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授课教案中兽医一衡水科技学校教师授课教案中兽医一授课教师张长青课次课时授课班级职称周次课型授课日期教材名称和版本中兽医学课题中兽医学的概念,阴阳五行教学目标了解中兽医起源和发展,阴阳五行教学重点、难点中兽医概念,中兽医如何发展,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辩证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二、中兽医学发展简史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阴阳五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实验教学教学用具投影仪,笔记本等参考资料中兽医基础与临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主编,汪德刚作业内容1、 中兽医概念2、 中兽医基本特点3、 阴阳辩证关系教学后记在今后教学中,多注重医案教学。一、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兽医
2、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简称,是专门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以防治动物(家畜、家禽、伴侣动物、水产动物、竞技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病证和动物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中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继承发展,中兽医学逐渐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中兽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其自成
3、体系,相对于现代兽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中兽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兽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病证防治技术是现代兽医工作者用于控制动物疾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历史上,中兽医学为保障畜禽的健康和繁衍、保障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现代中兽医学已经融合了许多其它自然学科,并结合了现代高新技术,在对家畜、家禽、伴侣动物、竞技动物、水产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等各类动物疾病的防治、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及整个现代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中兽医学发展简史(一)中兽医学的起源
4、中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远古至公元前22世纪),即人类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并将其转变为家畜的时期。人类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逐步对动物疾病有所了解,并不断地寻求治疗方法,这就促成了兽医知识的起源。 (二)中兽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初步发展 夏商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兽医知识得到了初步发展。 (三)中兽医学知识的不断总结和学术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漫长的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是中兽医学知识不断总结,最终形成学术体系并得到发展的时期。封建社会的前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56年)是中兽医学进一步奠定基础和形成理论
5、体系的重要阶段。(四)近代(公元18401949年)中兽医学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兽医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活兽慈舟(李南晖,约1873年)、牛经切要(1886年)、猪经大全(约1891年)等。活兽慈舟收载了马、牛、羊、猪、犬、猫等动物的病证240余种,是我国较早记载犬、猫疾病的书籍。猪经大全对48种猪病提出了疗法,并附有病形图,是我国现存中兽医古籍中唯一的一部猪病学专著。 (五)中兽医学发展的新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兽医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及时发出了“保护畜牧业,防止兽疫”的指示,并重视发挥民间兽
6、医的作用。195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加强民间兽医的工作”的指示,对中兽医提出了“团结、使用、教育和提高”的政策。当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民间兽医座谈会”,提出了“使中西兽医紧密结合,把我国兽医学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的战略目标。1958年,毛泽东同志作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中兽医学的发展方向。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广大中兽医工作者的努力,中兽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搜集整理出版了大量中兽医经验资料和古籍,编撰出版了一大批中兽医学书籍,开展了中兽医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中兽医学理论、中药、方剂、针灸以及病证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
7、果。近年来,中兽医学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创造出了许多新疗法和新剂型。随着我国人民饲养宠物的增加,中兽医技术在治疗犬、猫疾病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和应用,不但显示出中草药在促进动物生产性能和防治动物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而且也将在环保以及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兽医学的形成过程,受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辨证法的指导和影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学术体系。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思想。中兽医学非常重视动物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8、它认为动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动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同时,也认识到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它与外界环境之间息息相关。自然界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成为动物正常生存的条件,但也可成为动物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动物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影响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即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因此,中兽医学的整体观念,实际上是指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和动物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两个方面,它贯穿于中
9、兽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的各个方面。 1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 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为中心,通过经络使各组织器官紧密相连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与九窍各有所属,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以维持机体内部的平衡和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兽医认识疾病,首先着眼于整体,重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机体某一部分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其它部分,甚至引起整体性的病理改变,如脾气虚本为一脏的病变,但迁延日久,则会因机体生化乏源而引起肺气虚、心气虚,甚至全身虚弱。另一方面,整体的状况又可影响局部的病理过程,如全身虚弱的动物,其创伤愈合较
10、慢等等。总之,疾病是整体患病,局部病变是整体患病的局部表现。 中兽医诊察疾病,往往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机体外在的各种临床表现,去分析研究内在的全身或局部的病理变化,即“察其外而知其内”。由于动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的病变,都必然会在机体的形体、窍液及色脉等方面有所反映。以察口色为例,察口色观察的是口舌局部的变化,但通过对口色的观察,可以分析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邪的轻重,疾病的进退等。 中兽医治疗疾病亦从整体出发,既注意脏腑之间的联系,又注意脏腑与形体、窍、液的联系。如见口舌糜烂,当知心开窍于舌,便认为此即心火亢盛的表现,应以清心泻火的方法治疗。此外
