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442.41KB ,
资源ID:117364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364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提升上海外代竞争力问题的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提升上海外代竞争力问题的研究.docx

1、提升上海外代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提供各专业全套毕业设计第一章 引 言一 问题的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 国际贸易加速回升 , 跨国直接投资重新趋于活跃 ,中国经济连续几年均有快速增长的势头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为有利的背景下 , 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2004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逼近 2003 年全年规模 , 达 8285.5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36.7%;其中 , 出口 4162.4 亿美元 , 增长 35.3%;进口 4123.1 亿美元 , 增长 38.2%;累计贸易顺差 39.3 亿美元。 (商务部规划财务司、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4年秋季)课题组) 根据专家预测,

2、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良好的经济形势为航运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船代企业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为船代市场总容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仅以上海港为例,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大港,上海港依靠长江三角洲经济腹地,集装箱吞吐量近年来增长迅猛。1990年,上海港全年吞吐量仅为45.6万标准箱,1998年上海港箱量达到306万标准箱,首次跻身世界集装箱港口前十位。2002年,上海港在世界集装箱港口排名迅速上升至第四位。2003年上海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年箱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的港口,同时也开始取代釜山成为世界第三大港口。就在从1990年到2004年的短短十五年间,上海的集

3、装箱运输市场总量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确实也大大提升了上海船代市场的总容量。2005年第1季度,上海港总吞吐量已经达到309.4万TEU,其中外贸箱量240.7万TEU,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增长约为28%,延续着近年来的强劲走势。逐年增长的市场容量既提供了船代市场的发展机遇,也加剧了船代市场的竞争,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船代市场的全面放开,代理费率的水平不断下调,船东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船代市场的竞争也已经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2004年6月,在上海口岸获得国际船舶代理经营资格的公司有51家,这其中包括上海外代、外运船代、联合代理等传统公共代理,然而就在短短半年多时间以后,上海口岸获得船代经营

4、资格的公司总数已经达到了77家之多。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到这个市场当中,使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和服务体系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荡。上海外代如何把握集装箱航运市场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和服务模式,在残酷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高品牌的优势地位,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上海外代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二 文献综述 有关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些著名学者、研究机构、政府组织和企业分别从竞争力产生的基础、评价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既为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

5、础,又为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每个企业的竞争力都是不同的,每个企业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不管它是主要来自于技术方面还是组织方面。但是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应该是统一的,即企业竞争能力是指企业为了快速提供独特性质、竞争因素和价值创造基础的、某几方面的独特能力。在过去的10多年中,企业竞争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得到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响应,相关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可归纳如下:表11 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主要观点一览序号代表人物典型定义能力维度能力特征焦点1Prahalad/Hamel(1990)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 特别是协调不同的

6、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知识流派的学问。技术技能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知识、整合2Lehnerd(1993, 1994)使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并对公司提供竞争有时的一个知识群, 是一种行动能力, 是一个组织能长期形成专有能力从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关键所在。知识与技能基、管理体制。实物系统(技术系统)、价值观与规范制度化关联、专有性、提供价值、持久性知识、载体3Mayer/Utterback(1993)智能的集合体, 产品的基础, 通过产品平台与产品族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制造能力与产品的关联产品、平台4Prahalad(1993)多种知识和有关顾客的知识及知

7、觉创造性的和谐的整体。技术管理过程群体学习差异性的来源、超越单一业务、模范困难战略、杠杆5Hamel(1994)技能的融合市场进入能力诚实关系能力功能关系能力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知识整合6Henderson/Cockburn(1994)元件能力(资源、知识技能、技术系统)及构架能力(合成能力、管理系统、价值标准、无形资产)的结合。元件能力构建能力独一无二能力构成7Hamel/Prahalad(1994), Coyne(1997)企业由于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累积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 它是具有企业特长性的专长, 是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洞察力/ 预见力前线执行能力用户价值独特

