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90年至今的经济危机原因近百年重大经济危机研究学院、系 内蒙古大学交换生 学科名称 金 融 市 场 学 年 级 2008 级 学生姓名 梅 安 察 学 号 PN101031 2010年 12 月 7 日近百年重大经济危机研究内蒙古大学交换生 梅安察PN101031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大萧条、大滞涨、东南亚金融危机及次贷危机,分析发生危机的原因及政府针对危机实施的政策,为避免危机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对相关领域的人有所启示,使经济能够更好地运行。关键词 经济危机 危机原因 国家政策20世纪以来,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经济金融危机有20多次,比较著名的有1929年大危机、石油危机引起的大滞涨、东南亚金融
2、危机以及时下最为热议的次贷危机等,以下便分别讨论1929年大危机、石油危机引起的大滞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时下最为热议的次贷危机,从而得到一些对以后经济危机防范的启示。大萧条1929年的经济萧条以农产品为起点,继而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在欧洲、美洲及澳大利亚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股票市场是经济十分敏锐的晴雨表,它的崩溃犹如拦洪坝决口一样,迅速冲跨了美国的金融机构,然后席卷各个经济部门,使美国整个经济濒临崩溃。美国金融机构随着股票的下跌纷纷倒闭,工业企业开工率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农业也同样难逃危机。生产过剩危机中
3、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这次危机不仅限于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它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资本的短缺给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经济衰退的后果则是大规模的失业。原因:此次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而金融泡沫则直接导致了危机的集中爆发。其实在20年代开始,就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首先美国农业由于欧洲国家自一战后逐渐恢复而一
4、蹶不振。20年代,由于对美国农产品需求的速度比不上农业生产率本身的增长速度,因此国民经济对资源特别是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供需不再平衡。在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收入,农民只好增加产量,这使得供过于求的情况更加严重,最终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很多农场主面临严重的资金周转危机。而且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理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在农业一步步走向低潮时反而颁布的福德尼麦肯伯法令霍利斯穆特法令把关税提高,将欧洲的商品排斥在国门之外,加重了欧洲战后重建的负担。因此,其他国家纷纷实行报复性关税来排挤美国的商品。最后,欧洲的萧条加剧和加深了美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的衰退,而
5、美国的经济崩溃又助长了欧洲的萧条。其次在工业中,汽车工业是20年代美国最主要的发展中的部门。虽然城市发展迅速以及汽车工业效率的提高,大大推动了钢铁、石油和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但是,在这十年内,工业中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工人失业上升。在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期间,工人的工资总水平虽然稍有增长,但却大大低于企业业主,这带来了最突出的现象就是财富集中。政府实行的有利于垄断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使得到1929年时,占美国人口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几乎占了全部个人收入的1/3。这种状况使得美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这些富人的消费和投资,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相对急剧下降。由于财富聚集于少数人手中,大富
6、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证券交易所出现了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机浪潮,使股票售价高出生产利润很多倍,股市的上扬和狂涨已经不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反映了。当时购买证券只要付10%的保证金,参与证券投资的人大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的证券,2/3的证券交易靠银行贷款进行。在投机活动上,同样疯狂的还有房地产投机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断增加,对于钢材、木材、采矿等基本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起了刺激作用。这些投资活动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掩盖了即将到来的危机。另外,由于工人和农民是基本消费者,为了消化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出现了规模惊人的广告促销与分期付款赊销行为。分期付款
7、竭力膨胀消费市场,而这种需求又必然刺激投资的迅速增长。虽然分期付款增加了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和需求,从而给生产一定的刺激作用,当这种消费需求最终衰弱下来时,这些被消费需求抬举进场的资本就必然陷于危机的困境。因此当金融泡沫一旦破裂,以上各种不利因素便一一放大,最终导致了大萧条的发生。国家政策:胡佛总统任期内“放任自由”的经济策略失效,罗斯福登台后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试验结果,不断地对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在银行和金融、农业、工商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及财政等领域实行了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罗斯福
8、的要求下,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
9、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
10、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大滞胀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1973年底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止,前后近20年。6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繁荣的十年”,以美国为先导的科技革命,在这个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大量科技成果在工业中的应用,不仅使老工业部门得到技术改造,而且诞生了电子、原子能、合成橡胶、宇航等一系列新部门,并使整个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劳动身产率的提高使生产量增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直到1969年,美国经济开始陷入危机,工业
11、生产不断下降。进入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加剧,美元贬值。从1973年11月开始,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下降,开工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同时,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双位数。出现了在同一时期里生产停滞(或低速增长)、失业增加和物价上涨并存的“滞涨”现象。从1973年开始的经济缓慢增长同高失业率、高物价交织并存的“滞涨”状态,一直持续到1982年。原因:首先,在60年代末由于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开始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而日本、西德等相继爆发经济危机,增加了美国进出口的压力。只不过当时由于侵越战争升级,
12、军费开支猛增,才阻止了这场危机的到来。为刺激有效需求,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收支不断扩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另外还采用低息借款政策扩张信贷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以上两方面造成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往往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1961年1972年,西方七国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普遍以较大幅度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加上石油价格猛涨的因素,加剧了60年代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主要由通货膨胀引起的持续性物价上涨,使温和的物价上涨发展为严重的甚至恶性的物价上涨。其次,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经济虽有起伏,但由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
