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6 ,大小:39.40KB ,
资源ID:117354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354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新版教育学各章节重点概括.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新版教育学各章节重点概括.docx

1、甘肃省新版教育学各章节重点概括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历史与发展第一节 教育学研究什么一、初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二、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教师的教学品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两个方面:教育专业基本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学习教育学知识对当好教师有何重要意义呢?(一)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 (二)教育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智慧和能力(三)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 (四)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形成专业人格第二节 教育的理解一、什

2、么是教育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二、教育概念的界定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三、教育活动要素分析(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影响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

3、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第三节 教育的发展过程以教育自身发展的特征为依据,将教育历史分为:原始状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四个阶段。一、原始状态的教育(一)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 (二)教育内容简单(三)教育手段和方法简陋 (四)教育权利平等二、古代社会的教育(一)不同国家古代教育的形态1、古代中国的教育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2、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弟进入私立学校学习。贵族阶级子

4、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二)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四、近代社会的教育(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三)教育的世俗化 (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五、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一)教育的民主化 (二)教育的全面化 (三)教育的终身化

5、 (四)教育的多元化 (五)教育的个性化第四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应。礼记中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应二、教育学学科的建立与变革(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本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作了说明。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首先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讲授。(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赫尔

6、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美国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2、杜威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产生1、马卡连柯 提出了“在集体中进行教育”2、凯洛夫 3、杨贤江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一)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1、赞科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创立者” 2、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

7、化”理论的创立者3、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4、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5、布卢姆 主张废除传统的教学方法,推广“发现法”教学(二)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1、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教育学第二章人才质量规格第一节 认识教育目的一、什么是教育目的学校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

8、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最根本要求。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一)教育目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他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教育目的具有选择作用 5、教育目的具有协调作用总之,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从二者的

9、作用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一般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而教育目的则是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规格,即对人才的总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而“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的决规定;教育

10、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反应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即教育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联系。(一)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二)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1、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学校各门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也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目的价值观取向评

11、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的活动(一)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观主张,教育目的应以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心,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观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三)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观主张,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四)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观认为,教育要

12、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突出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和美国的教育家杜威二、预示新的社会状态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二)培养创造性(三)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 (四)培养“完善的人”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二、素质教育是实践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体现(一)素质教育的含义1、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思潮,它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教育 2、素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3、素质教育应是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培养个性的教育 4、素质教育应是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科学教育、生活生命教育的综合体素质教育概

13、念:广义:指发展全体国民和每一个劳动者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活动。狭义:特指素质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培养方式使所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特征1、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2、素质教育特征:(1)主体性(2)全体性(3)全面性(4)基础性(5)发展性(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下几点:1、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素质教育要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三、基础教

14、育新课程培养目标解析(一)基础教育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规定(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第一,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第二,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第三,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第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第四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一、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一)德育(二)智育(三)体育(四)美育(五)劳动技术教育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解析教育发展的规律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是教育阶级性的重要体现(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内容教

15、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各类人才。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一)教育能培养一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二)教育能形成积极的舆论,有利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三)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发展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与革新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6、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知识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文化制约教育的特点 (二)文化制约教育的内容1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 2、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3、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二、教

17、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担负着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教育融合、交流、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二)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三)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三、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二)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四、学生文化(一)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6、学

18、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二)学生文化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度性。学生文化是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相互妥协的产物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五节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人口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人口是教育的前提,人口的变动影响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是人口素质提高的主要手段,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一、人口影响教育的发展(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二)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三)人口结构影响教育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一)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三)教育可以促进人口结构更为合理化 (四)教育有利于

19、人口的流动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人的身心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三)人的身心发展

20、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关键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决定了教育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般认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一、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也叫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家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21、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能过分夸大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一)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条件(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三、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教育本身特点决定的: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2、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3、教育有助于人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教育发现人的价值

22、、教育发觉人的潜能、教育发挥人的力量)4、教育具有发展个性的作用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但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二)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教育的自身状况 3、家庭环境的因素 4、社会发展状况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中,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教育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教育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一)少年期的生理发展的特点:1、体形剧变 2、身体机能迅速健全 3、

23、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 4、性开始成熟(性的成熟是少年期生理发育极为重要的特征)(二)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1、认识特点(1)注意特点(2)感知特点(3)记忆和想象特点(4)思维特点 2、情感和意志特点(1)情感方面(2)意志方面 3、自我意识(1)自我评价力有所提高(2)成人感增强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未来”是青年最重要的概念(一)青年期的生理发展1、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发展速度进入相对平缓阶段 2、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 3、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善(二)青年期的心理特点1、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 2、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 3、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4、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

24、 5、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三、中学生的教育(一)重视人生观教育(二)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四)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五)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教育学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教育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两个主体。研究教师与学生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学生教师的合作者教师对学生本质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决定着其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最终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水平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二)学生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个体(三)学生是具有发展差异性的人创造性寓于个性之中,平庸寓于标准化之中(四)学

25、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以学习为主二、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历史审视 (二)学生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三)学生的法律地位 (四)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三、学生有哪些法律权利和义务(一)学生享有的法律权利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利(二)学生应尽的法律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

26、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义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第二节 教师认识自己一、认识教师的职业性质(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新中国、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有关教师的法律,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人民教师合法权益的根本大法。(二)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职业从业标准、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分析(一)教师职业从业标准(二)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2、学生知识的传递者 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

27、理者4、学生沟通需要的交流者 5、良好形象的示范者(三)教师的职业形象1、教师的道德形象 2、教师的文化形象 3、教师的人格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三、教师有哪些法律权利和义务(一)教师职业的权利1、教育的权利 2、专业发展权 3、参与管理权 4、职业保障权(二)教师的义务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一)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职业道

28、德素养4、教师的专业态度素养 (1)专业理想(2)专业情操(3)专业自我(二)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来实现五、教师应具备的修养(一)教师修养的含义 修养的目的在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强强人(二)教师修养的作用(三)教师修养的内容1、高尚的道德修养 2、深厚的文化底蕴 3、谦虚、恭谨的品格4、良好的行为习惯 5、优雅的风度和仪表第三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一、正确认识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

29、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合作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如何建立民主自由的、和谐亲密的、合理恰当的和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需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建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3、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4、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教学活动的依据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和环节课程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的载体第一节 了解课程一、什么是课程

30、“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一)课程是知识或学科 (二)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三)课程是活动 这种课程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广义的课程: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二、课程的作用(一)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 (二)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三)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四)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五)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一、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一)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二)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 2、有效性 3、可行性 4、相容性 5、明确性(三)课程目标建立的原则1、基础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结构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四)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一)课程计划1、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