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6.24KB ,
资源ID:118070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8070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讲座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讲座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docx

1、讲座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于永正的教学艺术童心童趣介绍: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1999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他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他是教育部实施“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之一: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如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而且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振奋甚至心旷神怡的感受。潜心探讨于老师先进的

2、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认真观摩、研读于老师大量的教学案例,发现了他的八字“真经”:新、活、实、疑、爱、情、趣、美。他是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教学的“新”“活”“实”,设“疑”启思,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的。下面特撷取几个精彩片断,以飨同人。求“活”形成高潮凡是听过于老师上课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活泼、生动,充满魅力。这是因为于老师能创造性地将教学理论、方法、原则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形成了教学的一个又一个高潮。教学狐假虎威后半部分,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读了解狐狸如何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

3、神气活现的样子,领会寓意,于老师独具慧眼,抓住“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这个很不起眼但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借助模拟表演这一形式,引导学生研读,学生如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儿童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师:下面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两节写的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读好。(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老师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上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头饰)师:其余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生:狐狸在前

4、面走,老虎跟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再往狐狸身后一看,一只大老虎。”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师:这二位导演读书很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地一声,撒腿就跑。)师:(问“小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师:不是怕狐狸?“鹿”:谁怕它呀!(众笑)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 (小朋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务“实”赢得高潮高林生先生称赞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从心所欲

5、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赞的正是上面提及的于永正课堂教学的“活”:出神入化,收发由心;但“活”是形式,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得“实”。“不逾矩”,夸的就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另一面:实。外“活”内“实”,常使他的课赢得满堂喝彩,赢得高潮涌动。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极有代表性: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

6、说?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师:哪一首? 生:草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生:一岁一枯荣。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生:春风吹又生!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哇?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

7、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诗背给家里的人听。于老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其实,师生不断变换角色交流,绝不是玩花样,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加大检查和言语交际表

8、达训练的力度,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对诗句的理解、对诗理的感悟,教学效果很扎实。以“爱”孕育高潮于老师曾说:“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没有和谐的、宽松的氛围,别说创造思维的火花不会迸发出来,就连书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好。我关爱每一个学生,在我的词汇里没在差生这个词。”说得多好啊!是的,爱,就是于老师孕育课堂教学高潮的“温床”。镜头一:教学全神贯注,一位同学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老师热情的

9、鼓励让他有了信心,第七遍,他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顺了。结课时,这位学生撰写的名言“只要全神贯注地朗读课文,一定能成功”,让听课的师生都非常感动。镜头二:一位学生在回答一个理解性问题时思维受阻,于老师笑眯眯地准许他享有特权:离座寻求帮助者。当另一个同学俯在其耳边小声嘀咕几句后,他恍然大悟,正确流利地回答了问题。全班同学自发为之鼓掌。镜头三:新型玻璃第二课时,一位学生读自己写的变色玻璃的自述:“我会随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使光线变得柔和,不会刺眼睛,所以有些人把我叫做自动窗帘。你们看,于老师的眼镜片就是用我做的呢!”于老师马上表扬:“第一,你写得好;第二,你朗读得好;第三

10、,你心地善良。三好啊!我得谢谢你,因为你保护了我的眼睛。跟你握握手。”这样的镜头太多了。你看,于老师总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而且特别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让学生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以“趣”荡起高潮于老师虽年逾花甲,但童心未泯。在课堂上,他擅长用诙谐幽默给学生“解压”、与学生沟通感情,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自然笑声阵阵,趣味盎然,高潮不断。请看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的一个片断:师:我在备课时最难读的是第三段,我连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第三段难不难?(生齐:不难!)唉,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既然这样的话,我就请你

11、们跟我比赛,敢吗?(生齐: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赛。(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师:准备好了吗?(生齐:好了)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得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学)我想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女同学读得很流利,也有感情。)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生:朱丽丽。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是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师:为了有把握,

12、请大家再练练,朱丽丽可非同一般。(学生练得非常起劲。练后,请一女同学读。)师: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呀!(女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师:怎么样?比过她没有?(生齐:比过了)朱丽丽,你说比过你没有?生:和我差不多。师:差不多,就是差一点,差得不太多,是吗?(对读书的同学)不过也得谢谢你替我参加比赛。生:谢谢你给了我一次比赛机会。师:真好,握握手。我非要找个超过她的。(找一男生)沉住气,一定要超过她。(男同学读,读得很有感情。)师:怎么样?超过没有?(生齐:超过了)朱丽丽,你说超过了没有?生:他读得比我好。师:多谦虚,谦虚是美德。不过我觉得,他读分号时,没有你停顿得好。谁再来替我比?找我的一家子于

13、瑾瑾来替我比。大家听好。(于瑾瑾同学读,读得很好。)师:于瑾瑾读得怎么样?朱丽丽,你说怎样?生:好。师:大家说呢?生:好!老师跟学生比读书,学生争先恐后替老师比读书,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都被于老师“哄”了起来,个个情绪高涨,练习十分投入。老师睿智幽默,学生天真可爱,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教学之趣、人文气息。以“美”营造高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于老师便常常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用形象的“美”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课文“美”的境界里,细心体味课文“美”的语言,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将艺术手段用于语文教育,是他营造课堂教学高潮的又一法宝。1、画一画教学翠鸟壁虎第一自然段,学生读书指导,于老师画画

