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4.14KB ,
资源ID:116938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6938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docx

1、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李桂忠 小学心理学教学及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 说 明 本课程教学及复习要求的层次: 识记是指学员通过学习能知道名词、概念、原理的基本内容,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包括必要的记忆,即能回答“是什么”。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为全面的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把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和联系,即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应用 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单一的或能综合运用多项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方案,即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 本课程教学及复习的重点: 第一章 第一节 一 第

2、二节 一 二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三 第二节 二 三 第三节 一 三 四 四 第四节 三第三章 第一节 一 二 三 四 第二节 四 第三节 一 二 第四节 五 第四章 第一节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二节 二 第五章 第一节 一 二 第二节 二 第三节 一 二 三 第四节 一 第六章 第一节 一 二 第二节 四 第八章 第一节 一 二 第二节 一 二 第九章 第一节 一 二 第二节 二 第十章 第一节 一 二 三 第二节 一 第三节 一 三 第十一章 第一节 一 二 第二节 一 二 本课程建议参考书: 心理学教程 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二部分

3、各 章 的 知 识 要 点 李桂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识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 学的诞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 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 识记: 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

4、、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 领会: 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识记: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等。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

5、意、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 识记: 李桂忠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 领会: 1、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

6、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 识记: 1、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2、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5

7、、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 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8、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1)学校应该李桂忠 在远离公路、铁路和闹市的地方。(2)教室要与音乐教室、操场有一定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安静。(3)教室内的布置要适当。(4)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5)教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6)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1)新颖、系统、严密的教学,容易引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相反,内容贫乏、零乱,脱离实际的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容易涣散。(2)教学内容的

9、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3)教师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信息和新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4)既不要生怕学生不懂,不厌其烦地重复,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水平,一味的赶进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所学的内容上。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2)讲授重点的地方要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一边讲一边写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3)把讲述、提问、演示与学生看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4)启发

10、式教学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正确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也有助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5于引起学生的兴趣。(6)教师讲话要生动、形象、有趣,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听懂,声音的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7)板书要整齐,字迹要工整。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 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学

11、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1)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2)对于那些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和教材,或者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1)建立正常的教学常规,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的分散。(2)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纪律和作息制度,养成自觉组织和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这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1)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必须

12、严密紧骤,使教学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2)教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减少注意分散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李桂忠 在一堂课中,(1)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原来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必须通过组织教学明确目的引起学生的有意注

13、意;(2)接着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内容发生兴趣,形成无意注意;(3)讲到重点、难点和关键时,又提醒学生加强有意注意;(4)在一段紧张努力学习之后,再适当的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入无意注意;(5)下课前,学生注意容易涣散,在布置作业时又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一堂课就能做到注意的松紧交替,有张有弛,不易疲劳,始终保持稳定持久的注意,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上学生分心的控制措施 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控制

14、措施,消除分心。(1)超前控制。预先估计可能产生的分心情况和分心的学生,采取预防措施,“打预防针”,减少或消除分心的产生。(2)信号控制。教师发现学生分心情况,可采取举目凝视,变化表情动作,变化语调、语气,做出特定的手势或暂时停止讲课等暗示信号,向分心的学生示意,及时制止。这样做可以不中断正常教学过程。(3)邻近控制。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走近分心的学生并站在他的身旁,或轻拍其背或加重语气以提醒。(4)提问控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不注意的学生起来回答,以达到控制分心的目的。(5)表扬(批评)控制。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使不注意听讲或违犯纪律的学生警觉

15、,从而自我改正错误,自动转入注意听课状态。当然,采取恰当的批评,指出违犯纪律和不注意听课的错误,控制分心,也是必要的。(6)偶发事件的处理。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外界的干扰,学生的纠纷。教师应先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然后提问“刚才讲到哪里了,”以此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所讲的课题上来。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 识记: 1、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4、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的不同,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

16、感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5、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工作的结果。分析器是由感受器、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联合组成的神经机构。 6、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按知觉的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7、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8、视觉适应较明显,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味觉、触觉等均有适应现象。只有痛觉很难适应,正因如此,才对生命具有保护意义。 李桂忠 9、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10、感受

17、性是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 , 领会: 1、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现象。 (2)感觉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变化的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3)实践与感受性变化。 2、知觉的特性(规律): (1)知觉选择性。人有选择的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2)知觉整体性。知觉对象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人在知觉时,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对感知事物进

18、行加工处理,并用观念把它们标示出来。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 识记: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 领会: 1、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1)认识“个别现象”阶段。(幼儿)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小学低中年级儿童)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 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2)观察的精确性不高。 (3)观察不讲顺序。 (4)观察的深刻性差。 , 应用:

19、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李桂忠 (2)充分利用感官,勤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 识记: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2、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识记就是信息的加工;保

20、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3、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2秒。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不超过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持续的时间是0.25,一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块。长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这三中记忆是相互联系的: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 4、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它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5、

21、识记: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6、识记的种类 (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反复感知,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7、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8、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看出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9、回忆:是人脑对经验的提取过程。它有两种水平:再认和回忆。 , 领会: 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

22、忘的原因,至今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学说。(一)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先学习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李桂忠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 领会: 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

23、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教给儿童一些记忆策略:(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作充分分析。 , 应用: 教给学生避免遗忘的措施。(联系实际来说明)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想结合。 (3)复习方式多样化,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复习是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5)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适当的超额学习。最好的超额学习量是50%。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 , 识记: 1、想象:是人脑

24、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别人的描述和描绘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可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 第四节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 应用: 李桂忠 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举例说明) 1、

25、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2、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A、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B、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C、对人物做拟人想象。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 识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具有间接性和 1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的种类 (1)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26、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根据有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3、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儿童概念掌握的形式有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 4、创造性思维 (1)定义:运用全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 , 领会: 1、思维的过程: (1)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分析和综合。 (2)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

27、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2、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 领会: 李桂忠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10岁11岁)。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 小学低年

28、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 应用: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联系实际) 1、发展儿童的言语。 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的。首先丰富儿童的词汇。其次通过阅读、写作掌握词的运用,使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词的思维水平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儿童的词汇,推动思维的发展。 、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2(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

29、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2)教师在丰富儿童感性经验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儿童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 3、在教学中加强对儿童思维的训练 (1)运用变式与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2)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A、教会儿童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 B、教给儿童逻辑推理的方法。 C、正确运用教学语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 (3)适当开展思维形式训练和教学技术训练。 演绎推理训练;归纳推理训练;类比推理训练;思维冲击法训练。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 , 识记: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

30、验。 2、情感和认识过程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3、情感的外部表现叫表情。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4、情感的功能: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 5、情感的种类: (1)按情感的状态,可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 李桂忠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心境是一种比较微 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 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

31、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状态。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 , 识记与领会: 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过度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情感发展中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分为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两种。 (1)过度焦虑儿童的表现: A、整日忧心忡忡,总担心回发生什么事情。B、对自己做过的事是否适当,总感到不放心。C、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D、常感到有躯体疾病(实际没有)。E、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F、自我意识强烈。 (2)如何帮助过度焦虑的儿童。 首先区分其性质,如属境遇性的,找出成因,加以调整,就会收效。如属素质性的,往往与性格有关,则帮助其找出性格的不足,培养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时间帮助,逐渐改造。 2、恐怖症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境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儿童恐怖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