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38.03KB ,
资源ID:117684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684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文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杏树嵌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文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杏树嵌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研究.docx

1、论文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杏树嵌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研究2 0 1 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题目: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杏树嵌套模式对 土壤微生物组成的研究院 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科专业: 生物科学 指导教师: 王 鑫 教授 作者姓名: 刘涛 路金娟 刘琦 作者学号: 2007041225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杏树嵌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研究路金娟 指导老师:王鑫(教授)(陇东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为了认识杏树不同嵌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平板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模式下杏树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

2、物量碳(MBC)。结果显示:微生物三大类群区系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少;其中以杏树+苜蓿模式的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高于其它模式。微生物功能群中:杏树+苜蓿模式土壤中固氮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模式,杏树+黄花菜+苜蓿模式次之,这种数量的变化影响到了土壤C、N转化及杏树嵌套模式的选择。土壤MBC以杏树+荒地模式最低,杏树+苜蓿模式较CK有明显增加。由深度趋势看,三大类群、主要功能群及土壤MBC均表现为土壤表层高于其他各层。以上表明,杏树和苜蓿,黄花菜套种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本研究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杏树套种模式的选种提供了借鉴。关键词:黄土高原;沟壑区;嵌

3、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Soil microbial composition of Apricot nested model study of Longdong Plateau areaLu Jin-juan Wang Xin (Professor)(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Gansu,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apricot mode on different nest on th

4、e soil microbial components,this study using a flat culture method measured the soil microbial three groups and apricot main functional group composed in different modes ;Using chloroform fumigation law measure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determination (MBC). Results show that: (1)Among three gro

5、ups microorganisms: bacterial flora amount dominated, actinomycete; secondly and fungi of least Among them with almond + alfalfa mod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 soil microbial total pattern. (2) In the microbial functional group: the number of almond + alfalfa mode of Kentucky soil obviously higher

6、 than other mode, almond + next day lily + alfalfa mode, this kind of variations in the number of affected soil C、N transformation and almond nested pattern options. (3)The soil MBC with almond wasteland mode lowest, almond + alfalfa mode is CK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4)We can see by deep the tren

7、d, the three groups, main functional group and soil MBC, both present surface soil layers than the other. Above all , almond and alfalfa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day lily interplanting, soil microorganism quantity. This study from soil microbiology perspective for the loess plateau vegetation prot

8、ection and apricot nested mode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election. Keywords: loess plateau; Region; Nested mode; Almond; Soil microbial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恢复迫在眉睫1。杏树(Prunus armeniaca)是我国一种优良的果树,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杏子、杏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使杏树成为了很好的经济植被;又因为杏树具有强大的根系、耐寒、耐旱、抗风等生态习性,也使它成了水土保持很好的选择。土

9、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是林地中最活跃的部分,其数量组成的变化与土壤的通气性、水分状况、养分状况以及有机含量都有密切的联系2;其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3,4 ;作为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养分循环的“驱动力”,土壤微生物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林木的生长;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动植物残体而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直接影响土壤的生物化学活性以及土壤养分的组成与转化5。土壤中生物微生物量越高、微生物活性程度越高,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该生态系统具有越强的物质循环能力和支持植物生长发育的能力6。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矿质元素7。本研

10、究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嵌套模式的杏树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培养法”测定了不同嵌套模式下杏树生长地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其含量随杏树的嵌套模式不同而变化,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土壤微生物在杏树不同嵌套模式的生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的认识,为黄土高原经济植被发展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套种模式的借鉴。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1.1 自然状况研究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庆阳市镇原县太平乡慕坪村西坡组,土壤黄绵土类,质地为壤土。地理坐标地处东经1073810840,北纬35693571,海拔13801400m。该区属黄土高原沟壑地貌,是全国典

11、型水土流失区之一,侵蚀面积25050.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92.4%,侵蚀模数63839000 t/hm2。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光、热、水气候资源比较丰富,可一年两熟。由于季风的强烈影响,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且干旱少雨,夏季温暖多雨,水热同期,年降水量400600mm,雨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 mm以上,地面蒸发量为350560 mm,地下水位深,属雨养农业区,在黄绵土类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干旱,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8;2002年为了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环境重建政策,该地区在当地政府统一部署下,全面实施了人工杏树林的营造工作,对保持

