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57MB ,
资源ID:116993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6993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docx

1、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症状 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的叶片发黄,变脆,易折。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现花叶状。发病早的,病株矮化明 显。该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简称MDMV,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

2、24小时,年后仍5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10002000,稀释限点5560致死温度 具侵染能力。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丧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及O株系

3、,其中A、B两个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B株系、O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为l.04,7942的种子带毒率高

4、达12.6,黄早4、478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 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丰单l号,中单2号,农大3138,农单5号,新单7号,郑单l号、2号,黄早4号,武早4号;鲁单31号,丹玉6号,陕单9号,丰三1号,陇单1号,天单1号,武105,东泉11、12、13号,张单25l,中玉5号,冀单29号等。 2、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 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 3、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可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 4、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

5、洒5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穗。致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浅红色霉状物,使籽粒发霉。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也可发生在田间。 病原 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称粉红聚端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初白色,后渐变粉红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无色,顶端有时稍大,大小(162.5200um)(2.54.5um);分生孢子顶生,单独形成,多可聚集成头状,呈浅橙红色,分生孢子倒洋梨形,无色或半透明,成熟时具1隔膜,隔膜处略缢缩,大小(1528um)

6、(815.5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果穗上,由伤口侵入。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首先要防治玉米纹枯病,从清洁病原、栽培耕作防治和药剂防治入手。 2、选用抗病品种。 3、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 4、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 5、必要时往穗部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5075mL,对水75100L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

7、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 6、在干旱缺水地区每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g制成药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治玉米穗腐病,防效80左右,同时可混入杀螟丹粉剂等杀虫剂 兼防螟虫。玉米干腐病 图1 玉米干腐病病苗 图2 玉米干腐病病粒 玉米干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 3图 图4 玉米干腐病病穗 症状 该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被有些省市列为检疫对象。东北发生重,江苏、安徽、四川、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发生。玉米地上部均可发病,但茎秆和果穗受害重。茎秆、叶鞘

8、染病多在近基部的45节或近果穗的茎秆产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后变为灰白色。叶鞘和茎秆之间常存有白色菌丝,严重时茎秆折断,病部长出很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叶片染病多在叶片背面形成长条斑,长5cm,宽l2cm,一般不生小黑点。果穗染病多表现早熟、僵化变轻。剥*叶可见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缩,苞叶和果穗间、粒行间常生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病果穗变轻易折断。严重的籽粒基部或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很多小黑点。纵剖穗轴,穗轴内侧、护颖上也生小黑粒点,这些症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症。Diplodia frumenti引起的干腐病症状与Dzeae和Dmacrospora引起的干腐病区别:前

9、者在籽粒、穗轴上均产生暗褐色菌丝体,严重时整个果穗变成黑色,籽粒内充满变黑的组织和菌丝体,其中还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同时茎秆的髓部也变黑,果穗基部最易 受害。茎秆受害则以下部的节和节间发生较多,后期病部纵裂,分生孢子器突出。病原 Stenocarpell maydis (Berk) Sutton称玉米狭壳柱孢和Smacrospora (Earle)Sutton称大孢狭壳柱孢及Diplodia frumenti E11et Ev称干腐色二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干腐色二孢菌的有性态为Physalospora zeicola Ellet Ev称玉米囊孢壳。玉米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径150300u

10、m,产孢细胞(1020um)(23um);分生孢子隔膜02个,大小(l534um)(58um)。大孢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径200300um,产孢细胞(815um)(34um);分生孢子03个分隔,大小(4482um)(7.511.5um),着生于玉米茎个排成双行,椭圆形,无色单胞,8秆、种子及叶片上。于腐色二孢子囊壳黑褐色,子囊孢子大小(2023um)(69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春遇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玉米生长前期遇有高温干旱,气温2830,雌穗吐丝 后半个月内遇有多雨天气利其发病。防治方法

11、1、列入检疫对象的地区及无病区要加强检疫,防止该病传入。 2、病区要建立无病留种田,供应无病种子。 3、重病区应实行大面积轮作,不连作。 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以减少菌源。 5、药剂防治。(1)播前用200倍福尔马林浸种1小时或用50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2)抽穗期发病初喷洒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重点喷果穗和下部茎叶,隔7l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 corn smut亦称玉蜀黍黑粉病。 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侵害地上

12、部分。早期呈现白色菌瘿,稍後菌瘿破裂释放出数十亿黑色孢子,侵染其他植株,病株常变形。此病在温暖气候条件下为害最烈。孢子能在土壤内及玉米残茬落叶 内越冬,危害翌年作物。 症状特征及原因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 该病菌可侵染玉米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病瘤初为白色,内部亦为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则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挤在一起,穗轴上生病瘤后,引起穗轴屈折,呈各种畸形。 防治依据及方法 (1)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选育和推广抗

