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17KB ,
资源ID:1172645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264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1、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8月份调研卷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A.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B. 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C. 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D. 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2.

2、考古工作者在西周晋国的公室墓地,发现了九组19位西周时期的晋侯及夫人墓葬,该发现和史记晋世家所记的晋侯世系完全相对应。这反映出A. 正史记载的历史并非都是信史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史学著作的可信程度相对更高 D. 不同史料的互证有利于认定史实3.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A. 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 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C. 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 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4.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

3、,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A. 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 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C. 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 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5.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6.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羸政时,铸“半两”意在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4、.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C.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7.读九卿职能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官称职能官称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宫中警卫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卫尉宫门警卫宗正皇室事务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太仆宫廷车马A. 仍具有家国一体的色彩 B. 各级官员既配合又牵制C. 便于皇帝操纵军国大权 D. 彻底打破贵族分封体制8.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A. 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C. 楚王善于纳

5、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 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9.历史学家钱穆说:“在春秋时代,知识分子无不是流动的但他们却忘不了封建制度所从开始的天下,只有一个共主,一个最高中心的历史观念。”这种观念A. 反映了知识分子仍旧留恋西周的分封制 B. 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C. 不利于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 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形成的根源10.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 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A. 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C. 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 D. 政党政治初显雏形11.汉武帝时,刺史能够“周行郡国,省察

6、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东汉时有诏书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源制史领兵作战之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A. 刺史的权力有扩大趋向 B. 东汉时刺史失去监察职权C. 汉朝刺史的职权变化无常 D. 刺史的监察对象为各级官员12.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 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 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 D.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

7、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是A. 任命文官做知州 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实行节度使制度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14.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A. 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 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 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 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15.下图为唐宋时期政权结构示意图。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决军国大政的权力机关,必须宰相才能参加。到宋代时,明确规定御前会议必须有皇帝参加。这种变化反映了A

8、.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的提高C. 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趋势 D. 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色彩16.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 防止武将专权 B. 重视分宰相之权 C. 强调监察地方 D.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1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中说:这一制度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靑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开始正

9、式人仕。地方政府的一切官史,几乎全由此項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贵族政府,我们叫做“读书人政府或“士人政府”。文中“正式人仕”要经过以下谁的推选A. 三公 B. 宰相 C. 郡守 D. 刺史18.据统计,唐宰相总计人数为369人,其中十分之九皆为北人。北宋初期,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人。北宋中叶以后,南人当宰相渐多。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 学术中心逐步由北向南移转 B. 文化中心南移引发政治中心南移C. 政权中心籍贯分布稳定性强 D. 政治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19.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

10、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C.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D.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20.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A. 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 B. 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D. 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21.嘉庆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责

11、尽责此数人”。材料表明此时军机处()A. 加强了专制皇权 B. 成为中枢决策机构C. 提高了办事效率 D. 权力超越预期设想22.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古代走不出由盛到衰的周期律,原因在于经济管理的循环,“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公共财政的崩溃,直接导致帝国的灭亡。由此可知A. 制度性约束使平均地权成为王朝的长期愿景B. 强调既得利益阶层给国家税收带来巨额损失C. 王朝后期皇权衰弱难以主动实施改革和调整D. 土地买卖不受限制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23.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

12、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有3291件事。皇帝一天要处理问题411件事,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皇帝勤于政事 B.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 明初政事繁多 D. 无人协助皇帝处理奏章24.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C.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D.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25.(12分)国家认同体现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和情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皇天既付中国民,越

13、厥疆土于先王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出处尚书诗经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解释意即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意即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意即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这是已知的“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周时期为什么将天子所在的京师地区称为“中国”。从史料的角度说说“何尊”的价值。材料二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

14、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严复辟韩(2)依据材料,概括严复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辟韩文章发表的背景。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

15、平等。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节选(3)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2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研究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已经形成。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后的种植兼渔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高牧区。(此处山指的是崤山;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龙门碣石均在渤海湾地区引者注)。可见

