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164.92KB ,
资源ID:119418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9418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耐盐的地衣芽孢杆菌WX02的分离及氯化钠在产量和分子水平对聚谷氨酸的别构调节概论.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耐盐的地衣芽孢杆菌WX02的分离及氯化钠在产量和分子水平对聚谷氨酸的别构调节概论.docx

1、耐盐的地衣芽孢杆菌WX02的分离及氯化钠在产量和分子水平对聚谷氨酸的别构调节概论应用生物化学生物(2010) 160:13321340DOI 10.1007/s12010-009-8681-1耐盐的地衣芽孢杆菌WX-02的分离及氯化钠在产量和分子水平对聚谷氨酸的别构调节Xuetuan Wei Zhixia Ji & Shouwen Chen收稿日期:2009.1.5 录用稿件日期:2009.5.20网上发稿日期:2009.6.7Humana Press 2009摘要 聚谷氨酸生产菌株,地衣芽孢杆菌WX-02是从中国的盐碱土中分离出来的(Yingcheng)。通过生理、生物化学和16S rDNA

2、序列分析方法,该菌株被认为是地衣芽孢杆菌。在改良的培养基上通过WX-02来研究氯化钠浓度对聚谷氨酸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聚谷氨酸的产量受盐浓度诱导,并且当氯化钠浓度为8%时聚谷氨酸产量(13.86 g/l)最高。同时发现当氯化钠浓度升高时,聚谷氨酸的分子大小降低。这是第一个有关分离和辨认地衣芽孢杆菌中产聚谷氨酸菌株的报告。这个研究提供了一个通过WX-02菌株来控制聚谷氨酸产量和分子大小的方法。 关键词:聚谷氨酸生产菌株、耐盐的、聚谷氨酸、分子量、产量简介 聚谷氨酸是由几种芽孢杆菌产生一种粘性的生物聚合物,包括D型和L型两种谷氨酸衍生物。它是一种溶于水,可食用,能被生物所降解,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东

3、西。聚谷氨酸在食品,化妆品,医药行业以及农业上有广泛应用1,2。一些研究员发现这种生物具有液体培养基的粘度越大聚谷氨酸的产量就越大的内在特质。然而液体培养基粘度的增加将会导致溶解氧气的体积下降达到氧气的临界点,将会使聚谷氨酸产量降低3,4。通过在培养基中加氯化钠可以使液体粘度下降5,6。然而,大多数枯草芽孢杆菌在高浓度的盐溶液条件下不能在纳豆初提物上快速生长。当培养基上氯化钠浓度大于3%,聚谷氨酸产量就会明显下降。因此,耐盐的B微生物(chungkookjang)从高盐的韩国大豆培养基中提取来克服这些问题。有趣的是,B微生物(chungkookjang)能够在25%的盐溶液中生长,并且随着盐浓

4、度下降液体表观粘度也下降,但是当盐浓度从0.5%上升达5%聚谷氨酸产量下降29.5%6;因此,人们对了解氯化钠对聚谷氨酸产量的调节效应就更有兴趣了。B微生物和地衣芽孢杆菌是产聚谷氨酸最主要的两种菌4-10。据我们所知,分离的耐盐性B地衣芽孢杆菌作为产聚谷氨酸的菌株还没有被发现。当前的工作中,我们已经从中国的盐碱地中分离并认识了产聚谷氨酸B地衣芽孢杆菌(Yingcheng)。而且,一些关于这种菌有利的特性例如盐诱导聚谷氨酸产量和在高盐浓度利用小分子合成聚谷氨酸已经被系统地阐明了。原料和方法原料 高效液相层析水平制得的磷酸二氢钾、甲醇,其他的化学品是分析纯水平的。所有的化学品和培养基成分是从中国医

