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57.10KB ,
资源ID:117025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7025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用书文史要览一中外文学基础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用书文史要览一中外文学基础知识.docx

1、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用书文史要览一中外文学基础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体】中外文学基础知识古代文体演变脉络 2009年简答 中国古代文体的创作与演变,从先秦到晚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 最早的文体,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歌谣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的东西,自远古到秦统一,其数量无法估计。早期文学的另一重要类型是神话。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中。作为中国最早书面记载的甲骨卜辞,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而从春秋中叶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呈现繁荣的诸子散

2、文,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作。除了散文,诗歌在战国后期也得到了重大发展。诗经所收作品,大致到春秋中叶为止。相隔300多年的战国末期,在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主体的楚辞,把先秦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秦王朝历时很短,文学上出色的只有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两者皆属散文。另外,秦代尚有“杂赋”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已失传。 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汉赋是从楚辞演变而来的。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奏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的辞赋,总数有1000余篇。东汉张衡更用“作者鼎沸”来形容他那

3、时辞赋创作的情况。 文体的区分到了南朝愈趋精细。文心雕龙论及33类,文选列有37类。从对各类文体的细致分别中,发展为从总的性质上把它们归纳成两大类:“文”与“笔”。这种区分,使文学与非文学的分野逐渐明确。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诗歌的地位最为重要。阮籍和陶渊明两人的诗歌创作,给诗坛带来了新内容、新气派。晋宋之际,七言诗开始广泛流行,这是诗歌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化,对整个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南宋晋末宋初开始,诗坛上相继出现了以谢灵运、谢胱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以沈约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和以宫廷文人为创作主体的“宫体诗”。北朝诗歌多模仿南朝之作,只有庾信融合南北诗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北

4、朝的乐府民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北地民族刚健质朴硬朗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除诗歌外,南北朝的民歌、散文、辞赋均有突出成就。同时,“志怪”和“志人”两种小说也初具规模。 经济、国力、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使之结下累累硕果,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宋诗的发展是打散诗歌的节奏、语脉,比前人更多地引人日常口语及散文句法,使诗歌的意向变得自然亲切,意脉变得流动顺畅,意境变得平常冲淡。 除了诗歌,唐代文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传奇小说和变文。词是产生于唐代的又一种新文体。中唐以后,一些著名的文人也参与了词的写作,到

5、了晚唐,则出现温庭筠这样大量写作词的文人。五代十国时期,文人词已经很兴盛。而散文方面,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 在宋代,词的意境、形式、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二晏、周邦彦、姜夔到吴文英等人的词作代表了宋代的词家正脉。而苏轼、辛弃疾则有意利用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在各个方面作自由畅达的表现,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业已出现的散文句式语词用在词里,使词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散文,特别是所谓“古文”,在北宋曾有很显著的发展。所谓“唐宋八大家”中占了六位的宋人,全都生活于北宋中期,可见一时之盛。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与商业的发达更直接地激活了市民文学的兴盛。据宋

6、人笔记记载,在以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的城市中,普遍建有被称为“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演出各种各样的技艺,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说话。吴自牧梦梁录和耐得翁都城纪胜均载有当时的“说话四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说话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宋代也是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武林旧事记录有宋官本杂剧戏目280种。另外,南宋时期在温州一带流行的南戏,也是中国戏剧的重要源头。 在元代传统的文体诗、词、文,仍与知识阶层的生活与心理有密切关系,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通俗文学的冲击和影响,呈现某些新的特点。不过,在元代文学中,异军突起的是杂剧,它标志了中国戏剧的成熟。前

7、人又把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与唐诗、宋词并举,各作为一代文学中最具有特色的代表。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作家,在宋金以来的杂剧、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出元杂剧这一成熟的戏剧形式。 白话小说在元代继续发展,并获得了新的成就。话本小说的广泛刊刻流行引起了一些也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的创作兴趣。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也具有较高的成就。 元代另一种饶有新鲜意味的文学类型是散曲。它和杂剧中的唱词使用同样的格律形式,具有相近的语言风格,是“元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它既承继了传统诗词的某些因素,又鲜明地体现出元代文学的新精神。 到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金瓶梅

