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2.1 结构术语2.1.1 建筑结构 组成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包括基础在内承重骨架体系。为房屋建筑结构简称。 对组成建筑结构构件、部件,当其含义不致混淆时,亦可统称为结构。 2.1.1.1 建筑结构单元 房屋建筑结构中,由伸缩缝、沉降缝或防震缝隔开区段。 2.1.2 墙板结构 - 由竖向构件为墙体和水平构件为楼板和屋面板所组成房屋建筑结构。 2.1.3 框架结构 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成承重体系房屋建筑结构。 2.1.3.1 延性框架 梁、柱及其节点具有一定塑性变形能力,并能满足侧向变形要求框架。 2.1.4 板柱结构 - 由水平构件为板和
2、竖向构件为柱所组成房屋建筑结构。如升板结构、无梁楼盖结构、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等。 2.1.5 筒体结构 由竖向悬臂筒体组成能承受竖向、水平作用高层建筑结构。筒体分剪力墙围成薄壁筒和由密柱框架围成框筒等。 2.1.5.1 框架-筒体结构 - 由中央薄壁筒与外围一般框架组成高层建筑结构。 2.1.5.2 单框筒结构 由外围密柱框筒与内部一般框架组成高层建筑结构。 2.1.5.3 筒中筒结构 由中央薄壁筒与外围框筒组成高层建筑结构。 2.1.5.4 成束筒结构 由若干并列筒体组成高层建筑结构。 2.1.6 悬挂结构 将楼(屋)盖荷载通过吊杆传递到竖向承重体系建筑结构。 2.1.6.1 核心筒悬挂结构
3、 由中央薄壁筒作为竖向承重体系悬挂结构。 2.1.6.2 多筒悬挂结构 - 由多个薄壁筒组成竖向承重体系悬挂结构。 2.1.7 烟囱 由筒体等组成承重体系,将烟气排入高空高耸构筑物。 2.1.8 水塔 由水柜和支筒或支架等组成承重体系,用于储水和配水高耸构筑物。 2.1.9 贮仓 由竖壁和斗体等组成承重体系,用于贮存松散原材料、燃料或粮食构筑物。2.2.1 屋盖 在房屋顶部,用以承受各种屋面作用屋面板、檩条、屋面梁或屋架及支撑系统组成部件或以拱、网架、薄壳和悬索等大跨空间构件与支承边缘构件所组成部件总称。分平屋盖、坡屋盖、拱形屋盖等。 2.2.1.1 屋面板 ; ; 直接承受屋面荷载板。 2.
4、2.1.2 檩条 将屋面板承受荷载传递到屋面梁、屋架或承重墙上梁式构件。 2.2.1.3 屋面梁 将屋盖荷载传递到墙、柱、托架或托梁上梁。 2.2.1.4 屋架 将屋盖荷载传递到墙、柱、托架或托梁上桁架式构件。 (1)三角形屋架 由单坡或双坡式上弦杆、水平下弦杆和腹杆组成外形为三角形屋架。 (2)梯形屋架 由平坡式上弦杆、水平下弦杆、端竖杆和腹杆组成外形似梯形屋架。 (3)多边形屋架 - 由多折线上弦杆、水平下弦杆和腹杆组成外形为多边形屋架。 (4)拱形屋架 - 由拱形上弦杆、水平下弦杆和腹杆组成外形为拱形屋架。 (5)空腹屋架 ; 由上、下弦杆和竖腹杆组成节点为刚接屋架。 2.2.1.5 天
5、窗架 ; 在屋架上设置供采光和通风用并承受与屋盖有关作用桁架或框架。 2.2.1.6 屋盖支撑系统 - (1)横向水平支撑 在两个相邻屋架之间(或屋架和山墙之间)屋架上弦或下弦平面内沿房屋横向设置水平桁架。简称上弦或下弦横向支撑。 (2)纵向水平支撑 在屋架端节间或屋架中部下弦平面内沿房屋纵向设置水平桁架。亦称下弦纵向支撑。 (3)竖向支撑 在两个相邻屋架之间沿屋架直腹杆平面内设置竖向桁架。亦称垂直支撑。 (4)系杆 沿竖向支撑平面内屋架下弦或上弦节点处,在不设置竖向支撑屋架之间沿房屋纵向设置水平通长连系杆件。 2.2.1.7 拱 由曲线形或折线形竖向拱圈杆和支承拱圈两端铰接或固接拱址组成构件
6、,有时在拱址间设置拉杆。 (1)桁架拱 用桁架组成拱圈拱。 (2)拉杆拱 拱趾间设置拉杆拱。 2.2.1.8 平板型网架 - ;- 由上弦杆、下弦杆和腹杆组成平板式大跨度空间桁架式构件。 (1)平面桁架系网架 由不同方向平面桁架组成网架。分两向正交正放、两向正交斜放、两向斜交斜放、三向、单向折线形等型式。 (2)四角锥体网架 由四角锥体单元组成网架。分正放四角锥,正放抽空四角锥、棋盘形四角锥、斜放四角锥、星形四角锥等型式。(3)三角锥体网架 由三角锥体单元组成网架。分三角锥、抽空三角锥、蜂窝形三角锥等型式。 2.2.1.9 悬索 由柔性拉索与边缘构件组成大跨空间构件。(1)圆形单层悬索 - 由
