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5 ,大小:150.72KB ,
资源ID:11873147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8731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学课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1.docx)为本站会员(zf)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学课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1.docx

1、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二。五年六月上编(1917年-1949年)绪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目的、重难点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 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该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以及这门课的讲授计划,有大致的了解。参考文献1 .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由开明书店出版,1951年版,下册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版。2 .钱理群、温儒敏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3 .程光炜、吴晓东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 .司马长风著,中国

2、新文学史,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第三版。思考练习查阅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杂志,建立对本学科的第一印象。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 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 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

3、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 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 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 变革与改造。”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 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第二节文学观念改革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小道”, 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 歌、散文四

4、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 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第三节课程教学安排及学习要求一、课程性质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高等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 基本内容是从1917年至200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本课程具体分为现代文学史(19171949)和当代文学 史(1949-2000)两部分,但这两部分不是割裂开,而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构成一门整体性的 课程。具体内容可见教学大纲。二、学习要求:1 .自读占据较大比例,更注重自学、体会与思考。2 .课堂

5、上,适当的笔记是必须的,但注意的是融会贯通。3 .无论自读或听课讲授,基础知识都应列在记忆之中。教学目的、重难点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动因及意义,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 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参考文献1、杨义: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人文建设2、李继凯:“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文学评论,99年第3期3、刘纳:论五四新文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思考练习1、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2、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倡导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3、解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社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9

6、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 的起始。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起点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1、新文化运动从启蒙话语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学改良运动发展演化的 结果。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与实践。2、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 场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月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阐述了文学改良的主张。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反封建思想内容。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响

7、应。胡适、周作人注重新文学建设的文学主张;狂人U记等作品的问世;白话文的逐步推广;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五四时期,外国文艺思潮的引入与传播对新文学的崛起所产生的作用,是得到公认的。由于林译小说 的出现及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学自此以后的文学资源条件和生成发展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变。 林译小说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情境,即外国文学的因素逐渐地却又是全 面地渗透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结构之中。外国文学资源的影响与利用。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进入20年代以后,新文学运动由少数激进者的倡导转为由多数人参与的专门建设,这种转变的标志就 是体现

8、了不同创作倾向的各种社团和流派的蜂涌群起。据茅盾统计,到1925年,全国各地出现的青年文学 社团有一百多个。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活动。创造社的成立及其活动。新月社、湖畔诗社、浅草社、 沉钟社、未名社、语丝社等社团的相继成立与活动。第四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 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 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3、

9、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1、缺乏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历史主义态度;2、初期存在着偏激情绪及简单化倾向;3、范围限于小资产阶级的圈子内,未能广泛普及到工农大众中。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教学目的、重难点本章是整个课程的学习重点。要求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 评价,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从思想、艺术、人物等方面把握对狂人日 记和阿Q正传的评价;了解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鲁迅前后期杂文 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诗化的结合;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10、。参考文献1、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王富仁赵卓: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思考练习1、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2、简析阿Q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3、概述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塑造的类型及其特征。4、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5、野草的艺术成就。教学时数15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鲁迅创作道路鲁迅是周树人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并用得最多的一个笔名。研究鲁迅的生平与思想不仅 能为理解和评价其作品提供依据、途径,也可以了解一代知识者的精神历程。鲁迅的生平与思想

11、教材第一 节有较详尽介绍。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求学南京,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春,鲁迅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期间写了中国地质略论、说留、人间之历史,摩罗诗 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长文。1909年夏归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署名“鲁迅”,由此“一发而不可收”。鲁迅的文化业绩:1、创作小说集两本。故事新编一本。散文诗集一本。回忆散文集一本。杂文集十六本。诗歌七十多 首。中国文学史研究著作两种(中国小说史、汉文学史纲要)。2、翻译译介了二四个国家的九十多住作家的二百多种作品,印成单行本三十三个。总字数超过二百五十万字。3、留下将近二十五年的日记,约六十多万字。留下书信一千四百多

12、封(已发现者)。4、整理了多种中国古代典籍: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稽康集谢承后汉书辑本会稽郡故 书杂集六朝墓志目录第二节呐喊、彷徨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23、8由新潮社出版,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收作者19181 922年间的小说十五篇。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1926、8由北新书局岀版。收作者19241925年间的小说十一篇,为 “乌合丛书”之一。一、创作动机与作品集命名二、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及人物形象1、揭示传统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是呐喊、彷徨的主要思想价值。2、人物形象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几大类:权势者、卫道者、被侮辱被损害者、觉醒者。呐喊彷徨中的这些人物

13、形象还可以概括为三组相互关联的最基本的艺术形象:即“奴隶”形象、“看客” 形象和“孤独者”形象。三、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论述只是其中一部分:1 .题材的变革2 .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3.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4、开创了新的现代文学语言第三节 狂人H记、阿Q正传一、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 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 狂人的形象。狂实现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

