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1.63KB ,
资源ID:117081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081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科技类文本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科技类文本阅读.docx

1、科技类文本阅读依文据本 筛选整合 清楚表达“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彭爱明 第一课 解读考纲 理解试题 一、考纲研究解读: 1、考纲规定(2016年全国卷版)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3)探究 F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考纲简单解读:(1)考纲虽然将“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作题,其性质跟“文学类阅读”等同。考试时完全可以选择此题作答。(2)考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很高,站在理想的高度要求高中学生,看似高大上,但从试题实际情况看,能力考查重点在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较少真正的“评价”和“探究”,这是由文章的性质所决定的。其“评价”和“探究”也是依据文章的深入解读,较少体现学生个性和独立的见解。(3)跟“文学类文本”相比,“实用文本类阅读”相对简单。因为这类文章较少使用繁杂的文学手法

3、,也没有文学作品中仁者见仁的情感纠结和起伏多折的情节结构。(4)阅读是一个信息录入、存储与整合、提取的过程。在天天信息海量的今天,如何有效摄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运用,实则是一重要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意义比“文学类阅读”有实用意义。 二、高考试题体验理解 2015年全国卷试题说明:本大题选文是朱东润先生的自传,发表于文献杂志1981年第7期。为了命题的需要,在尽可能确保文章风格和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了删改,同时增加了两条“相关链接”,一是节选了朱东润先生发表在星期评论1941年第15期上的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一文中关于传叙文学概念的说法;二是节选了傅璇琮先生发表在文

4、学遗产1997年第5期上的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一文中对于朱东润先生的学术作风的评价。朱东润(1896-1988)原名世溱,江苏泰兴人,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传记文学作家。他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1916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和古代作家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论集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和创作史上,朱先生是重要的倡导者、拓荒者之一,具有令人非常敬佩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根据测试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朱东润自传,并将原文删节为主要记叙

5、他的传记文学观的形成过程及与其生平的关系,以突出他兼顾传记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风采。青年学生喜欢阅读传记作品,往往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增益和为人处世的教益,甚至在精神气质上也会受到传主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类似传记文学作品这样的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功能、修辞和倾向性,使学生面对这类文本提供的各种信息时能够理解到位并作出有效选择,是大数据时代相当重要的一项任务。选朱东润自传及相关链接作为阅读内容,在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无疑也有利于引导他们在更为宽广的社会情境和更为细致的文本语境中捕捉信息、理解信息、辨别信息和采信信息,使得他们更好地感受实用类文本传递的正能量,更为准确地理解个人、文章与社

6、会的关系,从而成为慎思、明辨、笃行的当代青年。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2015年全国卷)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

7、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

8、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

9、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

10、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相关链接: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

11、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B“我的

12、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答案】 D、B。【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从2009年开始,全国课标卷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PIS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分别给3分、2分、

13、1分和0分。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命题思路从前年开始作了调整,即A、B、C、D、E五个选项都是对所给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在相当程度上除去了学生直接确定某一选项为恰当选项的弊病。但在匹配文学类文本方面,还有待于继续调整。因此,本年度本题五个选项的设置,既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系,强调实用类文本的泛读必须和细读相结合,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虽然大体上是客观的,但有其主观性,不能毫无分辨地接受。A项,原文第三段写道,“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

14、,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A项的分析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忽视了细节“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导致不仅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而且把最重要的原因“兴趣”给遗漏了,所以A项只能给1分。B项,考查的目的是通过细读文章的局部表述来理解文章所提供的事实描述背后作者的立场、思想和心态。“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如此分析,较为准确地说明了朱东润过去的经历一旦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即使是由本人表述出来,也

