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批评史试题1、填空题1、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2、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荀子的 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乐论4、扬雄说:“诗人之赋,词人之赋。”丽以则;丽以淫。5、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个因素又可分成先天和后天两类,先天因素是,后天因素是。才、气;学、习6、文心雕龙论述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的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在 篇,论述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集中体现在篇。通变;时序。7、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称赞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钟嵘的 “思深而意远”。该书对自汉迄梁位五言诗作家分为
2、三品进行评价。诗品;122。8、皎然的 中有关诗境的论述是对殷璠、王昌龄诗境论的进一步发展。诗式9、在唐人选唐诗中,殷璠的 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本,它不但选诗,而且附以评论。河岳英灵集10、司空图的 理论是对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境生于象外”11、二十四诗品的“品”与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的“品”字的含义不尽相同,是指 。品格的意思,即指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境界。12、“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二十四诗品中的 品。含蓄13、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次以“诗话”命名的是 的 。欧阳修、六一诗话;14、写出下列话语的提出者
3、“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钟嵘;刘勰;欧阳修;司空图)15、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 。”惟造平淡难16、苏东坡说“发纤秾于 ,寄至味于 。”简古;淡泊17、江西诗派得名起于 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吕本中18、 的 一文,是北宋末期最早出现的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词的创作的专论,提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论词19、宋元时期的刘辰翁对 的评点,被认为是小说评点的滥觞。世说新语20、元代钟嗣成的 ,是一本记载戏曲作家及其作品的著作,其中也反映他的戏曲思想。录鬼簿21、前后七子的共同诗文主张是
4、。文必秦汉,诗必盛唐22、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之后,在对长篇小说的评点方面,最有名的是 评点的三国演义, 评点的金瓶梅和 评点红楼梦。毛纶、毛宗岗父子;张竹坡;脂砚斋23、李渔是明清之交著名的戏剧理论批评家,著有 闲情偶记24、袁枚的诗学思想核心是 ,他的诗话著作是 。性灵说;随园诗话25、翁方纲诗学思想核心是 ,他的诗话著作是 。肌理说;石洲诗话26、王国维最有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其核心理论是 。人间词话;“境界”说27、梁启超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文是 。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28、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发言为。”因而提出了“情志统一”说。29、典
5、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为主”的著名论断。30、文赋提出了“诗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仪”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31、我们学习过的陈子昂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32、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3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开宗明义地提出:“词以最上。有则成高格,自有名句。” 34、韩愈认为,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所以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35、欧阳修晚年作,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3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绝句,上继杜甫的,
6、下开清代王士、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37、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发言为。”因而提出了“情志统一”说。38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为主”的著名论断。39文赋提出了“诗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仪”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40、我们学习过的陈子昂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41、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4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开宗明义地提出:“词以最上。有则成高格,自有名句。” 43、韩愈认为,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所以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
7、前人。44、欧阳修晚年作,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45、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绝句,上继杜甫的,下开清代王士、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46、刘熙载最为后人所推重的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著作是。二、名词解释1.兴观群怨:“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
8、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2、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命题.“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命题.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3、以道制欲:“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
9、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
10、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得意忘言:庄子认为事物精微之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故云“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认识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情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庄子 天下篇云“卮言”“重言”“寓言”),去获得“言外之意”。6、发愤著书:马迁提出的。他认为许多著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著书立说
