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7.45KB ,
资源ID:117219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219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附答案doc.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附答案doc.docx

1、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附答案doc海洋生态学第一章1. 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1)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2) 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功能(3) 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4) 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5) 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2.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 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主要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 性三个层次。3. 衡量物种多样性的指标:物种总数;物种密度;特有种比例4. 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

2、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5. 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 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制。第二章1. 海水的物理特性和生态学意义物理特性: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生态学意义:由于海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浮游植物可直接吸收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氮、 磷等无机盐。同时海水具有透光性,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必需的光照条件。此外,海 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含量非常丰富。有了上述这些条件,生活于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 就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而在海洋环境中,大量个体小、结构简单 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这是

3、由于海水浮力对这些生物具有支撑、传送和保护的作用。海水 较高的比热以及流动性使水温、pll值环境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和有利于生物的分布和扩散。2. 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间长短可分为以下3类。%1 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1 阶段性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的生物,成体则营底栖生活(或 游泳生活)。通常指底栖或游泳生物的卵和幼体。在每年一定季节出现,具周期性。%1 暂时性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 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生活。3. 浮游植物主要类别有%1 硅藻类%1 甲藻类%1 金藻类%1 原核白养生物4.

4、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划分底表生活型;固着生物、附着生物、匍匐生物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钻蚀生物5. 污损生物: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6. 海洋的三大环境梯度%1 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1 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1 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第三章1 .限制因子:一种生物要能在某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得到生长和繁殖所需 的各种基本物质,同时还要有适宜的各种理化条件。在所有这些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 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2.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

5、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 甚至死亡。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 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3.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 作用,成为限制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两个辅助原理: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 衡的情况下才适用。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4. 海洋发光的生态学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1 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

6、%1 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5. 海洋水温的垂直变化(纬度)全球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低纬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其下方位于100500m的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而 急剧下降,即不连续层;其上方海水为均匀的高温水层,称为热成层;温跃层的下方水温低, 且直至海底温度变化不明显。中纬度海区:夏季水温增高,接近表面(1540m)形成一个暂时性的季节性温跃层;到了冬季,表层水温度下降,温跃层消失。高纬度海区:从表层到底层的温度范围约为-1.8 C1.8 C;在1000m以内深海处, 通常有一不规则的温度梯度;超过1000m至底层,温度儿

7、乎一致,仅随深度增加而稍微下降。 6有效积温法则:很多研究表明,胚胎发育所需的总热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称为热常数, 即指发育期的平均水温(有效水温)与发育所经天数或时数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因 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此即所谓有效积温法则。7. 海洋生物分布的两极性: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 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两级分布或称为两极同源。8. 热带沉降: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 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9. 盐度:是海水含盐量的度量单位,它的经典定义是在Ikj海水中,当碳酸盐

8、全部转化为氧 化物,漠和碘已为氯当量所取代,所有有机物均己完全氧化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或简单定义为溶解于Ikj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第四章1. 种群:种群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 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 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2. 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 自己的最适密度。3. 生态灭绝:一般认为,一个种群的数量减少到对其他群落的影响微不足道时,则这个种群 就可能处在生态灭绝的状态。4. 局域种

9、群:分布在生境斑块中的种群称为局域种群。5. 环境负载力:环境资源可容纳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负载力。6.1-选择和1-选择(必考):L选择: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K选择:环境所能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L对策种群曲线呈J型,有平衡点S而无灭绝点,且种群在密度极低时也可迅速网到稳 定平衡点S,且在S点上下波动。K对策种群曲线呈S型,其与对角线有两个交叉点,分别为平衡点S和灭绝点X,种群 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趋于S,表示种群收到干扰后易回到平衡点,但在灭绝点附近时 比较脆弱,易收到环境影响。衣45海井尸 选歼和X 逸肝的牛活ilttx (平而舛.equihtnuin species 气 候多变.屯以预测