15、已经不是他过去经历的本来面貌。“掺沙子”这样一个“近年的说法”的采用直接表明,本文的写作不可能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写作者的心态无关。不过,B项的分析虽然深刻,但也只是说出了本文的一个侧面,对于本文的客观性评价不足,因此选B项应该得分,但只能得2分。C项,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原文一方面说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外国传记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范本,另一方面又说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意思较为复杂,说明作者采取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性立场,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一部作品。我们从逻辑上无法推导出“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的结论。因此,C项的分析

16、和推断是错误的,选C项不能得分。D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更是对相关链接中的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是对题目所给材料的一次整体和局部、字面和字里行间相关联的分析、理解和评价。本文最后一段在指出过去的传记作品都各有其得失的基础上表示在抗战期间,国家内忧外患,家庭非常困难,自己也生活艰苦,于是选择给拯救了明王朝危机的张居正写传,意味着朱东润是出于现实关怀选择传主。而相关链接说“朱先生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则说明朱东润出于现实关怀选择传主是一贯的,而说“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字面上

17、的意思是对朱东润的“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则是一种态度上的保留。D项准确、深刻、细致地覆盖了本文和相关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D项者得3分。E项,是对本文所用的基本概念“传记文学”和相关链接核心概念“传叙文学”之间关系的一种推断。首先,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所给材料中并无交代,而二者之间又颇有分歧,从逻辑上来说,不能凭空建立二者的关系。其次,相关链接说的是“传叙文学”概念的使用可以避免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的分类的麻烦,与E项说法明显不符。因此,E项是错误选项,选E项不能得分。(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参考】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

18、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分析】本题要求通过阅读本文和相关链接,自己梳理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大致情形。朱东润在本文中提及晏子春秋孔子三朝记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和中国古代文人写的传、行状、神道碑、“别传”等作品,一一指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说明他广泛阅读了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作了精细的比较,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认知什么是传记文学。当他在文中说史传和古代文人偏于歌颂传主的作品不是传记文学,说勃路塔克的作品不重个性、约翰逊博士传过于琐

19、碎而维多利亚女王传过于简约时,则意味着他开始在理论上思考什么是传记文学。这导致他阅读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而辨析自传和传人的关系,提出传叙文学的概念,也与此密切相关。因此,朱东润还通过理论思考加深自己对于传记文学的认知。但朱东润认为感性的经验和理论的思考都必须付诸实践,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算得上真正认识了什么是传记文学,因此他通过传记文学的写作亲身验证自己的传记文学观。由于本文和相关链接给予信息的限制,本题不要求给出非常严密的答案,只需说明大致情形即可。本题也不是考查具体行文,答案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参考】

20、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朱东润自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传记文学的,因此不难发现本文内容“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但难在将学术性的内容理解为传主的“学术经历”,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传记之外的学术讨论。朱东润又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生平融合在一起叙述,不仅加强了关于传记文学的讨论与自传的有机关系,而且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态

21、度渗透到字里行间,很好地呈现了他自己的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也就是说,学术对于朱东润来说,是他的生平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他关切现实的一种方式。这进一步说明,学者的自传是特殊的,往往也就是一种学术自传。或许是深知学者自传的特殊性,也深知学术话题的读者有限,朱东润有意采用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叙述风格。从本文来看,可以发现作者用语平易,穿插使用口语,有问有答,如“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我写谁呢”等,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因此,传记的形态和学术的表述形态都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以上这些内容,考生具体写法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22、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参考】第一问: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同意。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不同意。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命题立意】本

23、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的能力,第二问则较为开放,考查其对问题的判断和探究能力,给考生较大的空间。在文中,朱东润说勃路塔克(今通译普鲁塔克)的作品重比较轻刻画,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分析,说明他认为传记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地刻画传主的个性;他又说约翰逊博士传因为细致而显得琐碎,维多利亚女王传因为着墨不多而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则说明他认为不能一味追求细致,要注意分寸。因此,朱东润认为“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