8、,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成就。晚明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清代,词出现复兴的势头。从清前期到中期,以词名世的文人很多。 清初散文存在晚明小品的遗风,但骈文受到了重视。乾隆、嘉庆时期,骈文尤盛,形成与桐城古文相抗的局面。 戏曲和小说在晚明曾极为繁盛,这种势头一直延续到清前期。到了清代中期,沿着金瓶梅词话的写实传统,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两部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鸦片战争前后,诗坛上占据正统地位的是嘉庆以来逐步兴起的宋诗派。自同治后,宋诗派演变为“同光体”,后又出现了以黄遵宪为代表的具有变革意义的“新派诗”。“新派诗”引进新名词

9、,反映新的文化知识,描绘中国以外的风土人情,大大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面貌。它虽然还是旧体诗的形式,但在推进诗歌变革上,还是起了较大的作用,并成为旧体诗到新体诗之间的一种过渡。诗歌 简答重点 文学的一大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诗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古代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门类

10、之一,它源起于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原始歌谣。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意思是,在上古时代,人们拿着牛尾,一边跳跃,一边唱着乐歌。吴越春秋里记载着一首相传是神农时代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意思是:砍断竹子,做成弹弓,弹出土块,去打禽兽。歌谣叙述了制造工具并用它打猎的简单过程,歌颂了弹弓的威力。礼记郊特牲里记载了一篇传说是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据说这是神农时代用于年终祭祀的祭辞,它以命令的口吻,叫土、水、草木都回到各自的领地上去,连昆虫也不许作孽。诗歌就是从这些远古歌谣的歌辞中慢慢产生的。歌谣在民众日常生活

11、中不断产生,其数量之大无法估计,只是年代太久远了,流传下来的远古歌谣很少。 当然,从远古时代的歌辞到较为成熟的文学形式诗歌,其问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诗歌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逐渐完备起来,如思想感情的丰富饱满、表达的含蓄委婉、用字造句的精炼、语言的节奏感和句尾押韵等等。历史的车轮慢慢转到了诗经时代,成熟形态的中国古代诗歌宣告产生。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它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段500多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形式以四言为主,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紧接着诗经,在南方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它是在

12、楚地的民间歌谣基础上逐步演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楚国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从体裁、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与诗经比,楚辞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中,“风”、“骚”并称。诗经中的“国风”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就创作手法而言,它们二者分别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汉王朝的建立,使楚地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楚辞逐渐向赋这种文体演变。同时,继承并发扬诗经优良传统的乐府民歌,开始出现在诗坛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虽然两汉时期文人诗坛比较沉寂,成就不高,但乐府民歌中产生了像陌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

13、叙事诗中的瑰宝,为中国这个为“诗歌王国”增添了异彩。在民间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诗歌的句式日渐发生了变化。东汉末年,文人开始向乐府民歌学习,创作了不少五言诗,其中佚名诗人所作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诗歌的最高成就,对五言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齐梁时期,钟嵘把五言诗确认为“居文词之首,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建安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之一。这时涌现了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掀起了中国古代诗歌第一次文人创作的高潮。西晋建立后,诗歌开始走向重技巧、轻内容的路途。西晋末年到东晋的l00多年间,阐解老庄哲理的玄言诗盛行于诗坛。“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和东晋后期伟大诗人陶渊明两人的诗

14、歌创作,给诗坛带来了新内容、新气派。晋宋之际,七言诗开始广泛流行,这是诗歌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化,对整个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晋末宋初开始,流行了l00多年的空泛、神秘的玄言诗逐渐被山水诗所代替。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人,以后谢眺等人也着力写山水诗,形成了一个诗派。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的“声病说”盛行,作诗不仅雕章琢句,而且讲究“四声”、“八病”,追求技巧的诗风和讲究声律的倾向结合,形成了“永明体”诗歌。汉魏以来形式比较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格律严格的诗称为“近体诗”。“永明体”这种新体诗是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梁简文帝提倡新体艳诗,宫廷文人则相互附和、推波助澜,于是