11、,“表里同治”,或“从五官治五脏”,以及“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等,都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具体体现。 2动物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 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体的生理功能。当动物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活动以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时,便不致引起疾病,否则就会导致病理过程。例如,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动物可以通过气血进行调节适应。如春夏阳气发泄,气血趋于表,则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秋冬阳气收藏,气血趋于里,则皮肤致密,少汗多尿。同样,随四时的不同,动物的口色有“春如桃花夏似
12、血,秋如莲花冬似雪”的变化,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改变,这都属于生理调节的范围。但当气候异常或动物调节适应机能失调,使得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失去平衡时,则可引起与季节性环境变化相关的疾病,如风寒、风热、中暑等。 由于动物体与自然环境相关,因此在治疗动物疾病时,就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对动物体的影响。古人在总结自然界变化对机体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关疾病防治的措施。例如,脾肾阳虚性咳喘,往往夏季减轻,秋冬加重,常用“温补脾肾”之剂调养,并着重在阳气最旺的夏季来调养预防,此谓“春夏养阳”;而阴虚肝旺的动物,春季易使病发作,故在阴盛的冬季给予滋补,以预防春季发生,此谓“秋冬养阴”。此外,
13、“因时、因地、因畜制宜”的治疗原则,也是整体观念在中兽医治疗中的体现。 总之,中兽医学中的整体观念,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实践中,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既要考虑到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又要注意到动物体和外界环境的相关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相互关联的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它是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辨证”就是把通过四诊及其它各种诊断手段所获取的病情资料,在中兽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辨证是论治
14、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辨证的目的和结果。治疗原则和治疗措施是否恰当,取决于辨证是否正确;而辨证论治的正确性,又有待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检验。因此,辨证和论治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为了很好地理解“证”的概念,必须把“病”、“证”、“症”三者做一比较。“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病理、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即疾病的全过程,如感冒、痢疾、肺炎等。“症”,即症状,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呕吐、疲乏无力等。“证”,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又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而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
15、类型病机的本质,包括病因(如风寒、风热、湿热等)、病位(如表、里、脏、腑等)、病性(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的概括,它既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同时也提出了治疗方向。如“脾虚泄泻”证,既指出病位在脾,正邪力量对比属虚,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泄泻,又能据此推断出致病因素为湿,从而也就指出了治疗方向为“健脾燥湿”。由之可见,“病”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症”专指病证的外在表现,“证”是对疾病过程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概括。换言之,由于“证”反映的是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因此,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是中兽医认识和分析疾病的重要特点。相对于“辨病治疗”和“对症
16、治疗”,中兽医学的辨证论治,更能抓住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本质,它既看到同一种疾病可以包括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而可以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治疗措施。如同为外感表证,若属外感风寒,则治宜辛温解表,方用麻黄汤类;若属外感风热,则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类,此谓“同病异治”;而脱肛、子宫下垂、虚寒泄泻等病,虽然性质不同,但当其均以中气下陷为主证时,都可以用补中益气之剂进行治疗,谓之“异病同治”。四、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目的 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习,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独立分析及诊治动物
17、疾病的能力,并能贯彻“继承和发扬祖国兽医学遗产”的方针,为发展畜牧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 (二)学习方法 1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中兽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在解释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借用了一些属于古代哲学范畴的概念。因此,中兽医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要理解中兽医学中的哲学内容,掌握中兽医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基本观点。在学习中,还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其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中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其理论、方药以及针灸等诊疗技术
18、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只有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中兽医学理论的认识,加快对各项临床诊疗技术的掌握。 3注意中西兽医学是两套不同的学术体系 中、西兽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套不同的学术体系。因此,在学习中兽医学时,应根据中兽医学的特点,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逐步做到对中兽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等内容融会贯通。虽然在学习中可以把中西兽医学的有关内容进行相互比较,但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强求用西兽医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兽医学的一切理论,对于暂时还不能用现代兽医学观点做出解释的,先接受下来,慢慢理解,不应轻易否定。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
19、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性质的哲学思想,是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约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学说被引用到医药学中来,作为推理工具,借以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辨证及病证防治,成为中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是古人用来说明一切矛盾着的事物中对立而又统一的两种不同属性的代名词,是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属于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阴阳学说,是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中兽医学引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兽医学
20、中的许多问题以及动物和自然的关系,它贯穿于中兽医学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兽医学的指导思想。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以日光的向背定阴阳。向阳的地方具有明亮、温暖的特性,背阳的地方具有黑暗、寒冷的特性,于是又以这些特性来区分阴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遇到种种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现象,于是就不断地引申其义,将天地、上下、日月、昼夜、水火、升降、动静、内外、雌雄等,都用阴阳加以概括,阴阳也因此失去其最初的含义,成为一切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的代名词。阴阳既然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
