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90.84KB ,
资源ID:117659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659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政治.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政治.docx

1、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政治2017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7山东济宁检测)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受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 A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 B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C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 D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周公的长子伯禽是王族,他被分封到鲁国,并且“有天子之礼乐,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判断鲁国的地位比较显赫,所以选A项,

2、但不能说明鲁国是最大的封国,所以排除C项;周初已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B项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属于东周,所以D项时间不符,排除。2(2017河北保定调研)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的特点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答案:A。解析: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故A项正确。3(2017安徽江南十校联考)

3、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给予)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A周天子地位衰微B分封制遭到破坏C宗法制崩溃D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材料从“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实质上反映了周代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A项属于现象,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周郑之间存在血缘纽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4(2017河南新乡第一次检测)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

4、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材料信息“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可排除C项;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为官,政权相对开放,符合材料信息“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政权逐步解放”要求,虽然科举制也符合材料要求,但在时间上晚于察举制,故B项最有可能。 5.(2017河南郑州质检)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

5、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答案:B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衡量标准是门第,故入仕的寒门子弟在两晋时期很少;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创立,其衡量标准是考试成绩;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朝时期科举制盛行,给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故B项正确。6.(2017四川宜宾调研)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流。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这一变化表明了() A.神权思想

6、体系的崩溃B.伦理政治的勃兴 C.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D.对“天命”的质疑答案:B解析:据材料“笃信天命”“西周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说明殷商贵族始终相信天命的存在和神权政治,故A项错误;“敬德保民”“明德慎刑”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实行德政,慎用刑法,故B项正确;材料提及“明德慎刑”不能说明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殷商贵族笃信“天命”,故D项错误。7(2017湖南省郴州市高三检测)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了文字A

7、 BC D答案:A。解析:皇帝信玺可印证秦朝创立皇帝制度,故正确;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可印证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故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故错误;印玺都是用小篆刻成的,说明秦朝统一了文字,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8(2017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校联考)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答

8、案:B。解析: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的信息说明内阁为了保护自己不愿去承担责任,亦即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体现内阁官员懈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内阁的设立明显出现官浮于事的现象,并不能弥补丞相被废除之后的职能缺失,故D项错误。9(2017武汉调研)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即服侍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 ()A周王 B诸侯王C卿大夫 D士答案:A解析:西周时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

9、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根据“邦内甸服”可知“甸服”是王畿,王畿归周天子管辖,故A项正确;诸侯王管辖周天子分封的土地,故B项错误;卿大夫管辖诸侯分封给的土地,故C项错误;士管辖卿大夫分封的土地,故D项错误。10(2017巴中诊断)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出礼则入刑C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D以刑代礼答案:B解析:材料所表述的是西周时期的法律体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是论语的内容,属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故A项错误;“出礼则入刑

10、”,这正是对西周法律体系的概括,故B项正确;“道之以政,齐之以礼”,这同样是论语的内容,也属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故C项错误;“以刑代礼”,这明显与重视宗法分封制的西周社会不符,故D项错误。11(2017云南昆明质检)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 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答案:D。解析: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势力膨胀,不利于

11、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控制地方政权,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B、C两项错误,D项正确。12.(2017安徽淮南调研)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答案:A解析: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说明郡县制是符合理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故A项正确。13(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据长编载:“上(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

12、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等为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据此可知北宋初期 ()A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B参知政事职能不变C参知政事大权在握 D宰相权力依然较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参知政事仅为赵普宰相的副手权力不大,不能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说明宰相权力依然较大,故D项正确。14(2017河南商丘模拟)“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B具有“家国一体”的

13、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题干并没有涉及财产和权力的分配,只是描述西周封建社会结构,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体现上下级关系,题干中的“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强调上下级关系之外还有宗族关系,故B项正确;宗族不是国家的组织,故C项错误;“天下为公”这种局面只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出现,进入夏朝已经消失,故D项错误。 15(2017长春一模)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

14、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由题中“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等信息可判断内阁对君权是有制约作用的,故D项正确。16(2016江西新余高三期末)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下列哪些属于皇帝为了避免“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而采取的措施()汉武帝设中朝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元朝设中书省明