12、水土,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通过实地调查,选择了不同杏树嵌套模式作为研究样地。1.2 土壤样品采集供试土壤样地基本情况代码嵌套模式立地条件主要植被分布与管理措施MX杏树-紫花苜蓿梯田黄绵土,坡度2-5,株距120cm,行距150-200cm。树体长势最好,杏树叶色浓绿,已挂果。树高200-350cm,径粗4-6cm,成活率90%,林下紫花苜蓿产草量2000-2500kg/667m2(管理一般)。HD杏树-荒草地梯田黄绵土,坡度2-5,株距120cm,行距150-200cm。树体长势差,杏树叶片发黄,未挂果。树高80-200cm,径粗2-4cm,成活率50-60%,林

13、下为荒草(管理粗放)。HHC杏树-黄花菜梯田黄绵土,坡度0-5,株距120cm,行距150-200cm。树体长势较好,杏树叶色浓绿,已挂果。树高200-300cm,径粗4-5cm,成活率90%,林下为黄花菜(精细管理)。HHC+MX杏树-黄花菜-苜蓿坡黄绵土,坡度5-10,株距100cm,行距400cm。树体长势较差,杏树叶色浓绿,未挂果。树高200-300cm,径粗3-4cm,成活率90%,林下为黄花菜,苜蓿为零星分布,杂草丛生(精细粗放)。CK荒地坡地黄绵土,坡度5-10各类杂草。作为对照。2010年6月15日,在区内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具有代表性的样点,采用网格随机取样方法,以5 m的

14、网格间隔各选择3个重复样方15个点,用土钻在每个采样区五点法采取0-10,10-20,20-30 cm 3个层次的土样,混合后装入塑料袋,带回室内,将采集的样品除去植物根系、石块等,然后在常温下晾干、研磨、全部过2 mm筛,袋装密闭备用,放在-4冰箱冷藏,而后进行分析处理。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鲜土样品,放入铝盒中,在干燥箱内105110烘干24h至恒重,冷却后称量。1.3土壤微生物类群测定微生物数量测定均采用稀释平板法,细菌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用高氏号培养基,真菌用孟加拉红培养基(成品),氨化细菌用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固氮菌用改良阿须贝无氮琼脂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用赫奇逊

15、氏培养基,硝化细菌用改良的斯蒂芬逊培养基9。1.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测定采用“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10,11。取相当于10g烘干土重的新鲜土样三份,置于干燥容器中,同时放置一小杯去乙醇氯仿(含有玻璃珠、防暴沸)和一小杯1mol/LNaOH溶液,抽真空后25 培养24h,取出去乙醇氯仿和NaOH溶液瓶,抽尽土壤中残留的氯仿,用0.5mol/L2SO4溶液浸提,振荡30min(300r/min),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熏蒸开始的同时,同时同样土壤三份,按照上述方法振荡浸提,得到未熏蒸的土样滤液,另外做三个无土空白对照。吸取10ml上述土壤提取液于100ml三角瓶

16、中,准备加入10ml 0.018mol/L K2Cr2O7-12mol/L H2SO4标准溶液滴定,再加入少许玻璃珠,混匀后置于175置于玻石蜡浴中煮沸10min。冷却后无损地转移到100mol三角瓶中,用去离子水洗涤消化管3-5次,使溶液体积为80ml,加入一滴邻啡罗啉指示剂,用0.05mol/LFeSO4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黄色变为蓝绿色,再变为棕红色即为滴定终点。有机碳量(mg/kg)=0.012/4106M(V0-V)f/W式中M为FeSO4溶液浓度(mol/L);V0、V分别为空白和样品消耗的FeSO4溶液体积(ml);f为稀释倍数;W为烘干土重(g);0.012为碳的毫摩尔质

17、量(g);106为换算系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Bc=Ec/kEC式中Ec为熏蒸与未熏蒸土壤的差值:kEC为转换系数。1.5数据处理利用SPSS 16.0系统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嵌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组成的变化表1为不同嵌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模式组成。F检验显示,不同模式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较显著;多重比较(Duncan,生物数.05)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相互之间皆差异显著(PHHCMX+HHCHDCK,不同嵌套模式间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F细=1.966F0.05;F放=3.066F0.05,P0.05),多

18、重比较(Duncan,=0.05)表明,不同嵌套模式之间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差异较显著(P=0.05),细菌数量变化与微生物总量变化基本相似。杏树+苜蓿模式土壤中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放线菌数量表现为荒地+杏树模式与杏树+苜蓿模式间存在差异。土壤真菌在不同嵌套模式间数量没有差异(F=0.3620.05)。表2 为不同嵌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深度表。由土壤深度来看:F检验显示,不同深度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极显著(F细=20.878F0.05;F放=14.048F0.05, F真=41.325F0.05 P0.05);多重比较(Duncan,生物数.05)结果表明不同深度间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相互之