8、性延展性企业特长性的专长8Faulkner/Bowman(1995)公司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和适应市场机会的, 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 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运行能力(技术)制度能力(价值保障、提升与创新)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适应市场机会、持续竞争优势能力整合9Gallon(1995)一个组织竞争能力因素的协同体, 反映在职能部门的基础能力, SBU的关键能力和公司层次的和谐能力“市场界面”能力基础结构能力技术能力持续的价值性、广泛的价值性核心技术能力10Foss(1996)核心能力既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 它们使企业知识的协调和有机结合成为可能

9、。组织资本社会资本有价值的异质的, 不能仿制的,难替代的知识资本11Coombs(1993, 1996)企业能力的一个特定组合, 是企业、市场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特定经验的积累。技术专长组织能力技术性组织性组织能力12Patel/Pavitt(1997)高专利分额与高现实技术优势。专利分额(PS)现实技术优势(RTA)创新性技术能力13Klein(1998)是一组技能集合, 可以用一个技能网络来表示核心竞争力各种技能及据其关系所形成的网络能力相关技能网络14郭斌(1998)在市场竞争条件下, 以企业技术过程为核心, 通过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组织、界面管理过程、市场营销过程、制造过程的支撑和交互作用所

10、表现出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战略管理能力核心制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组织/ 界面管理能力企业独特性途径依赖性积累性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组合创新15夏伯荛(1999)核心能力是营造大公司的关键基因。洞察遇见抓住机遇的能力, 战略企划能力, 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 技术创新引导市场的能力, 融资和资本运筹, 娴熟和独特的运作技巧, 市场网络和操作能力,政治和社会资源,品牌和企业形象持久性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16康荣平/柯银斌(1999, 2000)在本行业全球市场中具有的长期获利基本能力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中国企业能力17管益祈企业特有的经营化的知识体系, 是一种把各种可以从

11、市场上买来的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其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企业全部的知识体系消费者剩余核心价值观系统整合知识体系18王毅企业复杂的动态的知识系统战略整合能力组织整合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创造价值可扩展性难以模仿整合能力文献来源:范徵:基于知识资本的核心能力 概括而言,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理论:(一) 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培育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于构筑与众不同的能力,企业在制定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考察自己是否拥有独特的资源与知识,以及这些能否为企业带来独特的价值;(二) 技能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培养打独特的、无法模仿的先进技术,企业的竞争能力来源于长期积累的

12、技能的有机融合;(三) 组织基础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培养独特的组织模式以及相互协调;(四) 流程分析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能使企业发挥最大效率的业务流程。虽然国内、外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和深入,但是对于象上海外代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作为刚刚开放的现代服务行业中的国企特别需要在客户需求问题、经营战略问题、服务创新问题和企业品牌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三 论文目的和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和研究在当前航运代理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作为曾经是上海地区独此一家的上海外轮代理公司应如何积极应对,有效地去提高企业竞争力,争取在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地

13、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分析基础上,结合上海外代的实际情况和航业特点,找出了提升其竞争力的几大主要问题,那就是客户需求问题、经营战略问题、服务创新问题和企业品牌问题等。并确定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就业务拓展、组织结构、服务创新、信息系统、企业文化和客户管理方面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战略定位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取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四 论文的结构本文是以上海外轮代理公司为研究对象。文章结合该企业在当今代理市场全面放开的背景下提出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提升上海外代竞争力问题。首先探讨了企业竞争力的一些概念和特征,并分析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

14、上海外代的现状提出了提升上海外代竞争力的必要性;接着在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就上海外代提高竞争力的对策、上海外代提高竞争力的措施和上海外代完善质量体系和客户满意度体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进行了总结。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竞争力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建立;第三章 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 上海外代竞争力现状分析与诊断;第五章 上海外代与国外先进外代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第六章 上海外代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完善质量体系和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第七章 上海外代提高竞争力的对策分析;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上海外代的现状分析和比较研究(第四、五章)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相关理论(第二章)上海外代