5、药化学试剂有限责任公司获得的。细菌的分离 将土壤样本放在蒸馏水中蒸煮10分钟,然后将得到的悬浮物平铺在改良过的LB固体培养基上(每升:10g蛋白胨,酵母提取液5g,氯化钠100g,琼脂15g,PH7.2)。平板在37度条件下培养72小时。选取生长良好的菌群接种到含有5%氯化钠的50ml的改良培养基上。(每升:L-谷氨酸20g,葡萄糖20g,柠檬酸12g,NH4Cl 7 g, K2HPO4 0.5 g, MgSO47H2O 0.5 g, FeCl36H2O 0.04 g, CaCl22H2O 0.15 g,MnSO4H2O 0.104 g, pH 6.5), 除了用葡萄糖代替甘油其他成分和E培养

6、基相同11,然后在37度和200rmp条件下培养4天。细菌的识别 菌株是通过生理学,生物化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的方法来鉴别。生理和生物化学的鉴定方法是依据Bergey的系统细菌学指南来进行的12。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是根据李和其他人的描述来确定的13。基因组DNA通过报道的方法已经被掌握14。16S rDNA应用通用引物得到详述,16sf95 (TGACGAGTGGCGGACGGGTG)和 16sr394 (CCATGGTGTGACGGGCGGTGTG)。用扩大聚合酶链式反应在95度培养5分钟,接着在94度反应1分钟,55度反应30秒,72度反应1.5分钟,最后在72度扩展延伸

7、10分钟的条件下循环30次,PCR产物通过PCR纯化试剂盒的工具进行纯化。核苷酸序列是由ABI棱镜370自动分析仪(Applied Biosystems, Foster City, CA, USA)以16sf95和16sr394为引物终止链的方法测定的。序列相似的菌株从基因库和核苷酸数据库重新获得15。通过多重序列比对软体CLUSTAL W 程序和人工编辑获得的序列与原来的是一致的。生物系统树是通过分子进化遗传分析工具MEGA4.0构建的16。分支节点程序置信度是根据新一代1000个重新采样的样品树来推测的。培养条件 地衣芽孢杆菌WX-02细胞接种到10ml的LB培养基(每升:蛋白胨10g,酵

8、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PH7.2)中。然后在37度,200rpm的条件下在保温箱中培养10小时,被用作种菌培养。对于三角瓶培养,将种菌培养的液体培养基(150ul)接种到250ml的含有50ml的培养液的三角瓶中并在37度,200rpm的条件下培养4天。生物量的测定 为了监控细胞的生长,每隔一段时间去一定的样品。在13700个重力单位和4的条件下使用带有R20V转子的Himac CR21G离心机(日本,东京,日立)将从液体培养基中分离的细胞进行离心。细胞干重是通过在80的条件下把细胞进行风干到一定的恒量来测定的。聚谷氨酸的提纯 聚谷氨酸的提纯和重新获得是根据Do等人的方法来操作的。在液体

9、培养基的PH值下降到3时将被分离的细胞在9540个重力单位的条件下使用带有R20V转子的Himac CR21G离心机离心15分钟。上清液用NaOH溶液中和,倒入4升的乙醇中,然后在4条件下混合并保存12小时,接着在9540个重力单位下离心10分钟。沉淀溶于蒸馏水中,其他不溶的成分通过在13700个重力单位下离心10分钟去除。聚谷氨酸(分子量降低为3500)原溶液通过在蒸馏水中渗析24小时然后冻干用来制备纯净的聚谷氨酸。聚谷氨酸的测定 聚谷氨酸根据报道的方法进行分析18,19。纯净聚谷氨酸可以在6 mol/L HCl和110的条件下24小时能水解。水解液用6 mol/L NaOH中和,水解液中大

10、量的谷氨酸盐是由安捷伦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25 cm4.6 mm, 美国安捷伦技术有限公司)利用C18硅胶进行测定的。10毫摩尔每升KH2PO4加上5.0%甲醇(PH2.5)作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以规范的标准通过一定保留时间,谷氨酸盐被证实是水解液中唯一的产物,聚谷氨酸的产量就是谷氨酸的量。聚谷氨酸分子大小的估算 聚谷氨酸的分子大小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估算的20。少量纯净的聚谷氨酸(10ul)用TAE电泳缓冲液40mmol/L三异丙醇胺,1mmol/L EDTA,0.14%醋酸在1.0%的琼脂糖胶在6 V/cm 的条件下解离30分钟。聚谷氨酸在凝胶上可以通过亚甲基蓝0.

