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政学最新复习材料题型:一、名词解释(4*20分)二、简答 (5*50分)三、论述 (1*15分)四、材料分析(1*15分)【1】市政的含义及特征P3-6含义:市政(名解),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助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这是一个广义的市政概念。特征:(简答)(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3)
2、整体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它有灵敏、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的特点。特征(论述)(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市的国家政权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目标是国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
3、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明确市政的政治特性,要求我们在市政管理中也要讲政治,也要讲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市民谋利益。(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
4、史发展的过程。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市政发展到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市政,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市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近代以来,城市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先锋力量。也就从那个时候起,城市政权机构及其管理体制日益发展和完善,市政过程中的民主化、法制化逐步加强,市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科学化。研究市政,必须要了解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总结其中的历史轨迹及经验,为当代中国的市政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1)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如市政组织系统、市政领导系统、市政职能系统、市政体
5、制系统、市政环境系统,每个分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2)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如组织要素、人员要素、财政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等,每种要素内部又包括多种次级要素。(3)市政过程又是由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项环节组成的过程。市政大系统内部的许多分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的系统结构。市政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彼此依赖,形成有机的组合关系。市政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联为一体。市政系统、市政要素、市政过程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维系,围绕着同一的市政目标,发挥出市政的整体功能。(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经
6、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从市政管理的内容看,既包括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又包括对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对市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指导和协调等;从市政所面对的社会阶层及其人员的结构看,城市中有社会各行各业、各阶级、阶层及其所属人员和利益群体。对城市各社会阶层和各方面人员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整合,是现代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由于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理活动,以致这种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存在如下特点:
7、灵敏度高,主要指市政过程每个环节的功能都能比较快捷地发挥出来。这既同整个城市生活的快节奏相适应,又得益于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相关性强,即市政过程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联,互为条件,彼此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城市生活的全局性混乱。民主程度高,即在市政管理全过程及每个环节,都会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尤其体现在决策活动和监督活动中。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成为市政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市政学的研究对象P6-7(简答)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 市政主体。(在我国,城市的共产党组织,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市人民政府,以
8、及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等,都是市政主体。广大城镇居民作为城镇的主人,也是市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 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市政学,主要研究市政主体对城市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根据我国国情、市情,市政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生态管理、城市安全管理等。)第三, 市政目标。市政目标规定着市政管理的方向和内容,并对整个城市发展与建设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市政目标受制于各种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但归根到底是由城市所在国的社会制度和执政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第四, 市政体制。(这是市政主体对市
9、政客体发生作用并实现市政目标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是联络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市政目标的中间环节和重要纽带。)第五, 市政学作为一门科学,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并不孤立地研究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市政目标与市政体制,而是要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研究市政主体如何按照预定的市政目标,运用市政体制对市政客体进行有效管理,并努力探索这一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章【3】城市的概念(名解)及其特征P17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首先,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次,城市是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最后,城市是一个行政区域。(
10、简答、论述)城市与农村相比有以下本质特征:(1) 高度的聚集性。城市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地,城市的这种特性,也被称为城市的“空间聚集性”。可以说,集聚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2) 社会性。首先,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空间聚集,而分工和协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城市活动的社会性也是城市的深层特征。(3) 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重要因素。最后
11、,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因而较之农村能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4) 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集中表现在:1、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一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2、从物质形态上看,城市是由供排水系统等各种功能设施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3、从城市的产业结构看,城市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多种产业构成的综合体。4、从整体上看,城市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与为其服务的城市设施之间必须保持均衡。(5) 开放性。包括辐射出去和吸引进来两层含义,它是城市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城市的中心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城市辐射面
12、的大小和吸引力的强弱。(6) 复杂性。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那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4】城市化概念P31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地域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5】制约和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P34(1)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有大量剩余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能满足城市居民和城市工业需要时,城市化才有可能。a. 农业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b
