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671.94KB ,
资源ID:118591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8591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技术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技术方案.docx

1、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技术方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2011年11月一、前言当前,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遗产事业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我国1987奶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申报遗产的数量逐年剧增,至今,我国现已经有41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单世界文化遗产就有27处,随着遗产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及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检测和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世界文化遗产是本国以及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智慧结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当前随着经济和和社会的发展,也给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遗产所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重要。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使世界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维持。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从世界文化的价值载体(文物本体和价值环境)、影像遗产价值载体的风险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周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观察和识别,客观反应遗产的保存现状,并综合遗产的保护效果,避免文物地本体的快速劣化。监测结果也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因而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二、构件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意义和目标2.1.意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运行体系的建立,可及早的发现和辨别文化遗产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细微变化,并给

3、出其变化的定量分析,不仅能为风险评估预警和尽早实施应对控制给出重要依据,也为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可能可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对遗产地的本体的预防性跋扈的关键。同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运行体系的建立不但可以实现遗产气象监测、微环境监测、本体监测、载体监测、游客承载量监测和安防监控系统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促进了个相关监测部门间的协作合作关系,而且,还可以确定遗产保护、管理、利用中所遇事件的轻重缓急关系,并依据事件不同的重要性程度,提出相应的报送、预警方式和相应措施,进而提高遗产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顺利过渡。此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实践经验也可供其他世

4、界遗产地检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因此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目标通过检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全面实现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实现相关监测指标动态信息报送、分析、统计、发布。以及信息查询与检索的功能,从整体上提高提高检测管理水平;提高监测信息管理,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应急响应处置方案,实现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进一步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水平,为其他遗产地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示范。三、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以文化遗产为例,文化遗产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这里两山对

5、峙,伊水中流,“两山夹一河”构成了龙门基本的地形地貌,2000多个窟龛就分布于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对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监测主要包括文物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病害监测,文化遗产安全监测,保护区划监测、游客状况监测、保护规划监测等几个方面。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区温湿度、风向、风速、大气降水、光强、土壤含水率、噪音、酸雨、震动等环境因素监测;本体病害监测主要包括:洞窟温湿度、光强、风向、风速、降水、壁面渗漏水、光强度、风化、岩体开裂、冷凝水等文物病害相关因素实施监测。文化遗产文物安全监测是对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文物安全进行监测,主要有安防、消防状况的监测。保护区划监测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及缓冲区

6、(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种建设活动。游客状况监测包括对游客人流统计、行为影响、游客安全、满意度等开展监测。保护规划监测主要针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按照文物保护分期规划的内容和进度实施,保护规划的实施效果等。目前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已经建设完成文物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病害监测,文化遗产安全监测等三部分的监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监测效果,其余几项正在分批实施建设中。3.1、文化遗产环境监测文化遗产文物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外部环境和洞窟内部微环境的监测。文化遗产建有两个区域环境观测点,24小时不间断对文化遗产的气象环境及大气质量进行监测。环境监测点分别位于文化遗产南门外的

7、牡丹园内及文化遗产中心区的万佛洞项区域,监测内容包括:温湿度、降雨量、光强度、地表含水率、风速、风向、负氧离子含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震动、噪音等因素。洞窟微环境的监测主要针对潜溪寺、宾阳洞、奉先寺、擂鼓台、看经寺等大型洞窟的内部环境温湿度、壁面温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开展连续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掌握文化遗产文物所处的气象环境,较为准确地了解文化遗产所处的保存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从而为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帮助。例如,2003年之前,大量车辆穿过文化遗产景区的洛伊公路,对文化遗产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早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文化遗产时,洛阳市政府郑重承诺,

