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6.89KB ,
资源ID:117275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275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四章认识自我.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四章认识自我.docx

1、第四章认识自我第四章 认识自我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完善 中国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也有名言:“认识你自己”,所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非常重要。对大学生而言,认识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大学生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才能建立恰当的理想抱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并通过有效的自我监控,完善自我,与周围的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大学生能否自我完善对于他们的成功、成材和人生幸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 什么是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及其特点1.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和环境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人格结构中自我调节的子系统。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认知的主体和客

2、体都是自身(英语中的自身“ Self”,既包括主我“I”,也包括客我“Me”),因此,自我意识是主我(“I”) 对客我(“Me”)进行认识,并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客我进行调控。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本质特征。自我意识具有多个维度和层次,一般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其加以分析。从结构形式上,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主要涉及“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自我体验是个体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反映

3、了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等,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和“我能否悦纳自己”等问题。自我调控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主、自立、自制、自强、自卫、自律、自励、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等,主要涉及“我怎样调控自己”和“我怎样成为理想的那种人”。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等的意识。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意识

4、,如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态度、理想、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等的意识。另外,人们还从自我观念上把自我意识划分为现实我、理想我和投射我。现实我是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是个体对自己的现实观感。理想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自我形象,是个体追求的目标。投射我是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由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的自我观感。投射我和现实我的差距过大,个体会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所理解;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过大,个体会丧失追求自我完善的勇气。这三种类型自我之间的距离和冲突是导致某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2.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是人格中具有调节作用的子系统。它具有一些本质的特点,如:个体性、社会性

5、、能动性和同一性。自我意识的个体性是指:自我意识是在个体身上发生、发展的;自我意识是以系统的、完整的形式存在的;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存在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每个个体秉承着遗传天赋,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这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的人格子系统。自我意识的社会性是指:从人类社会来看,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分工等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性、群体性的人类反思系统;从个体发展来看,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内化、整合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而产生的心理模式。自我意识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自我既要努力成为社会中独特的一个,也要力争

6、融入社会,成为其中和谐的一个。自我意识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自我意识是独立的、完整的,能够成为个体自身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控系统,能动地指引和确定个体行为的方向,协调个体和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不仅能够适应世界,而且能够自觉地创造世界,并创造自己。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是指: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但是,个体在工作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会表现出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从而反映出支配它们的自我意识的始终一贯性;自我意识是自我形成与转化的形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真正的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将外在的评价转化为内在的认识,将理想我与现实我相结合所达到的。二、自我意识

7、的发生与发展自我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作为一种个体对自己的反思,比认识外部世界更为复杂。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需要20多年的时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受到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影响,二者基本上是平行对应的。1.自我中心时期(出生3岁)人初生时,处于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例如不能区分自己的手指和母亲的乳头、自己的手臂和玩具等。至7、8个月,婴儿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外部世界的边界,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会知道是在叫自己。至2岁左右,儿童掌握了人称代词“我”,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重要标志。至3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

8、、占有心和独立意愿,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幼儿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并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来认识、投射外部世界,即他们能够分清“我”与“非我”,却分不清我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客观认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叫自我中心时期。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学习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和学校,通过游戏、学习和生产劳动等方式,逐步掌握了社会规范,形成了各种角色观念,并能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一时期,儿童通过练习、模仿和认同作用,学会了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和同伴角色等各种角色。虽然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

9、,能够初步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气质性格等,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等,但是他们主要是根据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并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被认为是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叫客观化时期。3. 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10年里,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个体性的成熟和逻辑思维的快速发展等,促使自我意识有了质的变化。由于面临“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即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出现分化和矛盾,促使他们去解决矛盾、追求自我意识的统一。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个体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人云亦云,思想和行为带有浓厚

10、的个人主观色彩;二、个体能根据自己所认识的人的特点,如气质性格和身体特征等,强调相应事物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三、个体能追求理想目标,出现了理想我;四、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使自我意识能超越具体的情境,进入精神领域,从而表现出对哲学、伦理学和文学等探讨人生问题的学科的兴趣。三、自我意识发展的模式自我意识发展的模式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即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自我分化、自我矛盾、自我统一再到新一轮的自我发展的过程。1. 自我分化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存在。因此,笼统的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是理想我,客我是

