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77.52KB ,
资源ID:118905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8905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播学重点整理2.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播学重点整理2.docx

1、传播学重点整理2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1、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信息论:申农的数学模式 控制论:维纳,反馈论,信息的反向传播。 系统论:“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31+1+12、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维尔: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论;“把关人”;实验法。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3、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着: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

2、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第二章 信息、符号与意义4、信息、符号、意义、反馈的定义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它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意义(meaning):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及赋予含义并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活动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

3、例如: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 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施拉姆。5、符号的结构 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如:人、human 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革命、鲜血、国旗 符号的意义又包括:辞典意义、引申意义6、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成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

4、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人是根据“意义”(对事务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所以,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第三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7、传播的基本类型及定义 人内传播(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人

5、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群体传播主要指的是组织之外的一般群体的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8、大众传播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梅尔文德福勒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

6、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郭庆光 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差异化、个性化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5、反馈的弱化强化 大众传播的新的发展:1、信源多元化;2、技术融合化;3、内容个人化;4、传受交互化;5、关系平等化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7、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其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跨阶级、跨群体。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9、各位学者的传播功能观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的“三功能说”A、监测环境;B、社会协调;C、传承遗产“外交官、使馆官员和驻外记者是专门研究环境的代表性人物,编辑、新闻工作者和演说家是内部反应的起关联作用的人,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社会遗产。” (2)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工具性的传播:“传播痛苦”;游戏性的传播:“传播愉快” (3)传播学者赖特1、大众传播的协调、解

8、释和规定作用;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3、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4)传播学者施拉姆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2、操纵、管理和规定;3、指导和教育;4、娱乐 总而言之,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二、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负面功能分析1、大众传播持续不断的宣称(只肯定不批判,只反复传播一些内容而对于另一些内容不予传播)会使人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降格以求受众,媚俗。3、媒介以廉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4、麻醉精神,让人沉醉在虚幻中,由此来取消或剥夺

9、人的行动能力。(最深刻、最有意义、最富独创性的分析)三、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1、大众传播业自身成为非常重要的产业经济部门2、大众传播业通过广告推动整个经济前行总结: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1、监视(收集情报)2、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3、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1、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 2、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3、开创经济行为1、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2、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3、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4、娱乐第四章 传播模式10、传播模式一、拉斯韦尔五W模式:模式图: 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如此

10、评价:甚至时至今日,拉斯韦尔模式仍是引导人们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综合性方法。 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二、

11、申农韦弗数学模式:讯息 信号 所接受信号 讯息模式图: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三、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特点: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强调传播的互动性。2、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每一方都依次充当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 缺点:1、把传受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这是与社会传播现实不相符合的。2、此模式可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特点,但并不适用于大众传播过程。四、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特点:1、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双方的分

12、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存在传达与反馈的关系。2、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受众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个人又分属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五、赖利夫妇模式: 1959年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提供的一种系统模式,说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传受双方都可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各自有各自的内在活动内在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

13、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的关系。六、怀特的守门人模式:N新闻的信源N1、N2、N3、N4新闻N2N3选择的新闻N1、N4舍弃的新闻M受众一、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拉斯韦尔五W模式申农韦弗数学模式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二、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影响之模式两级传播模式三、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影响之模式议程设置模式四、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五、大众传播媒介的体系与行为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怀特守门人模式第五章 传播者研究11、传播制度 社会制度:社会活动领域

14、中围绕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传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梅尔文德弗勒。12、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1、规定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度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二)利益群

15、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垄断资本控制大众传播事业的三种方式:1、以强大的资本作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活动进行干预;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个人的信息反馈;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的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3、诉诸于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13、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于17、18世纪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同极权主义制度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代表人物弥尔顿、米尔、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斐逊。16世纪

16、积累经验,17世纪发展理论,18世纪付诸实践。 哲学基础: 理性原则“理性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具有理性的人都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辨真伪和善恶”。自然法则“天赋人权”生命、财产、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 权力制衡“第四权力” 牛顿力学和古典经济学. 内容: 出版自由是人人都拥有的权利,人们可自由行使此种权利而不必事先取得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对政府和官员进行除人身攻击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批评属于报刊所拥有的合法权利; 新闻出版有权拒绝第三者所提出的事先检查的要求,其出版内容不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强制; 在观点和意见的传播问题上,真理和“谬误”拥有同样的权利。 弊端:大众传播媒介不受

17、政府控制,但是受到资本控制。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它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娱乐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前者强调的是报刊性质,后者则认为报刊能够在观点的碰撞中得出最为合理的意见。 自由主义理论曾在推翻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观念、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思想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是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代表的多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作用是充当资产阶级对人民大众实行统治的思想工具。在信息飞速增长的当今世界,它已经成为某些国家手中的一颗棋子,为他们凭借先

18、进的传播技术推行文化帝国提供借口。 自由进入媒介市场:在表达意见方面,理论上,所有人机会均等,虽然在能力和接近公众的方法上总会有所不同。不论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只要有这种倾向,就应该享有不受限制的机会去拥有并管理一套大众传播工具。任何人,只要有经济条件,就可以参加到传播领域中去,但他是否能够生存下来,就决定于面对竞争市场,他是否有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要求,亦即是否具有获取利润的能力。广播和报刊一样自由,政府的作用只是分配频率,而不是管制节目内容 自由进入前提下的限制:1、国家的邮政体系、电信系统、进出口管理、税收制度2、司法体系3、自我修正以消息、评论和娱乐市场的自由竞争代替国家监督4、