11、23%亚甲基蓝,23%乙醇,0.008%KOH染色10分钟成蓝色从而变得直观,随后用水脱色。液体培养基表观粘度的测定 液体培养基表观粘度是在含有不同NaCl浓度的ME培养基中来获取最高浓度的聚谷氨酸的情况下用旋转粘度计NDJ-1(中国上海衡平科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测量。统计分析 每个实验必须做三份并且还有三个平行试验作对照。单向方差分析和t测试是用来解释均数差,置信度可达95%。所有的数据分析是用6.0数据分析软件包。结果与讨论耐盐性的聚谷氨酸生产菌株的分离 三种耐盐性的聚谷氨酸高产菌株从中国地区(荧城)收集到的盐碱土中得到分离。他们的聚谷氨酸产量高于10g/l,和一些典型的高产聚谷氨酸的

12、芽孢杆菌差不多18。最好的生产者,WX-02菌株被挑选用做进一步的研究。细菌的鉴定 表1显示的是WX-02菌株一些分类学上的特征。WX-02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显微照片上的菌落是变化无常的。LB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粗糙,凹陷的中心区域有折叠并且边缘不规则。大不相同的是,在含有10%NaCl的固体培养基上菌落是高粘性的,表面光滑并且边缘规则。 实验中的16S rDNA的大约1263个核苷酸序列是交给基因数据库(EU564336)来进行分析的。将这段序列与有关菌株的16S rDNA序列进行比较。它与地衣芽孢杆菌DSM 13 (X68416)的相似度达到99%。随后构建的生物树(图1)显示典型性的分离

13、的菌群是紧密联系的生物体。根据这些结果,这种菌被归类为地衣芽孢杆菌。该菌种被保存于中国菌种保藏中心(CCTCC M208065)。表格1 WX-02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属性 表征 属性 表征 革兰氏染色 + D-木糖产酸 +形状 2-3*0.8-1um 甘露醇产酸 +孢子形状 + 葡萄糖产气 -能动性 + 氨酸降解 -硝酸还原作用 + 苯丙氨酸降解 -厌氧生长 + 产尿素 +水解淀粉 + 形成吲哚 +水解酪蛋白 + 过氧化氢试验 +水解凝胶 + NaCl(12%)生长 +VP测试 + PH8.0生长 +利用柠檬酸 + PH5.7生长 +利用丙酸 + 30生长 +D-葡萄糖产酸 + 50生长 +L-

14、阿拉伯糖产酸 + 55生长 -+:正反应 -:负反应NaCl浓度对聚谷氨酸产量的影响 NaCl浓度在最大聚谷氨酸浓度时对细胞干重,聚谷氨酸的容积得率和单位生物量生产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浓度的NaCl浓度在ME培养基上培养来研究的。如表2所示,尽管细胞生长降低,但聚谷氨酸的产量却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当氯化钠浓度为8%能得到最高产量为13.86g/l,和没有加氯化钠的培养基相比产量增加了5.28倍。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有关耐盐性地衣芽孢杆菌产聚谷氨酸的报告,所以耐盐的WX-02菌株是地衣芽孢杆菌中第一个产聚谷氨酸的菌株。 尽管耐盐性的B微生物可以在含有25%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但是当氯

15、化钠浓度从0.5%上升到5%聚谷氨酸的产量将下降29.5%,说明氯化钠对耐盐性的的B细菌在产聚谷氨酸的过程中有抑制作用。 图1 系统树是通过测定16S rDNA的序列来确定与WX-02菌株(编号EU564336)关系相近的生物体而建立的。插入的数字是出版序列的登录号。支持率是建立在1000次重复试验的基础上。系统树是通过临近结合的方法建立的。置换一个核苷酸在该图上的比例尺长度为0.01。表格2 氯化钠对分批培养物中单位生物量的细胞干重、聚谷氨酸的收益率及生产率(YP/X)的影响氯化钠浓度(%) 细胞干重(g/l) 聚谷氨酸产率(g/l) YP/X(g/g) 0 3.420.22 2.160.0