16、当时的农牧业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材料二:历史上,由于政治、军事和民族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南北漂移的现象。均引自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1)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这条农牧分界线呈现出向北抬升的趋势。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分界线北抬的具体原因和影响。(2)从公元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农牧分界线又呈现出向南收缩的趋势,请分析收缩的具体原因和影响。27. (10分)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

17、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有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刘海峰科举学导论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

18、特色。(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28.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初攻取台湾后,康熙帝本人对台湾并不十分重视,收复台湾意图在消弭海氛,保护闽浙沿海,而不在于对海疆的积极拓展他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只是因为“从未向化,肆行骚扰滨海居民”,故“兴师围剿”,并将台湾视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因此,清廷中有人主张“迁其人,弃其地”,也有人提议“弃之,专守澎湖”。但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台湾若弃而不守,势必仍作贼巢台湾广土众民,户口数十万,岁出钱粮似乎足资一镇一线之用

19、。”靖海侯施琅也认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若为红毛所有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台湾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它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两江总督李宗羲认为“台湾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为犄角,东南俯瞰吕宋等,西南遥制越南、暹罗、缅甸、新力口坡,北遏日本之路,东阻泰西之往来,实为中国第一门户,此倭人之所以垂涎也如得干略大员假以便宜,俾之辑和民兼用西人机器,采取煤、铁山木之利自开制造之局,自练防海之师,为沿海各省之声援,绝东西各国之窥伺,此中国防海之要略也。”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

20、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海防的需要使得台湾的战略价值上升,台湾成为中国海防线上的重要一环。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初统治阶层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统治阶层对台湾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并简述其历史影响。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8月份调研卷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48分。123456789101112DDDDBBADBAAC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BCACDB

21、BDBBB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 (12分)(1)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众诸侯拱卫京师,形成京师的中心地位,故称“中国”。“何尊”的出土,有助于研究西周的分封制度(适用性),作为第一手材料,印证了文献典籍的记载(可信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4分)(2)观点:西方国家国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百姓是奴仆;在对外战争中西方国民为国家而战,中国百姓为私利而斗,因而失败。(2分)背景:西方国家大多建立近代政体,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2分)(3)原则:人民民主,民族平等,社会主义。(2分)意义:以根本大法的

22、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保障。(2分)26. (12分)(1)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壮大了中央政权的力量,派蒙恬统军大败匈奴,夺回河南地,移民屯戍;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农业区随之向北扩展;(3分)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推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民族融合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有利于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有力保障。(3分)(2)原因:魏晋时期,中原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至黄河流域,用游牧经济取代农耕经济。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向南收缩;(3分)影晌:有利于

23、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完成封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汉时期,由于人口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3分)27. (10分)(1)目的:防止结党营私;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特色: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又测试历史及时政;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4分)(2)位置:。地位: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文化内涵: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体现儒家礼制思想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所有宫殿面朝正南方,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 (6分)28. (18分)(1)认识:不太重视,未认识到台湾未来的战略价值;只注重台湾的陆地面积与人口赋税,未认识到台湾的商业和战略价值;认为台湾是国家的战略负担;关注大陆

24、内部,缺乏海洋意识(或传统海防观念);仅将台湾视作大陆安全的屏障;认识到台湾对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作用。(4分)背景:统治政策侧重于维护中央集权;防御海盗的需要;外部势力的侵扰;清初统治基础尚未巩固,专注于内陆稳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或重农政策,或小农经济占主导),统治基础主要在大陆;农耕意识浓厚,海洋意识相对缺失;缺乏国家主权观念。(考生可以在谈认识同时分析背景,同等给分。)(5分)(2)变化:西方国家的海上威胁和侵略,使清政府重视台湾的海防价值和战略位置;“天朝上国”观念受冲击,逐渐以国际战略眼光认识台湾的地缘政治意义(东南门户的价值);经济结构的变动,清政府开始关注台湾的经济价值;近代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清政府开始重视台湾的内部治理与近代工业的发展。随着国际意识、海洋意识增强,清朝统治阶层逐渐认识到台湾是国家的战略资产(优势)。(5分)影响:促进台湾的开发;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增强了统治者的海洋意识;有利于拓展统治者国际视野;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主权意识);有利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4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