15、竞争力问题的提出(第一章)上海外代客户管理和质量体系研究(第六章)上海外代提高竞争力措施研究(第七章)结论和建议(第八章)上海外代提高竞争力对策分析(第七章)图11 论文结构图第二章 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和建立一 竞争力的基本概念竞争力是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从经济研究的视角看,就包含竞争力分析的因素而言,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框架虽然并未明确竞争力命题,但却清晰地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因而被奉为市场性竞争力优势理论的基础。真正在一个明确或特定的竞争力概念下,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评价

16、体系,来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提出。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及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他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经典的结构行为效果()模式,认为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行为以及企业的绩效和盈利能力。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默尔(Gary Hamel)、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斯多克(George Stalk)、伊万斯(Ph

17、ilip Evans)等人从企业内部出发,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的特有能力,我们称这种特有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资源学派的出现克服了结构学派和能力学派单方面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片面性分析的缺陷,它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资源差异,这些资源既包括外部资源又包括内部资源,即资源差异战略差异竞争力差异不同绩效。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变革的突飞猛进,许多学者认为产(企)业所处的环境由过去的相对稳定演化为充满不确定性,产(企)业的内部资源、条

18、件和发展战略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因此,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展开对竞争力的研究,而这种动态研究既要包括外部环境的动态研究又要包括内部条件的动态研究。艾特金森(Altkinsin)80年代后期提出的柔性组织概念,提斯(D.J. Teece)1997年提出的动态能力观点以及布朗(Brown S.L)与艾森哈特(Eisenhardt K.M)1998年提出的边缘竞争战略,都从动态角度对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进行竞争力研究时,把影响产(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因素看成动态的、不断发生变化的,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这种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从而判断出在不同时点或时段内产(企

19、)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由中国社科院百名专家联合完成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提出竞争力可分为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两类,其中硬竞争力包括人才、科技;软竞争力包括文化、制度管理开放等。尽管定义的说法比较多,但是其理念是一致的,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中能带动其他因素(或能力)或在竞争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些因素(或能力)。企业竞争力,不是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有机的融合,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整合好坏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二 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根据中外经济学家的有关论述,企业核心能力表现为一种竞争优势,而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获

20、得长期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是特定企业个性发展中的产物,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始终融于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各方面的职能部门,体现企业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总的来说,企业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一)从内部特征来看,企业竞争力是多项技能和技术的组合,而不是某一个单一的、独立的技能或技术。产品、技术、品牌、专利、实物资产、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变革管理、质量、生产率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单独来说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内独特的能力,贯彻企业的各个部门,它很难被复制;另外,拥有核心技术不等于具有企业竞争力。(二)从外部特征来看,企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21、值性。企业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这种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企业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2. 异性。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以特有的方式逐步积累起来的,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或通过努力无法很快就能建立起来的。3. 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企业竞争力是母本、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有研究者将延展性表述为“持久性、衍生性”。如佳能公司在光学知识、微处理器、超微摄影技术

22、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其在照相机、显微摄影装置、激光打印机等领域取得统治地位。4. 不可交易性。企业竞争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与企业相伴而生,无法像其他企业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转让。5. 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的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三)从衡量的角度来看,企业竞争能力的衡量标准并不在于企业必须拥有某一项技术,也不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流程。它在根本上是“企业是否及时、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以低成本、高效率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提供了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唤起客

23、户对企业的忠诚,从而给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融入组织的行为,融入每位员工的具体行为。即使竞争对手了解它的模式,也无法模仿与复制。三 企业竞争力的建立企业采取的发展战略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不断地调整,要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是建立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立企业竞争力就是整合企业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提升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协调各种生产技能,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在一起,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关于核心竞争力是这样阐述的:多元化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几

24、个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业务单元,叶、花与果实则属于最终产品。为大树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但是,企业竞争力也需要培养和保护,因为知识不用就会消亡。培养竞争力并不是说必须在研发投入上超过对手。企业竞争力也不是指成本分摊(shared costs),即让两个以上的战略事业部共用同一设施或者销售队伍,或者采用同样的元件。此外,建立企业竞争力