14、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由于这种原 因,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狂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1、“阿Q”的命名问题2、阿Q正传的情节结构3、阿Q的形象分析4、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5、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第四节野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1、野的创作背景。2、野的思想倾向。野最充分地体现了 “人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和“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性;尖锐地 抨击了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丑恶与荒谬;解剖了自己的思想,展示其苦闷与彷徨、“黑暗与虚无”;表 达了对“青年”和光明的期望与向往。3、野的艺术特色。

15、广泛借鉴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表现技术,大胆采撷异域花果,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性文本。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复杂性、超前性,寓于构思奇巧、想象奇崛、景观奇异的具体物象中。鲁迅把从屠格涅夫、波特莱尔到李贺等中外文学家的创造,从尼采、基尔凯郭尔到传统佛教哲人等中外哲 学家的创造,都充分吸收、融注到野草中;同时,他把自己个人的天资、才情思想家的穿透力、 概括力,诗人的激情与想象力,小说家的人生阅历和心理敏感,美术鉴赏家的色彩形式感,学者的历 史眼光,文体家的语言驾驭力和创造力,也都发挥到了极致,以空前的独特笔触,捕捉那些意味丰厚而又 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心理、意识或潜意识,进行高深超拔的“心的探险”与哲

16、理思辩,并寓之 于形式感人、生动新奇的具象描绘中,终使野草成了空前且迄今依然绝后的上上文苑佳构。第五节杂文杂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是鲁迅一生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他自编和他人为之编订的 杂文集共16部,如果加上后来发现的鲁迅佚文编成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共17部。鲁迅是对现代杂文的 发生和发展具有最敏锐的感受和最清醒认识的确良位现代作家。他自觉以“杂文家”身份积极从事杂文创 作,并在理论上加以说明,在实践上予以护卫、扶持,为中国现代杂文文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可以说,现代杂文这种文体形式是鲁迅创造的,是他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一个重大贡献。鲁迅杂文创作以2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7、,前期从1918年至1926年,著行坟、热风、毕盖集、 毕盖集续编。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后期从1927年到1936年,杂文集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 书等,后期杂文思想锐利,内容丰富。鲁迅杂文的突出成就:1、富于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杂文观。2、倡导、实践、创造了迄今为止最为光辉的典范的一种文体一“杂感”。3、涉及问题极其宽广,涵盖了现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核心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奴役关系, 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4、炉火纯青、精辟凝炼的艺术语言。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教学目的、重难点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

18、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作品 分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理解“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 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考察本时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参考文献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2、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版。思考练习1、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特点和缺失。2、试述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作家构成及其创作特征。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4、二十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

19、点?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一、问题小说1、问题小说的出现在现代小说刚刚起步时期,发表现代小说的杂志主要是新潮和新 青年。前者是北大学生团体于1919年1月创办的。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小说的作 家除鲁迅外,还有陈衡哲、胡适、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汪敬熙、罗家伦、杨振 声、俞平伯、叶绍钧也被称作新潮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或展示贫苦家庭的困顿,或揭示好学生的真相, 或表达婚姻不自由带来的精神苦痛,或揭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从不同角度触及当时社会人生问题, 具有较突出的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倾向,故而现代文学史上称初期现代小说为“问题小说”。2、

20、问题小说的成因理论倡导;创作主体的响应;文学借鉴的结果3、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题材广泛,涉及面广;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二、乡土小说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 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 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主任叔、黎锦明等。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之小说二集之导言中,分析蹇 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 “乡土文学” 一词,以后这一术

21、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 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 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这种现实主义文 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许多理论家的倡导。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 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22、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 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4、乡土小说的贡献: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 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 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 更贴近现实土壤。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

23、之作具 有意境美。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退,让画面和细节直接在读者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和地 方色彩也都大大增强。三、浪漫抒情小说1、创造社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2、浪漫抒情小说的兴起及其特征“自叙传”抒情小说又叫“自我小说”。作品中大都冇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 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在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中,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抒情倾向推至极端的,是创造社的作家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兴起的原因:要求个性解放而又遭到社会压抑的年轻人,不能自禁地交要通过文学来表达其内心的激情。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和日本“私小

24、说”的影响。浪漫抒情小说的特点: 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侧重表现情绪、感受、心境。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1、叶圣陶叶绍钧是五四时期享有较高声誉作家之一,他的早期短篇小说创作总体上坚持“为人生”的主张,多属于 “问题小说”,大体包括一个方面内容。描写下层劳动者的困苦和不幸,揭示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的“隔膜”,以“爱”和“美”作为把“灰 色”人生转化为“光明”人生的必要条件。描绘城镇小市民的灰色生活,暴露市民精神的空虚、无聊,批判没有“爱”与“美”理想的灰色人生观。揭露和讽刺教育界各种黑暗腐败的现象,展示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叶氏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比较单纯,对人和