13、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的起伏要比战前平稳得多。但随着约翰逊总统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的内政纲领,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美国政府所制定的许多法令法规严重束缚了企业的手脚,加重了企业负担,增加了产品成本,削弱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造成经济停滞,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对于市场自我调节机能进行了破坏。凯恩斯主义政策扩大了政府的开支,而为了弥补政府开支的增加,又必须提高征税的税率,从而使得劳动者和资本家无法获得他们应有的工资和利润。这不仅损伤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和生产量减少,而且也挫伤了
14、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资本家不愿意投资,企业的雇工人数必然下降。两个破坏作用加在一起,就是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社会商品总供给量和企业雇工人数,其后果只能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即滞胀。另一方面,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往往通过财政政策来增加政府投资。这不过是政府投资来代替了私人投资。由于政府投资往往被用之于非生产性项目,如充实国防等,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的,所以,财政政策的执行实际上是用非生产性投资来代替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减少了,企业雇工的人数必然减少,从而部分地造成失业问题。而且生产性投资的减少也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量减少,从而部分地导致通货膨胀。总的来说,大滞涨的根本原因是政府
15、过多干预,却又管制失灵造成的,从而形成了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上涨率并存的滞涨局面。国家政策: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他看到的是2位数的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超过20%的高利率。里根政府看到造成“滞胀”这种经济困局的直接原因既不是由于国际性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也不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失控,而是由于政府职能的过度膨胀,因此采取了一下措施制止滞涨:一是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加强货币管制,降低税率,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在加强货币管制方面,鉴于美联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里根政府只能够要求美联储实施和经济复兴计划相一致的货币政策,
16、实际上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减税方面,主要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的税率,重点是削减个人非劳动收入的税率。二是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开倒车”,继续推行自尼克松政府以来的“逆向改革”,提出大幅度削减政府社会福利开支的主张。在经济复兴计划设计的削减联邦政府开支方案中,削减的内容涉及社会福利支出的约有200个项目,如食品券、失业保障、新生儿家庭补贴、医疗保健、学生营养补贴、住房补贴、失业者培训等。三是在政府管制方面加大力度继续推行自70年代开始的放松管制改革。从总体上看,里根上台以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这一套政策首先在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7、,但也使得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为了维持财政赤字便发行大量国债,其负面结果是,使美国背上了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双胞胎赤字”,成为美国经济的毒瘤。东南亚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而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已经开始酝酿。当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
18、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泰铢的暴跌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货币风潮迅速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市场。这次危机造成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并且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资本大量外逃。受东南亚危机影响,1998年日元剧烈动荡,继而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
19、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国和香港、韩国甚至日本经济都呈负增长。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巴西资金大量外逃,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原因:东南亚危机有很多原因,主要如下:首先,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大都转向“出口导向”型,这些国家的片面追求高增长速度导致对投资需求过旺。为弥补发展资金的缺口,东南亚国家通过进行金融改革为经济发展筹措资金:一是放松了对
20、外汇的管制,允许汇率浮动;二是取消利率上限;三是采取各种财政鼓励措施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使当地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获得长期资金。通过放松资本管制,东南亚国家的私人企业、公司和金融机构大举向外借债,拉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利率的市场化,吸引了大量追逐货币利差和短期高额回报率的外国资本和热钱的进入。然而银行体系落后,监管不力,而且没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使得产生很多坏账呆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风险。其次,由于产业结构没有及时升级,投资原有产业的收益前景不佳,造成流入东南亚国家的外资在结构上主要以短期逐利性资本为主。当地政府对流入的外资引导利用不够,任其盲目进入那些高收益的房地产和证
21、券业。这种流向非但不能为这些国家建立新兴的产业,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最终形成经济泡沫。第三,东南亚国家僵化的汇率制度未能及时应对国际经济的变化,也是导致危机爆发的原因。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有个不可调和的“三难困境”,即在固定汇率、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之间至多只能兼顾其中的两个目标。东南亚国家大都采取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其货币的汇率随美元的升降而升降,在进行金融改革允许资本自由流动之后,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就必然要丧失。危机前,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汇率发生了逆转。日元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后对美元升值,这对货币盯住美元的东南亚国家出口曾非常有利,然而199
22、5年日元对美元贬值,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也随美元升值,其出口产品在国际上丧失了竞争力,导致其经常项目的逆差和外汇收入的减少,削弱了这些国家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因此无法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第四,国际游资的冲击。当东南亚国家脆弱的外汇体制使得自身不能承受外部冲击时,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者便利用对冲基金进行买美元抛泰铢、买泰铢抛美元的投机活动使泰铢一路下跌,股市暴跌,银行呆账大量增加,外资流入骤减,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尽管随后泰国中央银行倾全国之力,联合新加坡动用约120亿美元巨资吸纳泰铢,大幅调高利率,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索罗斯大军等措施给了索罗斯大军有力反击,但最终也没能吓退有
