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56.87KB ,
资源ID:117501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501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ocx

1、2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民族政权是指单一民族建立的政权,或者是一国内某个民族占据统治地位,实行对本民族有利政策的国家。如唐朝以后我国历史上的辽、金、西夏的建立。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一、辽宋西夏的并立1、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2)契丹国的建立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宋与西夏的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二、金与南宋的对峙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5、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 2.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导入渐课:十至十二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与辽和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对的局面。辽,北宋和西夏是怎样建立的呢?南宋和金为什么会出现对峙局面?两宋军民怎样抗击游牧民族的进攻?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的发展为我国新的统一提供了怎样的条件? 2.学习目标: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960年,后轴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自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祖的

3、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初的统治者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割据的局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第一,几种军权。宋太祖接触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陆续削弱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其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的权利但无统兵的权利。第二,集中行政权。 第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国的建立;辽的“蕃汉分治”制度;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西夏国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夏宋和战。2.通过分析、对比宋辽、宋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多

4、角度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1.契丹、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2.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契丹的兴起一、本节重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所以契丹建国及制度和西夏建立及制度是重点,民族关系中重点是“澶渊之盟”。本课难点:本课民族关系中,和战交错,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是教学中的难点。二、本课主要介绍了两大内容,一是契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二是党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教材首先

5、交待了北宋建立时所面临的民族形势,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有一初步了解。然后教材按照先契丹、后党项,从两个民族的起源、居住区、社会生活方式、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吸收、政权的建立以及与宋的战、和,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三、新课开始前,先挂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说明北宋并不是我国完全统一的王朝。当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存在着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同北宋政权处于一种并立的状态。四、“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一目,教材介绍了三个问题:1.契丹的兴起;2.契丹政权的建立;3.“蕃汉分治”制度。关于“契丹的兴起”,教师要讲清两点:契丹的起源;契丹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6、特别是在讲述契丹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时,要指导学生对契丹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原因,指出定居生活和农耕生活的进步性。关于“契丹政权的建立”,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第一,政权建立的条件。包括契丹各部的统一;农业的推广;对汉族封建文化的逐步接受。其中,契丹各部的统一是最主要条件。第二,政权的建立。对于这一点,应讲清契丹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第三,政权建立的影响。它主要指契丹社会的进步。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时,一方面要结合地图,要求学生了解契丹国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分析契丹社会的进步,表现在统治制度上。政权建立后,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对于“契丹从后

7、晋皇帝手里得到幽云十六州”这一问题,教师可做适当的知识补充和分析:契丹为什么会得到幽云十六州?它产生了什么影响?“契丹政权的建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耶律阿保机进行讲述的,所以教师在讲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要组织学生对耶律阿保机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可从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建立政权、发展势力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耶律阿保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不仅促进了契丹民族的发展,也促进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关于“蕃汉分治”制度,初中教材没有涉及,而且理论性较强,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讲解外,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对这一制度进行分析,以求对历史概念的

8、准确把握。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回答“蕃汉分治”制度的内容,然后提出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辽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蕃汉分治”制度?2.这一制度有何特点?3.“蕃汉分治”制度的实质怎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其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五、“宋辽的和战”一目,教材分两个阶段进行介绍:第一阶段是宋对辽的战争。目的是夺取幽云十六州,结果遭到失败;第二阶段是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

9、但最终未能达到目的,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关于“宋对辽的用兵”,教材叙述了用兵的目的、过程、结果、影响。教师讲述的时候,要结合地图。对于用兵的目的,教材上的表述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这是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至于用兵的过程、结果,不应占用过多时间。关于“澶渊之盟”,这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进行了叙述。教师讲述时,要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指出东京、澶州的位置,说明澶州对北宋政权的重

10、要性。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学生了解即可,但对“岁币”要进行解释:“岁币”是北宋政府每年一次送给辽的银绢,而不是一次性赔款。对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目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开评述,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但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六、“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一目,包括三部分内容:1.西夏的建立;2.西夏的政治制度;3.宋夏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包括两点:党项族的起源

11、和社会生活;西夏政权的建立。教师讲述时,要使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关于“西夏的政治制度”,教材强调了西夏是多民族国家,以及它与唐宋制度的关系。讲述时要注意两方面:一是既要说明夏制和唐宋制的联系,又要指出两者的区别;二是要分析概括辽和西夏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关于“宋夏的和战”,教材先叙述战争,再介绍议和。教材分析了战争的原因:元昊称帝以后,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宋朝当然不能接受原来称臣的党项和自己“并建大位”。当时宋仁宗下诏削夺元昊的官爵,准备讨伐。而元昊这时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力量已大为增强,于是撕毁西夏与宋的和约,从1040年起连续对宋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战争的结果是宋朝连续

12、失败。西夏虽然屡打胜仗,但人马死亡较多,财力不支。而且,因宋朝封闭了沿边榷场,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无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开展互市贸易。同时,辽在辽、夏边境修筑城堡,调集军队。于是,元昊请和。夏宋议和,我国西北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了。七、教师在讲完本课内容后,要注意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要给学生一些有关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历史观点。可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使学生得出认识:1.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2.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3.宋对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的关系怎样?北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北宋时期,在东北和华

13、北,以及在各个边疆地区,存在着由各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建立的政权:在东北和华北,先有由契丹建立的“辽”,后有由女真建立的“金”;西北部有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回鹘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建立的政权;在西部和西南部还有吐蕃的势力和白族建立的“大理”(中心在今云南洱海周围)。这些政权或势力,有的出现在北宋建国以前,有的出现在北宋建国以后。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中原地区封建割据局面的继续。这样的局面延续了三百多年,直到元朝初年,中国才重新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契丹的起源契丹属东胡族系,是鲜卑族的一支。公元344年(东晋康帝建元二年),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契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及