8、将洛伊公路龙门段改道,使其不在通过文化遗产景区。这一承诺在2003年得以实现。另外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龙门东西两山退耕还林1300亩。通过多项环境治理措施,各种大气污染物含量明显降低,特别是能同石灰岩雕刻产生反应加速雕刻表面风化模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有显著减少,同时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噪音等指数都大为降低,另根据地震部门测定,汽车震动对文化遗产的危害已经消除。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文化遗产小区域内的保存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极为有效的降低了大气环境等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文化遗产的大气监测数据对比监测地点SO2(ppb)封闭前/后NOX(ppb)封闭前/后空气中总悬浮颗粒

9、(mg/m3)封闭前/后噪声(dB)封闭前/后文化遗产3.2文物本体的监测1)渗漏水观测我国很多文化遗产寺保护管理机构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针对洞窟的渗漏水状况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测,积累了大量渗漏水病害的相关资料。但是监测工作受到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主要是对洞窟的渗漏水状况进行了定性观测,对渗漏水的变化和治理评估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工作人员个人的经验来判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如何对文化遗产寺渗漏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和监测更是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届的一个难题。文化遗产的渗漏水监测中创新性的利用了红外摄像机和渗漏水收集仪对渗漏水点和区域进行连续观测记录,观测渗漏起止时间、渗漏过程、渗漏面积和渗漏水量。该方法突破了

10、传统的渗漏水观测无法夜晚进行观测的局限。可以每天24小时拍照,结合洞窟渗漏水收集仪器的使用,在准确观测渗水同时还可以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还可以同外部气象站的降雨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掌握降雨过程中和结束后洞窟渗漏的规律,为进行渗漏水研究治理提供帮助。这种渗漏水观测模式为文化遗产首先使用,实践检验观测效果理想,可在今后的文化遗产等相关文物的渗漏水监测中广泛使用。2)岩体稳定性观测岩体的开裂和坍塌对于文化遗产文物危害较大,为了确保岩体的稳定性,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重点部位的岩体利用多点位移计、倾角仪等设备对岩体的开裂、变形等进行的连续观测,发现各个监测点位稳定性是良好,不存在发生重

11、大岩体开裂脱落等危险。3.3文化遗产安全监测1)文物安全监测为了保障文化遗产的文物安全,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监测体制,通过建立电子巡更系统、音像复合系统、客流量统计分析系统、视频警报控制中心等多种方式和方法保障文物安全。文化遗产的安全监测,通过不断的努力建设和完善,目前文物安全技术防范已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文化遗产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危害文化遗产安全的事故。2)、森林防火监测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内的东西两山上,生长着茂盛树林,“龙门山色”自古就是洛阳八景之首。为了保护好这一重要景观,龙门建立了防火和灭火两级安全制度。由专门机构风景区管理处负责,对火灾安全隐患进行了综合全面

12、的监测。通过设立火情监测瞭望塔、建立防火巡更系统和无障碍信息传递通道等多种方式对两山树林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观测,综合措施的使用在文化遗产景区的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功能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功能,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文物管理部门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方面的指导精神;结合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调研及勘察记录;遵循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在以上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的指引下;按“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进行设计。系统设计满足国家对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管理,及时掌握和了解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的状况。系统设计满足文化遗产研究院规范管理,完成遗产

13、地基础信息管理及监测工作,做好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系统设计满足文化遗产遗产地数据采集的工作条件和系统运行环境,能够与国家级监控系统对接;系统设计各类动态数据采集后在本地存储,部分数据上传到国家交换平台;建立系统运维管理体系,能够确保整个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要对基本信息及动态信息实施管理,自动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展示和预警,极大提升主动预警能力并对其进行评估,从而使遗产地对其文物及遗产等的监、管、保护水平上一个台阶。系统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使该

14、软件系统平台达到自动化、标准化、人机界面友好化。实现建立文化遗产统一的基础数据录入规范,各类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传输通信接口管理标准,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能高效、可靠、准确地实现与国家级系统平台、省市主管单位等进行数据交换。五、监测预警体系的特点1、监测覆盖的全面性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建设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空间和影响因素类别上的全面覆盖。在对文化遗产整体区域环境进行监测同时对文化遗产奉先寺、潜溪寺、宾阳洞、看经寺、擂鼓台等主要洞窟的文物保存环境和本体病害实施监测。2、监测手段的先进性在对我国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研究分析基础上,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以往监测难度较大的项目如洞窟渗漏