16、9 0.610.03 2 3.30.15 2.930.23 0.830.08 4 3.210.13 5.200.14 1.640.04 6 3.040.16 11.200.27 3.850.02 8 2.820.15 13.560.24 4.810.0110 1.790.05 12.490.22 6.690.11在烧瓶培养中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浓度(0%, 2%, 4%, 6%, 8%, 10%),分别测出细胞干重和聚谷氨酸产量,得到最大浓度的聚谷氨酸产量。YP/X=每克细胞产生的聚谷氨酸克数。结果是三个分离发酵数据的平均数。 因此,地衣芽孢杆菌WX-02和B细菌的产聚谷氨酸量受氯化

17、钠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地衣芽孢杆菌WX-02具有处理高盐条件的抑制作用的潜能,可作为聚谷氨酸的工业生产菌株。图表2 氯化钠浓度对液体表面粘度的影响。通过在ME培养基上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浓度(0%, 2%, 4%, 6%, 8%, and 10%)用于三角瓶培养,分别测量液体培养基的表面粘度直到获得最大的聚谷氨酸浓度。最终结果是三个分开发酵试验的平均数。 图表2显示的是当盐浓度达到8%时聚谷氨酸产量最高时液体培养基的表观粘度。这说明氯化钠影响,降低液体表观粘度和增加溶氧体积在我们的试验中不是唯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有其他影响氯化钠效应的关键因素。根据Stanley 和Lazazzera的

18、B细菌RO-FF-1产聚谷氨酸的诱导物报告,两个调节物ComPA 和DegSU可以激活degQ的转录,从而激活负责聚谷氨酸生物合成的ywsC 操纵子的转录。有趣的是,高盐浓度可以激活 B. subtilis QB4256中的DegSU 基因转录。因此,高盐浓度有可能激活ywsC 操纵子的转录最终提升聚谷氨酸的产量。这也许是氯化钠效应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说明地衣芽孢杆菌WX-02产聚谷氨酸是受盐诱导的。 当盐浓度上升时单位生物量的聚谷氨酸产量(YP/X)是增强的,说明地衣芽孢杆菌WX-02处于高渗透压下为了增加存活率而合成聚谷氨酸。-聚谷氨酸可以帮助地衣芽孢杆菌WX-02在严重脱水情况下利用自身

19、强大的水结合能力使其处于水结合状态19。这说明从地衣芽孢杆菌WX-02分离得到的聚谷氨酸可能具有结合水的能力23。图3 盐浓度对聚谷氨酸分子大小的影响。在ME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进行培养将聚谷氨酸分别纯化后得到最大产量。然后将聚谷氨酸用亚甲基蓝染成蓝色再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每条带分别对应的是在聚谷氨酸中加入的氯化钠的浓度 : a(0%) b(2%) c(4%) d(6%) e(8%) f(10%)盐浓度对聚谷氨酸分子大小的影响 图表3显示的是盐浓度对聚谷氨酸分子大小的影响。当盐浓度增加分子的大小降低。不同大小的聚谷氨酸有不同的用途。控制合成聚谷氨酸的分子量大小对其应用是至关重要的24。

20、现在的工作是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生产不同分子量的聚谷氨酸。氯化钠浓度对不同的芽孢杆菌生产聚谷氨酸的分子大小不同3,6,18。氯化钠引起不同的芽孢杆菌生产的聚谷氨酸分子大小不同的机理仍然是不太清楚的。当前的研究侧重于氯化钠对聚谷氨酸的影响和找到一种生物用来以后研究氯化钠对聚谷氨酸分子量大小。结论 地衣芽孢杆菌WX-02产聚谷氨酸是受盐诱导的,当盐浓度为8%时获得最大的产量并且当ME培养基中盐浓度增高时分子大小会降低。这些结果显示WX-02是第一个耐盐性的产聚谷氨酸的地衣芽孢杆菌,同时也是用过氯化钠调节聚谷氨酸产量和分子大小的宝贵的菌种。感谢 这项工作是在中国大学杰出人才项目(no. NCET-0

21、7-0341)和中国国家高科技研究和发展项目(no. 2008AA10Z317)的支持下完成的。参考文献1. Buescher, J. M., & Margaritis, A. (2007). Microbial biosynthesis of polyglutamic acid biopolymer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biomedical and food industries. 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27, 119. doi:10.1080/07388550601166458.