24、样细致则难免琐碎”。朱东润在文中说史汉有互见法,不能在单篇作品中看见一个完整的传主形象,而传记文学必须在单篇作品中把全部交代对传主的评价,又说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等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没有什么用处,而别传则没有阿谀奉承之辞,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这些说明他认为传记文学应该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传主。因此,朱东润认为“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考生如果同意朱东润先生的观点,就应当顺着朱先生的思路给出理由。给出理由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是简单说明朱的观点如何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二是

25、简单说明按照朱的观点写作出来的传记有什么好处。前者是由因及果,后者是由果及因。考生更容易做到的探究是由果及因,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从效果上反向论证朱的观点。“细致”“入情入理”“个性”等要求都与阅读效果有关,故而可从“深刻印象”“可读性”方面答题;“信笔直书”“歌颂”与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如何有关,故而可从“完整的人物形象”方面答题。考生如果不同意朱东润先生的观点,就应当指出朱先生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并给出简单的理由。这同样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是说明朱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其理论前提值得讨论;二是说明朱的观点实用到传记写作的具体实践时,会有一些不足。前者是正面的理论探讨,后者是反面的零敲碎打。考生更

26、容易做到的探究可能是反面的零敲碎打,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从反面论证朱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的一些层面。“细致”“入情入理”“个性”与史料或材料的丰富程度有关,故而可从史料不足则可能导致不够客观甚至矫揉造作这些方面答题;“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与刻画个性的效度有关,故而可从追求全面则可能无法有效凸显个性这些方面答题。本题在题干的设计上与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强调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说往年本题的测试采取的是一种以试卷为主的测试方法,本年本题则试图作出微调,向以考生为主的测试方法偏移。因此,本题“参考答案”第二问提出的各个要点,都只是作为参考,鼓励有不同答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

27、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这就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2014年全国卷试题说明:本大题文本取材于邹丽焱的玻尔传,为适应命题的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了删改,同时增加了两条“相关链接”。其中第一条选自第六版辞海,介绍了作为科学家的玻尔在科学上的重要贡献;第二条选自玻尔书信,从信中可以看到玻尔的可贵选择,他谢绝了老师卢瑟福的邀请,放弃了英国优越的研究条件,而致力于发展祖国丹麦的理论物理研究。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他是20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初,被称为物理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成就

28、不断,人才辈出,而量子力学本身的高难和深奥,致使普通大众对玻尔知道的很少。但是,有一些物理学家甚至认为,玻尔对世界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说,比爱因斯坦更大。玻尔还是一位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他去世时,苏联科学家们署名的悼词中这样评价他:“伟大的丹麦科学家、思想家、现代原子论和玻尔原子核理论的创立者玻尔逝世的消息,使全世界的物理学家深感震惊。玻尔的原子物理基本规律的思想对这门科学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产生了如此巨大而罕见的影响,人们失去了一位天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争取和平和争取各国人民之间相互谅解的战士、全人类的朋友。”成就玻尔的除了他的科学贡献,还有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为了突出传主作为科学家和人道

29、主义者的特点,命题时根据需要,截选了玻尔生平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角度,以便阅读者对玻尔有较全面的认识。文章以物理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争论最为激烈和最富有哲学意义的论辩“爱因斯坦-玻尔论战”作为切入点,因为是语文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所以适当回避了物理学方面的专业阐释,而着重选择了体现玻尔人格魅力的相关内容,比如他与爱因斯坦论辩后仍保持长久的友谊,他领导哥本哈根学派树立起为人称道的“哥本哈根精神”,他对犹太科学家和其他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救援,他在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的努力与贡献等。玻尔作为科学巨匠,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玻尔的事迹告诉我们:在求真的过程中胸怀坦荡,营造自由、平等的研讨氛围,鼓励创

30、新、协同合作,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在科学的研究中不忘为人类的未来负责,是很多伟大科学家的选择。这一点对于强调科技与人文并重的今日中国,有重要启示意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2014年全国卷)科学巨人玻尔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

31、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

32、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