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少数民族概况四川少数民族概况 四川少数民族概况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乐山市、攀枝花市)、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盐亭、平武县)。民族自治地方主要有甘孜藏族自治州(辖18个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13个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7个县市,其中包括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另外,四川有按民族县对待的米易、盐边、平武、石棉、金口河、仁和、宝
2、兴、兴文、汉源9个县(区),还有108个民族乡。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幅员30.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现有人口696.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8.7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185万,藏族125万,羌族25万,苗族15万,回族10万。此外,上万人的少数民族还有蒙古族、傈僳族、满族和纳西族。其中,回族主要散居在广元市的青川县、苍溪县,南充市的阆中市,广安市的武胜县,成都市的新都区、崇州市,宜宾市,凉山州的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阿坝州的松潘县、阿坝县以及绵阳、内江、沪州、自贡等地;蒙古族主要散居在凉山州的盐源县、木里县及成都市等地;傈僳族主要散居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满族主要
3、聚居在成都市;纳西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盐源县、木里县和攀枝花市的盐边县;土家族散居在省内各市、州;白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布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傣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会理县和攀枝花市;壮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宁南县、木里县和会东县等。四川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森林面积930多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3.1%,木材蓄积量10.22亿立方米,占全省木材蓄积量的66%;甘孜、阿坝州的草原面积达2亿亩,居全国第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凉山州安宁河流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有可开发耕地800多万亩;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蕴藏量超过1.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约有6000万千瓦,已开发的不足300万千瓦
4、;有多种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55种,其中,金、银、锌、钒、钦、稀土等矿种储量占全省90%以上,攀西地区素有“中国的乌拉尔”之称;中药材有2500种以上,野生食用菌众多,特别以松茸最为著名;有开发前景广阔的旅游资源,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6处(九寨沟、黄龙、贡嘎山、四姑娘山、邛海-螺髻山、稻城亚丁香格里拉等),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沪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小金四姑娘山被确定为国家AAAA级(最高级)旅游区(点)。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民族地区基本没有工业,原始农牧业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民主改革前,四川藏区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凉山彝族社
5、会处于奴隶制阶段。广大劳动人民没有人身自由,必须为农奴主、奴隶主服大量无偿劳役,生活十分困苦。50年代后半期民主改革后,四川藏区和彝族地区从农奴制、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人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60年来,四川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了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1958-1976年,虽然受到“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排除干扰,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并相应发展了小型地方
6、工业、交通和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持续地推动了社会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川民族地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分享到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本词条将从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主要活动和意义几个
7、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 由来传说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
8、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对火的自然崇拜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
9、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万岁。 传说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10、。 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选俊男靓女。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多种条件。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梳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如今,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节都要进行的比赛。 2、三天三夜狂欢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
11、、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
12、、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
13、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
14、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3、传统活动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意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意义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
15、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菩萨节“菩萨节”,又称藏家转山会,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正月十七这一天,清晨藏家人披红戴绿,从四面八方汇集在夹金山公
16、园的喇嘛寺前,参加一年一度的抬菩萨活动。整个活动充满神秘,别具特色。先是诵经、膜拜、受洗。之后由4个精壮的藏族小伙子抬着菩萨沿神龙岗而下。前面由戴着脸谱、舞龙耍灯的队伍、还有喇嘛开路,沿途数千的藏民加入到抬菩萨的行列中。此时,人们的诵经声,锣鼓声震天巨响,整个活动场面热闹非凡。菩萨节根据历史记载,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先后入藏与吐蕃赞普结婚,将内地的历法传入吐蕃。以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藏历法。大约13世纪元代的萨迦地方政权时定藏历1月1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因为藏族人民普遍信奉藏传佛教,所以许多传统节日也与宗教活动有关
17、,而且名族节日和宗教节日相互穿插。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既有轻松欢快,尽情宣泄人类情感的,也有充满神秘威严,折射神灵世界的。根据藏历法的规定,每个月份的廿一日都有一个共同的节日。如公历2009年的12月7日(阴历十月廿一大雪)是藏历的土牛年十月廿一日,这一天是“地藏王菩萨节日”。根据藏传佛教的说法,在这一天里,人们无论做了什么样的善事、恶事,其功过都将成亿倍的增长回报。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节日渐渐淡化了本来的含义,其娱乐成分越来越浓。这一天人们或许会跳起“金雪莲”锅庄舞。 摩朗节 该节日本来是一个大型宗教活动,但因群众广泛参加,括动既有观赏性又具娱乐性,于是逐渐成为传统节日。摩朗节又称传昭大法会,是藏传佛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14四年创立的。该节日从每年的正月初三始,大年十五结束。最闹热的时候是在正月十九这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