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附件5: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一一年十月一、专业建设基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9月建校时的首批招生专业。该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将职业目标定位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主要培养:适合于产品设计中低级职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包括功能电路设计、PCB设计、软件设计、样机调试、小样试制等;适合于生产管理中低级职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包括工艺实施、生产线运行管理、质量控制、产品检测、产品认证等;适合于市场营销中低级职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包括营销方案的实施、产品推广、业务接洽
2、、产品代理、产品销售等;适合于技术支持中低级职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包括系统维护、产品维修、方案解释等。目前在校生1011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和良性发展带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如下:(一)对接地方产业,具有地区优势2009年9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声中应运而生。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是为满足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对电子信息行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急需而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及培
3、养方案,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有较强的开拓性。本专业已经与东莞市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并且成立了“易事特订单班”,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为该公司生产配套电子产品;与东莞市虎门力海机械制造厂开展了生产技术项目合作,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二)推进工学结合,具备模式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为就业依托,紧跟电子行业的技术发展步伐,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途径,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将“
4、导师制”、“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引入到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实例展开教学,受到师生的一致欢迎。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加强队伍建设,具有师资优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30人,其中专职教师 15人,根据需要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的毕业实习指导老
5、师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 15人。专职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3人,双师型教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5人,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相对合理。专任教师大多数有在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的经历,综合教育教学能力较强。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东莞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院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科研教改方面,近两年来,本专业教师编写高职教材1部,校本实训指导书7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单片机技术综合实践、EDA技术、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嵌入式系统),发表专业论文10多篇,立项市厅级以上课题 2 项,立项院级课题3项,与企业横向
6、合作课题3项,体现了本专业教师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四)重视设施建设,具有硬件优势从2009年开始,在学院年度经费预算中,列支了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项经费。近两年共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在经费上逐步实施了专项经费管理方式。并在设备采购、场地建设、教师进修、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目前本专业已经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单片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EDA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内的16个实训室,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基本满足专业教学要求,有能够满足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7、的专业教室,有能够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的实训室,提升了学生对电子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电子产品维护和维修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现代测量测试技术。(五)重视课程建设,具有精品优势本专业近两年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门,核心课程都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案例教学为组织形式、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突破了学科框架,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基础实验、模拟仿真、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把技能证书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及就业竞争力。依托行业办学,把企业的实际电子产品制作及工艺要求引入教学中,以任务引领的
8、方式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做中学,学中做。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课内课外结合,开放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六)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具有后发优势 自2009年建校成立本专业以来,积极配合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互补的创新教育模式,广泛开展导师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创新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科技讲座、成立多个科技兴趣小组,结合各类专业大赛与校园科技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专业扩展能力。近2年本专业学生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
9、、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10年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10年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大赛中累计获奖超过21人次,居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前列。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总目标主动适应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的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能力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过构建“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校企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
10、增”的电子信息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能有效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探索电子信息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对专业群的示范拉动作用得到明显体现,专业教学条件明显改善。通过2年的建设使得专业群服务于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得到显著体现,为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二)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目标立足东莞、面向广东、辐射中西
11、部。通过实施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项目建设,针对普高和中职生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电子信息类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衔接,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建成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使本专业成为东莞市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达到国内一流。2人才培养目标探
12、索制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延续和衔接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适应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类职业教育格局。培养掌握电子技术、电气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面向电子、电气行业(领域)从事电子、电气产品(设备)生产、维护、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实践能力强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3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行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
13、合的学习模式,力争到2013年实现以下教学质量目标:(1)专业定位准确,专业结构紧贴产业转型升级,布局合理,能适应电子产业发展需求,教育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素质培养。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人人成才。(2)人才培养模式新颖,符合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适应区域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探索出合适的中高职人才成长途径。根据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和电子信息类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形成合适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
14、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3)注重教师培养培训,师资队伍雄厚,按照专兼结合,打造一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形成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4)教学设备先进,推进产教合作对接,校企深度合作,强化行业指导作用,拥有满足职业能力训练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使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推动与企业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和企业紧密联系,优化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
15、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努力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5)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初步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中高职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调整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电子信息
16、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6)质量管理科学,导入企业ISO理念,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能力为核心,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测指标见表1。表1 教学质量监测指标序号教学质量监测点教学质量达成目标的监测指标1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1)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17、,成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形成专业中长期建设规划和阶段实施方案,着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衔接。(2)本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报告。(3)优化完善2013级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中高职衔接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4)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及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核心课程模块。尤为注意中高职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5)完善和修订2013级专业课程体系计划表。2师资结构与专业化水平(1)聘请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带头人1名。(2)
