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26KB ,
资源ID:117527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527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未来30年改革的主题判断和路径选择.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未来30年改革的主题判断和路径选择.docx

1、未来30年改革的主题判断和路径选择未来30年改革的主题判断和路径选择白永秀,任保平2010-08-10摘要:我国已走过了31年的改革历程,今后大约还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将前31年的改革称为“前改革时代”,将未来30年的改革称为“后改革时代”。后改革时代的主题是构建“新和谐社会”,性质是实现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任务是实现“城乡”、“人地”、“经社”、“区域”、“竞合”、“计市”等的一体化,实现途径是走聚集化、渗透化与融合化之路。关键词:前改革时代,后改革时代,新和谐社会,工业化新中国已经历了60年的发展,其中前29年为计划经济时代,后31年为改革时代。从改革的角度看,我国已走过了31年

2、的改革历程,大约还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把已过去的31年改革称为前改革时代的话,那么未来30年改革可称为后改革时代。前改革时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也可称为市场化时代;后改革时期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也可称为后市场化时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后,我国经济学界展开了后改革时代的讨论,这场讨论是“继19811984年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讨论、19891992年关于市场经济姓资姓社讨论之后的又一次新的讨论”。针对这些讨论,重点论及我国后改革时代的主题、性质、任务及途径等问题。一、后改革时代的到来:改革转型的

3、四大标志从1978年12月算起,我国已经走过31年的改革历程。这31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21984.10),为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引进市场机制的阶段;第二阶段(1984.101992.1),为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第三阶段(1992.22003.10),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四阶段(2003.10至今),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31年的改革,使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进、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后我国将进入后改革时代。后改革时代到来的主要标志即“四个转型”。在改革主

4、题方面,由“发展”转变为“新和谐”。前改革时代以“发展”为主题进行改革,改革在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矛盾问题,形成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后改革时代以“和谐”,尤其是“新和谐”为主题进行改革,通过新和谐消除前改革时代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在改革性质方面,后改革时期实现由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为对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其主题是实现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前改革时代,改革主要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改革生产关系中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消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对生产关系进行革命:后改革时代,改革不仅要继续调

5、整生产关系,而且要在生产关系调整的基础上,重点调节生产力结构,改革的重点主要是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发挥先进生产要素的作用。在改革任务方面,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失衡”转变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一体化”。前改革时代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过程中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优与劣、强与弱、城与乡等的“失衡”,在促使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造成了城乡关系失衡、区域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关系失衡;后改革时代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中心任务,通过实现“一体化”,从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着力解决失衡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收入分配均等化。

6、在改革途径方面,由市场化转变为集聚化、渗透化与融合化。前改革时代的背景是全球市场化,在这种背景下前改革时代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为目的,采取以量取胜的办法,通过数量增长的路径走市场化与分离化之路:后改革时代以全球信息化为背景,以“新和谐”为主线,采取以质取胜的办法,需要通过质量型增长走聚集化、渗透化与融合化之路。二、后改革时代的主题:构建“新和谐”社会前改革时代的主题是“发展”,实现由整体贫穷到部分富裕的转变:后改革时代的主题是“和谐”,实现由“非和谐”到“和谐”再到“新和谐”的发展。前改革时代,我国面临的问题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人的生存问题成为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在这一时期,“发展

7、才是硬道理”。与此相适应,采取非均衡发展方式,鼓励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利用一部分资源先富起来。这一时期的改革有三个特征。第一,效率优先。前改革时代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改革,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计划经济实施的时间长,平均主义的弊病过大,造成了严重的低效率;另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中的不公平可能被增长效益所弥补。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在人与自然发生矛盾时,以人的物质利益为主: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生矛盾时,以发达地区的发展为主: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时,以经济发展为主: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生矛盾时,以物质文明为主。第二,局部发展。前改革时代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的模式,而渐