10、.不碰定“J预测.彼礴;I成体大小小大生K率快慢件成熟时间早迅繁殖周期少幼体故虽少扩散能力高低种群大小可变.常VK值相对枪定.接近弁值竞争陡力低高死亡率高.非密度制约低.密度制约牛分周期短(lft)水层/假柄的比率高低第五章1. 主要群落:人们将那些具有充分大的范围、其组成结构有一定的完整性可独立存在的生物集合体称为主要群落2. 群落交错区的定义和特点:群落交错区: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特点: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环境改变速率快,对生态变化的敏感性高,在 抵抗外界干扰、维持系统稳定以及资源竞争等方面具有脆弱性3. 种间竞争模型:通过洛特卡-沃尔泰勒的种间竞争模型分析,从理论上可以看

11、出,在进化 发展过程中,两个生态上接近的种类产生激烈竞争,竞争的结局可能是一个种完全排挤掉另 一个种,或者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种形成平衡而共存。4. 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当 有竞争者时,必定使该物种只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就 称为实际生态位。5 .影响群落组成结构因素:%1 捕食作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 空间异质性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 岛屿与群落结构6. 梁概念:即群落内某个种群因突发原因而衰退或消失,将有其他相似的种类来填补7. 岛屿效应:海岛物种种数与岛屿面

12、积大小以及海岛与大陆的距离远近有关8. 生态演替: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 过程。其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物种的变化。三个基本观点:它是群落发展的顺序过程,是有序地,能预见的%1 受群落本身所控制%1 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9. 经典演替观: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1 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的下了一阶段物种的建立第六章1. 总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扣除生产者呼吸消耗后其余的产量群落的净产量:净初级生产力扣除群落中异养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后剩余的2.

13、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1 光;营养盐;物理海洋学过程3.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h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 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此深度为补偿深度4. 过剩摄食:当浮游植物密度高的时候,大量的植物细胞被迅速吞食,常常超过动物本身的 需要,有一部分被吞食的植物细胞实际上并未很好被消化就从肠管中排出-5. 新生产力:由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成为新生产力。6. 海水的辐聚与辐散气旋型环流反气旋型环流海水垂直运动海水辐散海水辐聚表层营养盐有深层水补充不能得到补充7. 光抑制:光合作用会因光照过强而收到抑制8. 赤道海域的营养盐并不缺乏,其Fe的缺乏是限制其

14、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9. 沿岸浅海区是海洋的高生产力区,其主要机制是有各种海洋锋而存在,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丰富的营养盐。10. 热带各季节生产力基本不变;温带春季生产力最高,冬季生产力最低。11. 新N来源:上升流或水平辐散;陆源供应;大气沉降或降水;阳固定第七章1. 海洋经典食物链的两种基本类型: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2. 经典海洋牧食食物链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鱼类。其可划分为大洋食 物链、沿岸(大陆架食物链)和上升流区食物链。3. 碎屑食物链中碎屑的来源和意义来源: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它们排出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意义:能流大;加强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对近岸

15、、外海、大洋表层和底层的 能量流起联结作用;营养价值高4. 碎屑食物链与牧食食物链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碎屑食物链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能流渠道。5. 微型生物食物环(网):溶解有机物通过细菌二次生产后形成的异养细菌一原生动物一后 生动物的摄食关系6. 病毒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简答)%1 对微食物网中各类生物的数量平衡和维持相对稳定性起重要作用,也是微食物网的重要 成员%1 海洋病毒的生产力能直接影响细菌的生产力,抑制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的繁殖%1 病毒既能降低微食物网的有机碳向较高营养层次传递的效率,同时乂有提高营养物质在 微食物环内部再循环效率的作用%1 原生动物不仅能摄食异养细菌以及微型和微微型