13、病品种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 (2)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播种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堆沤有机肥要经过高温发酵。 (3)挢病田实行23年轮作,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抽雄前后不要受旱。去雄前摘除田间病瘤。 玉米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危害玉米穗部的真菌病害。常见的种类有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其中瘤黑粉病遍布在世界各玉米产区,在我国也有广泛分布。当黑粉菌侵染玉米植株的腋芽、叶片基部、雌雄穗等具有分生能力的地上部分后,会随着上述各个结构迅速生长,在侵染部位形成大大小小的病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过一段时间后,病瘤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外膜

14、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由于黑粉菌菌丝扩展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局部侵染,如果雌穗上半部出现病瘤,其余部分还能够结实,这一特征是黑粉病与丝黑穗病的主要区别。防治上述病害的主要措施是:选育抗病良种;清洁田间和实行轮作,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药物防治,如用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拌种、浸种或药土盖种等。 玉米(瘤)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感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1-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

15、。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 患玉蜀黍黑粉病的玉蜀黍 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产生病瘤,其他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氮肥施用偏多、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组织伤口有利于病菌入侵。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2)消灭侵染源: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菌源玉米收获后,

16、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尽快综合利用或牲畜过腹还田堆肥腐熟或烧掉,以减少越冬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防治玉米螟等虫害,减少伤口。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危害。 (4)种子处理:用20%适乐时“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拌种,晾干后播种,切勿闷种。幼苗3-4叶期喷施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药液,6-8叶和10-12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以提高抗病性能,效果 良好。玉米螟(钻心虫) 1、危害: 幼虫4龄前多在玉米植株上含糖量高、湿度极高的心叶丛、雄穗苞、雌穗顶

17、端花丝基部及叶腋等处活动,4龄后钻蛀为害。在玉米、高粱心叶期幼虫集中在心叶里为害,在卷着的嫩叶内蛀食,叶片抽出展开后,形成横排的小洞,严重时,心叶咬得破烂不堪,不能正常抽出,抽雄推迟,影响生长。打苞时幼虫集中在幼嫩的雄穗内为害。花丝抽出后,可集中在花丝及雌穗顶端为害。其他生育阶段,幼虫则分散在雄穗柄、茎杆、雌穗柄、穗轴蛀孔为害,轻者影响养分运输,重者使茎秆拆断,果穗柄蛀空折断等。一般年份,春玉米受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_30%,重发生年份则减产30%以上。 2、防治方法: 在越冬虫羽化前(3月底以前)处理完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和穗轴,这是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源基数的

18、有效措施。 在黄淮海平原春夏玉米产区及晋、陕、苏、皖、川、湘、鄂等省,改玉米高梁的春播为夏播,可使第一代玉米螟由于缺少寄主植物和繁殖场所发生量锐减,而控制第二三代的发生程度,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 通过采用乳苗移栽、地膜早播等措施可有效避开早世代螟虫为害 在玉米心叶期,用0.5%一六O五颗粒剂或用3%克百威颗粒剂,用粒剂撒药瓶向玉米心叶内定量撒施,每株1克。 甲胺磷乳50%倍液,或1000敌百虫90%倍液,或800敌敌畏乳油50%在玉米穗期,用油l500倍液,每株510毫升,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也可将上述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可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 在抽雄吐丝期,选用

19、5%锐劲特悬浮剂1000倍或25%快杀灵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100ml防治螟虫,总体防效在90%以上。 用甲拌磷乳油拌细沙撒在地垄沟里,隔垄撒 对以采摘鲜玉米为目的的糯玉米生产田块,防治玉米螟最好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即在大喇叭口期接种赤眼蜂卵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如果必须用化学农药防治玉米螟,应选用低度的农药,在小喇叭口期防治,用药量尽可能小,做到慎用、少用、早用农药,既科学有效地控制地下害虫,又不在乳熟期的果穗上留有农药残毒,以生产无公害的糯玉米产品。 对于收获子粒的糯玉米,玉米螟的防治可在大喇叭口期灌心,每亩用1%的呋喃丹颗粒剂1kg即可。 玉米丝黑穗病 一、病症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

20、菌为丝胞堆黑粉菌,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该病主 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受害病株多数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型,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外观不呈瘤状。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 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结成块,内部夹杂有丝状物,因此称为丝黑穗病。 病株雄穗症状大体分三种类型: 、大多数病株仍保持原来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花器变形,不能形成1 雄蕊,颖片因受病菌刺激变为畸形,呈多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有黑粉。 2、整个雄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粉包,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包,外面包被白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粉。 3、雄穗的小花受病菌的刺激伸长,使整个雄穗