14、。于老师画得好,学生兴致高,色彩鲜明、形神兼备的黑板画马上让学生于艺术享受之中明白了状写顺序,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于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读,而是启发学生边读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画戴上“白色绒帽”、缠绕上“条条玉带”似的庐山云雾图,再看一看插图和投影,领悟云雾像大海天幕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学生画得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2、唱一唱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于老师以贝多芬的同名钢琴曲为背景,让学生体会八、九自然段的感情色彩,学生很快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而在燕子的教学中,则将读和歌结合,在学到“这多么像

15、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时,钢琴伴奏,让学生齐唱小燕子,在歌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味比喻之妙。3、演一演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通过表演,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感悟。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片断是成功运用表演组织课堂高潮的范例: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师:“你们要干什么?”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师:你们没

16、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教无定法”,何况于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向以变化多端、

17、灵活自然著称,因此他组织教学高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往往同时着眼于上述几点,从几个方面着力,这使他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教学高潮可能排空而下,但决不是凭空而来,它们都源自对教学对象全面的了解,源自对教材深入的把握,源自对教学规律灵活的运用。这是学习者应特别注意的。王崧舟的教学艺术诗艺课堂介绍:王崧舟,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诗意语文等4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天地一课堂等论文100篇;并先后应邀赴全国28个省份15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6

18、00多节次、讲座120多场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之一: 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师:发现问题的请举手。因为时间有限,想提问的人又多,给大家6次提问的机会,谁抓信机会提第一个问题?生1:我不明白,为什么说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师:(板书:第二个星球?)不错,从他的提问中,我们隐隐约约感受到了他有一种遗憾,也感受到了他对地球现状的担忧,他在找后路。但是,我要告诉你,书上没有答案。如果你真想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到课外去找一找资料,这个问题课堂上就不讨论了。但是我还是要感谢你第一个起来提问题,感谢你对人类和地球命运的关注。

19、师:谁来提第二个问题?生2:“慷慨”是什么意思?师:(板书:慷慨?)建议你读一读“慷慨”所在的句子,你能读明白,我相信。(生2读有关句子)师:明白了刻翠裁红?生2:“慷慨”就是“无私”的意思。师:对,真好。第三个问题谁来提?生3:“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为什么?师:(板书:容易破碎?)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画上第二个问号),这是一个值得全班同学认真研究的问题(画上第三个问号)。生4:地球既然这么美丽,为什么不去好好地保护它呢?师:(板书:不保护?)是啊!一个如此美丽、如此温柔、如此可爱的星球,我们人类为什么不好好地去保护它呢?我想,你不是在提问,更是在责问,在责问

20、那些破坏地球的人们,是吧?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问题跟哪个问题是有联系的?(在第三、第四这两个问题之间画上记号)谁还有问题?生5: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请问宇航员发出了什么感叹?师:读读那段话。(生5读有关段落)师:读懂了吗?生5:读懂了。师:读懂了什么?生5:我们的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所以人类不破坏它。师:(作“恍然大悟”状)噢!我明白了,你是想问“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吧?(板书:感叹?)第六个问题谁来提?生6:地球上有这么多的资源,人类为什么要破坏 它呢?为什么不留住给后代使用呢?师:(作“困惑”状)这个问题,你们都听明白了吗?生:(齐答)不明白。师:你能不能再说

21、一遍?生6: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都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为什么有些人要去破坏它呢?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随意破坏”。(板书:随意破坏?)还有问题吗?(生无人举手)师:一共六个问题。王老师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这六个问题都是你们自己发现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提得很有思考价值。当然,有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可以放到课外去研究,但是大多数问题书上有答案,就在字里行间。老师相信,这些问题,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通过发现前后之间的联系,一定能自己解决。评析在这之前,只有一个地球已经有两个版本,但用王崧舟自己的话来说,两个版本的设计,采用的依然是他自己操纵自如、驾轻就熟的感悟式教学方式,阅读教学的

22、深度和自由读都未能实现大的突破。到了第三版,也就是在这个典型片段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此前王崧舟从未涉足过的阅读教学模式的楔入,这就是基于“学生自己提问”的质疑教学模式。显然,让学生自己提问,对王崧舟而言是一种超越,但这种超越尚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典型性,因为尝试这种模式的毕竟大有人在。问题的实质在于,当学生提问之后,王崧舟做了些什么?这样做的真正意图又是什么?可能,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蕴含于此。王崧舟曾经认为:语文之问与科学之问迥异其趣。语文之问偏于审美,科学之问则重于理性。审美的问,自然以情感为逻辑之维,这是诗意语文的一种课堂主张。学生的种种叩问,其意并非在求得一明晰确凿之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

