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80.45KB ,
资源ID:1182538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8253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全册.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全册.docx

1、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全册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自然增长率(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总数多: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密切相关。) 2 、世界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工业革命之前比较缓慢的 工业革命之后一段时间增长快速 目前趋于平缓 3、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原因:自然灾害、战争、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卫生等。分布:工业革命之前现在少数落

2、后封闭群体中。 过渡模式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原因: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水平提高等。分布:18世纪末的或19世纪初的发达国家,目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低”模式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因: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口素质高,子女孕育成本高,福利制度完善等。分布: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 4、人口问题地区问题影响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环境问题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等。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对外接纳移民、对内鼓励生

3、育。2、人口的迁移 概念: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多以行政区边界判定移动范围),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定居地改变)。 地区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迁移人口)(1)国际人口迁移 旧大陆 新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贩卖(2)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古代:战争、行政力量、自然条件 新中国成立20世纪80年代中期:边疆建设、户籍制度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政策、经济因素、向发达地区。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社会文化因素(宗教) 社会政治因素(战争、政策) 其他因素(

4、4)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当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 入地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影响:增加了公社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城市环境卫生、交 通等产生巨大压力。 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增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等。 不利影响: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经济发展。Ps:人口迁移、人口移动和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区别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的人口的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短时期或临时,不改变户籍的外出活动。举例下南洋、走西口、移居国外等进城务

5、工、移居国外、婚嫁迁移。国外探亲、长假旅游等。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 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木桶效应”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找短板。 影响因素: 正相关:资源丰富程度 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受教育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 负相关:生活消费水平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 (3)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保证人的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 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 第二章

6、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概念: 城市中不同功能分区有规律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结构)。 (2)城市功能区: 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务区、行政区、文化区等,其中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三种功能区。城市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内部有分区,建筑物高大。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是去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边缘,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团状,占地面积大随着住宅区的分化,出现了高低级住宅区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布局在城市边缘

7、,与高坡、文化区发展联系。低级住宅区工业区联系,与低地,工业区联系。(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经济因素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社会因素 :收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知名度(某些城市有历史文化上很高的声誉。 :宗教或种族 历史因素 行政因素 (4)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规模及城市等级 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等级越高,城市的服务功能越强。2、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 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

8、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意义:促进人口转化、利于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改变文化思想和观念。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加快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和停车问题等。 城市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住房紧张;发达国家则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出现空房 过多,市中心逐渐衰落。 城市社会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

9、端等。 城市化对地理坏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影响:过快的城市化会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物质文化: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居民和服饰等。 非物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制度等。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环境。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 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选择气候气候类型、热量、光照、降水等方面。根据当地气候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地形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或丘陵的缓坡可以通过修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

10、于25的山地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的肥力、酸碱性等。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在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水源丰富的地方。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扩大销售范围。乳畜业等在交通方便快捷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在政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科技劳动产率、单产量、销售范围等。机械化水平、生产技术、种植方式、灌溉方式等。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

11、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选择以及数量。 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热量主导:海南的三季稻、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 水源主导: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地形主导: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市场主导: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生产特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稻作农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土地肥沃;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众多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小农经营;机械化、科技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水利工程大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及我国东北、西北地区

12、气候温和,夏季降水丰富;靠近河流湖泊,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工业发达,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现代混合农业(澳大利亚为例)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气候较温暖湿润;水源较丰富;地势较平坦同上,问题及解决措施:降水较少,开辟水源。优点: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市场的适应性。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思路: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主要问题:森林草原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土壤污染等。2、工业区位 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3、及影响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动力(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原材料(矿产、农产)、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交通运输、市场、政策、科技等。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工业类型主导因素工业特点部门举列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原料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谅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甜菜、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市场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者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车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冶金接近能源供应站劳动力指向型劳动力价格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等工业接近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的地方技术指向型知识技术技术要求高

14、集成电路、飞机、卫星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关系 工业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产品与原料的联系。(如纺织厂和印染厂之间的工业联系) 空间里利用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 优点: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工业集聚: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的现象(有工业联系的工厂) 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 生产建设投资。 问题: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 工业地域:工业分散 主要表现为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3、地域联系 主要方式

15、: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等的流动。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成因:处于间冰期,气温较高,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 全球气候变暖 气体,植被破坏 危害: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洪涝风暴灾害,气 候异常,海水倒灌导致农田盐渍化。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危害:人体健康,农作物,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臭氧层的破坏 分布:两极和青藏高原较严重,出现臭氧层空洞。 大气污染成因:燃煤废气,汽车等排放的尾气。 大气污染与酸雨 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危害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 主要分布:欧洲,北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环境问题

16、的主要表现 :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的短缺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 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 环境污染。 Ps: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容纳和清除地能力,叫环境的自净能力。二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三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影响经济的顺利发展。 提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基本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 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 的协调。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