11、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它是作者由于某种原因,心中的思想感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现。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7、诗缘情:陆机提出的关于诗歌本质的学说。认为诗歌应该语言精美,富有文采,特别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这是对先秦以来传统的“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从先秦的强调伦理道德思想,到强调情感特征,这是文学观的重大变化。“诗言志”重在表现社会思想,“诗缘情”重在表现一己悲欢之情。8、文笔之争:南朝时的文笔之争,是对文学与非文学的进一步认识。最早刘勰提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12、”;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 立言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或从实用非实用、思维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来区分文笔,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相当深刻。9、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是有不同看法的,如钟嵘就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10、(刘勰的)风骨:刘勰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风骨”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
13、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理想的文学风格是“风清骨峻”。11、(刘勰的)原道: 刘勰的文学本质观,文本于道的意思。“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体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是接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12、(刘勰的)神思: 刘勰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认为艺术思维是“神与物游”,即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始终伴随着情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即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 13、(刘勰的)隐秀 :
14、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 14、(刘勰的)通变:刘勰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认为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承的;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两者互相联系,“变则堪久,通则不乏”。15、建安风力:这是指建安时期诗歌创作表现出来的遒劲刚健、悲凉慷慨的时代特色。“建安风力”是钟嵘诗学思想中的时代
15、风格理想,他认为这一时代的诗歌慷慨高昂,感情炽烈充沛,语言清新,辞采华茂,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这和刘勰的观点基本一致,刘勰说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时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后来唐代的陈子昂、李白都把“建安风力”当作诗歌的时代风格理想来追求的。16、滋味: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审美范畴。以味论诗即以美论诗,“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认为五言诗比四言诗有味,是因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还说玄言诗“淡乎寡味”等等,说明钟嵘认识到诗歌的形象性与“滋味”有关。他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16、认识到刚健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也是使诗歌有“滋味”的重要条件等等。17、兴寄:唐初陈子昂提出的诗文主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18、气盛言宜:韩愈提出的关于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理论。认为只要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发言、著文都会适宜的。这一观点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知言”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也表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1
17、9、不平则鸣: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一思想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20、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的理论。这种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前一个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是实境,后一个无形的想象的景象是虚境,即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大审美空间的优秀艺术形象。21、“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司空图提出的诗歌
18、审美理论。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所说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又意境深远,含蓄不尽的意思。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22、穷而后工:欧阳修提出的诗学见解。认为政治上不得志,甚至受排挤遭迫害的诗人,往往能写出好诗。这是继承韩愈的“穷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辞难工”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对为什么“穷而后工”作了解释,认为一是政治上处于逆境的诗人往往更能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19、从而创作出有充实内容、有深刻思想的作品;二是处于逆境的诗人有充裕的时间去潜心艺术,去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他举例说“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刘禹锡、柳宗元都是失志之人,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文学。23、“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要求学习古人作品,达到融会贯通程度,然后从中得到启发,以构成自己作品的诗意和境界。换骨法是指吸取古人精彩的诗意境界而不袭辞,别创新语来表现。夺胎法则是参考古人诗意而重新加以形容,以创造新的诗意境界。这一理论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学习古人作品,吸收有益的成分,努力做到以故为新等等。从消极意义上来说,这一理论有剽窃之嫌。三、阅读分析1、古人云“形在江