25、物的描绘“并不常带感情”,客观、冷静、平实是他的 最大特点,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感情,作家的感情常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地方”。作为文学研究会中较严格 地遵守现实主义创作规范的作家,叶氏的小说尤其是1923年以后的作品主要是描绘人物行动、语言和心理, 把自己的人生见解减少到最少成份,或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由读者自己思索体会。体现了鲜明的冷静、 客观、平实的写作个性。2、许地山许地山早期小说最引人注日的特色是其传奇性。早期小说的创作方法具有二重性:以浪漫主义为基调,又 竭力推动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扰。此外,许地山的传奇小说还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其对人生的理解既有虚玄和悲观的一面,也有坚韧和达 观的一面

26、。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多都能坚韧地承受面临的厄运,达观地消释世间的种种烦恼。早期小说的特色多数都以东南亚风物为背景,荡漾着异域之情趣。取材奇特,情节曲折,富于想象。注重以情感人,但又追求含蓄隽永,常以新颍的象征或隐喻来表达某种哲理。3、冰心 从1919年9月1925年,在整整六年里,冰心共写了 “问题小说”22篇,因此,在此一领域,冰心可 谓是首席作家。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冰心“问题小说”的特点(1) “小说里有哲学”,“借小说发表自己的思想”,是冰心“问题小说”的重要追求。(2)冰心重视 妇女题材,但其“问题小说”相比于后来兴起的浪漫抒情小说,则显现出一个明显的差异。(3) “满

27、蕴着 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的风致。第三节郁达夫一、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概况二、郁30年代以前小说的基本特征:1、强烈的主观抒情。郁达夫的小说,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2、大胆的自我暴露郁达夫在小说中大坦地袒露内心,自我反省,根本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专注于故事而忽视心灵,作家只充 当虚伪的道德教训者的状况。3、“零余者”的形象系列。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有着严重忧郁症的“零余者”,“零余者”的特点:A、“心头多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怨恨。B、“袋里无钱”。时常失业,贫困的阴影一直伴着他们。C、“于世无补”。有正义感,愤世嫉俗,然软弱无力。D、自卑颓唐。感伤忧郁,内向而多敏

28、感,孤傲复又自卑,纵情酒色以致心理变态。(有着感伤放荡的愤世嫉俗的心理二重性)。4、郁30年代以后小说的变化:一是情绪上由原来的愤世嫉俗、困顿焦虑向隐逸通脱转化,直接宣泄情感的情形有所减少,意境的表现增 多。二是有些小说比较有意识地注重小说故事的传奇性和小说情节的完整性。第四章20年代新诗教学目的、重难点依照新诗诞生和发展的时序,了解白话新诗初创之后的变迁和新诗的多样形态及代表诗人。了解新月诗 派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和审美追求,并能评述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李 金发的诗歌创作,认识郭沫若诗歌的文学史价值。参考文献1 .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9、社1985年。2 .谢冕,新世纪的太阳一20世纪中国诗潮,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思考练习1 .以胡适的诗歌为例,简述初期白话新诗的特点。2 .简述徐志摩诗歌的理想内涵和艺术特征。3 .结合作品,谈谈闻一多诗歌理论中“一美”的基本构成。4 .简述女神的基本内容。5 .为什么说郭沫若的女神开了一代诗风?6 .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7 .解释湖畔诗派、新格律派和象征诗派。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一、初期白话新诗1 .初期白话新诗的倡导与确立2 .简评初期白话新诗重实感,少想象,偏于整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

30、小脚”。二、其后的新诗创作(浪漫新诗、小诗、情诗)五四后,郭沫若以他的女神在给新诗带来浪漫主义雄风的同时,奠定了新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 新诗感情浓烈,想象丰富,具有飞动之致,克服了初期白话诗歌泥实、琐屑、忽视诗歌内在特征的缺点。 与此同时或稍后,其他新诗作者也不断出现在文坛上,形成了浪漫新诗、小诗、情诗等风格多样的新诗创 作热潮,一时为青年热衷模仿。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当时较有名气的是小诗集是宗白华的流云,梁宗岱的晚祷。冰 心的繁星和春水。情诗:与小诗的兴盛差不多同时,因为歌咏爱情而引起较大反响的是“湖畔诗社”和“浅草沉钟社” 的诗作。“湖畔诗社”的成员仅四人:冯雪峰、潘谟华、应修人、汪静之。他们曾被朱自清赞誉为是在“缺少情诗 ”的中国,能够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二:、格律诗派1 .格律诗派的崛起2 .艺术主张美学原则:“理性节制感情”。形式原则: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主张相对应,新月诗人明确提出了诗的 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和谐”和“均齐”。闻一多明确提出诗应有“三美”。四、早期象征诗派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和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