19、间皆差异显著(PF0.05,F纤=0.688F0.05,F氨化=0.5700.05)。而杏树+苜蓿模式和黄花菜+苜蓿+杏树模式之间存在差异,并且这两者与其它三种模式均有差异。土壤中氨化细菌依次为苜蓿+杏树模式(19.33104 cfu/g干土),黄花菜+杏树模式(17.68104cfu/g干土)、CK(17.00104cfu/g干土),黄花菜+苜蓿+杏树(16.33104cfu/g干土),荒地+杏树(15.67104cfu/g干土),其中苜蓿+杏树模式和其它模式之间存在差异。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变化是荒地+杏树模式(25.82104cfu/g干土)和黄花菜+杏树模式(25.12104cfu/

20、g干土)之间差异不显著,苜蓿+杏树模式(21.78104cfu/g干土)和黄花菜+苜蓿+杏树模式(21.37104cfu/g干土)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前两种模式和后两种模式差异显著,这四种模式相对于CK(16.44104cfu/g干土)均差异。图2为不同嵌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物主要功能群深度组成。F检验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各个功能群在不同土层间均具有显著差异(F固=1.610F0.05,F纤=7.340F0.05,F氨化=14.04429.07104cfu/g干土25.13104cfu/g干土),差异明显。氨化细菌(21.40104cfu/g干土16.02104cfu/g干土14.20104cf

21、u/g干土)与纤维素分解菌(28.18104cfu/g干土20.93104cfu/g干土17.48104cfu/g干土)表现趋势和固氮菌类似,但它们在1020cm和2030cm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涉及的土壤微生物主要功能群可以分两大类:一类与氮素转化有关,包括固氮菌和氨化细菌;另一类是与纤维素的分解有关的纤维素分解菌。氮素在森林土壤中的转化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等过程,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氮素营养的水平和转化效率;土壤纤维素分解菌在森林,尤其是针叶林土壤纤维素的转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土壤氮素供给水平密切相关。土壤中氮素生理群及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组成

22、与植被类型和植被的演替阶段密切相关:于学珍等(2005)对天童山常绿阔叶林退化演替中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氨化细菌及多种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8;杜国坚等(1995)对杉木连栽林地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含量随连栽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1。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究其原因,除植被类型不同外,杏树发展过程中土壤环境的不同变化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生物固氮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固氮梭菌通常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环境。因此,好气性的固氮菌和氨化细菌的数量有所降低。本研究中,土壤中固氮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升高和降低是相对应

23、的,它们数量增高时,会影响到依赖于氮素生理群的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综上所述,杏树+苜蓿模式土壤中固氮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模式,杏树+黄花菜+苜蓿模式次之。并且这种数量的变化影响到了土壤C、N转化及杏树嵌套模式的选择。而主要功能群由于土壤深度的加深其数量表现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图1 为不同嵌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物主要功能群深度组成(成同嵌4 cfu/g干土)图2 为不同嵌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物主要功能群模式组成(不同04 cfu/g干土)2.4 不同嵌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特征图3为不同嵌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特征。首先,以杏树的不同模式来看:F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嵌套模式土壤

24、微生物MBC差异极为显著(F=23.744F0.01,PF0.01,P0.01). 土壤MBC的变化表现为:010cm的土壤MBC最为丰富。多重比较(Duncan,=0.05)显示,010cm的土壤MBC(102.13mg/kg)明显高于其他土层(76.01mg/kg) 和(64.60mg/kg)。图3 为不同嵌套模式杏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特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是土壤中活微生物体中碳的总量,通常占微生物干物质的40%45%,是反映土壤微生物量大小的主要指标11。而土壤MBC对土壤环境的各种变化极为敏感,能充分反映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功能的变化22。土壤MBC的大小和转化能力直接

25、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23。樊军等(2003)研究表明,根系庞大的植被,为土壤提供了较多的有机物质,其土壤MBC比小根系植被土壤中高24。研究表明,生长季内增加一倍降水量会导致极地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MBC增加25。土壤呼吸强度明显升高,微生物代谢商显著降低,退耕后植物物种增加,为微生物代谢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物质,使微生物群落的食物网复杂化生态系统更趋于稳定22。在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的变化通过吸收养分和归还有机物等影响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呼吸随之变化,指示着系统恢复中土壤质量的演替过程。农业耕作活动可以造成土壤碳的损失,而植被恢复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残体可以增加土壤碳源,影响土壤物质循环,改善土壤性质22。张笑培等(2008)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热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地受苜蓿固氮、根系及落叶的共同作用,土壤C、N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