11、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是现实我。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个体成为思维和行为的主体,从而为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可观察到个体有较多的自我观察和自我沉思行为,如写日记和与朋友倾心交谈等。2. 自我矛盾随着自我的分化,个体会发现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距,于是产生内心冲突,引发不安甚至痛苦的体验。这一时期,可观察到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具有矛盾性、对自我的态度具有波动性,如时而过高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很行、很成熟,并因此极为自豪或自信,时而又过低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很差、很幼稚,并因此极为自卑;自我体验的情绪变化幅度非常大、频率非常高。但这种现象是

12、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3. 自我统一一般地,个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矛盾冲突后,自我意识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协调一致,达到自我统一。自我统一意味着主我和客我的统一;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统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要达到这种自我统一,需要个体从现实我出发,修正理想我;努力改善现实我,有效地控制自我。因此,它既不是放弃理想我,迁就现实我,也不是扭曲现实我,只顾理想我;它不仅包括认识自我,还包括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总之,自我统一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统一。当然,由于个体的情况各异,也可能出现自我的消极的、不健康的统一,指个体放弃了理想我或现实我而达到的虚假的统一。虚假的自我

13、统一的现象在青年中也有一定的比例,实际上他们还处于自我矛盾中。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处于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心理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加上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转型期,传统价值观让位于多元价值取向、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商业文化冲击力强大等,导致他们的内心更加容易骚动不安,他们渴望向传统挑战,开拓新的生活,但是又自觉现实我的力量薄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呈现出许多特点。一、自我认识具有自觉性和理性 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许多:在生活上,他们摆脱了父母的约束,和同学住在集

14、体宿舍里,基本上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如想吃什么吃什么,不必太顾及营养、想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只要不耽误上课、想怎么穿就怎么穿,不必太中规中矩、想理什么发型就理什么发型,只要同学认可、想到哪玩就去哪玩,只要有时间和金钱等;在知识学习上,他们摆脱了高考指挥棒的限制,不必紧盯着几本枯躁的课本。大学里除了开设专业课程,还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和内容丰富的各类选修课程,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信息获得上,大学里同学之间交流内容较广泛,再加上方便的上网条件,使他们对各种社会事件和文化信息都能及时了解。如此自由、宽松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大学生更迫切地反思自己,力图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会经常追问自己

15、:“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大舞台上,我扮演什么角色?、“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和“我今后该怎么办?”等。因此,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更加主动自觉,并更加理论化和理性化。他们不仅经常对“我是谁”之类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独立地思考,而且还热中于就此类问题与同学交流,例如,与同学争论人生目的的问题,或向同学倾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他们经常暗中观察周围的同学,根据与别人的比较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力图更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大学生常常会对哲学、伦理学和道德修养等课程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原因是这些学科会系统地探讨人生的意义,并锻炼人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大学

16、生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因为它们提供了人生是怎样的范例,并启迪他们对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大学生还经常参照现实生活中自己景仰的老师和成人,参照书本或媒介中宣传的学者、名人和模范等的榜样,通过和他们认同,将他们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特征。二、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具片面性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作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经观察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老师、家长和同学对其评价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并且自我评价能力有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这表明,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日趋成熟。但是,大学生要能客观有效地评价自我并非易事,其自我评价仍具有片面性。主要有两种倾向:

17、一是高估自己,二是低估自己。经观察,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高估自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尊心和优越感强,富于自我想象,以对自己目前和未来状况的美好想象代替现实;在与别人比较时,倾向于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从而自信心过强。部分大学生则低估自己,主要是因为:自我期望偏高,以致难以实现,导致对现实我的不满;无法正确看待社会竞争激烈的事实,导致对自我现状和未来的焦虑;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而自尊心过强,极易受到挫折,导致自信心下降。三、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各异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 E.)人格发展渐成理论,青少年阶段面临的核心任务和危险是是否能发展出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

18、y)。自我同一性的涵义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特点,如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性格特征、交友方式和职业发展等的认识和认可。该时期的成长危险是自我同一性的混乱(Identity diffusion)。意思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发展产生困惑和迷茫,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存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两者不能实现积极的、健康的统一,导致不能确定自我形象和人生目标、情绪体验为焦虑、痛苦,严重的甚至导致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大学生处在青年中期,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中主要是确定“我到底是什么人?”,并达到“这就是我”的自我认同。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马萨(Marcia J.)关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四种方式的分类,我们来论述我国大学生自