8、进式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先外围后内部、先局部再全部、先试点后推广。这种渐进式改革的方针形成了局部发展的特征,局部发展特征的表现是: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首先开发与利用一部分资源,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在个体与群体发生矛盾时,以个体为主。第三,关注强者。渐进式改革和局部发展的实质是让具有优势的地区和经济主体利用自己的优势先发展起来,形成了关注强者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前改革时代是强者发展时代。如在城市与农村关系上,城市优先发展:在内地与沿海的关系上,沿海优先发展:在政府与企业关系上,政府优先发展;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计划优先发展;在中国与国外的关系上,国外优先发展,如给予外资企业一些优惠

9、政策等。前改革时代,由于强调效率优先、局部发展、关注强者,通过非均衡路径使我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面临人际之间、人地之间、城乡之间矛盾逐步扩大态势。因此,在后改革时期“和谐才是硬道理”,要以和谐统领改革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改革也有三个特征。第一,公平优先。进入后改革时期,要由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和谐发展,如提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地区发展关系上,实现协调发展,强调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责任与义务:在城市与农村关系上,强调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第二,全面发展。进入后改革时代,要由局部发展转向全面发展。在区

10、域发展方面,关注区域全面发展;在资源开发方面,关注开发的整体效果,强调有规划地系统开发,从战略的高度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注其全面发展: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上,关注二者的协调发展。第三,关注弱势。改革开放“在加速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利益的分化,弱势群体已由原来的隐蔽状态开始凸现出来,构成了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进入后改革时代,要由关注强者转向关注弱势群体。在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上,更加强调农村的发展: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更加强调企业的发展:在贫富关系上,更加关注贫困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必须协

11、调利益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安全网。从前改革时代和后改革时代的特征分析来看。后改革时代的的主体是“新和谐”,“新和谐”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既包括个体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又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和谐相处:也包括上级与下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和谐交往,认同感增加,对抗性减弱:还包括正式制度的作用逐渐减小,非正式制度的作用范围逐渐扩大,人们的行为方式受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扩大。人与人的和谐需要通过道德力量来实现,通过道德的力量来限制自私和自立行为,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实现

12、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提高,又要实现人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步形成人与资源的“双向”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局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制度来联系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抑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把人类行为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自然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具有系统性,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自然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求各种资源在整体互动中得以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完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在实践中建立资源内生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机制。第四,地区与地区的和谐。后改革时代要实现区域一

13、体化,而区域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地区之间的和谐要求在互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在互动中共同发展:地区之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一种竞合关系,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走出前改革时代的低层次恶性竞争的怪圈:地区之间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平台,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行政区划的作用淡化,经济区划的作用扩大:区域的合作机制愈来愈健全,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区域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形成,成为一种专门组织及平台,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等。第五,城市与乡村的和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前改革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使城乡进一步分离,造成了城乡之

14、间的差距被拉大,农村被边缘化,导致“三农”问题出现。后改革时代由城乡分离转变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人群反哺农村人群: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渗透到农村,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看,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就是要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通过工农互促、工业反哺农业来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第六,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广义的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两者之间要实现协调发展。前改革时代重视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经济增长了,但是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后改革时代,

15、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艺术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同时科技、文化、保健、卫生事业逐步转变机制,实现产业化,成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七,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和谐。前改革时代是“以物为本”的时代,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精神财富的增长。后改革时代要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主要表现为科技进步使人类社会用于物质生产的财富减少,社会把更多的财富投入到精神产品生产:人们更多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团体之中,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意识增强并具有明显的自觉性。第八,政府、企业、

16、公民的和谐。政府、企业和公民是市场经济的三大主体,其中,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政府是市场经济的调节主体,公民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主体。前改革时代重视企业改革,忽视政府职能转变和公民主体角色的培育。进入后改革时代,要实现政府、企业、公民三者的和谐,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效果,职能转型完成,政府为企业和广大公民服务的意识明确、职能突出:政府既是企业和公民的保护者、监督者,又是服务者。第九,计划与市场的和谐。计划与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两大经济调节手段,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前改革时代,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后改革时代要重视计划与市场的和谐。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实现计划与市场的一体化,计划调节的对象