7、单层索按中心辐射状布置,与圆形边缘构件组成悬索。当圆心处设柱时,称为伞形悬索。 (2)圆形双层悬索 - 由上下两层索按中心辐射状布置,上下索间设置不同形状中心拉环与圆形边缘构件组成悬索。 (3)双向正交索网 由承重索和稳定索两组索按上下相互正交布置,通过预加应力使两索紧贴,与不同形状边缘构件组成悬索。 2.2.1.10 薄壳 由曲面形薄板与边缘构件组成大跨空间构件。按中面形状分球壳、圆柱壳、双曲面壳、圆锥壳、扁壳和旋转壳等。 2.2.2 楼盖 在房屋楼层间用以承受各种楼面作用楼板、次梁和主梁等所组成部件总称。 2.2.2.1 楼板 ; 直接承受楼面荷载板。 2.2.2.2 次梁 ; 将楼面荷载
8、传递到主梁上梁。 2.2.2.3 主梁 ; 将楼盖荷载传递到柱、墙上梁。 2.2.2.4 井字梁 由同一平面内相互正交或斜交梁所组成结构构件。又称交叉梁或格形梁。 2.2.2.5 等截面梁 - 沿杆件纵轴方向横截面尺寸不变梁。分矩形、形、形、倒形、扁形梁等。 2.2.2.6 变截面梁 - - 沿杆件纵轴方向横截面尺寸变化梁。 (1)加腋梁 杆件近端部横截面高度按直线或曲线向端头逐渐增大变截面梁。分一端加腋梁、两端加腋梁。 (2)鱼腹式梁 - 杆件横截面高度由两端向跨中按曲线逐渐增大形似鱼腹变截面梁。 2.2.3 过梁 设置在门窗或孔洞顶部,用以传递其上部荷载梁。 2.2.4 吊车梁 承受吊车轮
9、压所产生竖向荷载和纵、横向水平荷载并考虑疲劳影响梁。 2.2.4.1 制动构件 承受吊车上小车横向制动力构件,如制动桁架等。 2.2.5 承重墙 - 直接承受外加作用和自重墙体。 2.2.5.1 结构墙 主要承受侧向力或地震作用,并保持结构整体稳定承重墙。又称剪力墙、抗震墙等。 2.2.6 非承重墙 - ; 一般情况下仅承受自重墙。 2.2.7 等截面柱 - 沿高度方向水平截面尺寸不变柱。 2.2.8 阶形柱 沿高度方向分段改变水平截面尺寸柱。分单阶柱、双阶柱和多阶柱。 2.2.9 抗风柱 - 为承受风荷载而在房屋山墙处设置柱。 2.2.10 柱间支撑 为保证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提高侧向刚度和传
10、递纵向水平力而在相邻两柱之间设置连系杆件。 2.2.11 楼梯 由包括踏步板、栏干梯段和平台组成沟通上下不同楼面斜向部件。分板式楼梯、梁式楼梯、悬挑楼梯和螺旋楼梯等。 2.2.12 组合构件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而成整体受力构件。 2.2.12.1 钢管混凝土构件 - 在钢管内浇注混凝土而成整体受力构件。 2.2.12.2 组合屋架 用钢材作拉杆并以木材或钢筋混凝土作压杆组成屋架。 2.2.12.3 下撑式组合梁 - 用型钢或圆钢作下部拉杆并以钢筋混凝土作上部压杆组成下撑式梁。 2.2.12.4 压型钢板楼板 在压型钢板上浇注混凝土组成楼板。 2.2.12.5 组合楼盖 用钢筋混凝土楼板或
11、压型钢板楼板与型钢梁或板件组合型钢梁组成楼盖。 2.3 基本设计规定术语2.3.1 建筑结构设计 在满足安全、适用、耐久、经济和施工可行要求下,按有关设计标准规定对建筑结构进行总体布置、技术与经济分析、计算、构造和制图工作,并寻求优化全过程。 2.3.1.1 静态设计 在静态作用下,以结构构件静力状态反应为依据设计。 2.3.1.2 动态设计 ; 在动态作用下,以结构构件动力状态反应为依据设计。有时可采用动力系数方法简化为静态设计。 2.3.1.3 建筑抗震设计 - ; 在地震作用下,以房屋建筑结构构件动力状态反应为依据设计。 2.3.1.4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 根据地震震害和工程经验所获得
