么往一起契合,把重合的部分固定下来,存在异义的部分再经过研讨,看看谁的更合理,把这部分保留下来,通过研讨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基本建构。比如语文,在整合的时候,是把三年的课程按照文体去整合,现在的教材编排是按照主题单元,一个单元当中是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当中包括不同的文体,可能有说明文、记叙文

27、、议论文,在这个单元中虽然讨论的是一个主题,但由于文体不同,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在把握上很难成一个系统,孩子们学的知识也比较零散。我们按着文体划分单元,把整个三年的记叙文整合在一起,形成记叙文单元,把议论文整合在一起,形成议论文单元,把说明文整合在一起,形成文明文单元,把它放在不同的学段,记叙文我们基本上放在初一年级,说明文放在二年级,议论文放在三年级,把三年的古文整合在一起,按三年分开同时进行。假如有四十篇记叙文,我们就挑出十篇作为重点讲解篇目,进行详细的解剖和练习,然后那些篇目再作为阅读材料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把字词解决以后,自己去完成。这样我们的教育进程就大大缩短了,原来记叙文需要一

28、百多个课时,现在经过整合之后只需要四十多个课时就可以完成了。通过整合之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布局,再从课外引入很多阅读材料,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数学,我们是按照两个系统,一个是代数系统,一个是几何系统进行整理。现在的数学教材是按照渗透的原则编排的,为了降低难度,把一个完整的内容分成了几部分在每个年级去呈现,如函数内容是分三年呈现的,在初一的时候是坐标,在初二的时候是一次函数,在初三的时候是二次函数,把函数分了三块去呈现,这么分开以后虽然难度降低了,但是孩子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讲坐标的时候要花一定的时间,期末的时候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复习,等到初

29、二讲一次函数的时候,坐标的知识几乎忘没了,我们还得再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和一次函数进行对接,讲二次函数的时候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要和一次函数、坐标去对接,在教学时候上存在大量的浪费。这样,我们根据教材整合的思想,把整个函数还是整合成一个函数模块,把方程整合成一个方程模块,这样就把坐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整合成一个模块放在初三的上半年去完成。这样能使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孩子学起来又有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在时间上也大大地浓缩了。实际上,我们老师的功夫是下在了课外,在课堂上,我们以学案为载体,在呈现给学生的时候,是经过老师精心研究,精心加工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的一些东西,孩子们研究起来兴致比较高,不是

30、老师照本宣科,孩子一看老师讲的东西教材上都有,而是经过老师重新加工和整合的,容易利用学生差异把各类问题很好地解决。这样,课堂上的展示环节,小组合作环节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呈现出来的不像过去按照课本一章一节把所有的琐碎问题都要呈现在学案上,把学案的东西再翻版到黑板上,从黑板上一个组一个组再把答案读一遍,这种泛泛的展示就显得非常没劲,效果也非常不好。我们学校在教学组织架构上和其它学校相比也发生了变化,尤其语数外三科,我们传统学校都是一个老师教两个班的语文、数学或英语,从初一一直教到初三,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个人水平的问题。比如一个年级八个班,语数外都涉及到四个老师,这四个老师的水平是不一

31、样的,在初一分班的时候,成绩是很均匀的,但是经过一年或二年以后,由于老师水平的差异,各个老师所教的班级成绩出现了很大的落差。通过对教材整合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和模块基本上是独立的,尤其我们又分出了系统,这样我们就把老师重新进行了固化,不是一个老师教两个班,而是两个老师教四个班。比如语文,两个老师组成了一个单元教学组,一个教语基和古文,一个教阅读和写作,这样就避开了老师的弱项,一个老师可能不擅长写作,自己写文章都不行,你非得让他去教写作,那么就成了他的一个短板,最后学生在这方面受到影响。现在把四个老师进行均衡,哪两个老师相比较更善于写作,那么让这两个老师教阅读和写作,让另两个老师教知识和技能,

32、教语基和古文,这样让两个人组成一个单元教四个班,他俩叫无缝隙合作,作为一个人来考察,这样就解决了传统的集体备课的问题。过去集体备课基本上是做给领导看的,真正的做研究很少,现在把两个老师组成一个单元组,这两个老师不研究不行,不研究衔接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老师出现问题,另一个老师同样挨罚,这样他俩必须要时时的去研究。而教两个同样内容的老师不教同一个班级,各教四个班级,他俩在研究的时候就是一对一,一对一的教研就比多人在一起要好一些,研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集体备课的问题通过重新架构就得到了解决。我们现在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即学科组大单元,把一个学科的教师12个,通过一轮的实验,看看哪几个教师对哪几个模块掌握的更娴熟,研究的更深,那么就专门研究这几个模块,这些模块呈现在哪个年级,这个教师就上哪个年级去上课,这样,每个老师每一年都要参加中考,你可能在初一当班主任,而你的模块在初三,你就要上初三上课,出现在初二就上初二上课,最后在中考卷中每一个模块出现的分值来确定奖励的金额。这样就把中考的压力分散到三年,让每一个老师,每一届都参加中考。八、“大单元教学”的流程大单元教学的流程一共六步。第一,整合教材:假期统揽三年教材,整体“消化”进行“个性模块”整合;学期初以学科为单位集体研讨,确定本学科“大单元模块”;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授课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