19、在发表意见的自由限度问题上,唯一的指定性原则是历史形成的某些特殊限制,不求助于统一的概念。5、明显而现实的危险,如主张以武力和暴力推翻民主政府制度的讨论14、民主参与理论 又叫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这一理论出现的背景是,社会的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利用媒介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同时媒介的垄断程度也更加严重,这就形成了与媒体之间的矛盾。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和主动争取自身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的决心。 内容: 任何民众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媒介为受众而存

20、在,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服务;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有自己的媒介; 小规模、双向性、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第六章 传播媒介研究15、媒介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有两种含义:1、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广播。2、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广播电台。16、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 内容(一)媒介即讯息1、 这是麦对传播媒介在人类

21、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2、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部落社会脱离部落社会地球村麦克鲁汉认为,每一种媒介即每一种人体的延伸都将改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以15世纪古登堡发明的印刷媒介为例,它迫使人们用一种独特的模式即所谓的“划一性”、“持续性”、“直线性”来分析和把握世界,由此导致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诞生,近代工业生产流水线

22、的形成以及千篇一律的生活风尚的风行。(二)媒介即人的延伸1、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2、此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的 感觉中枢的影响作用。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从 感觉总体的长期失落 的不平衡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的过程,表现为:“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史前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具有统合性由耳朵牵动着全身的感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部落人的感觉能力大体上是平衡的;文字和印刷媒介以视觉文化为主,眼睛孤立起作用,观察的是一个单一的连续世界,只能偏重于某个局部,扩张

23、的只是从感觉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导致人的总体感觉能力的下降;现代电子媒介以电视为代表,不仅扩张了听觉和视觉,而且还由于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扩展了人类的触觉,现代人又重新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感觉的平衡状态。(三)“冷媒介”与“热媒介”1、麦对于冷热媒介的提出是出于对两种形态的媒介给出一个分类标准,他的界定为: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含量少而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2、他的分类:热媒介: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冷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意义:1、使得“媒介”一词由他

24、而成为一个流行词汇。2、开创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4、关于“地球村”的预言是符合当代世界传播发展规律的,对于我们研究信息时代的世界文化交流有重要的价值。 局限:极端性和片面性1、把媒介技术看成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复杂社会因素的巨大力量。2、在他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人成为完全受到自己发明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的对象。具有“工具至上”的倾向。3、其理论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下,由此对人的行为的理解也是片面的。4

25、、“不原大理,唯字是求”飘忽不定的思路与波诡云谲的行文,缺乏严谨周密的体系。 施拉姆的评论麦克卢汉的理论虽然多有创见,但是缺乏逻辑性,含义晦涩,措辞令人震惊或困惑;学术态度玄妙,观点具有 “神喻”的性质。17、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把关人”概念最早由卢因提出,认为在群体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此概念引进到新闻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社会中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种取舍选择的过程。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传达到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

26、少数部分。传媒内部的把关也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怀特的守门人模式(见第4、5页)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一)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1、真实性 2、及时性和新鲜性(二)新闻价值1、时间跨度 6、出乎意料性2、强度或域限价值 7、连续性3、明晰性 8、组合性4、文化接近性 9、社会文化价值5、预期性 新闻作业的三个基本前提:1、附加性前提,事件包含的新闻要素越多越有可能成为新闻;2、补偿性前提,一个事件在某些要素上是平淡的,但可以因比其他要素比较突出而得到补偿。3、排除性前提,若一个事件所有新闻要素含量都偏低,那么此事件就可能被排除在新闻之外。 “把关”过程的实质:不能仅仅只对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进行

27、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因素都考虑进去。1、大众 传媒对信息生产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一种有目的、有立场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受众、社会文化的制约,但与媒介方针相一致的内容更容易入选、优先。3、“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 的记者或编辑个人的行为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第八章 传播受众研究18、受众 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者传播对象。 受众的分类(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19、大众

28、社会理论 内容:大众(mass)vs. 精英(elite)(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19世纪、20世纪前期,以托克威尔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大众是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欲望与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会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导致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与偏见。(2)对法西斯集权主义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之后,以卡尔曼海姆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随产业化发展,人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功能合理性,但却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和责任能力,而将此付于少数领导地位的精英人物;大众传媒为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会引发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

29、动;原子化的、不定型的大众在暴力强制和宣传动员下是法西斯专制度社会基础或狂热支持者。(3)二战之后的50、60年代之后,以密尔斯、里斯曼、孔豪瑟、霍尔、费斯克为代表美国学者。密尔斯认为,白领与蓝领共同构成了美国社会中的“大众”,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的主要原因。里曼斯认为,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总是过多的“趋同”倾向,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孔豪瑟认为,现代大众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大众易受到精英的操纵,而精英人物又易于受到非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

30、传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评论:大众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精英史观。虽然将权力精英作为批判的对象,但又将他们看成是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是软弱无力、一盘散沙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 大众社会的成立的基本条件A、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B、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C、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D、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E、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层”的扩大;F、社会组织中的官僚化的发展。20、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力有: 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ion):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媒介接近权 (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 1967年,美国学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首次提出“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媒介接近权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