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关键字】发展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十一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可见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影响农业的自我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而且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全局。怎样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5年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
2、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期目标;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任务。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大大促进了休息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直到2001年才出现反弹,增长4.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2003年农
3、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约;可以看出1997年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2004年开始,随着中央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才真正得以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3元,比上年增长约6.8;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255元,比上年增长约6.2;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587元,比上年增长约7.4;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4140元,比上年增长约9.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常州市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类农村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也日益凸现,农民收入呈现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农民收入的趋势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增幅趋缓,总量偏低,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扩大劳务输出、鼓励进城务工等途径,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033元,常州市114万农村休息力中,有24%约27.6万人为纯农户,他们
5、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较强;二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但增收途径不稳定,实现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随着农村工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劳务输出的扩大,传统的农业职业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空间不断得到拓展,但由于农业收入受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疫病影响较大,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强,农民收入还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稳定来源。 (三)从农民收入的层次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内部贫
6、富差距日益加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常州市的溧阳、金坛与武进、新北农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地区内的贫困村与富裕村也相差较大;二是高低收入阶层极差拉大。从常州市农村住户调查发现,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户家庭为3万户、约8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茅山老区;而全市最高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人均收入差距非常明显。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农民收入的低下、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收入差距的扩大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和最严峻的挑战,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增效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7、近几年来,常州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仅是从事第二、三产业休息力所得的收入三分之一,这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农业增效不快、增收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一是信息、技术的缺乏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得全市大宗农产品低层次趋同,总体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适销对路产品偏少,造成农产品结构性过
8、剩,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现象更替出现。二是产后环节不畅制约着产业层次的提升。由于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的有力带动,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产业的出路和多次增值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能量还比较有限,增产不增收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产业组织化程度的低下制约着名优品牌的开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品牌杂乱、无序竞争现象更是值得推敲。 (二)农村休息力综合素质偏低,实现充分就业的梗阻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休息力数量的增加,而是休息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而常州市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休息力整体素质偏低,适应不
9、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农民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休息技能薄弱,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经营理念落后,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随着城市化力度的推进,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导致大量剩余休息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休息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三)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
10、资金短缺、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常州市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性障碍,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面窄:检测设备的落后和检测体系的明显滞后,农技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等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整体收益;三是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等
11、的采集、传递利用手段原始简单,农民生产指导、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迅速提升。 (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不同发展要素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全面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农业不仅面临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后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风险,而且连续遭受到“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事件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影响农民增收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交替出现,因此,如果不加强财政倾斜,加快农业风险释放机制的探索,化解和缓解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任何的农业增效措施对抗风
12、险能力较弱的农业、农民而言,只为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在推行农村的医保过程中,也遇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和较贫困农民投保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农民看病难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二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休息力转移机制等改革的滞后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休息力的转移,使得部份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另一方面,在农村的休息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休息力流动,都主要以农民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
13、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休息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路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面对新世纪阶段农业农村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观念、政策体制的束博,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主题,逐步树立统筹城乡理念,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拓宽增收空间,构筑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足农业内部增收文章。坚持正确的市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的支撑作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
14、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立足各区域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农民专业合作的联动作用,加大对现有基础的改造和整合力度,进一步扩大优势、特色产业种养规模,提升规模层次,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构筑现代、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区域格局。二是大力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充分利用全市农产品丰富的优势,一手抓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一手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大发展;按照“扶大、扶优、扶强”
15、原则,强化资金、科技、服务支持,扶持一批产品开发层次高、发展潜力大、辐射面广的农业加工企业,不断加强主导农产品深层次开发,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使其增值增收;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主导产业行业协会的建立,引导农民走向合作,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加强品牌开发及整合,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一方面,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争取尽快建立包括粮食在内的六大主导产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地、加工、流通相衔接的监测网,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生态环境以及农产品的检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以及其它各类营销组织作用,按照“公司+农户”的形
16、式运作,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形成统一的标准制度,力争主要农产品能形成统一品牌;同时加强主导优势农产品的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加快农村休息力转移,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必须大力拓宽转移农村剩余休息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转移。一是狠抓农村休息力素质的提高,增强致富就业能力。突出对农村富余休息力、失地农民和种养殖大户的培训,不断加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探索,提高农民的运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二是加强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增收。不断创新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扩大劳务输出以规模、层次、领域,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三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
17、吸纳当地农村剩余休息力的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和中心集镇的带动和辐射功能,给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互促共进、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三)加快低收入群体的分类脱贫步伐,推动农民收入全面加速提高。低收入农户是增收难度最为严峻的群体,根据常州市低收入农户阶层的经济收入和生产水平,目前贫困农户结构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缺乏休息能力的老弱病残;一类是生活在茅山老区的纯农户;还有一类是有休息能力、有生产生活条件,但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缺乏其它致富门路的纯农户。根据这一实际,需区别不同情况,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分类指导:对第一类贫困人口主要是继续推进五保对象集中供
