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82KB ,
资源ID:119547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9547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统文化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统文化教案.docx

1、传统文化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传统文化教案 论语宪问(二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 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 对论语 宪问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反思其文化思想内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1、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

2、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

3、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 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着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着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

4、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 社会需要宽容,但是不能一味的宽容,而应该区别对待,这个社会上总是有很多阴暗的人与事,但是同样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善良与正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依靠着陌生人的善良,那么我们就用善良来回报这个社会。 还要用“以直报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丑恶与黑暗,而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统统一笑风云过吧,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计较的话岂不是很累。 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

5、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 论语卫灵公(四则之1、2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 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 对论语 卫灵公中语句的翻译及理

6、解 教学难点 体会反思其文化思想内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1、入境生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2、朗

7、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4、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

8、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 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 6、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

9、的朋友。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你能做到“不失人吗”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你能做到不失言吗 论语卫灵公(四则之3、4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 “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

10、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 对论语 卫灵公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反思其文化思想内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1、入境生趣 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

11、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2、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有价值的言论。” 2、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什么是君子呢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

12、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凡是有建设性的语言,不管是什么人的,都应当采用。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其实,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在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择交往的对

13、象是非常重要的。 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提问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如颜渊问仁,孔子说:“为仁由己”;仲弓问仁。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颜渊、仲弓、子路等人的性格、经历,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要对“为仁”这个问题做不同的解释。 6、引导实践,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 2、课外阅读论语,积累关于君子之德的言论,看看那些是自己应当具备的美德。 论语季氏(四则之1、2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 害关系。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14、,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 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1、入境生趣 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

15、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3、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6、 2、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 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2、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

17、任焉”。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乐道人之善”,喜欢讲人家的好处,优点。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点,也很难做到的,有正反面,暂时不去讨论它。一般人喜欢批评人家的坏处,是普遍的现象,6、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曰:“乐多贤友”,你是否以交了贤明朋友为快乐读读房龙着的与世界伟人谈心,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为人谈心 论语季氏(四则之3、4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君子有三戒。 2.明确没有私心是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

18、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 明确没有私心是孔子教育的真谛 教学难点 明确君子有三戒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1、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2、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

19、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2、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意识的并存。再读孔子的三戒,有什么现实意义其实,孔子所谓的“色、斗、贪”归根结底是两个字-欲望。一个人,因欲望生“色”,因欲望好“斗”,因欲望而“贪”。孔子的三个阶段的三个告戒,有着其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

20、人的特性而提出的,洞察我们的一生,已经不能简单的将其定位于哪个特质阶段了,更不能简单的根据这些特质而去只注意些什么,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用理性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 论语阳货(四则之1则)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3 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 教学重点 归纳孔子的有关观点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评价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21、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3、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22、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 了。” 4、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

23、虚伪。“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 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诗礼传家讲了“庭训”的来历。后来,“庭训”专指父亲的教诲。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

24、古代就叫“庭训”,有时也泛指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你读过知道哪些关于庭训家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耳熟能详。 论语阳货(四则之2)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 归纳孔子的有关观点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评价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

25、,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2、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2、【评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

26、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 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6、拓展延伸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

27、的文 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论语阳货(四则之3)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孝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 归纳孔子的有关观点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评价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一、入境生趣 我们提倡爱的回报,古人讲善有善报,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这

28、一问题的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3、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

29、“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重点字词: 期(一词多意) 女(通假字) 4、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孔子称之为仁。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

30、发于心,则行才能合于礼,仁心不动,礼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就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宰我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可见,所谓礼的本质内涵不是别的,正是仁。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五、拓展延伸 的确,为人而不仁,如何能理解礼乐制度的本质内涵呢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又如何能尊重其仪文形式呢 毫无疑问,在孔子的心目中,仁显然超越礼而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和价值。论语八佾如下一段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曰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诗经卫风淇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熟

31、记诗经的一般常识,包括内容分类、表现手法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议、思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鉴赏体会诗经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课文体会“比、兴”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问题意识探究教学法;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 导入: 学生根据自己所知回答问题: 五经是指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三、 共同探讨教材: (一)简介诗经,(出示投影学生齐读):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介绍后教师补充。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