21、呈刺猬头状,植株上部大弧度弯曲。 危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矮化型:主要是节间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细,如笋状,向一侧弯曲,叶片簇生,暗绿色,叶片带有黄白条斑,抽出的雌雄穗为黑穗; 2、矮化丛生型:病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整个植株短粗繁茂,果穗增多,一般每个腋牙都能长出黑穗; 3、多分蘖型:病株分蘖较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粉,且大部顶生。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明显的典型症状,生产中常因应用品种抗病性强弱,土壤病菌数量的多少,以及环境条件是否有利病害流行而变化,有时,苗期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生理性病害等症状相混淆,所以,以上症状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

22、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的区别。两种病害的共同点都是产生大量的黑粉。区别在于:玉米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穗,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玉米丝黑穗病的外观不呈瘤状,黑粉病的外观呈瘤状。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于土壤中、混入牲畜粪便或附着于种子表面等形式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原。该病的发生以土壤传病为主,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土壤中,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长。用病株残体或带菌的土沤粪未经腐熟或用带菌的病株喂养牲畜,均会造成粪肥带菌,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引起玉米发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种子表面虽带菌量不多,但仍是病害远距传播的重要途径。玉米播种发芽,冬孢子同时萌

23、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而侵入玉米。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5叶期前是玉米受侵染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芽至3叶期以前最易侵染,5叶期后受侵染很少,或不再侵染。侵染部位为胚芽鞘、幼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有时生长锥生长较快,病菌蔓延较慢,未能进入雄花序,而只在果穗上发病。 三、防治 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减少初侵染菌源,结合种子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最有效、最简便的根本措施。 2、种子处理:用14%克福唑醇悬浮种衣剂,20.2%丁硫福戊悬浮种衣剂,17%玉米种衣剂4号,2%立克秀干拌

24、剂,15%克福唑醇玉米种衣剂,7.5%克戊唑醇种衣剂(黑虫双全),2%戊唑醇干粉种衣剂。 3、农业栽培防病措施 搞好秋翻整地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层,减轻危害。 轮作:与非寄主植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轮作 拔除病株:间苗、追肥、抽雄后,一次拔除或割除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 施用腐熟的厩肥,特别是对用病株进行喂养牲畜时,牲畜的粪便必须进行沤制腐熟 方可进入玉米田 适时浅播:低温年份及土壤带菌较多的地块,丝黑穗病易发生,切忌播种过早;适当晚播,播前晒种,出苗早、出苗好,以减轻发病;依据墒情,适当浅播,覆土均匀。 玉米缺素症 1、缺氮 症状: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细弱叶色变黄;三叶期氮叶

25、鞘呈紫红色,并沿叶脉向叶片扩展;以后最明显的症状是由叶尖开始变黄,再沿叶脉呈楔形向基部扩展,最后整个叶片枯黄衰亡;穗小头部不饱满。 诊断要点:最先表现在老叶上;缺钾先从老叶表现,但缺氮中脉仍保持绿色;天气干旱也可能造成叶黄;田间苗期叶鞘下半段硝态氮含量300500微克/克为正常,小于100微克 /克为缺乏,拔节期小于300微克/为缺乏,300500微克/为正常。 易发生条件:前茬未施有机肥或耗肥较大;一次性施肥,降雨多,氮被淋失。 防治方法:对春玉米,施足底肥,有机肥质量要高,后期缺氮,进行叶面喷施,用2的尿素溶液连喷两次。 、缺磷2 症状:苗期缺磷,茎和叶片暗绿带紫红色,是从下部叶片开始,先

26、是叶尖干枯,从叶尖沿叶缘向基部蔓延,进而呈暗褐色,以后逐渐向幼嫩叶片发展,生长缓慢,叶片不舒展,根系发育不良,体内积累过多的糖,使叶片呈紫红色,茎部衰弱,细长;果穗分化发育差 ,穗顶缢缩,甚至空穗,花丝也延迟抽出,使受精不良,果穗卷曲,会出现秃顶、缺粒与粒行不整齐现象。 诊断要点:低温或根的机械损伤也能改变体谢,形成大量花色素,使植株带紫色;有的杂交种幼苗的正常颜色就是紫色;叶丝期叶片全磷低于0.20为缺乏,低于0.15为严重缺乏;田间七叶期茎鞘无机磷100120微克/克为供应正常,四叶期茎叶鞘60120微克/克为极缺。 易发生条件:东北春玉米播种过早、若遇低温、诱发缺磷、石灰性土壤有效磷含量