23、备而来的索罗斯大军,他们再度向泰铢发起猛烈进攻,致使泰国政府不得不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泰铢浮动,这才使得东南亚危机爆发并一步步扩大。 国家政策:由于没有足够的外汇抵抗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冲击,东南亚国家大多主动或被动地通过本国货币贬值来减少损失: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货币自由浮动,菲律宾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印尼则宣布印尼盾汇率的波幅由8%扩大到12%。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8月14日,印尼宣
24、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在香港,为了维持港元联系汇率制,维护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稳定,香港政府和金融管理局一方面动用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另一方面只得提高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10月23日,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一度由7%上升至300%,港元兑美元汇价也一度升至联系汇率制实施14年来最高水平。而香港
25、股市在汇价和银行短期利率高企的影响下,受投机沽售力量冲击大幅滑落。 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东南亚及韩国金融风潮对于日本经济及金融无疑是雪上加霜,不过由于日本经济基础良好,外汇储备充裕,因此才没有像泰国、韩国那样全面爆发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 为了帮助东南亚国家早日摆脱危机,国际社会伸出了援助之手。7月份在上海召开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8月份又在东京举行了由IMF主持的有关对泰国提供经济援助的会议。为了协助泰国走出困境,IMF等国际组织和包括中国及中国香港在内的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共同承诺向泰国提供17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面对泰国银行
26、高达1万亿泰铢的呆账以及900亿美元的外债,国际社会的172亿美元贷款援助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泰国的经济、金融危机,但至少增强了泰国人民以及国际社会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次贷危机2007年春季,一场金融风暴在华尔街酝酿,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由之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更使得一批“明星”级金融巨头濒临破产困境。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购买了次贷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到2007年8月份,随着大量次贷形成坏账
27、,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从美国花旗银行到德国德意志银行,从英国汇丰银行到瑞士瑞银集团,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均发现自己手中持有大批次贷支持证券。由于这部分证券缺乏流动性,其价值和风险均难以判断。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开始抛售资产,停止发放贷款和储备资金。一时间,银行系统借贷气氛浓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接着在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8月16日,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贷款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此后该公司从银行集团获得110亿美元紧急
28、贷款后逃脱一劫。9月14日,英国诺森北克银行发生储户挤兑事件。9月15日,美国第四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意味着这家在华尔街生存了158年的老牌投资银行将寿终正寝。随着美国房价下跌,房贷违约率上升,房贷支持的证券价值缩水,众多金融机构宣布遭受巨额损失,有的宣布破产或被收购。虽然为应对金融动荡,美联储等西方央行开始采取联手行动,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增强投资者信心。尽管如此,次贷危机开始向美国经济基本面扩散:失业上升、消费下降。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激增,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2008年8月德国反映商业信心的IFO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
29、消费者信心也有所下降。2008年l0月冰岛三大银行均陷入困境,已全部由政府接管,冰岛政府力求解困但是未见成效,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冰岛克朗持续大幅贬值,外汇交易几乎冻结;欧元区15个成员国中,爱尔兰和法国已经率先陷入了经济衰退。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在出口方面。据估计,受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损失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金融危机已经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至
30、于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持续多长时间,会对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多大的损害,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原因:自网络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美联储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与减税政策,极大地推动美国放贷需求与房价不断攀升,商业银行为追求高利润,大量实行资本证券化,不断推出新的结构金融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满足了市场需求,但也造成了潜在的风险积累。因美国房价快速上涨,致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难以获得优级贷款,次级按揭贷款等便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欢迎。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美国居民住房的自有率从1995年的64上升到2006年的
31、69左右。其中,首次购房者、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增长比例最大。十多年间次级抵押贷款奇迹般的增长造就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空前的繁荣。次级贷款的利率一般高于正常贷款的利率,而且常常是可以随时间推移而大幅上调的浮动利率,因而对借款人有较大风险。由于次级贷款的违约率较高,对于贷款公司也有较正常贷款更高的信用风险。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级贷款的7倍。这些风险无法规避,只能是进行转移。次级贷款公司为了减少成本追求效率和利益,不惜降低贷款标准,并且将营销客户的工作外包给独立的经纪商。这些经纪商通常是规模很小的公司,经纪人寻找客户,向其介绍可提供的各类贷款,收取贷款手续
32、费。经纪商成为了次级贷款主要的分销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盲目的追求利润,弄虚作假,为次级贷款危机埋下了祸根。次级贷款公司主要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次级贷款公司将次级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后出售给投资银行以转移风险;投资银行又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DO)出售给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投资者。次级贷款的风险就这样一层一层被放大。形成了下图所示的风险传导链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复杂的结构化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一般投资者很难有足够的资料及专业化的知识来评估其所购证券的内在价值和风险,因而不得不依赖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进行投资决策,可以说信用评级机构是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基石。但是在次贷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及时向投资者提示结构化金融产品内含风险,没有起到应有的风险预警作用;同时,信用评级机构对次贷风险反应迟钝,而在问题出现后评级机构又不约而同地在短时间内对大量次贷产品进行降级,引起投资者的恐慌。还有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