21、,也就代表了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一般认为,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动静、有形无形等为准则。概括起来,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无形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及强壮的均属于阳,而凡是向下的、静的、有形的、寒凉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抑制的及虚弱的均属于阴。 阴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前者如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等,后者如人体内部的气和血、脏与腑,中药的温性与寒性等。 阴阳所代表的事物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加以区分的,单一事物无法确定阴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22、。如以背部和胸腹的关系来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而属阴的胸腹,又以胸在膈前属阳,腹在膈后属阴。又如以脏腑的关系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而属于阴的五脏,又以心、肺位居膈前而属阳,肝、脾、肾位居膈后而属阴;属于阴的肝,又因其气主升,性疏泄而属阳,为阴中之阳。由此可见,阴阳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
23、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对立,即相反,如动与静,寒与热,上与下等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双方,通过排斥、斗争以相互制约,从而取得统一,使事物达到动态平衡。以动物体的生理机能为例,机能之亢奋为阳,抑制为阴,二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动物体的生理状态。再以四季的寒暑为例,夏虽阳热,而夏至以后阴气却随之而生,以制约暑热之阳;冬虽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生,以制约严寒之阴。由于阴阳双方的不断排斥与斗争,便推动了事物的变化或发展。故素问疟论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
24、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立的另一方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无所谓下,双方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即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的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便是说“孤阴”和“独阳”不但相互依存,而且还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即阴精通过阳气的活动而产生,而阳气又由阴精化生而来。正如医贯砭阴阳论中指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25、”。同时,阴和阳还存在着“阴为体,阳为用”的相互依赖关系。体,即本体(结构或物质基础);用,指功用(功能或机能活动)。体是用的物质基础,用又是体的功能表现,二者不可分割。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阴精在内,是阳气的根源;阳气在外,是阴精的表现(使役)。(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又力求维系动态平衡的关系。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情况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中,正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例如,机体各项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而各
26、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在生理情况下,这种阴阳的消长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阴阳双方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假若这种阴阳的消长,超过了这个范围,导致了相对平衡关系的失调,就会引发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就是指由于阴阳消长的变化,使得阴阳平衡失调,引起了“阳气虚”或“阴液不足”的病证,其治疗应分别以温补阳气和滋阴增液使阴阳重新达到平衡为原则。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属性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
27、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又如: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如果说阴阳消长是属于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属于质变的过程。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的转化是经常可见的。如动物外感风寒,出现耳鼻发凉,肌肉颤抖等寒象;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失误,寒邪人里化热,就会出现口干、舌红、气粗等热象,这就是由阴证向阳证的转化。又如患热性病的动物,由于持续高热,热甚伤津,气血两亏,呈现出体弱无力、四肢发凉等虚寒症状,这便是由阳证向阴证的转化。此外,临床上所见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的变化,都是阴阳转化的例证, 综上所述,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从不
28、同的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对立制约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阴阳双方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说明了阴阳双方彼此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分离;阴阳消长和相互转化是阴阳运动的最基本形式,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则取得动态平衡;否则,便出现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运动是永恒的,而平衡只是相对的。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领域的应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生理方面
29、1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动物体是一个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就大体部分来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就四肢的内外侧而论,则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脏腑而言,则脏为阴,腑为阳;而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阳、心阴,肾阳、肾阴,胃阴、胃阳等等。总之,动物体的每一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以及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阴阳,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说明动物体的生理 一般认为,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这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30、阴者,藏精而起亟(亟,可作气解)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说“阴”代表着物质或物质的贮藏,是阳气的源泉;“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通过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二者同样存在着相互对立、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保持着相对平衡,以维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精气就会竭绝,生命活动也将停止,就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二)病理方面 1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中兽医学认为,疾病是动物体内的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
31、发生与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邪气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过程。 在阴阳偏盛方面,认为阴邪致病,可使阴偏盛而阳伤,出现“阴盛则寒”的病证。如寒湿阴邪侵入机体,致使“阴盛其阳”,从而发生“冷伤之证”,动物表现为口色青黄,脉象沉迟,鼻寒耳冷,身颤肠鸣,不时起卧。相反,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阴伤,出现“阳盛则热”的病证。如热燥阳邪侵犯机体,致使“阳盛其阴”,从而出现“热伤之证”,动物表现为高热,唇舌鲜红,脉象洪数,耳耷头低,行走
32、如痴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元亨疗马集中也有“夫热者,阳胜其阴也”,“夫寒者,阴胜其阳也”的说法。 在阴阳偏衰方面,认为一旦机体阳气不足,不能制阴,相对地会出现阴有余,发生阳虚阴盛的虚寒证;相反,如果阴液亏虚,不能制阳,相对地会出现阳有余,发生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阴阳双方互根互用,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均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俱虚”。如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因阳气虚弱致使阴精化生不足,或因阴精不足致使阳气化生无源,最后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的偏胜或偏衰,均可引起寒证或热证,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阴阳偏胜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如阳邪偏胜导致实热证,阴邪偏胜导致实寒证等;而阴阳偏衰所形成的病证则是虚证,如阴虚则出现虚热证,阳虚则出现虚寒证等。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