27、低,且磷肥易被固定。 矫正方法:春玉米,基施有机肥和磷肥,混施效果更好;夏玉米由于时间紧,一般 应施在前作小麦或油菜作物上,若发现缺磷,早期还可开沟追施过磷酸钙300千克/公顷,后期叶面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3、缺钾 症状:在叶尖部开始叶绿变黄,下部叶子先发生;受影响的组织后期变褐色死亡。 症状逐渐向植株上部发展;后期可能倒伏。 诊断要点:缺钾从基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春玉米苗期叶片全钾含量4.6为 正常,小于3.9为缺乏,抽雄期1.2为正常,小于0.6为严重缺乏;夏玉米心叶下23 叶中脉抽雄期用带测法测钾(六硝基二苯胺法),20003000微克/克为供钾正常,小于2000 微

28、克/克为极缺。 易发生条件:高产田中,如北方小麦玉米“吨粮田”中,高氮低钾配合;南方土壤雨水多,有效钾低;施用有机肥少,秸秆不还田等;渍水过湿诱发缺钾。 矫正方法:春玉米,施足有机肥,高产地块,配施氯化钾150千克/公顷;夏玉米,可苗期和拔节期追施,每公顷追施150225千克氯化肥,调节氮钾比例;雨后及时排水:干旱年份多施钾肥;高产“吨粮田”地块氮、钾与化学促控剂配合施用。 4、缺硫 症状:体色褪淡,呈淡绿或黄绿,新叶重于老叶,叶质变薄。 诊断要点:与缺氮相似,但先发生于新叶的为缺硫。发生于老叶的为缺氮;叶片褪绿以上位新叶重于下位老叶,易判断;苗期含硫在0.200.27为缺,在0.300.41

29、 为正常。 易发生条件:有机质少、质地粗、肥力差的土壤;暖湿地区、山区冷浸田;施肥单一,如长期不施或少施含硫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铵、硫酸钾、石膏。 矫正方法:施用含硫肥料,如选用硫酸钾作为施钾肥料,既施了钾又施了硫;石膏每公顷施用量150225千克;灌溉含硫而不超标的工业污水。 5、缺铁 症状:幼叶脉间失绿呈条纹状,中、下部叶片为黄绿色条纹,老叶绿色;严重时整个新叶失绿发白,失绿部分色泽均一,一般不出出坏死斑点。 诊断要点:脉间失绿先发生于新叶,与缺锰不同,缺锰有棕色斑点存在;接近成熟时叶片含铁56178微克/克为正常,低于24微克/克为缺乏。 易发生条件:石灰性土壤,通气良好条件下易缺;土

30、壤中磷、锌、锰、铜含量过高,钾含量过低均可加重缺铁;施用硝态氮肥也会加重铁的缺乏。 矫正方法:基施,每公顷用混入7590千克硫酸亚铁的有机肥1500022500千克,以减少与土壤接触,提高铁肥有效性;根外追肥,以0.20.3尿素,混合液连喷23次;选用耐缺铁品种。 6、缺镁 症状:上部叶子普遍变黄,叶脉间有浅黄色条纹。老叶随着尖部和边缘的干枯而变紫。 诊断要点:下位叶黄白条纹相间,后期上、中、下层叶片表现不一;叶片含镁量0 .230.35为正常,低于0.13为缺乏。 易发生条件:酸性砂土降雨量大的南方,含钾高和施石灰,也能引起缺镁,氧化钾与氧化镁化(K2O/MgO)大于2时即土壤中的钾浓度显著

31、高于镁时。 矫正方法:酸性缺镁土壤,施用镁石灰或硫酸镁等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料,磷肥 和硝氮肥如硝铵,有利于发挥镁肥的效果。7、缺锰 症状:幼叶的脉间组织逐渐变黄,但叶脉及其附近部分仍保持绿色,因而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叶片弯曲下披,根系细长呈白色,严重缺锰时,叶片会出现黑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展到整个叶。 诊断要点:脉间失绿,先从新生叶开始,与缺镁脉间失绿不同,它是从老叶发生;地上部锰含量小于15微克/克为缺乏。 易发生条件:石灰性土壤,PH大于7;南方多雨地区,紧靠河岸的田块,锰易被淋失;施用过量的石灰可以导致缺锰。 矫正方法:每公顷用硫酸锰15千克,以条施最为经济;叶施,即喷施,用0.1 的锰肥溶液在苗期,拔节期各喷12次;种子处理,每10千克种子用58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