14、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带。契丹国志卷一初兴始末中记载:“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山,顾河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曰八部落。”契丹最初只是一个包括“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的小部落,后来子孙繁衍,族众兴盛,逐渐发展为八个氏族,后又发展为八个部落。契丹人非常重视这个传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木叶山建造了始祖庙,他们每次发动战争,都要先在这里祭祀。契丹始祖生八子,并分为八部的传说,是契丹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历史的反映。蕃汉分治制度辽史记载: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意思是用辽国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的制度管

15、理汉人。这里的“国制”是指辽国固有的制度,它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辽史食货志上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食酪;挽弓射猎,以给日用,粮饷刍,尽赖于此矣。”契丹是个游牧民族,他们随季节逐水草而居,经营畜牧业,居无常处,以毡帐为室。虽然以畜牧业为主,但渔猎在社会经济中仍占一定的地位。至阻午可汗时,农业及纺织、冶铁、煮盐等手工业也发展起来,逐渐摆脱“草居野处,无有定所”的大范围移动的游牧生活,转向“分营置部”的较小范围的游牧生活。所谓“分营置部”,就是把原来适应于在较大范围移动的“营”改为适应于较小范围移动的“部”,而各“部”又都划分一定的土地作为自己“部”内的疆界。这时的“部

16、”是与土地相结合的、占有一定地区的一个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单位,同时也是按照氏族和部落组织起来的一个军事单位,既是一个村社,又是一个军事基地。“部”内的氏族成员,一方面是自由的农牧民,同时又是战士。辽史兵卫志及营卫志上说,“凡民(男子)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畋渔为生。这种生产与军事二重体制的组织,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都是常见的。辽王朝共有五个京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南大明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幽州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但政治中心不完全在京城,有时也在夏捺钵和冬捺钵。所

17、谓捺钵,即“住坐处”或“行在”的意思。夏捺钵和冬捺钵是指辽朝皇帝每年夏、冬两次出巡、游猎时,在行在处所召开会议及处理政务。每次会议完毕,皇帝拔牙帐起行,至春水或秋山(行猎及避暑寒之处)地点,契丹族全体官员及一部分汉官扈从随行,大部分汉官则返回中京居守,处理汉人事务。幽云十六州对契丹发展的影响幽云十六州是后唐的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后唐明宗死后,石敬瑭企图夺取帝位。为了乞求契丹支持,石敬瑭竟向小自己十几岁的耶律德光上表,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臣,还答应在灭唐之后,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打败后唐。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则把幽(今北京)、顺(今北京顺

18、义)、儒(今北京延庆)、檀(今北京密云)、蓟(今河北蓟县)、涿(今河北州)、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新(今河北鹿)、妫(今河北怀来)、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云(今山西大同)各州,大致是今北京市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契丹。当时的契丹,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自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契丹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契丹占幽云后,紧接着攻灭“渤海”政权,吞并渤海地区(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再次扩展疆域,使统治区内增加了具有封建传统的广大农耕土地和众多农业人口。这对契丹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不能不发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

19、,首先反映在会同元年(938)的调整政府机构和改变统治的方针政策上。辽史百官制说:太宗既得燕云十六州,乃采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等官职,这表明契丹“诚有志帝王之盛制”,并以此招徕中原汉族人去为它效力。辽政府对燕云地区的农民所实行的剥削方法,是一种封建性的租税制度。租税收入激起契丹统治者对农业的兴趣,故朝廷一再下令保护农业。其中,以圣宗统和十八年(1000)在燕云地区实行两税法最为典型。宣府镇志载,是年诏:“北地节候颇晚,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棉钱、榷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这种两税法,是地道的封建租税制。通过皇

20、帝和朝廷的种种措施,燕云地区的封建体制逐渐推动辽王朝所辖各地区的全面封建化,由上而下地促进封建因素的增长。到10世纪末11世纪前半叶,辽王朝已逐渐变成了一个封建王朝。在契丹社会,虽然奴隶制残余仍严重地存在,但从它的基本面貌来说,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宋辽战争第一次战争发生在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宋的目的是夺取幽云十六州。在幽州的高梁河畔(今北京动物园、紫竹院一带)展开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太宗身中数箭,后化装乘驴车南逃。第二次战争发生在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认为辽“主幼国疑”,决定再次出兵夺取幽云十六州,兵分三路。东路由曹彬率领;中路由田重进率领;西路由潘美、杨业率领。三路大

21、军虽取得一定胜利,但最终由于配合不力而再次失败。杨业被俘后,坚贞不屈,绝食三日而死。第三次战争是在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大举南征,以图北宋,前锋直取澶州,由于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辽军提出议和,最后签订“澶渊之盟”,双方罢兵。夏宋战争元昊称帝以后,不断向宋进攻。到1004年,宋夏达成和议。这期间夏宋主要战役有四次:1039年(宋仁宗宝元二年),西夏攻保安军,巡检指挥使狄青击败之。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攻延州,大败宋兵,宋将刘平、石元孙均被俘。宋派范仲淹主持对西夏战事。西夏进攻三川寨,宋将杨保吉战死。宋军攻白豹城,小胜。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宋军攻夏,大败于好水川,大将任福等战死。夏军攻占宋丰州。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夏攻宋,与宋军在定川寨大战。宋军大败,宋将葛怀敏、曹英等16人战死,损失军士9 000多人,马600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