15、又产生了艳丽绮靡的“宫体诗”,并在诗坛蔓延了100多年。北朝诗歌多模仿南朝之作,只有庾信融合南北诗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北朝的乐府民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北地民族刚健质朴硬朗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歌经过一千六七百年的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秀诗歌,而且从创作手法、体裁、风格到艺术表现方法,都有了丰富的积累。这一积累孕育着新的突破,这一突破终于在唐王朝到来。 唐代的诗歌创作空前繁荣。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人才济济,阵容强大;诗坛上诗歌纷呈,繁花竞放,万紫千红。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多达900卷,有诗人2300多位,诗歌48900多首,

16、而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诗有着极高的成就,它题材广阔、思想深邃、技巧高超、风格流派多样;它体裁丰富多样,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及歌行体、新乐府等都盛极一时,并全面定型。唐代产生的杰出诗人、大诗人数以百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诗人。盛唐诗歌显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面貌,而白居易的诗歌则典型地代表了中唐诗歌的特色。晚唐时期,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反映在诗歌里,往往表现为无力的叹息中夹杂着愤慨和感伤。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李商隐、杜牧和温庭筠等人。此时间诗风渐趋纤巧,诗人更多地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17、。 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作品,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宋代是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一个时代,异族的威胁伴随着整个赵宋王朝的统治,而宋王朝的统治者在异族的野蛮劫掠面前又显得极端腐败无能,这使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宋代涌现了许多爱国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成为宋诗的一个突出特色。在艺术表现上,宋诗出现了散文化倾向,更多地吸纳民间语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自由,灵巧而泼辣。 元代的诗歌与唐宋比,显得黯然失色。元朝初年,南北方的诗依旧保持统一前的特色:北方的诗歌豪放自然,南方的诗歌清丽婉约。但南北

18、诗人都开始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元中叶以后,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较著名的诗人有虞集、杨载等人。他们的诗歌呈现出明显的整一性,即讲求法度与形式的工整。元末,社会矛盾渐趋尖锐,揭露社会黑暗的诗歌逐渐增多起来。这时有名的诗人有杨维桢、王冕、顾瑛等人。他们对诗歌的美学特征、对性情的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调,所作的诗歌带有城市文化色彩。明代的诗歌创作形成盛极一时的复古主义倾向。明初的诗坛为台阁体所控制,所作大都是阿谀奉承的诗歌。只有刘基、高启等人写下了一些现实性较强的诗篇。成化年间后,相继出现了茶陵诗派、前后七子、公安派、竞陵派等,提出了各种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但所创作的诗歌没有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

19、技巧上大都模仿古人,所以成就不高。到明末,民族矛盾愈加尖锐,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抗清英雄写下了大量悲劲苍凉的爱国主义诗篇,为明代的诗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和明诗的清浅,在技巧上学习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流派迭出,风格多样,其成就超过元明两代。清初诗歌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人民疾苦的热切关注,诗人有顾炎武、屈大均、吴伟业等。他们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充实,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清朝中叶,出现了一些诗派,提出了一些诗歌主张,其中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以及袁枚的性灵说。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清代,虽还有起伏波澜,并时有佳作

20、,但总体上已趋于衰落。诗歌本来都是合乐的,具有音乐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汉语四声的相间运用和押韵上,形成抑扬疾徐的节奏和韵律。同时,诗歌又具有修辞和句式上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在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有不同的表现。古体诗,指的是汉魏以来盛行的一种诗歌,它最初流行于民间,汉朝乐府机构把它们搜集起来,加以润色,成为最早的五言诗。这种诗体,形式上比较自由,句数、字数及平仄声调都没有严格的限制。这种诗体,五言的,简称为五古;七言的,简称为七古。近体诗,齐梁时代称为今体诗或新体诗。由于当时沈约等人对汉语四声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考虑诗句里四声的搭配,以形成抑扬顿挫的动听节奏,并把整齐的对偶

