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15全国卷,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2019海南高考,1,2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3.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
2、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2018浙江4月选考,2,2分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5.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6.
3、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
4、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7.2016全国卷,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8.2019江苏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用“天下之贤人”等主张。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
5、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考点3宋明理学 9.2019全国卷,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1.2015海南高考,5,2分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
6、“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12.2017江苏高考,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13.2018天津文综,1,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
7、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5.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16.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8、”()A.摆脱了儒家思想束缚 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17.2018江苏高考,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
9、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
10、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8.2016江苏高考,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9.2020黑龙江哈九中模拟明清学术表现出一种宽广的文化视野。如史地
11、学,以往只是王朝政治史中一个很小的附类, 明清时独立的史地类著作开始大量出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即为其优秀代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实学思潮的发展 B.阳明心学的推动C.加强专制的需要 D.西学东渐的影响20.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21.2015福建文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
12、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考法1 先秦时期的儒学12018全国卷,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本题从商汤“网开三面”赢得诸侯的拥护切入,考查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中“仁爱”思想的起源,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由材料可
13、知商汤以“网开三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并没有体现商朝注重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A 解题反思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仁德”君主的形象,本题以此创设新情境,表明作为儒学核心思想的“仁”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对三代文化的发展。可见,打通核心考点的历史逻辑联系是高考复习的重要切入点。考法2 汉代儒学的发展22019全国卷,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
14、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本题从西汉初期道、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切入,考查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严重威胁统治,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并不是
15、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故B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C名师点拨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董仲舒对君主既有维护,也有警告: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屈民而伸君”之意;他还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进一步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32018全国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
16、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本题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分类切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而不符合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等级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汉代“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被
17、称为智人,受到肯定,说明班固对古今人物的评定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综合来看,班固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改变了先秦时期将人物分为上(智人)、中(中人)、下(愚人)三品的做法,进一步细化了人品等级,这对汉末魏初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人分九品,随品授官)有着极大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品思想的成熟。示例看法:东汉史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3分)说明:班固把历史人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体现了“礼”的思想。等级划分的依据体现了“仁”、仁政的思想。尧、舜、周文王都是儒家传颂的圣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列为“圣人”;孟子、屈原、荀子践行儒家君子人格,列为“仁人”;道家创始人老子尽管在历史上地位很高,但也仅列为“中上”
18、;施行暴政的夏桀、商纣,等级较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对此的反映。(9分)解题反思表格是近几年全国卷试题常用的材料呈现形式,一般多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本题与2016年全国卷第41题较为接近,虽材料呈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类似。 考法3 宋明理学42019全国卷,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
19、思想理念本题以程颢的诗切入,考查程颢的思想,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可见其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B解题反思
20、程颢和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程皆以“理”或“道”作为理论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考法4 儒学的演变历程52015全国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
21、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订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
22、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本题从唐代儒学家韩愈及清末大儒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切入,考查儒学的发展演变,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第(1)问,“不
23、同之处”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弄清孔孟儒学、汉代儒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孔、孟和汉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然后指出不同所在;“发展”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特有的内容即可。第(2)问,首先明确“共通之处”的含义,即共同之处;然后根据材料“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主张回归孔子所编订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概括出他们的共通之处。第(3)问,应辩证地阐释。(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
24、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儒学中的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名师点拨当下,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绕不开儒学。近年来,全国卷每年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考查。儒学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主要原因在于儒学就是人学,是做人之学,仁爱之学。其次,儒学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思想,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读儒学的发展演变12019北京文综,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
25、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本题从儒家典籍政治地位的变化切入,考查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学说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到汉代“位列官方史书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儒学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学说,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不能解释汉代儒家典籍政治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不能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故B项错误。司马迁撰史记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C素养2 运用家国情怀认识儒学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极影响22016海南高考,4,2分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
26、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学,主张“浩然之气”的涵养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人品格,这强调的是个人品德的养成,故选A项。个人独特性格与个人品德并不相同,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孟子并没有突破礼制的束缚,排除C项;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专制统治并没有确立,排除D项。A研析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
27、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材料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 材料三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
28、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韩非子材料四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摘编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反映了儒家重视和突出人道,五达道、三达德展示了儒家
29、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反映出道家主张“无为”;体现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认为社会上一切的行为都应该是以法为基础的;表明司马谈认为儒家、法家、道家思想对治理国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问题设置】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性质。【试答】 研析2 从程朱理学到明清儒学材料一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朱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雠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君
30、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摘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间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摘编自允春喜黄宗羲“君臣”观辨析由可知,从孟子到朱熹,对君臣关系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有区别。由可知,朱熹强调君臣、父子关系来源于天。由可知,黄宗羲提出新的君臣关系平等。由可知,黄宗羲认为君臣与父子不同,君臣关系只有在利万民的政治关系中才事实存在。材料一、二分别阐述了孟子、朱熹和黄宗羲对君臣关系的认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