17、是市场,市场是在计划指导下发挥作用的,计划与市场互相渗透、逐渐融为一体。第十,国内与国外的和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前改革时代,在国内经济落后以及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短缺的背景下,采取以引进国外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为主的制度,利用国际市场来促进国内发展。后改革时代,在国内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以及国际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国要注意实现国内与国外的和谐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一是转变引进外资的目的,既要考虑产业结构的优化,又要考虑综合效益的提高以及对我国的长期促进作用:二是逐步取消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实现内外资同一化。同时,后改革时代,要在更高的层次

18、上走出去,逐步取消出口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实现内销与外销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从前改革时代到后改革时代,我国的发展已经历或即将经历从“欠和谐”到“和谐”再到“新和谐”这三个阶段。“和谐”与“新和谐”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内涵不同。“和谐”是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更多地强调数量性、阶段性和结果性,即从数量上衡量是否公平、从阶段性的结果上衡量是否公平。“新和谐”是从动态角度看问题,更多地强调制度性、长期性和过程性,即从制度设计上衡量是否能够实现公平,从长期战略角度与发展过程衡量能否实现公平。如“新和谐”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准,不是着眼于人们之间现有的数量差距,而是从制度上与过程上看实现和谐

19、社会的“两个渠道”是否畅通:一是低收入者通过努力成为高收入者的渠道是否畅通:二是低职位者通过努力成为高职位者的渠道是否畅通,在收入分配方面,“新和谐”衡量社会是否公平的标准,不是看人们收入的绝对差距,而是关注人们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是否一致。第二,目的不同。“和谐”以物的公平分配与平衡利用为目的,而“新和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和谐”追求物的公平分配、物的平衡利用与综合利用,实现物的可持续发展。“新和谐”更多地追求人的和谐,包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如人的能力与品德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和谐。第三,范围不

20、同。“和谐”主要是指经济领域的和谐,以利益和谐为主。“新和谐”的范围比其范围要大得多。尽管核心是利益和谐,但是在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强调多方面的和谐。“新和谐”不仅包括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也包括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包括各要素和各主体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各要素结构之间的和谐,如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不仅包括主体范围的和谐,如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和谐,而且包括空间范围的和谐,如国际和国内的和谐。第四,实现途径不同,“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工业化,通过工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工农、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和谐社会。而“新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产业化。由“和谐”到“新

21、和谐”,要实现由“工业化”到“全面产业化”的转变。首先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三次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产业(传统工业)的比重下降,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因此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地位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变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发展仅仅依赖于工业及其工业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和谐社会。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强调全面产业化,即同时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产业化、餐饮及商贸产业化、生态产业化、环保产业化、卫生保健产业化、体育健身产业化等。其次,由于技术水平提高,各类产品的附加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代深加工、精加工环节增多,促进了产业链的不断延长,而且各个产业环节

22、之间不断渗透,如农业与工业、工业与商业、传统加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相互融合,使得各个产业都成为实现“新和谐社会”的载体,“全面产业化”成为实现新和谐社会的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业化”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工业化的过程在延续,工业化的边界在扩大,因而工业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工业化延伸到其他产业,逐渐促进其他部门的产业化,因而“工业化”转变为“产业化”。三、后改革时代的性质: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前31年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改革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优化。因此,“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通过对体制的革命,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革命,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

23、力不相适应的部分,首先开发与利用一部分资源,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改革时代生产关系调整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主要问题是如何发挥生产力全要素的能量,因而改革的性质是生产力结构的调整,是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重组与资源的重新配置。第一,生产力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生产力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对全部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全部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具体来讲,生产力调整的目标:一是发挥生产力全部构成要素的作用:二是生产力构成中各个要素之间如何协调发挥作用:三是在生产力的因素中以人为主,发挥人的作用,即发挥先进生产力要素的作用。第二,生产力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内容。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人力资本)、管

24、理、技术、设备、流程、自然资源(资本、土地、矿产)、社会资源等。因此生产力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包括:一是生产力构成中人的要素的调整与优化。要调整与优化人力资本的构成,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智力劳动者的比重,提高智力劳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二是生产力构成中管理要素的调整与优化。在后改革时代,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更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三是生产力构成中技术要素的调整与优化。建立创新机制,加大创新力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四是生产力构成中手段要素的调整与优化。加快机器设备及其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提高设备利用率。五是生产力构成中流程要素的调整