25、也与纵向一体化不同,前者的目标更加远大。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竞争力。首先,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第二,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最后一点,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或领先对手。很多公司转向外部供应商以便削减内部投资的举动,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竞争力拱手送给了别人。此外,如果公司在现有业务中已经发展出了必要的能力,但之后却放弃了建立竞争力的机会,也会造成竞争力的流失。 为了保住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公司都力图使核心产品一种或多种核心竞争力的实物体现在世界上的制造份额达到最大。从事核心产品制造带来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反馈至少部分地决定了竞争力改进

26、和扩展的速度。在一家多元化公司中,如果信息系统、沟通模式、职业发展道路、管理层报酬以及战略制定流程都受制于战略事业部的组织界限,那么其竞争力就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因此,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把大量时间放在制定公司战略架构上,从而确定打造竞争力的目标。战略架构是未来的路线图,它指明需要培养哪些竞争力以及这些竞争力是由哪些相关技术组成的。创建一个战略架构可迫使组织确定和发展跨事业部的技术联系和生产联系,而这些联系将为组织提供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竞争力从何而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认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我国企业要培育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十分重视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纵观国

27、际上成功的企业,尽管它们的成长途径千差万别,主营领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它们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国外成功的公司无一不是靠创新形成自己的竞争力、靠企业竞争力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的。当然,由于企业的制度、管理体制、经营范围不同,创新的着眼点也不一样。 第三章 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了解了竞争力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本章将主要研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适合船代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企业竞争力通过市场经营活动表现出来,竞争力的持续性依赖于企业的各种要素资源及管理组织,同时

28、,企业竞争力又是与竞争对手比较的结果,因此,通过设定若干指标,可以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 目前,管理学理论尚未明确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公认的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指标并不适用于微观企业。根据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表现及持续性的支撑基础,笔者认为分析和评价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状况如何,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所谓的定量分析就是要寻找或建立一个度量标尺,通过这一度量标尺去测量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状况,进而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水平与发展态势如何?在国际、国内与其它同行业的企业进行

29、比较这个企业所处的位置在哪里?增强或提升这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途径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度量或评价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 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竞争力是竞争力里各因素中的一种或组合种,而构成竞争力的要素是什么呢?对于上述两种主体来讲,竞争力包括或分解为以下因素:(一)单位时间里自我生产或组织产出符合客户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的产品数量,即生产规模;(二) 足客户的需要和订单的产品生产周期及交货时限;(三)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的单位产品的产出需要付出的成本;(四)产品实物本身所附有或体现的质量等级;(五) 主研发、组织研发、嫁接高、新、尖技术的速度与市场转化率;(六) 产品的功能与

30、客户的需要相吻合的程度;(七)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给客户带来的方便或延伸服务;(八) 吸引社会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政府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客户资源、媒体资源、合作伙伴资源、原材料资源等)向企业流动的引力和能力;(九) 在适宜的时机里运用竞争因素、击打竞争对手要害、获取客户青睐或决定合作意识的技巧;(一十) 能影响社会公众、客户、竞争伙伴、合作伙伴关注或信赖、自身员工心态的企业文化;(一十一) 企业所在地能给员工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或保证的能力;(一十二) 联合竞争伙伴的能力;(一十三) 学习、引进、吸收先进观念和技术并实施观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形成适宜管理模式的能力。而对于

31、不同行业,在不同的时期,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是会有变化的,因此结合船代行业在当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建立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更有必要。三 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简单地把它分解为各个指标逐个分析显然是不够的,但不构建指标体系又不能进行细致研究,因而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化的、逻辑清晰合理、结构完整严谨的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一) 辑性、结构化、系统化与全面性原则它包含了逻辑性、结构化和系统化三个方面,分别是:逻辑性:硬指标的定义规定与其计算和数据获取逻辑上一致;软指标的内涵确定与评议的内容及其标准逻辑上一致;指标选取及其表征企业相应的方面逻辑一致。结构化:一组指标与其他组指标呈结构性联系,可以分别表征企业的各个不同领域(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系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