18、培养教学骨干4-6名。(3)兼职教师队伍达到20人以上。(4)95%的教师通过企业或其它培训机构职业能力培训与考评。(5)制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3校内、外实训基地规模和功能到2013年6月,校内、外实训基地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总面积1500M2,总工位数240个,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对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新建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2)扩建单片机实训室、改建专业机房。(3)扩建、新建职业技能实训室:包括维修电工(高级)实训室电子CAD(PRO
19、TEL 高级)实训室、无线电调试工(高级)实训室、无线电装接工(高级)实训室。(4)建立8家企业组成的紧密合作的产学研联合体和15家顶岗实习基地。(5)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的选聘。4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1)基本建立各专业课程标准,将职业技能考核内容融合到课程中,建设优质核心课程3门。(2)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或指导书5本,企业、行业人员参编。(3)建设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5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构建专兼职教师按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三阶段的不同要求确定评价项目、评价方式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并共同实施评价。将就
20、业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及学科技能竞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评价标准,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系统。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6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机制。如:关于校企共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实施办法,东职院兼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管理办法等。三、建设内容(一)“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按照学院“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和“与产业对接、与职场一体”的校企共建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采取依托东莞市电子信息行业的优势,联合东莞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东莞市电线电缆行
21、业协会等企业共同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使本专业成为电子行业培养人才、为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提供技术和技能培训服务的重点专业。依托电子行业,深化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针对普高和中职生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电子信息类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衔接。学校根据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参与工程建设,并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不断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2、形成较强的产业服务能力,在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职工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UPS不间断电源、光伏逆变器、线缆生产线改造等关键电子信息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具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及“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信息产业岗位群,采取图2所示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融入“任务驱动、项目
23、导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全部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采取教师与师傅相结合、学生与员工相结合、教室与车间相结合、作品与产品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实训环节中去。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掌握电子技术基本技能;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完成从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掌握岗位职业能力;达到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达到职业岗位能力逐渐递增的目的,使学生具备电子元件检测、仪
24、器操作能力,具有电路识图、产品组装和调试能力,具有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及质量管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电子产品改进与设计能力,培养出一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图2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 每学期均安排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工学交替素质和技能训练。第一学期主要进行职业素质与职业意识培养、训练,入企培训;第二、三学期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相融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掌握电子专业基本技能;第四学期的校内学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生产性项目实训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
25、机结合;第五、六学期继续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知识学习,并安排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2推进“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和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尤其是东莞的企业对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需求量逐年增长,特别适合开展2+1的订单式人才培养。“2+1订单式”培养特点:企业提前到学院挑选人才,学生将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入学第一、二年按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公共学习领域、实训基地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专业学习目标,培养高等职业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制造能力的专业基础,并进行适度生产性实训,达到真实生产实践要求;第四学期末,企业到学院通过笔试、面试、实践考核等方
26、式进行订单选择;在第五学期结合订单企业生产需要制定岗位计划,确定岗位关键能力,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组织实施;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执行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2+1订单式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图3 “21订单式”培养模式框图(三)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制定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延续和衔接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职业目标定位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在广泛开展对东莞市大量大、中、小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调研基础上,获取东莞市电子信息主要岗位信息,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广泛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27、确定专业要培养的关键实践技能、岗位素质,重构各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先后通过生产线实地参观、一线员工座谈、人事主管座谈等方式进行大量调研,完成了行业、企业统计信息,调研了15家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确定了具体的职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将职业目标定位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每一环节均与相应的岗位群对应,如图4所示。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建设定位于电子信息产业岗位群的中低级职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产品设计中低级职位,包括功能电路设计、PCB设计、软件设计、样机调试、小样试制等。
28、生产管理中低级职位,包括工艺实施、生产线运行管理、质量控制、产品检测、产品认证等。市场营销中低级职位,包括营销方案的实施、产品推广、业务接洽、产品代理、产品销售等。技术支持中低级职位,包括系统维护、产品维修、方案解释等。图4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定位2职业能力目标(1)岗位描述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及召开专家研讨会,计划制定典型工作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典型工作岗位及其素质、能力要求岗位名称岗位描述素质与能力要求电子产品设计独立承担或作为团队成员承担智能电子玩具、消费电子等电子产品的开发任务,对产品功能进行分析;根据指标要求确定技术方案;完成器件选型及电路
29、原理图设计;根据布线规则进行PCB图设计;产品样品调试;整理产品资料。1.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并具有基本工程计算能力;2.熟练掌握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3.具有工程图纸设计能力;4.具有电子产品硬件设计与调试能力;5.具有电子产品软件编程与调试能力;6.具有PCB设计能力;7.能够读懂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包括产品说明书、元器件说明书等;8.编制包含上述设计资料的文件;9.具备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质量管理负责产品的质量管理:包括生产流程的管理、测试规范的制定、测试结果的总结;寻求提高质量的方法;定期对生产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造成产品不合格的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持续改进,提高生产的效率和
30、质量。1.熟练识读电路图;2.掌握SMT的基本理论;3.掌握元器件的特性及使用;4.能分析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品质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5.掌握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6.能编制规范的工艺文件。电子产品测试独立进行模块测试计划的制定、需求的整理、方案的设计及执行;对电子产品进行系统、全面的测试,并对软件问题跟踪分析和报告,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对用户反映的产品相关问题验证,并协助技术工程师给予用户合理的答复。1.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2.掌握电子测试仪器的使用;3.具有电子线路图识读能力;4.具有电子产品硬件调试能力和硬软件联调能力;5.熟悉电子产品相关技术标准,具备整机测试能力;6.能读懂各种英文
31、文档,包括产品说明书、元器件说明书等;7.编制产品测试文件;8.具有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智能电子工程施工管理按照工序要求组织智能电子系统工程施工;协助市场部人员勘查施工现场,填写“施工现场详细情况报告”、“施工计划表”并报批;组织和安排施工人员,对每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协助市场部人员及客户进行工程验收,整理归档施工文件和验收报告;定期统计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做出分析报告并改进。1.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2.具有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3.具有电子产品工程设计基本能力;4.熟悉电子产品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5.熟悉电子产品系统工程施工、安装工序;6.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文字处理能力;7.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8.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PCB设计根据电子制造企业客户的需求,绘制符合工程要求的电路板PCB设计图;审查客户提供的电路板PCB设计图,检查是否符合工程要求。1.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并具有电子技术应用能力;2.具有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3.具有电子线路板工程设计能力;4.掌握产品设计的工艺知识;5.掌握电磁兼容知识;6.具有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文字处理能力;7.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技术支持对电子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提供技术支持,包括进行方案咨询及方案设计、编写投标文件;现场解决电子产品调试、使用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