22、2. Wang, Q., Chen, S., Zhang, J., Sun, M., Liu, Z., & Yu, Z. (2008). Co-producing lipopeptides andpoly-gamma-glutamic acid b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using soybean and sweetpotato residues and its biocontrol and fertilizer synergistic effect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99, 331833

23、23.doi:10.1016/j.biortech.2007.05.052.3. Cromwick, A. M., Birrer, G. A., & Gross, R. A. (1996). Effects of pH and aeration on -poly(glutamicacid) formation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 in controlled batch fermentor cultures. Biotechnology andBioengineering, 50, 222227. doi:10.1002/(SICI)1097-0290(19960

24、420)50:23.0.CO;2-P.4. Yoon, S. H., Do, J. H., Lee, S. Y., & Chang, H. N. (2000). Production of poly-glutamic acid by fed-batchculture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 Biotechnology Letters, 22, 585588. doi:10.1023/A:1005625026623.5. Ogawa, Y., Yamaguchi, F., Yuasa, K., & Tahara, Y. (1997). Efficient produ

25、ction of -polyglutamic acidby Bacillus subtilis (natto) in jar fermenters.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61, 16841687.http:/ci.nii.ac.jp/naid/110002678788/.6. Ashiuchi, M., Kamei, T., Baek, D. H., Shin, S. Y., Sung, M. H., & Soda, K. (2001). Isolation of Bacillussubtilis (chungkookjan

26、g), a poly-glutamate producer with high genetic competence. Applied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57, 764769. doi:10.1007/s00253-001-0848-9.7. Soliman, N. A., Berekaa, M. M., & Abdel-Fattah, Y. R. (2005). Polyglutamic acid (PGA) production byBacillus sp SAB-26: application of PlackettBurman experim

27、ental design to evaluate culture requirements.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69, 259267. doi:10.1007/s00253-005-1982-6.8. Wu, Q., Xu, H., Liang, J. F., & Yao, J. (2008). Contribution of glycerol on production of poly(gamma-glutamic acid) in Bacillus subtilis NX-2.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

28、iotechnology.doi:10.1007/s12010-008-8320-2.9. Du, G. C., Yang, G., Qu, Y. B., Chen, J., & Lun, S. Y. (2005). Effects of glycerol on the production ofpoly(-glutamic acid)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 Process Biochemistry, 40, 21432147. doi:10.1016/j.procbio.2004.08.005.10. Bajaj, I. B., & Singhal, R. S

29、. (2008). Enhanced production of poly(gamma-glutamic acid) from Bacilluslicheniformis NCIM 2324 by using metabolic precursors.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doi:10.1007/s12010-008-8427-5.11. Leonard, C. G., & Housewright, R. D. (1963). Polyglutamic acid synthesis by cell-free extracts of Ba

30、cillusLicheniformi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73, 530532. doi:10.1016/0006-3002(63)90461-X.12. Claus, D., & Berkeley, R. W. C. (1986). In P. H. A. Sneath (Ed.),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bacteriology, vol. 2: Genus Bacillus Cohn 1872 (pp. 11051138).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13. Li, X.,

31、Zhang, D., Chen, F., Ma, J., Dong, Y., & Zhang, L. (2004). Klebsiella singaporensis sp. nov., anovel isomaltulose-producing bacter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54, 21312136. doi:10.1099/ijs.0.02690-0.14. Pospiech, A., & Neumann, B. (1995). A versatile quick-p

32、rep of genomic DNA from Gram-positivebacteria. Trends in Genetics, 11, 217218. doi:10.1016/S0168-9525(00)89052-6.15. Cole, J. R., Chai, B., Marsh, T. L., Farris, R. J., Wang, Q., Kulam, S. A., et al. (2003). The RibosomalDatabase Project (RDP-II): Previewing a new autoaligner that allows regular updates a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