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61.49KB ,
资源ID:118315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8315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与王荣生教授共同备课.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与王荣生教授共同备课.docx

1、与王荣生教授共同备课与王荣生教授共同备课藤野先生共同备课纪实培训得多了,也不禁感慨培训也无非就是这样。而这次,与 王教授共同备课如同冬天的旭日,在这阴阴的天气里,温暖我们组里每位老师的心。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让我们回到与王荣生教授共同研讨藤野先生的现场。首先王教授给我们每位培训教师讲了教学设计的模板:在学情估量的起点上,通过二级或三级台阶达到终点目标。在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学生哪里能读懂,哪里读不懂,什么地方可以教,什么地方不用教。瓯潮 谢茜。其中,学术组长起引领带头作用。行政组长有指挥作用。而与王教授同组,大伙儿不免都有几许的紧张。紧张归紧张,我们的讨论还是开始了。首先,王教授就抛

2、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教藤野先生?”请大家轮着讲。我们思考了一会儿,学术组长侯小芬老师就讲了她的教学思路:1.人物形象的分析;2.把握情感。而我的思路就是先整体把握情感再进行人物分析。李瓯潮老师也开始述说他的想法就是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怀着怎么样的情感(师生情,爱国情),再就是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最后是怎样分析这样的情感(从环境,为人,思想)着手。王教授只是静静的倾听着,没有做任何的言论,只是让我们一个一个接着讲自己的思路,后面四、五位老师的思路与前三位的老师的想法大同小异:分别说是从难忘的事和藤野先生的伟大入手。当轮到谷海霞老师讲教法时,我隐约的看到她满怀自信心的说:“题目是藤野先

3、生,写人的么,我肯定从藤野先生入手,再讲述其中他与鲁迅的情感”。这时,倾听了许久的王教授终于按捺不住了。立马就说:“这位老师就直接说是从人物入手,好,我们再总结下刚才大家关于藤野先生的发言共同点。王教授列出了两点:1.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2.分析藤野先生的品质。我暗暗的发现大伙儿当时的心情欣悦的,因为大家都是这么教,肯定是教对了。正当我暗自兴奋的时候,王教授就说大家都教错了!哗然间,我们的头好像被重重的打了一棒,怎么可能,我们以前都是这么教的,霎时,一团谜团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揭开谜团让我们佩服的是王教授那剖析文本独道的见解!他把我们先前的自认为是成熟其实是不成熟的理论一个个推翻。比方说是鲁迅

4、和藤野先生的情感,经过王教授指引我们一段一段寻找他们的情感时,我们发现,真的,只有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比如15段的不安和感激,又比如16段的逆反情感,还有28段的信任之情和37段的“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的感激之情。在这里王教授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说是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呢?”我们大伙儿相视而笑轻松的回答说:“因为有些老师,鲁迅没有把他当老师”,由此,我们的讨论也开始变的轻松而愉悦起来了。接着我们开始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特殊情感,王教授就让我们找,有找到说是给鲁迅修改讲义这一事件。一找出来王教授就反问我们难道他没有给其他

5、同学修改讲义么?我们就回答:“不清楚,有可能对其他学生也是这样。”所以特殊情感之一被王教授推翻了。但我们依旧不肯罢休,我们每个人都致力的去找。我很兴奋的找到一处就是文章的32段,紧接着其他组员也一起把一个句子“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读了出来,赞许的说对,这句应该有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情感吧!王教授又有话说:“这是鲁迅想的还是藤野先生他自己这么做的?”结果,大家看来看去,思考来思考去,发现这也仅仅是鲁迅他自己单方面的猜测。所以我们至始至终都找不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特别情感。我们从文本中发现鲁迅的情感是单向的、心里的、精神上的。再续精彩开始有老师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王教授就发问了

6、他伟大在哪里?有老师说他帮鲁迅修改讲义的严谨治学,他周六帮鲁迅讲学的负责,他关爱学生等等,我们又开始打磨经过一段段的探究最后我们总结,其实,藤野先生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老师,就是普通的老师和学生交往。那时候我们推论:藤野先生唯独对鲁迅这么好!王教授就开始质疑我们,难道你能找到藤野先生对其他学生不好的句子么?我们说找不到!因为文本里面根本没有提到其他的同学,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对其他的同学好还是不好!于是王教授就说:“教学要基于文本,勿猜测和推论。” 豁然间,我们个个都哑口无言,但心里满是敬佩啊!豁然开朗最后,王教授对我们说:“我们研讨文本要看一处延伸出来:a要先看文本;b教的东西是什么;c要先有