21、句式和对称的形式运用到诗中,这就逐渐形成了近体诗的体裁。这种体裁到唐代最后定型。其特点是诗歌的句数、字数和平仄声调、押韵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只能八句。每句五字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每首只能四句,每句五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绝句的平仄声调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来排列,每首诗只能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律诗八句,按照诗句前后顺序,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颈联都要求对仗。散文 简答重点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

22、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古代散文发展脉络 散文形成的历史,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从片言只语到成段成章,再到中心明确、结构严谨的篇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殷代的甲骨文,是王室占卜的记录。其中的卜辞包括序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部分。也

23、有些非卜辞的关于狩猎与战争的记事,大多是些零散的句子。这是记事散文的源头。商周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铜器铭文,也称金文,也十分简单。到商晚期,才出现较长的铭文,但也没超过50字的,内容多是因赏赐而作纪念先人的祭器以示荣宠的记录。到西周,铜器铭文达到全盛,篇幅加长,内容也更加丰富。许多铭文不仅有韵,而且多用整齐的四字句,但叙事部分则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到周易的卦辞,多数已有中心、有层次,用韵的约占三分之一,部分近似民歌。有些描写细致,运用比喻、起兴、衬托等表情达意,颇为生动形象。真正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是尚书。这是上古史官所作的一部官方历史文献,其中盘庚三篇和周书中的无逸,可算是最

24、早的较为完整的论说文,而周书中的顾命可算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记叙文。尚书之后,古代散文分别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从春秋中叶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呈现繁荣的诸子散文,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作。因为它是在论辩争鸣的风气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逻辑愈严密,使用的修辞手段也愈丰富,甚至引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通过语言的美化和感情的抒发直接打动读者。而先秦的历史散文,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这些历史著作,随着时间的后延,其语言表达越来越成熟。特别是作为叙事性作品,它们所包含的情节安排、人物描绘

25、、气氛渲染,乃至某种程度上的虚构等多种因素,都具有显著的文学性。秦朝文仅为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及一些秦刻石。吕氏春秋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李斯的文章揆(ku)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气势,而在文辞的修饰整齐、音节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又是汉代政论文和辞赋的先声。秦刻石形式上摹仿雅颂,是四言韵文,多以三句为韵,文学价值不高,但对后代的碑志文有一定影响。汉初文士有战国游士的余风,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促成了政论文的发展。这时最为著名的政论文作者是贾谊和晁错。他们的文章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的

26、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自汉武帝至西汉末,散文的主要成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开创了纪传体文学的先河。西汉末,桓宽的盐铁论和刘向的奏疏,继承了汉初政论文的传统,内容充实,说理明畅,表现了作者匡救时弊的热情。班固的汉书是东汉史传文学的代表。其中有一些人物传记,详赡严密,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东汉政论文有王符的潜夫论、崔是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王充的论衡等。其中论衡是一部“疾虚妄”的书,对当时的神学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也批判了当时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并正面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政治极为动荡的时期,此时期文章的变化发展也颇为纷繁复杂。汉末的文章逐渐走

27、向骈俪。魏初虽在曹操的影响下,出现了语意明了的质朴之文,但华丽之文最终还是占了上风。然而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各种散文文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风格也不尽相同。魏晋之际,玄风极大地影响了文风,说理的文章有所发展。但在礼法和名教的统治之下,又出现了与之对抗的竹林名士如阮籍、嵇康等人,写出了“师心”、“使气”的文章。到了西晋,文人学者慑于正始、竹林之祸,不再触犯名教,文章重归于清谈玄理。西晋散文的突出特点是骈偶化越来越严重。骈文作为一种文体这时已臻于成熟。这一风气在东晋又有所发展。因此,精于名理、善于议论、极于骈偶,是两晋文章的共同特点。不过,晋人的志铭、表疏、书信、哀吊诸文写得颇有特色。另外,