13、. 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c. 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提供所需要的原料d. 农村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e. 农村会是城市发展的劳动力来源(2)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一, 工业发展创造的巨额物质财富和经济收入,以及提供的农业生产机械和技术,支援和改造了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自身的发展第三, 工业化的发展,为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城市可以吸收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提供了可能。第四,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3)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生产结构、生
14、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城市化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后续动力。首先,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其次,生活消费性服务的扩大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如果说工业化主要导致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的话,那么,第三产业主要促进了城市化在质上的提升。(4)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农业、工业化以及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必须通过市场化进程的形成和深化得以实现。市场化对城市化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得以实现。其次,土地资源市场化使新城市的建设和原有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得以实现。最后,产品市场化能促进城市化在更广阔的地域内展开。(5
15、) 制度安排和变迁对城市化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顺利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保障。【第一,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是的农业部门在维持本部门再生产的同时,产生农业产品剩余和要素剩余,为非农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推力。第二,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工业、非农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从而为吸收农业产品剩余创造必要的拉力。第三,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的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非农部门的要素流入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的合力。第四,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
16、口集聚的需要。】(6) 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是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交通系统的扩展和细密化,扩展了城市化的范围,把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整合为一个范围更大的系统,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7) 世界人口剧增也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6】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该坚持的原则P461、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从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既要纠正中国过去城镇化滞后的缺陷,又要防止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镇化“的偏差,力求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适度同
17、步发展。要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注意农村经济和乡村建设的发展。要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加强城乡经济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城市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2、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要严格控制土地占用,不能以大量占用土地等资源为代价推进城镇化,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二要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3、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在城镇化类型上,只能选择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大中小城市与小
18、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4、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镇化道路,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各种资源向城市的流动和聚集,调整企业和产业在城乡的分布。城镇的建设和繁荣,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和民间力量的作用,同时,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5、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引导城市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外延式好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式发展为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19、是:P56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城市政府必须强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城市要抓住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在城市功能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确定并突出城市的主导功能,有助于把城市的能量聚集在其优势产业上,提高城市对外辐射的强度和力度,更好地发挥城市作为国家或地区中心的作用。城市政府应该把培育和优化城市主导功能作为市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明确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城市外部功能是一个城市对
20、城市以外地区所产生的效能,城市内部功能是城市为其内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服务的效能和作用。如果城市外部功能越强,城市辐射的范围越广,城市经济的集中化、集约化程度越高,城市获得的收益越大,城市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就越大,反之,城市就越缺乏发展动力,城市就会逐渐萎缩甚至衰亡。因此,优化城市功能的重点是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城市内部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使城市外部功能和城市内部功能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城市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8】经济区P65城市与其所在区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密切联系具有以下作用:1、区域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区域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3、区域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4、区
21、域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经济区概念:所谓经济区,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经济布局、经济结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在联系,自然形成的网状式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经济区一般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体系为骨架,以城乡间、城际间的分工协作和经济文化交往为基础。经济区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中心2、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3、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4、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经济区的特点:1、经济区是建立在较为发达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基础上的,依靠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自发结成的彼此依存关系,因而是内在经济力量的地区结合。2、经济区是建立在平等协作、等价交换、互惠互利的基