20、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盾心。 刘勰神思。 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边上,心思却想到宫廷里去。”这是想象的说法。文章的构思,它的想象飞翔得太遥远了。所以默默地聚精会神去思考,那念头就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的生活;悄悄地改变了脸部表情,那视线好象看到了万里外的情景;在吟诵中间,象发出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在凝想中间,眼前就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这些不都是构思
21、所造成的么?所以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和外物相交接。精神由内心了主宰,意志和体气掌握着它活动的枢纽;外物靠耳目来接触,语言主管它的表达机构。要是表达机构很灵活,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以描绘出来;要是这个活动的机关受到阻碍,就精神涣散了。 刘勰认为“神思”的特点是无时空限制、“神与物游”;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特征都有所认识。2、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
22、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刘勰风骨。措辞端庄正直,那是文辞写得有骨的结果;意气快利豪爽,那是文辞写得有风而清澄。所以善于练骨的,辨析文辞一定精当,善于用风的,表达感情一定明显。文字锤炼得确切而难于更换,声调协调而不粘滞,这是文章有风骨的力量。要是命意贫乏,辞藻过多,繁杂而没有条理,那是缺乏骨的凭证。如果考虑得不周到,勉强创作而缺乏生气,那是没有风的证明。 “风清骨峻”是刘勰的审美理想,他希望通过有感染力的刚健清新的文风来矫正当时的柔弱的文风。风,是对作品情感内容的美学要求;骨,是对作品语言形式的美学要求。3、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
23、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黻黼。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钟嵘诗品(评“魏陈思王植”诗) 曹植诗歌源于国风,内容充实,文词刚劲而奇警高绝,文采华美,情感上有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点,体制上有风力和丹采完美统一的特色,光彩夺目,照耀古今,卓然突出,超拔于时流。哎呀!陈思王之于诗歌,就如人之有周公、孔子一样的圣人,就如动物之有龙凤,就如音乐之有琴笙,就如擅长女工的刺绣所绘绣的花纹。使那些操笔写作的人,景仰钦慕,都希望从陈思王的诗歌中汲取营养,获得启发。所以言诗如果以孔子之门为喻,
24、那么,刘公干升堂,陈思王入室,张景阳、潘岳、陆机仅及门而已。论述诗歌的源流,是诗品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大特点。除了序有总论外,对各个诗人,都分别指出源于何人,或又兼有何家。如曹丕,“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大体总源在于国风、小雅、楚辞三种,分散为众多流派,纲目理得很清楚。“建安风力”是钟嵘诗学思想中的时代风格理想,他认为这一时代的诗歌慷慨高昂,感情炽烈充沛,语言清新,辞采华茂,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4、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5、也。 钟嵘诗品(评“宋徵士陶潜”诗)陶渊明诗源于应璩,但时有劲气流露,与左思风力相合。文体简洁明净,无冗长繁复之语,襟抱情怀真率古朴,诗多兴会而婉曲惬意。读其诗而想其为人。世人叹其诗质朴率直,但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韵华美清丽,岂只是田家语也?陶渊明是古代隐逸诗人之祖。论述诗歌的源流,是诗品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大特点。除了序有总论外,对各个诗人,都分别指出源于何人,或又兼有何家。如曹丕,“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大体总源在于国风、小雅、楚辞三种,分散为众多流派,纲目理得很清楚。文学史上常被人指责的对曹操、陶渊明的品第不公,就是源于钟嵘的“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这一标准。曹操与
26、陶渊明都是因为质胜于文而评价偏低。另外,钟嵘的这一标谁有其时代审美风尚的背景。象陶,在刘勰文心中甚至未被提及,在文选中陶诗也没位置。另外对民歌不录,也因其文辞鄙俚。5、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尊敬的东方先生:五百年来,风雅传统衰微。建安风骨,晋宋时已没有人继承,然而从文献上还是可以考查的。我空闲时,看齐、梁时期的诗歌,追求华丽的文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寄托情志的比兴手法都抛弃了,为此常常感叹不已。每想起齐、梁诗风的委靡衰颓,风雅
27、传统不再出现,而耿耿于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运动的主将之一。对齐梁文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表示强烈不满,针对这两方面,他提出“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要求形象中有寄托,有现实意义。要求文学作品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风骨”则要求有刚健明朗的文风,反对过分讲究技巧。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就遵循着自己的理论主张,如他的感遇诗、登幽州台歌等等,就既有“风骨”,又有“兴寄”。与陈子昂同时的卢藏用评价他说“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6
28、、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送孟东野序。凡是自然之物处于不平正,不在常位的时候,总要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一吹就发出声音。水本来没有声音,风一激荡就会发出声音,激之使跳,阻之使流,烧之使沸。金石本来没有声音,一敲打就会发出声音。人的语言也是这样,心中不平就会发出声音,他们歌唱是有所思,他们哭泣是有所念。凡出于口而发出声音的,都有不平啊!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
29、则鸣”,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一思想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7、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寄来的书信及诗赋杂文我已熟读,大多如行云流水,本无定性,只是该流动时流动,该停止时停止,文
30、辞自然,形式多样。孔子说:“说话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久远。”又说:“文辞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语言能表达意思,就认为可能没有文采,这是不对的。如果希望写景状物达到神妙的境界,就象捕风捉影一样,能使对象在心中十分清楚的,也不过千万分之一罢了,何况既能在心中十分清楚,又能用手把它表现出来的人又有几个呢?这就叫“辞达而已”。文辞能表达意思,那么文章就有很大的作用了。 提出“无法之法”“辞达而已”的主张。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他说杜甫“信手拈得俱天成”,就是这种“无法之法”。“辞达而已”,文辞能表达意思,那么文章就有很大的作用了。8、夫诗
31、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诗歌创作须有另外一种才能,与书本知识学问无关;诗歌有另外一种趣味,与道理无关。然而古人不是不读书不穷理。诗歌创作能不陷入抽象议论和堆砌文字为好。诗歌是吟咏情性的,盛唐诗人重在兴趣,如羚羊挂角,没有任何痕迹。所以它的妙处在空明超脱,不可捉摸,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语言虽尽而意思无穷尽。近代诸公作特殊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样的诗虽工整,最终不同于古人之诗。在一唱三叹方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