15、水、文化遗产雕刻风化等采用了新的监测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其中将红外线拍摄成像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寺渗漏水长期监测中,结合其他方法和手段,突破了常规监测对洞窟渗漏时间、面积、渗漏量难以进行准确定性、定量监测的技术难点,取得了技术新突破。风化监测中,通过雕刻表面高清图像记录、表面温度、紫外光强度等多个监测项目,在文化遗产首次开展了雕刻表面风化的长期监测。两项新的监测方法可以有效弥补过去监测手段的不足,为洞窟渗漏水治理和文化遗产雕刻防风化治理提供数据资料,将监测工作同保护治理工程紧密结合,对于文物保护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根据文化遗产类文物监测对仪器设备高要求的特殊

16、性,仪器设备选择上均选用体型小、性能稳定、灵敏度高、适合野外长期使用的各种先进设备,很好的满足了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需要。仪器设备施工安装中,所有仪器、探头和传感器布局和位置均经过专家现场仔细勘察和论证,确保设备设置的合理和高效性。施工中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坚持对文物本体最小干预原则,所有的监测数据通过无线进行传输,最大限度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干扰和对环境造成影响。3、监测成果的实用性通过监测设备采集的监测数据全部收集汇总与新成立的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监测中心,该中心有专业人员负责文化遗产日常监测工作。通过在监测中心的监测平台可实现实时在线收集、整理和分析各项监测数据资料。通过科研人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解读

17、,可以为世界遗产年度报告的编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研究、保护治理工程实施、保护治理效果评估等提供详实的第一手现场数据资料,提高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试运行以来,各项监测设备运转和监测数据传输正常,文化遗产文物监测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综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测工作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责任。1972年11月16日,第1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各国代表团以及世界遗产组织一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当时,公约中还提到世界遗产地监测工作的要求及规定。随着遗产地保护状况中的问题越来越

18、严重,国际组织和缔约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也越来越认识到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994年,世界遗产监测工作始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自身的职责之一,并要求遗产地所在的缔约国也要积极的开展监测工作,更好的保护本国的世界遗产。之后,各国也开展了遗产监测工作的讨论及经验交流,国际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的要求。1996年的,国际组织对世界遗产定期报告以及反应性监测都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要求遗产所在的缔约国每6年提交一份定期报告,世界遗产组织也很据遗产的所出现的情况开展反应性监测,目的是使各国世界遗产能够长久的维护下去。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演变和完善,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管理系统逐渐形成了

19、反应性监测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并得到缔约国的广泛认可和执行。6.1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原则标准一致:按照电子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规范要求,采用ECIQ主干系统统一的标准代码体系,完善卫生监测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和基础代码。业务衔接:与ECIQ主干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有机衔接,对主干系统中涉及的温度、湿度等已开发的功能不再重复建设;采用电子服务平台统一对外提供公共服务。信息互通:通过统一的交换平台,实现与相关部委的信息互换;业务运作模块与地方文化遗产行政部门等相对接。继承创新:全面升级改造现有卫生检疫“大通关”信息化业务系统,充分借鉴直属局已有系统的开发成果,加以完善整合。网络共享:系统利用大通关业务专

20、网,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分布式数据相结合,计划部署在北京双活数据中心。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决策系统的“一网四库三平台”,一网是指依托大通关业务专网及其数据中心,搭建系统运行环境;四、平台是指业务监管、风险预警决策、公共服务三大平台。 6.2两个个平台6.2.1监测平台在规范业务流程和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遗产核心业务的电子化监管,涵盖口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建设任务包括: (1)整合完善文化遗产监测子系统; (2)整合完善文化遗产监督业务子系统;(3)整合完善文化遗产监管系统;(4)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能力动态监管子系统;(5)其他系统6.2.2风险预警决策平台(1)收集中国境内文化遗产的目录