22、础之上的,从而组合为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成员间共存共兴、俱损俱荣。3、经济区没有明确的地域界限,经济区之间往往犬牙交织,相互渗透,重叠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且经常变动。4、经济区在组织形式上以网络的形式存在和维持。经济区运行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中国如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国当前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首先,制定和实施
23、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其次,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第二章【9】市民参政市民参政的概念P92:市民参政,亦称市民政治参与,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影响城市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市民参政对
24、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P921、市民参政是促进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推动力。(城市政治民主的核心是给市民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保障市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得以广泛、真实、平等地实现,从而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市民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强大力量。市民参政有效地促进城市政治民主发展,推动政府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为市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渠道,保证市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市民当家作主的关键在于市民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参与。市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
25、要求和建议,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和公共利益分配,通过政治权利最终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3、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性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造行政流程,实现规范化服务,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一定要给市民更多的参与机会,保证市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市民有序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市民参政能够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和良好的廉政环境,使得市政工作人员廉洁奉公,勤勤恳恳地为市民服务。)发展城市政治民主,建设高校廉洁的政府应进一步为市民参政创造条件和提供制度保障:P941、提高市政透明度。(市民参政首先要知情,知情才能参政。对涉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6、的重大事项,一定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实行公示、听证制度,认真听取市民意见。)2、提高市民素质。(市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市民的参政能力。市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市民的参政意识,提高市民的参政技能。另一方面要开展一系列活动,提倡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3、拓展市民参政的途径。(一是充分发挥代理人或代表的作用。二是加强市民参与的组织建设。)第三章【10】市政体制的概念P96:是国家整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
27、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11】市政管理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教育手段、伦理手段、信息手段和政策手段。P107(1、市政管理的经济手段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分别以不同的生产要素为作用对象,依靠变动来调节,通过影响人们的物质利益,制约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民参与公共事务、企业事务、社团事务行为的调控杠杆。政府管理的经济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它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手段的根本特征和优点是诱导性。基本特征是平等性、敏感性和协调性。2、市政管理的法律手段是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执行国家的法律,在法
28、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地方性法规,并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遵守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以维护城市社会公共秩序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法律手段的根本特征是预先告诫性。其基本特征是普遍性、强制性、惩罚性。3、市政管理的行政手段是城市政府执行上级政府和自身制定的行政决定、行政措施、行政命令等行政文件,依靠行政机构内部或下属于行政机构的上下级关系而起作用,对城市的政府机构、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与政府有不同程度上下级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具有行政性强制力的管理方法。行政手段的根本特征是行政等级性。其基本特征是具体性、高效性、统一性。4、市政管理的教育手段是通过媒体宣传、集体学
29、习、个别教育等途径,使市民了解党的政策、人大制定的法律、政府制定的行政文件等的内容,从而自觉地予以贯彻和执行;了解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政策手段等的内容,更好地运用或配合运用这些手段,使教育手段成为实现这些手段的辅助方法。教育手段的根本特征是以理服人。其基本特征是针对性、现实性、生动性。5、市政管理的伦理手段是依靠媒体引导、市民讨论、村规民约、单位宣传、民间舆论等途径,通过市民遵守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发扬较高水准的伦理道德,促进遵守和执行法律,补充法律尚未或难以规定的行为规范,倡导新的风俗习惯,抵制旧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以利于实现市政目标的管理方式。伦理手段的根本特征是道德性。基本特征
30、是自律性、舆论性、高尚性。6、市政管理的信息手段是城市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信息、监督市场信息和社团信息,有选择地传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信息,防止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信息流传,从而起到引导城市的各级国家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民的行为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市政管理目标的管理方式。信息手段的根本特征是选择性。基本特征是共享性、渗透性、低成本性。7、市政管理的政策手段是中共市委贯彻上级党委的据顶,结合本市具体情况,集中城市各国家机构、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利益表达和意见,对市政管理的重大问题所制定的各种政策,其中大部分转化为市人大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通过城市的各国家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民加以
31、执行,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有序发展的管理方式。政策手段的根本特征是领导性。基本特征是协调性、前瞻性、综合性。)【12】如何实现依法治市P113-1201、市人大立法。市人大立法,从狭义看,指享有地方立法权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从广义看,除了包括狭义的含义外,还指各级城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执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对重大事项做出的决定,作为城市权力机关的决定。2、市政府和司法机构执法。市政府执法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公共行政中严格依法办事,是市政府处
32、理公共事务、为维护公共利益对企业事务和社团事务实行必要管制的规范。3、市民和各单位守法。市民守法是各单位守法乃至依法治市的基础,也是依法治国各方分工并协作的循环始点和终点。第四章【13】市政职能概念:P121市政职能是指受中央和上级政府领导的、由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城市行政区域内国家机构、尤其是行政机构统治和管理社的各项职责的总和。【14】市政职能的内容:P1281、建设职能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建设职能指城市政府建设、经营和管制基础设施的职能。)2、城市政府承担着广泛的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指城市政府在本市的社会事务方面的职能,亦称社会管理职能。城市政府的社会职能,直接影响着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人民团结和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管理是地方政府社会职能中的首要职能。)3、教科文卫体职能提高居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城市政府的教科文卫体职能包含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4、城市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