7、结论再有思路。这是解读文本的方式。当然,我们的重头戏也随之而来,这篇文章我们到底得教什么?经王教授的引导说文章需从体式入手,而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朝花夕拾。王教授就让我们说朝花夕拾里面有哪些文章。有老师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猫狗鼠范爱农等等,其实好多篇我们还回想不出来。后来王教授一一向我们讲述,这会儿我们才豁然开朗。原来这是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比如先开始到东京,看到的一些现象,发出这样的感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王教授就让我们评析那里的留学生,李瓯潮老师就很快的回答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王教授笑道:“你哪里看出?”他就回答道因为他们在跳舞!王教授继续问:“他们是什么时候

8、跳的”我们集体迅速的答道:“傍晚”。于是,王教授就说那你们怎么知道他学习的时候是怎么样?大家又呆了下,感觉王教授分析的甚是!最后结论就出来了:只是道明鲁迅不喜欢东京!接着我们继续讨论鲁迅的历程,后就去了别的地方仙台!那么鲁迅在仙台又遇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有记忆深刻的藤野先生,既然鲁迅觉得藤野先生给了他鼓舞,那他为什么又要离开呢?经小组讨论得出,是他遇到到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致使他最后选择离开了仙台。在此环节上,王教授提出了一个我们从未思考也从未发现的问题,“思考29段这里叙述了两件事情,为什么不分段?”这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什么感觉,后经讨论解释才发现不分段的原因!这里我也想引用王教授

9、的这个问题留个读者思考!到最后鲁迅离开了仙台!因此我们探究出这是叙述作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从到东京离开东京再到仙台以及在仙台学医专时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最终决定弃医的经过。最终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日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而其中的学情和台阶在最后的时刻我们也相应而出了。整个教学设计为:学情起点是学生能读懂藤野的形象以及当中发生的事件;落点一是为什么离开东京到仙台?落点二为在仙台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人、事)落点三是为什么以藤野先生作为标题?(因为他在那段时间最给他温暖的就是藤野先生)最后要到达的终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日本的心路历程。回味反思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道

10、路是曲折的,分叉路口也是有的,经王教授的点拨,我们才发现以前是那么的无知,以前我只会为了教课文,完成任务而教学生,现在才发现原来教给学生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细细的去品味文章。大部分老师的思维都是拘泥在一个模板上,不管学生是会了还是不会!大部分老师都在教学生会的,学生不会的他就避开不教,因为学生不会的东西有的时候也正是老师自己难以解释的地方。直到今天,我才感觉到活水的浸入,相信它会慢慢改变我们教学上的一些思路一定要基于文本,细细琢磨文本。经过与王教授的共同备课,可真的算是获益匪浅啊,我从来没有想过教学设计原来可以这样从起点慢慢地一步步走向终点,让教学设计能如此清晰。最后引用王教授的

11、一句话“备课,备课,要返回到课文中去,要让你的问题有据可依!”总而言之,这次共同备课有很多启发,仿佛黎明的阳光,希望这样的阳光能照亮每个人的心,相信经大家的努力未来的语文教学会更美好!钱理群: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一、引言:文章的“纲”在哪里? 琢磨标题 鲁迅朝花夕拾的标题,或以人为题:藤野先生、范爱农,或以事为题:父亲的病,或以民间庙会、戏剧角色为题:无猖会、无常,或以熟悉的小动物命题:猫狗鼠,比较特别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以一个人与一本书为题。还有就是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童年的两个空间。“从到”的结构,自然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过程,而且形成了一个对照

12、,还隐含了一个心理过程。 神来之笔 于是,就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神来之笔。 鲁迅的散文里常有神来之笔,就是突然而至的情感的喷发,情之所至,就会出现不合常规的句法或表现手法。 有时,这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收“先声夺人”之效。如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阻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防害白话者。 有时,神来之笔出现在结尾处,把文章的情感、意味、气势、境界,陡然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如阿长与山海经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13、屋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样的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我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而且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真是太特别了!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而且鲁迅自己也就这么用过一次。这是不可重复的灵感的创造。但童年的“我”,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为朋友的亲密无间的感情,那失去百草园的“乐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这一灾变所感到的愤激与无奈,都尽在其中了:这真是神妙极了。 这样的神来之笔,是必须抓住的:某种意义上,这是全文的一个纲。“纲举而目张”,抓住它,整篇文章就都拎起来