18、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民政救济政策解决;第二类则要加大帮扶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从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倾斜,改善贫困农民生活质量,增加收入。第三类则要做好引导,帮助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其自身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并加强信息、技术、资金方面服务和技持,鼓励他们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色种养业,或引导其克服恋土观念,摆脱土地束傅,鼓励进城务工、外出经商等,帮助拓宽致富门路,实现收入的稳定增加。 (四)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完善政策,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突破一切限制农
19、民创业增收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农民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增长。一是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起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投资力度、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事业、农村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行股份合作,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形成工商企业“返哺”效益农业的投资格局;积极包装项目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并进一步完善金融信贷体制,健全服务网络,完善信贷机制,解决农业项目建设和农民创业的流动资金问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促
20、进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农业保障体系建立,通过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构筑农业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农业风险;进一步推进农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深化就业、户籍制度改革。突破城乡壁垒,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和收费项目,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降低就业成本,加快农村人口的城镇集聚,城市转移,促进休息力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实现异地致富。三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建立减负长效机制,继续免除农业税,完善粮食直补资金
21、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四是加快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设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休息生产效率和土地使用率,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放手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增收门路。五是放宽农民中小贷款政策。进一步加大贷款资金投入,研究切合农业生产的贷款政策,简化农民生产性中小贷款手续,以解决农民燃煤之急。 (五)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坚持“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思
22、路,加快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五个统筹”的思路充满了辩证法,它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用城乡统筹的观点来思考“三农“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支农、建农问题,而是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问题,通俗讲,是如何把“农民”变成“市民”的问题。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为了最终达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重大的思想创新,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在统筹城乡发展框架内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发展
23、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句话:“内外结合”力促农民增收。“内”是指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外”是指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加快农村休息力向城镇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休息密集型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县域经济。(1)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
24、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二是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着力延伸“绿色通道”,实现鲜活农产品运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2)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推进小城镇发展,鼓励和支持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第二,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有力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着力构建促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第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包括:积极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以及着
25、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第四,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完善休息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休息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二)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直补方面,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维护农民利益,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比如: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安置问题上,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狠抓领导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三)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扶贫方面,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
26、式,抓好贫困地区休息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柞水:村干部手册发放贴心又及时2012-03-24 01:44:44 作者:席兵虎 骆昭君 来源:柞水新闻网(原创) 柞水新闻网讯 “我是特意来领取商洛市村干部工作手册的,儿子去年底刚被选上村里的主任,对村里的工作还不是很熟悉,大家都说这本册子里写有做一名好的村干部的诀窍”。 3月20日,柞水县2012年度科普活动的大幕刚拉开,该县农工部特意准备的千余本村干部手册就在两个小时内发放完毕。 20日,借着科普宣传活动的举行,柞水县委农工部选派专职人员来到凤凰镇,在活动地点进行了
27、手册发放。凤凰镇的村干部成群结队涌到发放点前讨要手册,许多临镇的村干部也专程赶到现场,在领取册子的同时并向工作人员咨询相关知识,整个发放场面异常火爆。 为了解决村干部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工作程序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村一级干部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有效管理村级事务的责任,继商洛市镇办干部工作手册发放完毕之后,柞水县又集中力量将2000余本商洛市村干部工作手册发放到广大村干部手中。该手册共收录了商洛市情概况,村(社区)干部的地位和作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村(社区)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及村(社区)干部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了解的主要农村政策等七个方面内容,共编写了226个词条,
28、内容全面、实际实用、易读易记、便于携带,充分体现了“一册在手、即查即用”的特点。对广大村级干部特别是去年年底前集中换届后走上村级领导岗位的干部起到了及时雨的作用。关于成立秦都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关事项的通知作者:区委农工部来源:区委农工部发布时间:2012.03.09马庄镇党委、各街道党工委,马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通知如下:组 长:张兴发 区委副书记副组长:史耀东 副区长成 员:范
29、展展 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学峰 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农工部部长陈平安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白建军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王 宏 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张荣锋 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杨高峰 区工业发展局局长韩剑锋 区财政局局长李保林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冯建臣 区教育局局长刘 任 区民政局局长张欢利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陈德高 区农林畜牧局局长殷民政 区科技局局长霍志军 区农发办主任张 炜 区水利局局长李鑫宁 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吴晓秦 区文体事业局局长刘水莲 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副局长何荣华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左和群 区统计局局长肖呼洒 区文物旅游局局长任军锋 区信访局局长
30、冯建房 区市容环境管理局局长刘 洁 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刘 辉 区招商局局长刘军孝 区旧改办主任冯永胜 区商务办主任冯 剑 区供销社主任田少鲜 公安秦都分局副局长赵景辉 工商秦都分局局长宋立夏 环保秦都分局局长穆永林 国土秦都分局局长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委政策研究室(农工部),办公室主任由张学峰同志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分别由区委政研室副主任(农工部副部长)窦秦岭、区财政局副局长刘亚军、国土秦都分局副局长权宝骊、区住建局党组成员张为民、区农牧局副局长郭海燕同志兼任。附:秦都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及要求 中共咸阳市秦都区委办公室 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政府
31、办公室 2011年11月9日 主题词:组织机构 统筹城乡 领导小组 通知中共咸阳市秦都区委办公室 2011年11月9日印发打印: 曹二林 校对:曹二林 共印:39份秦都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及要求一、成员单位职责区委研究室(农工部):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负责牵头抓总、整合各种资源、收集信息、汇总项目,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指导协调、督查考核全区统筹城乡工作;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全区工作动态,给区委、区政府和领导小组汇报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和实施方案。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协助区统筹城乡办公室全力推进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并配合做好相关会议的组织和文件的审
32、核工作。区委组织部: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强化组织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区委宣传部: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宣传报道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区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浓厚氛围。区委政法委:根据统筹城乡管理一体化要求,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区发展和改革局:按照全区统筹城乡思路,编制与十二五规划相配套的统筹城乡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和发展一体化。区工业发展局:根据统筹城乡产业一体化要求,科学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实现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区财政局: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落实强农、惠农的一系列政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统筹城乡均等化、一体化的要求,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落实好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区教育局:根据统筹城乡一体化、均等化要求,完成我区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各项工作。区民政局:根据统筹城乡的要求,加强基层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农村各种福利保障、救济救助措施;加强农村新型社区服务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