25、与优化。强化对生产经营流程的研究,不断创新流程及环节,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六是生产力构成中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优化生产经营中的人与物(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生产经营中相关的各种自然资源,生产经营中相关的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三,生产力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目的,生产力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目的在于实现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前改革时代主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为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进入后改革时代,生产关系的“革命”基本完成,需要在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调节生产力结构,推动建设。具体包括:一是发挥先进生产要素的作用,激励先进生产要素,使先进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促进建设:二是加快现

26、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整体经济结构升级,实现现代化建设。四、后改革时代的任务:实现“六个”一体化前改革时代,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其任务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增加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采用非协调发展的方式,本质上是城市对农村、人对自然、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竞争对合作、市场对计划的“分离”。在这里,“分离”意味着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意味着个人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意味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矛盾与问题的出现与扩大。因此,前改革时代的特征是“分离”,是一种“非协调”发展。后改革时代,面临的情况是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

27、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与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面对这些矛盾与问题,“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方法是实现科学

28、发展,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后改革时代的一个重要转变是由“分离”向“融合”的转变,从而实现“一体化”。后改革时代,采取融合发展的办法,实现“一体化”,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六个一体化包括:城乡一体化,即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人地一体化,即人类经济体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经济社会一体化,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区域一体化,即缩小区域差距,通过周边地区的融合实现区域之间的一体化;竞争与合作一体化,即强调竞争基础上的和谐与合作;计划与市场一体化,即在市场基础性作用发挥的基础上,通过计划的作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五、后改革时代的途径:聚集化、渗透化与融合

29、化改革是有阶段的,“改革共识有赖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李晓西,2005)。前改革时代围绕增加经济总量的目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途径是市场化与分散化。市场化包括所有制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市场化:分散化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股份制及发展民营企业,实质都是分散化。后改革时代,围绕“一体化”的任务,主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途径是聚集化、渗透化和融合化。(一)后改革时代的聚集化聚集化表现为人口聚集、资金聚集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聚集。聚集的结果:一是形成生产要素集中的产业及产业集群:二是形成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密集的城市。前者可称为产业化,后者可称为城市化。完成由工业化到产业化的发展。后改

30、革时代,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到来,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传统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二是服务业的产业化。在这一背景下,生产力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产业化既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又是工业化的结果与发展趋势。比如农业产业化、工业产业化、服务业产业化(如旅游业的产业链、餐饮业的产业链、演艺业的产业链等都在不断延伸)、生态产业化、环保产业化。城市化是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后改革时代的城市化内涵包括:城市文化与理念向全社会普及: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领作用扩大,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引导性加强:城市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趋势,城市的人文精神逐步发挥。(二)后改革时代的渗透化渗透化表现为产业之间

31、、部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虚拟产业”、“虚拟单位”。主要表在:一是产业边界模糊,如旅游产业渗透到工业(矿山游)、农业(农业观光游)、商业(购物中的休闲旅游)以及出现了新型的综合旅游业态,如森林旅游等。二是企业边界模糊,出现了虚拟单位,如教育部门的边界模糊,出现了“虚拟学校”、“网上学校”。更主要的是教育作为一种“行业”其“职能”又分布在各个行业中,如企业中的教育、行业中的教育。在“终身学习”时代,教育渗透到各行业,分散在各部门。(三)后改革时代的融合化前改革时代以市场化为背景,后改革时代以信息化为背景,而融合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特征。融合各个行业领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是信息产业多元化的本质要求。信息化是全球各个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是,信息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之中,并为这“四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信息化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它通过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来实现自身发展,体现自身价值。信息化是行业的催化剂。只有走融合化的道路,后改革时代的发展才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后改革时代的融合包括信息化与文化发展的融合、信息化与政治发展的融合、信息化与教育的融合、信息化中的产业融合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