14、了。我们的阅读和教学不妨以此为出发点,先简单提出问题,引发阅读好奇心:为什么“我”要对蟋蟀们以朋友相称,这么舍不得离开“百草园”?又这么不愿意去“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到底有什么?对于“我”又意味着什么?在读完、学会全篇后,也还要回到这里:体会其更深的内在意义和韵味。把其背后的情感体会透了,这篇文章就读懂了,读进去了。二、“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现在,我们依照文章题目的提示,先来读第一板块,可命名为“我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部分有四个层次,可以分别采取四不同的读法。 辨析词语 文章开头这一段的词语,可辨者有二。首先,自然是命名。一是“相传叫做百草园”,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

15、习惯称呼。二是“那时”的“我的乐园”,是童年的“我”心里的爱称。其实,在后文回忆雪地捕鸟那一段里,还有一个命名:“荒园”,这大概是接近园子的实际状况的,或者说是成年人眼里的园子:“人迹罕至”,谁也不去关心,今天的人们也早已忘却了。它只存活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这样,“百草园”“荒园”“乐园”三个词语,就有了说不出的意味和韵味。 还有一句:“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前半句的“相见”一般指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言辞中充满了对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的怀念之情。 但后半句却告诉我们:急欲“相见”的是“百草园”,而且“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而尤耐寻味的,是作者用

16、了“似乎”和“确凿”这样的含义相反的词。“确凿”是肯定,而且是容置疑的肯定:就是“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却是一个含糊的、游移的判断:好像是、又好像不仅是“只有一些野草”。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有的学生甚至会问:这是不是“病句”。 应该说,这样的将相互矛盾的判断并置,是鲁迅喜欢用的句式。在我们所熟悉的孔乙己里,就用过一回:“大约孔乙己已经死了。”“已经”自然是肯定的:孔乙己确凿死了;“大约”却又游移了:推想起来,他大概死了吧。这背后的意思是: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他是什么时候、怎么死的,谁知道呢?又有谁关心呢?这传递出来的言外之意是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研读时认真体味的。 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

17、的“似乎确凿”的言外之意,也是我们应该琢磨的。“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写实,是和“荒园”命名相应的。“似乎只有一些野草”,也是写实,更是写意,就是说,在“我”的观察与感觉中,就不仅仅“只有一些野草”:“野草”从里还有别的生命,看下文就知道;而且“野草”本身,也有着引发“我”的想象的别样趣味。这就自然引出下一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请注意,作者在两句之间用了一个分号,就是要强调“似乎确凿”句和“乐园”句的紧密联系:有了前句的意思,后句就水到渠成了。“乐园”正是全段折关键词,全文的点晴之笔。 这同时就激发一个好奇心:“百草园”仅仅是些“野草”吗?它为什么是“我的乐园”?阅读是需要不断引发好奇心

18、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好奇心的过程。 对照阅读 文章第二段是一个经典段落,已经有不少分析文章。这里姑且换一种读法:当年和鲁迅同时在百草园嬉戏的,还有他的二弟周作人一位著名的、和鲁迅风格迥异的散文家。他晚年写了一本回忆散文集鲁迅的故家,其中第一部分就专谈“百草园”,对“园里的植物”,“园里的动物”都要描述,却和鲁迅的记忆大异其趣。将兄弟俩的回忆文字对照起来读,是很有意思的。 鲁迅对百草园的描述是我们所熟知的:他注目于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与菜花的“金黄”,感觉到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与油蛉的“低唱”。在鲁迅的眼里,百草园的动植物都是鲜活的生命,有鲜艳的色彩,有迷人的音响:

19、这显然是一个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对大自然声、色之美的感受、体察与记忆。 而周作人,则用一个科学家的眼光和趣味去进行精细的辨析和考证。他这样谈到“蟋蟀”和鲁迅说的“弹琴”: 蟋蟀是蛐蛐的官名,它单独时名为叫,在雌雄相对,低声吟唱的时候则云弹琴。普通的蛐蛐之外,还有一种头如梅花瓣的,俗名棺材头蛐蛐,看见就打杀,不知道它会不会叫。又有一种油唧蛉,北方叫做油壶芦,似蟋蟀而肥大,它们只会嘘嘘的直声叫,弹琴的本领我可以保证它们是没有的。 他这样描述“油蛉” 油蛉这种东西不知道在绍兴以外的地方叫做什么,如果解说,只能说是一种大蚂蚁似的鸣虫吧。好几年前写过一首打油诗,其词云:“辣茄蓬里听油蛉,小罩扪来掌上擎,瞥见