12、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抗震措施过程。(1)规则抗震建筑 - 结构构件沿高度和水平方向尺寸、质量、刚度和承载能力分布等均为相对均匀、对称和合理房屋。 (2)多道设防抗震建筑 - - 控制同一结构各构件或部件在地震中损坏或形成塑性铰顺序而成多道防御系统,使整个结构坏而不倒。 (3)抗震建筑薄弱部位 - 建筑结构中抗震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地震中可能率先损坏部位或楼层。 (4)塑性变形集中 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抗震薄弱楼层弹塑性变形显著大于其相邻楼层变形现象。 2.3.2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根据房屋建筑结构重要性和破坏可能产生后果严重程度所划分供设计用等级。 2.3.
13、2.1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类别 - 根据建筑重要性、地震破坏后果严重程度和在抗震救灾中用途等所作建筑抗震设计分类。 2.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证 防止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变形所进行验证。 2.3.3.1 构件承载能力计算 - 防止结构构件或连接因临界截面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或因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计算。分构件受压、受拉、受弯、受剪、受扭、局部受压、冲切等计算。 2.3.3.2 疲劳验算 防止结构构件或连接在循环应力下产生累积损伤而导致材料破坏验算。 2.3.3.3 稳定计算 防止结构构件失稳计算。分整体失稳与局部失稳,平面内失稳与平面外失稳,及弹性状态、弹塑性状
14、态与塑性状态失稳。 2.3.3.4 抗倾覆、滑移验算 防止结构或结构一部份作为刚体失去平衡验算。 2.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证 防止结构或构件外观变形、振动、裂缝、耐久性能等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某一限值极限状态所进行验证。 2.3.5 变形验算 防止结构构件变形过大而不能满足规定功能要求验算。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2.3.6 施工阶段验算 防止结构构件在制作、运输和安装等阶段不能满足规定功能要求有关验算。2.4 计算、分析术语2.4.1 静定结构 结构构件为无赘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用静力平衡原理即可求解其作用效应。 2.4.2 超静定结构 结构构件为有赘余约束几何不变
15、体系,用静力平衡原理和变形协调原理求解其作用效应。 2.4.3 平面结构 组成结构及其所受外力,在计算中可视作为位于同一平面内计算结构体系。 2.4.4 空间结构 组成结构可以承受不位于同一平面内外力,且在计算时进行空间受力分析计算结构体系。 2.4.5 杆系结构 以直线形或曲线形杆件作为基本计算单元结构体系总称。如连续梁、桁架、框架、网架、拱、曲梁等。 2.4.5.1 刚性支座连续梁 计算中不考虑支座竖向位移连续梁。 2.4.5.2 弹性支座连续梁 计算中需要考虑支座竖向位移连续梁。 2.4.5.3 弹性地基梁 计算中支座为连续并考虑支座竖向位移基础梁。一般按地基压应力与地基沉降成正比假设进