28、东晋王羲之、陶渊明的文章也是独树一帜。南朝之文,是文章由散体向骈体发展的高峰。齐梁之时,文章专讲音律文采。这主要是,一方面,到南朝宋代,文学开始独立成科;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几乎每个帝王都不仅重视文学,而且身兼作者。但骈俪走向极端,物极必反,裴子野的仿效古体文章,就是文章复古的一个先兆。北朝的文章深受南朝影响,如温子升、魏收所作,大抵模仿南朝的沈约等人。但北朝庾信、颜之推、郦道元等人的著作,则崇尚真实,又讲文采,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隋唐五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扬六朝余波,有讲究辞采的骈文;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有散行流畅的古文,开辟了宋、元以后散体文的发展道路。初唐文章已

29、出现由骈人散的倾向,魏徵、李百药、王勃等人在理论上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盛唐到中唐前期,相继出现了一批崇儒复古、谋求革新的散文作家,萧颖士、李华、元结、粱肃等,都提倡散体,反对骈文。中唐后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使古文达到了全盛阶段,并一直发展至唐末五代。不过,隋唐五代,骈体文始终流行,但文风已有所改变,大多思想雅正、用典平易、语言有力,并和古文渐相接近。中唐陆贽不受骈俪拘束,自由发挥政论。唐代是骈文向散文靠拢的发展阶段,到宋代便成为用古文方法写骈文的“宋四六”。 宋代的散文和骈文都有显著的成就和特色。北宋初期的散文,仍沿袭五代浮靡之文风。柳开首先提出革弊复古,尔后倡导古文

30、的有穆修、尹洙、石介、欧阳修等人,其中欧阳修是宋代古3cx_动的领袖,在他周围聚集了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等人,使宋代散文有了空前的发展。南宋的散文充满了极为浓郁的爱国激情。李纲、岳飞、胡铨、陆游、陈亮、文天祥等人的作品,慷慨激烈,道与文、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结合得相当完美。骈文方面,宋初的大家有徐铉、刘筠等人,作品典雅庄重。到了欧阳修,随着古文运动的胜利,骈文也作了很大的改革。欧阳修等人首倡以古文的气势,运骈文之词句,促使骈文散文化。北宋末和南宋的骈文逐渐打破了四六格式,多用长句,从而也更为散文化了。 金代较有名的文作者有党怀英、赵秉文、王若虚、元好问等人。元代的散文处于衰微之中。由于和

31、程朱理学纠缠在一起,思想贫乏绝大多数缺少情致。世称元代古文二大家的姚燧和虞集,也多碑志和应酬之作,文字虽典雅,但特色并不显著。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多是由元人明者。他们经历了社会动乱,创作上较注意现实,代表性的有宋濂、刘基等人。但随着明王朝的政治巩固,文网日渐严密。散文创作逐渐失去应有的生机,歌功颂德的台阁体流行文坛。成化以后,茶陵诗派、前七子的散文创作成就虽不高,但在变革台阁体文风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这时期较有名的散文作家是马中锡、王守仁、杨慎等人。之后,唐宋派的散文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朴素自然,有较高的成就,使明代的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明后期,李贽、袁宏道等人强调童心和性灵,散文创作题材多

32、样,形式也很活泼。格局虽小,但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说理谈天,都信笔直书,流畅隽俏。他们的作品,通称为晚明小品。 清代散文比明代有较大的发展。它上承秦汉唐宋,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和特点,作家辈出,佳作甚多,流派分明,在古代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晚明散文,毕竟境界狭小。清初的钱谦益力图转变明文的格局,形成清文风尚。其后散文的发展分“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两派。前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强调文、道、学的统一,所作境界开阔,风骨高扬,有大家气度;后者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称“清初三大家”,讲究规矩法度,所作凌厉雄健。清中叶之时,清朝统治渐趋稳固,程朱理学重又抬头。散文方面,出现了桐城派,其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他们文章的特点是结构和语言严密雅洁,重阴柔之美。刘氏的弟子钱伯炯,曾传桐城之学于阳湖人恽敬、张惠言。他们提出既要崇奉唐宋文,又要兼法秦汉六朝文,合骈、散两体的长处,以健茂的气格,救桐城派的单薄,世称“阳湖派”。晚清曾国藩等人的散文与桐城派有渊源关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