19、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 达成型这类大学生能做到较客观地认识和认可自我。因为他们能从现实我出发,修正和追求理想我,并控制、完善现实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实我和理想我的积极的、健康的统一。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已经达成。这类大学生一般具有许多优良的性格特点,如:善于独立思考、富于好奇心、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幽默大度和耐挫折能力强等。例如,某大学生从小父母就比较注意锻炼他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并引导他树立远大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奋斗。结果该生自上小学以来,基本上一直保持着昂扬的学习斗志,并在德、体和劳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全面的锻炼和发展。他考入

20、某名牌大学后,又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较快确立了自己的事业目标,并通过勤奋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比较健全,其之所以能较早达成自我同一性,归功于父母、老师的正确要求、引导和帮助,以及他自身的积极努力。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中仍占少数。大多数的大学生仍处在探索和发展其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2) 早定型这类大学生从小是听父母话的“乖孩子”,在学校在则是听老师话的“好学生”。他们习惯于放弃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完全内化家长和老师的价值观,根据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并完全按照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未来的设计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这类大学生固然可以免除在自我确

21、认和自我探索中的痛苦思考。但是,早定实际上并非好事。因为这种类型的大学生所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可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得出来的,所以当外界条件不顺利时,他们的自我认识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也无法再达到自我认可。例如,某大学生从小就很听父母和老师的话,按照他们对他的设计顺利地考上了某大学某名牌专业。但是,进入大学后,却越来越发现自己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具有在该专业上发展的巨大潜力,而且,自己远非像他们评价的那样具有完美的品质,如聪明、坚强、乐观和独立等,由此对“我究竟是怎样的人?”和“我的前途会怎样?”产生困惑和怀疑,甚至导致严重的倒退,不得不申请退学。由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

22、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过分的爱和害怕孩子在社会上吃亏的心理,在物质上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在精神上要求他们依附自己,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了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再加上现在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并不太注重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是片面强调学生要听老师的话,循规蹈矩,也使得不少学生形成了胆小怕事、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平庸性格。鉴于以上的情况,早定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可能占有一定的比例。(3) 延缓型这类大学生在上中学时只顾埋头读书,对自我思考较少。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生活和学习的天地很宽广,课程学习只是一部分,其他同学会把相当多的精力用在学习其他的有用的知识、了解社会、相互交往和娱乐

23、休闲等方面。因此,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他们才开始反思“我究竟是怎样的人?”和“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在这样的反思中,他们常常为自己只会学习、不懂生活而自觉自己是个枯燥乏味的人,并且还很可能发现自己即使在学习方面也不是出类拔萃的,因此而深感自卑自责。一些人经过痛苦的自我确认,逐渐发现了自己的特点和前进的方向,找到了理想我和现实我结合的最佳点,从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另一些人还处在自我探索的困惑中,暂时无法找到理想我和现实我结合的交点,为此深感不安和痛苦。对这部分人应给予安慰和鼓励,因为只要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反思和追寻,就一定会逐步实现自我同一性。例如,某大学生从小在极单纯的家庭环境下长

24、大,父母对他的要求只是读好书。该大学生逐渐养成了善良天真而沉默的个性。进入大学后,他起初不能适应大学里同学之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只好把自己封闭起来,刻意回避与人交往;相比于许多同学表现出的学习之外的多种兴趣和多才多艺,他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后来,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耐心开导下,他逐渐融入了同学中间,也能积极参加学院、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逐渐克服了自我确认的困惑,发现自己其实比较愿意与人打交道、能善解人意、口才也较好,而且这些性格特征和能力恰好非常适合所学的专业市场营销,他为此感到对未来信心倍增。由于现行的教育还是过分强调智育,忽视全面发展,所以,这种延缓型的大学生在大

25、学生总数中也有一定的比例。(4) 迷惘型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对现实我不满,又认为理想我难以实现,因此陷入了对自我确认的困惑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对一切事物或活动都心灰意懒,如因为害怕别人知道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苦恼会嘲笑自己,或认为别人根本无法理解自己、帮助自己,所以就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很少与别人倾心交流;因为无法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的知识对自己未来的意义,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敷衍了事;因为觉得自己心境不佳,根本无法投入进娱乐活动,或者觉得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对此不感兴趣,较少参加,或参加了也没法得到快乐;等等。例如,某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等都不甚满意,但他又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幻想