16、自养生物,同时也能摄食病毒7. 上行控制:指较低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控 制下行控制:指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低营养层次的控制作用8. 大洋食物链(6个营养级)经典海洋牧食食物链J沿岸、大陆架食物链(4个营养级)一上升流区生物链(3个营养级)9. 微微型光合自养生物(选择):蓝细曲;原绿球幽;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主要包 括绿藻纲、真绿藻纲、金藻纲和隐藻纲)10. 生态效率: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上能量的比值称为传递效率,有的统称为生态效率, 但通常将营养级或营养链之间的传递效率称为生态效率。第八章1. 矿化作用:在分解过程中原先被结合在有机物中的无机

17、营养元素也被释放出来2. 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沥滤阶段,分解阶段,耐蚀阶段(填空)3. 海洋分解的作用及意义%1 维持生态系统生产与分解的平衡(最重要的意义)%1 使大气02/C02比率不会有太大波动%1 分解过程中产生不同粒径和不同营养组分的颗粒有机物为食碎屑的各种生物提供相应的食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提高有机物的分解效率%1 提高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底质的理化性状,使沉积物具有吸附和降低外来污染物 危害的作用4. 海洋碳库:包括有机碳和无机碳两大类,其以溶解有机碳库含量最大5. 海洋有机碎屑和有机聚集体(“海雪”)有机碎屑的来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死亡残体和排泄

18、的粪团和丢弃的皮壳%1 海洋生物在生氏过程中分泌的多糖类的黏性代谢产物,通过物理化学 过程形成细小透明的无定形颗粒状物%1 被囊动物幼形体的黏性“住屋”以上这些黏性微细有机颗粒以及微细的粪团通过随机碰撞相互吸引在一起,形成外形如同 雪花的絮状物,称为有机聚集体或海雪。海雪的大小差别很大,多为501000 inn,但也 有更大的厘米级颗粒,是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6. 氮的生物固定(固氮作用):将海水中的&转变为生物学可利用的氮,称为被固定的氮, 这些新氮进入生物学循环的总氮池。7. 海洋中P0C量的垂直分布规律%1 表层及次表层数量最多,其下方很快减少,在深水层中一直保持量少而相对稳定的状

19、态%1 从真光层向下输出通量在不同海区以及同一海区的不同季节有很大的差别%1 通常认为,在浅海区可有5%-50%的初级生产能量能到达海底,而在大洋区只有1%-9%8. 生物沉降:滤食性动物通过摄食活动去除水层中的P0M,使之作为粪球被降解沉降到海水 中(名词解释)9. 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的碳从表层 向深层的转移。10. 很多浮游植物可利用一部分D0P,细胞表面会形成磷酸酯酶(填空)第九章1 .海岸带的分布: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三部分分类: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岸、红树林岸、砂砾质岸和珊瑚礁岸(填空)2. 根据水循环和分层现象引起的盐度剖面分

20、布,河口可分为三种类型(选择)%1 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盐度剖而不明显%1 高度分层的河口 :淡水容易充溢在较重的盐水上面%1 完全混合或垂直均质的河口:盐度和温度的主要变化是水平的3. 海岸带的环境特征和生物的适应性(大题)环境特征:潮汐具有节律性,故许多沿岸生物在生理、生殖及行为上也常显示相应的节 律; 沿岸潮间带底质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松散的砂质、致密的泥质和坚硬的石 质;%1 潮间带温度变化十分剧烈,盐度变化幅度大,波浪对沿岸海洋生物的作用;对环境的适应:对干露的适应:能移动的生物往往随海水的涨落来I可游动,或躲入孔穴 缝隙和藻林中,固着生物等几乎不动的生物则有特殊的适应方式,大