21、(2)运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HEALTHMAP的理念,将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风险信息按照国家地区进行整合,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数学模型,自动判定风险级别,实时预警; (3)根据风险预警结果,自动提示相关文化遗产监测应急处置的法律法规、标准、文件、技术方案和应急物资人员分布,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参考; (4)将决策指令和预警信息转化为电子指令发布至业务监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供一线工作人员和公众使用。 6.3两个数据库群6.3.1全球世界文化遗产风险本地数据库群通过自动搜取为主、人工判断为辅的方式,收集全球重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以及文化遗产变为劣质的特征,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

22、,难民、国际赛事等社会因素,建立文化遗产风险本底数据库。6.3.2指挥决策信息数据库群收集各地的文化遗产保存的标准和管理的办法;以及恢复文化遗产的处置技术方案,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建立指挥决策信息数据库。6.4整体需求分析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决策系统是以口岸检疫监管对象为主线,依托“大通关业务专网”和运行环境,建设业务监管平台、风险预警决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球文化遗产风险本底数据库群和指挥决策数据库群。6.4.1建设内容分析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一网四库三平台”,以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建设集成计算机通信、现代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技术为一体的口岸公共卫生风险监测

23、预警决策系统,利用自动化数据采集技术、数据自动聚类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从业务监管平台抽取数据,并依托云平台,分布式存储大数据,构建口岸公共卫生风险数据库群。然后按需从各数据库群中提取所需风险信息,创建风险监测模型,将技术模型和口岸公共卫生事务相结合,支持预警决策。既要响应突发情况又要把前期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描绘出口岸公共卫生风险分布情况,风险事件的态势走向,综合展示监测和预警的各类信息。利用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人机交互式的实现风险管理决策过程,并将结果向系统内发布,指导口岸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工作。根据需要,也可以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发布,为广大公众

24、提供各种与口岸公共卫生相关的信息和服务。6.4.2项目建设关键点分析手动入库和自动入库,以表单设计为分水岭,上半段是手动入库,下半段为自动入库。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整理,即数据的清洗智能分析的数学模型,实用为原则。数据输出的展示方式界定系统的规模,围绕四库三平台,结合口岸实际,确定系统规模的边界。自主建模和算法管理。可控的多模型叠加风险分析运算过程的实现。业务数据、风险分析预警决策数据与GIS系统的结合。可扩展的数据库群的建设及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分布式存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风险因子的确认。6.4.3总体功能需求分析三个平台子系统子系统功能备注业务监管平台文化遗产监测系统智能

25、辅助诊断系统个案管理核生化有害因子个案管理查询统计图形展示打印模板维护文化遗产地业务系统许可管理日常监督管理统计上报查询统计数据展示监督数据库维护打印模板维护文化遗产本底调查系统信息采集统计查询数据展示核心能力动态监管系统信息采集分类管理监测评估督导检查图形展示核心能力动态监管考核指标维护整合文化遗产电子监管系统数据抽取、报表数据导入、数据库维护整合文化遗产检验系统数据抽取、报表数据导入、数据库维护突公共事件管理系统监测登记上报处置统计查询风险预警决策平台全球文化遗产风险本底调查系统全球文化遗产检索全球核风险信息检索全球风险信息检索全球风险信息检索人工审核风险追踪风险历史信息编辑风险数据库管理

26、数据查询、数据库维护文化遗产目录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预警信息展示文化遗产风险预警决策平台风险信息采集(补录)日常风险预警管理专题风险预警管理风险预警规则管理预警发布决策支持数据库维护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文化遗产风险警示国际旅行保健咨询公众留言板核心能力成果展示相关法律法规可视化综合展示平台信息展示全球公共卫生风险展示口岸公共卫生风险展示出入境交通工具航线展示预警信息展示二次授权管理全球地图层管理全国地图层管理查询统计分析图层管理系统管理七、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功能详细设计7.1整合完善的文化遗产监测子系统本系统主要对文化遗产个案处置和核生化有害因子个案处置。文化遗产地人员根据系统收集“