26、自己将来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像当个总经理什么的。于是,当一家他想去的公司要他去参加招聘面试时,他却意外地怯场了。他当时的心情很矛盾,既有害怕和慌乱,还有傲气和不屑。事后,他到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经过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他明白了自己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现实我的评价不客观。原来他一直受到母亲在他小时候说过的他有某种身体残疾的话的影响,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很不满。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较快地恢复了自信,成功地在通过了下一次面试。迷惘型的大学生内心仍然有理想,但是因为不能从现实出发,所以难以将理想和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在现实中屡屡有挫败感。因为迷惘型的大学生尚处在向成年期过渡的心理未成熟阶段,所以他们

27、在认识现实我上容易因一时的挫折而否定自己,也容易因过分富于想象力而使理想我变得遥不可及,这些问题一般会随着他们的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好转。在大学阶段里,如果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给予积极关注,适当引导,可以更快地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困惑的怪圈。目前,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矛盾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这种矛盾性从心理上看根源于他们的心理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从社会上看则根源于他们尚未真正走向社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尚未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最主要的是:

28、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以及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除此之外,还有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矛盾、求知欲强而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和对异性的向往与害怕的矛盾等。下面只探讨四个主要矛盾:(1)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发展到高峰,加之他们的情绪体验十分深刻和丰富,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譬如,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体魄不够强健和社会交往技巧较差等。由于大学生是以群体的形式在大学校园里共同生活和学习,他们远离家长的管束,在一定程度上也较少受学校的约束,所以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很大,

29、表现在:情绪上容易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认识上相互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他们的理想我更加远离现实,加重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大学生之间常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加以讨论,但由于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往往过于简单、片面,他们从理想化的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案常常引不起社会关注,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失落感。要注意的是,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惑和苦恼;另一方面,它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在大学阶段,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要借此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寻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结合点。(2) 交往需要

30、与闭锁需要的矛盾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基本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上,会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满足前两种低层次的需要,所以,他们会受交往需要的支配,迫切地希望广交朋友,并能有几个知心朋友,大家彼此倾吐自己的心事,共同交流和探讨人生问题。但是,大学生又有强烈的封闭自己、与人隔绝的需要。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向往一种个人的、独特的、自由的状态,希望在这种状态下独自思考和体验人生。大学生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好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之间的矛盾,就要么会感到自己被朋友占据了、毫无自我,从而萌生失落感,要么会感到没有朋友,从而产生孤独感。恰当地处理好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之间的矛盾,则既能用

31、友情抵御住孤独,又能守住自我内心世界那份独特和宁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与同学交往要真诚,即敞开心扉,切忌说假话骗人;对同学的困难要主动热情地关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学的真情;保留交往的界限,即注意所交的人、场合和时间等因素,掌握好自我暴露的分寸。(3) 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大学生既强烈地要求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约束,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又仍在情感上和行为上对家庭、学校存在较大程度的依附。这是因为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他们已处于向成人角色的过渡时期;而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仍需要家庭的经济供给和与父母的感情深厚等原因,他们的依恋、依赖心理仍难以割舍。特别是

32、对那些被父母过多保护、已经习惯于一切都依赖父母的大学生来说,独立性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会特别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增强独立意识;锻炼独立的才能;与父母和老师等建立、保持亲密的联系,但要逐渐增加关系的平等性质。(4) 自尊感与自卑感的矛盾自尊感是个体能悦纳自己,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着肯定的态度。自卑感则是个体对自己不满,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它们是自我体验中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情感,但是在大学生身上,经常交织在一起。 一般来看,大学生的自尊感特别强。这与他们在中学时代相比于其他同学比较突出有关。而进入大学后,与其他同学重新比较,许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不见了,从而感到焦虑、痛苦,自卑感强烈。另外,大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往往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接近完美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存在某些不足,如容貌不是很突出、身材不是很健美、学习算不上拔尖、家庭背景谈不上显赫和才艺算不上专业等,就容易夸大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尊心,减少自傲情绪;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不足,增加进取心,减少自卑情绪;不要盲目地与别人比较,增强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五、自我塑造愿望强烈,主动性、自律性有所提高对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一旦意识到并认可了某种自我形象,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塑造的愿望,并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