15、朝废丞相,设内阁A BC D答案:B。解析:为了避免“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皇帝采取削弱和分割相权的措施。汉武帝设中朝,成为新的中央决策机构,削弱三公的地位,故正确;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削弱宰相的军权、财政权,故正确;元朝时中书省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故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内阁,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17(2017河南八市质检)“(刘邦)慢而辱人。然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成功的原因是 ()A不拘小节,性格豪放 B兵多将广,有雄厚的实力C让异姓将领据地为王 D封子弟为王,巩固刘家天下答案:C解析:材料“(刘邦)慢而辱

16、人”说明刘邦性格傲慢、怠慢他人,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刘邦的军事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说明刘邦攻打下来的城池交给地方将领管理,结合汉初史实,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封同姓王,故D项错误。 18(2017湖北黄冈一模)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错误;唐朝所确立

17、的三省六部制不具备民主性质,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结合古代中国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可知唐代皇权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斜封墨敕”现象说明了皇权受到国家制度一定的约束,故D项正确。19.(2017福建龙岩模拟)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根据“下其议”“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均使得皇帝决策的

18、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20(2017四川成都名校调研)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 BC D答案:A。解析:题干“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体现的是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这一制度在政治上使皇帝的政令能够直达百姓,在经济上实现了直接按户收税,故正确;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受中央制约,但并未削弱,故错误;将农民五户一伍,十户一什,加强了对他们人身控制,故错误,故A项正确。21.(2017广东韶关摸底)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

19、,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答案:D解析:元朝废除三省制,只保留中书一省,这不是权力的分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22(2017江南十校联考)草子木一书中记载,元世祖“立中书省以总庶务,立枢密院以掌兵要,立御史台以纠弹百司”。世祖尝言:“中书朕左手,枢密院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这说明元朝 () A形成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和军权 D皇权受到更多的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突出了监察功

20、能的重要作用,是监察权独立于“中书”和“枢密院”的,故C项正确23.(2017湖南郴州模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答案:A解析: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24(2017安徽合肥一模)中国近

21、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 A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的 B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题干信息“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反映的是郡县制下,官员不是世袭而是由中央政府任免。C项是郡县制的作用,故选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A项错误;B、D两项论述的是分封制、宗法制、排除。二、非选择题(52分)25(2017陕西师大附中调研)历史发展演变历程

22、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材料三秦朝对

23、山东地区的管辖(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8分)(2)据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6分)(3)据材料三回答,秦朝在山东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8分)答案:(1)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8分)(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中国古代国情。(2分)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4分)(3)措施:设郡县;修驰道。(2分)意义:加强了对山东地区的

24、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山东地区的发展。(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阶级多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平民;国家体制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归纳材料的中心论点可知,材料二观点是在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成因和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一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以从经济、地理、民族关系等角度作答。第(3)问的第一问,通过对图片观察,可以得出“设郡县;修驰道”。第二问“意义”我们可以从加强对地方管辖、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山东地区发展等角度作答。26(20

25、17江苏徐州一中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为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毋庸置疑的。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

26、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材料四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

27、分析(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6分)(2)据材料一、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2分)(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6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4分)答案:(1)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6分)(2)突破:设置谏官;劝谏皇帝。(2分)(3)表现:废谏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地方形成三重监察;形成完整的法规。(6分)(4)特点:监察权力与皇权相连(维护专制);逐步严密。(4分)原因:为君主专制服务,属于人治。解析:第(1

28、)问,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中御史大夫的地位是“掌副丞相”;第二小问职能,据“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回答。第(2)问,唐朝监察制度的突破体现,据材料二“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以皇帝为监察对象”“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概括回答。第(3)问,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据材料三“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形成地方三重监察,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回答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特点,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严密,但始终是为皇权服务;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这决定了监察制度作用有限。27(2017河北高三年级三市第二次联考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答案:观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示例一此观点不正确。

30、理由:科举制度在近代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并不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造成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12分)示例二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科举制的废除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12分)解析:首先,提炼出材料中的观点: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然后,对此观点进行评述。如果考生认为此观点不正确,需要说明废除科举制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并正确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原因。如果考生认为此观点正确,主要抓住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回答即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