20、长须红项颈,居然名贵过金蛉”。注云:“油蛉状如金蛉子而细长,色黑,名声瞿瞿,纸细耐听,以须长颈赤者为良,云寿命更长。畜之者以明角为笼,丝线结络,寒天着衣襟内,可以经冬,但入春以后便难持久,或有养至清明时节,于上坟船中闻其鸣声者,则绝无而仅有。” 我们依然可以从周作人的这些娓娓道来中,感受到一种意趣和兴味:他也是和乃兄一样,沉迷于百草园的“乐园”里的;但他感受和表达的,是一种理性的趣味,是所谓的“理趣”,和鲁迅的艺术家的“情趣”,既相异,又相通。 我们再回过来看鲁迅记忆里的百草园的植物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

21、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 这里充溢着神话想象和追寻热情,也是属于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年鲁迅的。 而周作人的兴趣,却在园里的植物的食用价值。这是他眼里的“木莲藤”和“何首乌”木莲藤结的莲房似的果实,可以用井水揉搓,做成凉粉一类的东西,叫做木莲豆腐,不过容易坏肚,所以不大有人敢吃。 (何首乌)野菜博录中说它可以救荒,以竹刀切成片,米泔浸经宿,换水煮去苦味,大抵也只当土豆吃罢了。 他自然不相信吃了何首乌可以“成仙”之说,而是另有说法 据医书上说,有一个姓何的老人因为常吃一种块根,头发不白而黑,因此被称为何首乌,当初不一定要像人形的。 这就更显示

22、了一个爱智者的实用理性,也自有其乐趣。 同时听周家兄弟“摆古”,由童年记忆的差异,而想起他们以后思想和文学的不同发展,听其言而识其人,这都是饶有兴味的。 朗读中体验“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的趣味 百草园显然不只有野草,它更有活泼的大自然(动、植物)生命,构成了“乐园”之第一章;此外,还有神秘而美丽的民间传说:此即“乐园”乐事之二。鲁迅在下文中写到的“白颊的张飞鸟”,据周作人讲,就有一个凄厉的传说:这是“被后母或薄情的丈夫推落清水茅坑淹死的女人所化”,所以又叫“清水鸟”,其“性子急”就是因为急于求生和复仇。 鲁迅这里写的传说故事,是由“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起的。周作人也回忆说:“赤练蛇

23、只是传说中有,不曾见过,俗名火练蛇,虽然样子可怕,却还不及乌梢蛇,因为那是说要追人的。”赤练蛇是一种无毒蛇。因此鲁迅在他写的打油诗我的失恋里,就把它送给“我的新爱”了:“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同时回赠的还有“猫头鹰”。据说这都是鲁迅所珍爱的,是他的某种性格、精神的外化。不过,这都是题外话,以后有机会再详加讨论吧。由赤练蛇引发的“美女蛇”的传说故事,它的意义,孙绍振、王富仁先生已有很好的阐释。或许我们更要关心的,不是故事“讲了什么”,而是“如何讲故事”。细分起来,又有三个层面:当年长妈妈如何讲故事?当年(童年)的“我”又如何听故事?还有今天(写文章时)成年的“我”又怎样复述这个故事

24、?这也是鲁迅在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叙述上所要解决的难题。应该说,作为文章高手,鲁迅处理得可谓得心应手。 鲁迅的叙述方法有二。从总体上说,是采用模拟的手法,复现当时长妈妈讲故事的情景,当然,也有加工,就形成了一种类似民间说书人的叙述语气和语调,这是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的。比如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这里,拟声词(“沙沙沙”、“豁”)的灵活运用,“抖”“飞出”“飞回”“敛”这些动词的连用,以及长短句的配合,从三字(“到半夜”)开始,到五字(“敛在盒子里”)结束,整

25、个叙述过程,形成“三四三七七七九十八五”这样的“短长短”的句式结构,造成了一种张、弛、急、重、轻、轻有序的语气,而且也从中隐现出讲述者的神态。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而这一切,又是无须像我们这样分析的,只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把读者、学生引入类似当年小鲁迅听故事的情景中,感受那样一种紧张,一种惊异、神秘,一种好奇、满足,就行了。 高明的作者,又忙里偷闲,在叙述中不失时地插话,以显示叙述者和听者的存在。比如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这里,“当然睡不着的”,显然是复述者成年鲁迅的突然出现。这在叙述节奏上会取得舒缓效果,更增添几分幽默感。 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