16、行计算。 2.4.5.4 三铰拱 拱趾和拱顶均为铰接拱。可按顶铰处弯矩为零静力平衡原理计算。 2.4.5.5 双铰拱 拱趾为铰接拱。可按一次超静定结构计算。分拱趾间无拉杆双铰拱或有拉杆双铰拱。 2.4.5.6 无铰拱 拱趾为刚接拱。可按三次超静定结构计算。 2.4.5.7 有侧移框架 计算中需要考虑梁柱节点水平位移框架。 2.4.5.8 无侧移框架 计算中不考虑梁柱节点水平位移框架。 2.4.6 板系结构 以连续体平面板件作为基本计算单元结构体系总称。如平板、折板等。 2.4.6.1 两边支承板 () 两边有支座反力板。一般仅考虑一个方向受力和变形。又称单向板。 2.4.6.2 四边支承板 (
17、) 四边有支座反力板。一般需考虑两个方向受力和变形。又称双向板。 2.4.6.3 弹性地基板 计算中支座为连续并考虑支座竖向位移基础板。一般按地基压应力与地基沉降成正比假设进行计算。 2.4.7 抗侧力墙体结构 - 以抗侧力结构墙作为基本计算单元结构体系总称。 2.4.7.1 墙肢 - 结构墙中较大洞口左、右两侧墙体。一般按偏心受力构件计算。 2.4.7.2 连梁 - 结构墙中较大洞口上、下两边墙体。当跨高比较大时,按受弯构件计算。 2.4.7.3 连肢墙 墙肢刚度大于连梁刚度开洞结构墙。分双肢墙或多肢墙,仅有两个墙肢时称耦联墙。一般均按偏心受力构件计算。 2.4.7.4 壁式框架 开孔面积较
18、大,连梁与墙肢较细墙体,其内力分布与框架梁、框架柱相近,可按带刚域杆件计算。 (1)刚域 计算中,在杆件端部其弯曲刚度按无限大考虑区域。 2.4.8 塑性铰 在结构构件中因材料屈服形成既有一定承载能力又能相对转动截面或区段。计算中按铰接考虑。 2.4.9 内力重分布 超静定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时,其内力分布与按弹性分析分布相比有明显变化现象。需按材料非线性方法求解。有时可用调整系数简化计算。 2.4.9.1 弯矩调幅系数 考虑结构构件内力重分布,对按弹性方法分析所得弯矩进行调整系数。 2.4.10 挠曲二阶效应 结构构件由挠曲产生挠度或侧移引起附加内力。有时可通过内力增大系数简化计算。 2.
19、4.10.1 偏心距增大系数 在受压构件计算中,考虑二阶效应影响系数,为挠曲后最大偏心距与初始偏心距比值。 2.4.10.2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在轴心受压构件计算中,考虑构件长细比增大附加效应使构件承载能力降低计算系数。 2.4.11 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 反映材料局部抗压强度大于一般抗压强度计算系数。 2.5 作用术语2.5.1 永久作用标准值 在结构设计基准期内,量值不随时间变化作用(包括自重)基本代表值,又称恒荷载标准值。 2.5.2 可变作用标准值 在结构设计基准期内,量值随时间变化作用基本代表值,又称活荷载标准值。 2.5.3 楼面、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在结构设计基准期内,量值随时
20、间变化施加于楼面、屋面人群、物料、设备等非自然荷载基本代表值。 2.5.3.1 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均匀分布于构件表面工业或民用活荷载标准值。 (1)等效均布活荷载 在控制构件设计部位,根据荷载效应相等原则,将实际最不利分布活荷载标准值换算成为均布活荷载标准值。(2)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楼面梁、墙、柱及基础时,考虑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不可能全部满布和各构件受载后传递效果不同,对荷载进行折减系数。 2.5.4 楼面、屋面活荷载准永久值 - 结构构件按长期效应组合设计时所采用活荷载代表值,为活荷载标准值乘以规定荷载准永久值系数。 2.5.5 楼面、屋面活荷载组合值 屋盖或楼盖构件承受两种或两种以上活荷载时,设计所采用活荷载代表值。为活荷载标准值乘以规定荷载组合值系数。 2.5.6 施工和检修集中荷载 设计屋面板、檩条、挑檐、雨篷和预制小梁等构件时,考虑施工或检修过程中在构件最不利位置可能出现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