21、型藻 类组织有极高的耐旱能力;%1 对温度、盐度变化的适应:潮间带生物常发展出对高温的适应机制,大 多数潮间带生物为渗透压顺变型生物;%1 对波浪冲刷的适应:为应对波浪的机械性冲击,部分生物固生或固着在 岩石上,有的身体呈流线型,或栖息在岩石缝隙中;%1 生殖适应:繁殖周期常与潮汐或大潮同步4. 河口:是海水与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受潮汐作用强烈影响5. 河口的类型: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高度分层的河口、完全混合或垂直均质的河 口(小题)6. 河口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富度却很大(判断)7. 河口区的浮游动物都是季节性的,不是终生性的8. 岩岸潮间带的垂直分布:上

22、部主要为滨螺,较上部为藤壶,藤壶带下方为牡蛎,再下方为贻贝的数量较多9. 沙滩和泥滩的粒度梯度:砾石一砂一粉砂一黏土10. 红树林生境特征与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大题)环境特征:温度:分布中心海水温度年平均为2427C;%1 底质:一般为细质冲积土,土质由粉粒和黏粒组成;%1 地貌: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自然发育的滩面;大部分在潮间带,主要是在中潮区以上滩而%1 盐度:生长于河口内湾区,盐度变化大;%1 潮汐:受潮汐作用强烈,在潮汐落差大的区域,生长最好适应机制:根系:很少具有深扎和持久的直根,产生各种生态适应,有助于植物的呼 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1 胎生:大多数红树植物表现出一定程度

23、的胎生,授粉后胚胎继续留在母株 上发育,直至出芽成为幼苗后才离开;%1 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叶片的旱生结构;叶片具有高渗透压;树皮富含丹 宁;拒盐或泌盐适应第十章1. 珊瑚礁:热带海洋中一些海岸、岛屿、暗礁周围和海滩大量生长造礁石珊瑚为主的骨骼堆积形成的礁体,统称为珊瑚礁。(有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填空)2. 海藻场:指冷温带的朝下带硬质底上生R着大型褐藻类植物,与潮间带沿岸群落相连接, 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3. 海草床:指从温带到热带沿岸潮间带下部至朝下带的浅水区软质地上,生长着的由许多 耐盐、耐淹特性的有根显花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4. 上升流:海底富含营养盐的高密度海水向海表面涌升

24、的现象。5. 造礁珊瑚的生长环境条件:%1 温度:珊瑚礁分布区的温度范围为1836C,适宜温度为2628C%1 光照:充足的光线能使共生藻类顺利进行光合作用以及促使碳酸钙沉淀%1 造礁珊瑚是真正的海洋种类,难以忍受海水盐度偏离正常值(3235)太多%1 水质:要求水质清洁和水流畅通的环境%1 基底:要求附着在岩石的基底上6. 热带珊瑚礁和深海珊瑚礁的区别:热带珊瑚礁:水温常年高于20C的地区热带珊瑚礁的珊瑚只能在水温高于20C的地 区生存。这些石珊瑚与虫黄藻共生,因此它们需要充分的阳光,它们因此生活在水深 50米以上的水中。因此热带珊瑚礁一般位于北纬30。至南纬30。之间。深海珊瑚礁:许多石珊

25、瑚也可以在水温2(rc以下成长和成礁。不像热带的珊瑚,它们 不使用阳光作为首要能源,而是使用周围水里的营养。与热带的珊瑚礁相比这些珊瑚礁 的生长非常缓慢。7. 珊瑚-藻类共生关系及其意义%1 对动物能量需求的意义:共生藻类的有机物质可以直接转移到动物组织中,珊瑚虫可 以依赖藻类光合作用得到能量;%1 补充植物营养物质的意义:珊瑚虫的代谢物质多是共生藻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直 接被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在群落的植物和动物之间不断进行再循环;%1 对碳酸钙沉积的意义:动物体内共生藻类能够极大地增加珊瑚虫建立骨骼的能力。8. 上升流区的理化环境特征%1 低温;低溶氧;高营养盐含量;盐度和密度比周围的表层

