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应试作文的背景文字解读应试作文的背景文字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说的“背景”含义之一:舞台上或电影、电视剧中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我对近年来“应试”作文的话题材料文字,也深有同感。因此,笔者在此借用“背景”二字,我们姑且把应试作文命题材料的文字称作“背景文字”。 这样的文字材料多用于“话题”作文的命题,亦或是材料兼话题的命题。而且,这种命题方式持续很多年,至今仍在延续,不断更新、完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且这些背景文字的内容异彩纷呈。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话题作文的背景文字最早应该是出现在198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之中。那是一段关于“达?芬奇画蛋”的文字,让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拟题
2、目成文。 再后来,1994年的全国高考语文作文材料鸟的评说,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智子疑邻,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5年的位置与价值,2006年一组关于“读书”的调查材料,2008年全国卷乌龟和老鹰的材料 几乎连年都是话题材料作文。这些作文命题的话题材料的背景文字有六个方面的主要作用: 第一,它是话题产生的依据; 第二,它是选材立意的凭据; 第三,它是行文范围的规矩; 第四,它是议论说理的论据; 第五,它是命题要求的道具; 第六,它是教师阅卷的根据。 既然话题作文的背景文字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来解读这些不同类型的应试作文中的背景文字呢? 首先,
3、我把这些背景文字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寓言型的,修辞型的,关系型的,对话型的,联想型的、综合型的 其次,抓住话题、材料或命题的特征来立意、构思、选材、布局。 然后,根据其类型探究命题意图,研究写作对策,选择最佳角度来成文。 第一种:寓言型的文字 2001年的全国卷诚信, 2003年的全国卷智子疑邻,2004年广东卷郁离子?冯妇,2006年全国卷的作文材料,2008年全国卷乌龟和老鹰的材料都属于寓言型的。 这类话题材料背景文字的解读要点便是整体把握故事内容,深入挖掘其寓意,并以寓意为中心来立意。一般情况下,寓言型材料的作文多是“叙”故事,“议”含义。这样我们就便于确立写作的重点和角度了。我们可以扩写
4、、续写、补写、仿写;还可以对此议论、抒情、联想、想象、类比、对比等等,使我们的作文有话可说,而且说好。 如,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
5、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样的材料,我们在分析时必须抓住“诚信”这个核心话题,并且把这个故事放置在“特定的背景”“渡口”,让你选择,并且给了你“一个年轻人”的做法,让你据此谈感受、认识、体会,这样一来,“诚信”的话题、出现的背景、需要加入你的评论。整个文章的行文框架就明显了。 再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
6、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这个背景文字材料是由韩非子?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引发的现实感悟。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这个寓言故事反映的哲理也无可厚非,但是,真正提示我们立意、谋篇的要点则是在第二段的两句话
7、“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一定是会有影响的,不然,故事中为什么宋人自己的儿子说“(墙坏)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而邻居老人也这么说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自己的儿子聪明;怀疑邻居的老人呢? 可见,背景文字不仅给我们提供立意的“凭据”,更是我们行文的“依据”所在。 第二种:修辞型的文字 这类的话题作文背景文字材料可以是比喻的,比拟的,双关的、托物言志的或以物喻人的,还可以是对比的,排比的等等。考生一定要根据所给定的话题材料及相关命题要求作文。也就是说,所给命题背景文字适合考生写哪类的文章,就要对号入座
8、了。命题要求写什么,你准备在规定范围之内怎么写的问题了。 首先要明确修辞格的具体特征,然后据此联想、想象、类比推论,然后确立写作重点,之后组织语言连缀成文。 如,2004年江苏卷: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颜色。 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话题包括两个方面,也可以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这段背景文字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山”“水”的话题,二者都写也可,选定其一也成。命题中有明确
9、的文字说明。并且明确其特征“水”的“灵动”,“山”的“稳重”,只要我们聪明的考生抓住“山”“水”这两个言情的“象”,扣住“灵动”“稳重”的特征,并由此联想开去,比喻什么,感悟什么,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一般情况下,这种修辞性质的文字要写出双层的含义来。 再如,2006年北京卷: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承传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
10、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段背景文字很明显的是话题产生的依据了,更是考生选材立意的凭据。仅仅写出“符号”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揭示出“符号”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来。尤其限制“北京”这座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国际大都市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或承传价值的内涵:如故宫、四合院;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的吆喝声;再如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还有王府井的商业街、中关村的科技园等等,一个“省略号”内容多多,已经提示多多了,考生只要明确是“北京”的,又透着“北京特征”的“文化内涵”或有“承传价值”的,就可以是代表性的“符号”了,这才是这段背景文字的“妙
11、”处所在。 第三种:关系型的文字 这类文字阅读时要关注其辩证关系,既有所侧重,又有详略。首先要明确背景文字构成哪几种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中哪种关系是核心关系。然后再层层剥笋,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或对比,或排比,或虚实,或静动,总之,把“关系”阐述清楚,把态度端正,这样,文章就有层次、有看点了。 如,(2004年)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
12、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还有:全国卷的作文材料: 一个人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你为什么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物理学派?”玻尔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我的学生面前暴露出我愚蠢的一面。”生活中常出现“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情况,以这个话题写一篇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且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再如:全国卷作文材料: 要求: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13、”。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北京考过的话题材料作文“规则”也是这类的话题。就用了一段对话形式的背景文字;让考生在对比中感悟、认识。再如2005年的全国卷“位置与价值”等,都属于关系型的文字材料。 这类文字材料连续几年出现过,可见考察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善于思辨,才能从纷繁芜杂的事物中辨别真伪,弘扬善美。 第四种:联想型的文字 这类
14、文字往往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性。考生可以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或大题小作,或大题小作。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佳妙。这类背景文字的好处是话题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可多可少;有则多联,无则少联;但“联”后必须有“议论”或“抒情”紧随,才使所“联”之人、事、景或物得以深刻。 如(北京卷)材料作文放入杯子的石头、沙子和水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
15、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文字中已经提示我们联想的基点是“石头、沙子和水”这三种事物;而具体的限制是“杯子”和“操作过程”。这样,我们再阅读其他文字就可以获取更进一步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分三步往“杯子”里放石头沙子水。如果先放了沙子和水,那么石头怎么放进杯子呢?据此联想开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或者说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呢?再进一步说,你会由此观之,有所思,有所悟吧!把这个感受写出来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了。 再如:湖北作文材
16、料: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进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恭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扶那盲人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段背景文字很清楚地提示考生在生活中,或生命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就是所给定的话题限制“举手投
17、足之间”有怎样的思想显现?“对他人”“对自然”“对自己”这样三个领域里,你有权自由选择其一或兼顾其他,但是必须紧紧围绕“举手投足”间这样的细节刻画,于人、于物、于事。从而流淌其情,阐发其理。正如前文中给出的具体现象:“低垂的柳树”“流浪的癞狗”“盲人过路”“自我独处”等。背景文字中出现的任何一个这样的“点”皆是你写作行文的素材,看你怎么想,怎么用就是了。正所谓仁者见仁,慧者见慧。 当然了,应试作文的背景文字的解读远远不拘泥于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实战操练,我真诚地愿与广大考生携手走进应试作文的背景文字中去,透析它的命意所在,研究它的类型发展,使我们的作文锦上添花。 马玉杰,语文教研员,现居黑龙江大庆。本文编校:老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