23、些问实乃不问之问、问不在问,这是一种饱蘸情绪的问,问出一种情绪、情意和情味,也就宣告了“问”这一存在的终结。“问出情绪”是否一定意味着“问”的终结,当可进一步商榷。但从学生提问的背后,倾听并理解他们的“问外之意”、“疑中之情”,将“问”引向深入,从而使“质疑”和“感悟”在言语的情味和意蕴的理解场中走向视域融合。也许,这才是某种洞达通彻的教学超越。之二: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段师:(深沉地)是啊,正像你们所讲的那样,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吧!(课件呈现以下内容,教师以沉郁顿挫的语气和节奏朗读这段文字。)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1

24、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着。6月7日,周总理会见菲律宾总统马科斯。8月26日,周总理在医院会见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9月7日,周总理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和医护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9月20日,周总理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的前一刻,躺在推车上的周总理吃力地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10月24日,周总理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过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12月20日,生命已经处于垂危状态的周总理,向应约前来的罗长青询问台湾的近况。谈话不到15分钟,周总理就昏迷了过去。1976年1月7日1

25、1时,周总理从昏迷中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师:(停顿、静默)就这样,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问一学生)你哭了,你为什么哭了?生1:(哽咽着)因为周总理为了人民,他生病了也还是为了人民。师:(对另一生)为什么你眼里饱含泪花?生2:(拭泪)因为周总理为了国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关心着其他的人。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也是病人呀,他为什么又要让护士去

26、照顾别的人呢?师:是啊,你想问问总理,为什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还不想想你自己啊!生3:(抽泣着)我还想问问总理,为什么还要告诉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师:对呀!他连骨灰都没有留下来,撒向了碧蓝的大海!生4:我想对总理说,总理啊,您已经尽职了,为什么还要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呢?师:我知道,这不负责是带引号的。所以,同学们,了解了总理事迹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的人格深深地感动了。1998年3月5日,就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作曲家三宝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为你是这样的人谱写了一首极其感人的曲子。来,全体起立,让我们在你是这样的人的感人旋律中,再次走进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大屏幕播放总理一生的

27、事迹片断,配有戴玉强原唱的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师生肃立,凝神观看,泪眼婆娑。)评析此课曾经轰动一时,用王崧舟自己的话来说,此课的创作,标志着“诗意语文”的诞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深受感动已属不易,而让学生感动于早已远离他们的生活、至今依然被高度政治化的周总理的人格精神,平心而论,则是更加不易。此课的成功,是某种只可意会的、纵横捭阖的教学艺术的成功,它的成功,是对文本情感逻辑的一种自觉皈依,从根本上说,在于将“语文”由外在于学生的“对象之物”转化为内在于学生的“体验之物”。这种转化,正是“超越”这一生命根性在王崧舟的语文人生中的又一次澄明和敞亮。不管怎么说,师生在课堂上的泪眼婆娑至少是一种确证,一种

28、心灵感应的确证。诚如王崧舟所言: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之三: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长相思教学片段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意思基本读懂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可能会在哪些地方?生1: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师:山海关,这是你的猜想。请站着,谁有不同的看法?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生3:作者的身已经过了山海关

29、。师:又是一种猜想。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猜想?生4:他的身可能刚刚离开家乡。师:好。读一读“山一程”,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生5:可能在山上。师:怎么样的山上?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生5:悬崖绝壁。师:好险。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生6:在船上。师:可能要经过险滩急流,可能要经受浪遏飞舟。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师: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所讲的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地方。他的身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的身经过了急流险滩,他的身经过了荒郊野岭,他的身经过了悬崖绝壁他的身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纳兰身在征途。(板书:

30、“身在征途”。)师: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又在哪儿呢?生1:他的心在故乡生2:他的心在家乡。生3:在家乡。生4:在家乡。生5:在家乡。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的心在哪儿?生:(齐答)心在故园。师:好。(板书:“心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评析此课被誉为诗意语文的经典之作,王崧舟曾经在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一文中细述了此课的创作历程。据王崧舟自己回忆,此课是在尚未具有文本形态的教案情况下实施教学的。尽管这样的反教案在当时实属无奈之举,但事实恰恰

31、是,此课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我们以为,此课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属必然。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教学是否有教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适应学生需求和教学情境的能力。对教学习性(即:按精心预设的方案行事、业已养成的教学习惯、娴熟的师生应对模式等)的超越,应该是一个相当长期的砥砺过程。教师专业成长中常常遭遇的“高原现象”,其实就是某种教学习性所起的下意识作用。从此课的成功看,超越教学习性、突破高原现象,一在教师的细读功夫,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己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二在教师的倾听功夫,通过倾听捕捉学情、理解学情、适应学情,由“师本语文”进一步转化为“生本语文”。反教案教学,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牵而弗道”、“达而弗开”、“抑而弗强”,靠的则主要是教师丰厚的专业学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之四:归于平淡教学风格的超越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一对同桌上台,面向全班同学,朗读“辩斗”部分。)师:这是在辩斗还是在商量啊?(众笑)这样,请你留下,我跟你辩斗,害怕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