26、水高第十一章1. 深海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P258%1 对黑暗的适应:发光器;特别发达的眼睛;体色的适应%1 对食物稀少的适应:大口、尖牙和高度伸展的颌骨;延伸特化的背脊;一次吃很多;%1 对种群稀少的适应:“补雄”能力%1 对高压的适应:缺少钙质骨骼;没有鳏2. 补雄:即雄性个体寄生在雌性个体上,这种现象对种群的延续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3. 深海沉积物的类型(填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黏土颗粒,主要位于贫营养水体;另一种是生源软泥,位于高生产 力的表层水体下方,主要有硅质软泥和钙质软泥4. 海洋底栖动物的生产量和生产力(选择)P265在任一区域,深海底栖动物的生物量随深度而下降明显,当深海梯度

27、与距海岸的距离相 吻合时,这一点尤为明显。总的来说,深海底面积占整个海底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但其总生物量的百分之十七左右,可见其单位面积生物量是很少的。深海底栖动物的生产力是很低的,其原因是食物稀缺导致能支持的生物量很少以及深海 特殊的环境压力导致生物生长缓慢。5. 热液口化学合成细菌(判断)P268在热液口环境中有非常丰富的能氧化硫的微生物,大部分居住在管栖蠕虫、蛤、贻贝等 动物的体内,形成内共生关系。此外还有大量自由活动的微生物,以颗粒形态聚集在生物 和非生物物体的表面上,给摄食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热液动物(如贻贝和蛤)提供了一个潜 在的食物来源。第十二章1 .持续产量:在生态环境基本稳

28、定的条件下,每年从该种群资源中捕捞一定的数量而不影 响资源持续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上,这种渔获量就称为持续产量或平衡渔获量2. 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虽大产 量(名词解释)3. 捕捞力量或称捕捞努力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投入渔业的捕捞生产工具设备的数量 或强度(填空)4. 过度捕捞:在是指人类的捕鱼活动导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种鱼类种群不足以繁殖并补充种 群数量。现代渔业捕获的海洋生物已经超过生态系统能够平衡弥补的数量,结果使整个 海洋系统生态退化。5. 过度捕捞对渔获组成物的影响(选择)中上层鱼类为主;底层渔获量下降;顶级渔获量减少;平均营养级下降;

29、大个体渔获物 减少;渔获物种类组成变化大6. 兼捕:是渔业捕捞的伴生物,系指在对渔业对象的捕捞过程中捕获、抛弃或伤害其他海 洋生物资源的行为或现象。7兼捕的影响(选择)P290%1 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1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1 改变海洋生物行为和生境:8.过度捕捞对生态产生的影响(大题):%1 食物链结构稳定性机制受到破坏%1 改变了群落中的种I可关系%1 削弱了群落中原有优势种或关键种的地位或作用%1 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理环境%1 持续的过度捕捞造成海洋生物种群不断变小,引起种质退化,最终导致种群衰退和灭 亡,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下降第十三章1 .赤潮的定义: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

30、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 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2. 赤潮现象有哪些危害?%1 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洗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鲤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 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1 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 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1 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1 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3. 筒述赤潮发生的原因%1 富营养化。海区补充大量营养物质是引发赤潮的物质基础,因为赤潮生物在其增殖过 程中需要营养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氮、磷营养盐类。%1 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除了氮、磷等无机营养盐类外,有些可溶性有机物(DOM) 也有利于赤潮生物的增殖,他们除了作为营养物质被赤潮生物所利用外,更重要的是充 当促进赤潮生物增殖的促生长物质。%1 微量金属元素。赤潮生物所需的金属元素中比较重要的有铁、镒、镁、铜、钥、钻等。 其中铁和猛最为重要,它们对赤潮生物增殖有强烈的刺激作用。%1 温度和盐类。赤潮的发生往往与该海区的温度盐度变化密切相关。温度在短时间内增 加较快,水体表层温度的成层现象以及盐度较急剧下降被认为是发生赤潮的重要条件。制作人纪锦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