26、,才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这里,“后来呢?”显然是听故事者童年鲁迅迫不及待的插话和心情的再现。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朗读的语气的不同处理,同时呈现三个角色:长妈妈(讲故事人)、童年鲁迅(听故事者)和成年鲁迅(叙述者),既进入,又走出历史现场。这是一个极有魅力的回忆和叙述。 这一大段的最后一节,补述当年听了故事以后的感想、感觉与心情,还谈到“直到现在”的反应,全然是作者(即成年鲁迅)的语气,是一种当下叙述,就更有幽默感。而“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就更是鲁迅的杂文语调,其言外之意更多,学生一时弄不清楚,可以含糊处理,为以后的阅读留下

27、余地。 这一段,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小鲁迅当年听长妈妈讲民间传说故事的无穷乐趣,体会到这也是“乐园”的百草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行了。 通过朗读,体会雪地捕鸟的心情和乐趣 雪地捕鸟,自是百草园里的一大趣事、乐事。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领悟其中的兴味。特别要细心体会的是捕鸟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充满着期待,心情何其紧张!)跑去一看(何其兴奋),却什么也没有(又是何其沮丧!)。”而捕鸟的乐趣也就尽在这期待、紧张、兴奋、失望与沮丧之中呢!“我”于是颇为佩服“闰土的父亲”了:他可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单是这“叫着撞着”的鸟雀,就足以吸引“我”羡慕

28、的眼光了!当“我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就这“静静地”一“笑”,活画出一个有见识的和蔼老农的形象,他的指点更让“我”五体投地,就像在故乡里闰土让“我”羡慕不已一样:“闰土的心思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闰土的父亲不是也给“我”打开了一新的“天空”吗? 原来,百草园之所以成为“我的乐园”,还因为那里有趣味无穷的“雪地捕鸟”的游戏,更有教“我”游戏的“人”,有见识、有本领的山野的农人:此为“乐园”之第三乐趣。有此三乐,不亦快哉,不亦快哉!三、如何酣酿神

29、来之笔? 正因为“我的乐园百草园”部分已经将其中的乐趣泻染得淋漓尽致,过渡段情绪的急转直下,就有一种特殊效果。而我们说的那段“神来之笔”又非突如其来,却是自有铺垫。这就是先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连续三个“也许是因为”的猜测性排比句,把“我”的情急、惶惑、悔恨等,又是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才逼出神来之笔里的连声呼唤,将留恋不舍的感情推向高潮。这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自然是德语“Ade”的突然出现。本来,“Ade”这样的德语显然是成年鲁迅才能说出的,但用在这里,读者却毫无怀疑,这是小鲁迅喊出的:这也是我们(包括今天的中学生)的经验,人在情急中是会喊出平时用熟了某个外语单词的,这就是所谓“慌不择言”。以

30、上这些,教师自己领悟了以后,可以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及情感的酝酿及暴发过程。四、“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给了“我”什么? 现在,我们来读文章的第二板块,姑且命名为“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 第一印象:“调侃”的出现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叙述语调的变化。如果说,写“百草园”用的是深情而幽默的笔调,那么,写“三味书屋”,一开始,就出现了调侃。要理解第一段的调侃,先要作一点注释。“三味书屋”:“古代人把经书、史书、子书比作三种食物:经书是米谷,史书是蔬菜,子书是酱油肉末等调料”,“书中自有千种黍”也。“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鹿者,禄也,当官也,发财也;肥大的鹿,高官也,厚禄也;伏在古

31、树下,禄在古树中也”。弄懂这两个意思,就能读出下面这一句的味道了:“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本来,一群孩子对着一个木匾、一幅画跪拜行礼,就已经够可笑的了:想想是怎样一番情境!现在,还要“算是”(这两个字很耐寻味)拜孔子,拜先生神圣的孔夫子,威严的先生变成匾和梅花鹿,这就更荒诞不经了。但细想细想来,可不是么:读书本来就是混碗饭吃,谋个官做,自然要从书中寻“(食)味”,膜拜“梅花鹿(禄)”了。这里的调侃味是十足的。 “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显在和潜在的对照 围绕“怪哉”一问而展开的这一段,是一个重点,关键是这样两个短语、短句:“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只要读书”,“不应该问”,也不应该有“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的好奇心:这是一种扼杀求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