27、文化遗产风险本底数据库”、“文化遗产公共风险数据库”以及“出入境人员旅游数据库”信息,可对文化遗产的损坏管理进行排查、复测排查等查验环节,同时,对发现的文化遗产的风险上传到风险预警决策平台以供预警、决策。各级工作人员可根据访问权限、查询范围,按预设字段,对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图形展示。7.2用户角色和职责7.2.1角色和职责角色职责文化遗产地业务管理人员负责在现场开展文化遗产损坏排查、核生化有害因子排查等工作,并填写文化遗产个案管理表、文化遗产监测调查表等各种表单。负责审核检疫人员填写的各种表单后,予以登记入库。监测人员接收样本,并将样本检测结果登记到系统。各级文化遗产业务管理人员依据赋予的权

28、限,拥有不同范围内的查询统计和图形展示功能权限。7.2.2用户权限规划用户应用系统功能划分备注文化遗产组织用户文化遗产监测系统查询统计图形展示打印模板维护直属局/分支局用户文化遗产监测系统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个案管理核生化有害因子个案管理查询统计图形展示7.3功能结构图7.4文化遗产个案管理7.4.1功能描述1. 通过身份信息获取、个人申报(含文化遗产大暴发时采取的申报制度)、疫情通报、交通工具申报、等初步筛查手段发现需要进行人工排查的可疑事件。2. 对初步筛查,排除文化遗产损害嫌疑的,直接通行,流程结束。3. 对初步筛查发现的可疑案例进行排查,与“文化遗产风险本底数据库”、发生信息比对,并在智能

29、辅助诊断系统的辅助下,按流程逐步填报文化遗产个案管理表。4. 对经文化遗产调查不需要进行后续监管的,经审核后,将文化遗产个案管理表登记入“文化遗产风险数据库”,流程结束。5. 对经文化遗产调查后需要后续监管的疑似病例,由检疫人员视情况采取进一步的后续监管措施,并将后续监管结果填入文化遗产个案管理表,经审核后,登记入“文化遗产公共风险数据库”,流程结束。6. 将疑似病例的实验室确诊结果结果报送至“风险预警决策平台”,由该平台根据预设规则,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风险预警。八、技术设计方案8.1系统技术设计原则先进性原则 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选用先进的传输设备,使系统传输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

30、。 开放性原则系统设计及系统设备选型遵从国际标准及工业标准,使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所提供设备在技术上的兼容性。 可伸展性原则系统设计在充分考虑当前情况的同时,考虑到今后较长时期内业务发展的需要,留有充分的升级和扩充的可能性。充分利用现有通讯资源,为以后扩充到更高速率提供充分的余地。另一方面,还为系统规模的扩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安全性原则加强系统安全建设,从系统安全性、数据安全性、网络传输安全性等多方面来保障系统的长期稳定和可靠运行。系统设计具有严格的安全保密性,能够保证内部信息不被窃取,充分利用开发工具所具有的网络级、数据库级、文档级、文档区域段级、以及文档内域级安全保密机制,实现数据加密,

31、保障数据安全性。 可靠性原则 系统的设计贯彻可靠性原则,使传输系统具有很高的可用性。可靠性原则体现在以下方面:A选用技术先进、成熟高可靠性的传输设备B系统增益储备高C链路的可维护性好D可扫描周围磁场,为设备及时调整频率提供依据 管理性原则 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使得系统管理人员能方便及时地掌握诸如传输系统拓扑结构、系统信号分析覆盖率统计、系统故障提示等信息,能简便地对传输系统进行配置和调整,确保系统工作在良好状态。 经济实用性 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和高起点的主流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和开发技术可靠、性能稳定的硬件平台,构建良好的体系结构、系统界面、信息处理技术方法和系统运行机制;使系统具有良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