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8.19KB ,
资源ID:116919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6919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医学影像放射科医疗管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医学影像放射科医疗管理.docx

1、医学影像放射科医疗管理 医学影像(放射)科(医疗管理) 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 Roentgen)于1895年发现X线,被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放射诊断,并建立放射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新科技特别是电子学和微电子学 、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而相继出现了数字显影(DSA),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的先进医疗设备,使以往单一的X线诊断技术逐步向现代化多种医学成像技术发展。基于先进影像设备的发展并以影像诊断为基础而建立的介入放射学,使以往的单纯X线诊断技术向临床介入诊断治疗发展。由此,以影像学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的医学影像科应运而生。 医学影

2、像(放射)科的功能是应用放射医学的理论、先进的影像设备条件和相应的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各种X线影像学检查,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对各种疾病作出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通过介入性放射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党和政府对医疗事业和放射专业建设十分重视,近年来在省、地(市)级医院中得到设备更新和人员配置上的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原因,众多医院特别是县基层医院放射科的设备,特别是先进的成像设备尚难以装备,甚至连常规X线设备也较陈旧简陋,人员编制不足,缺少高级专业人员,要真正形成医学影像科还需努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正由于各级医院放射科的组织、设备、人员结构和科技力量尚不平衡和健全,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新

3、形势,为了促进医学影像(放射)科的发展,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诊断和治疗质量水平,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实施科室的规范化管理是必要的。 一、医学影像(放射)科的管理 (一)科室的组织体系 1.随着放射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检查内容的扩展,医学影像(放射)科必须实施整体管理,统一管理各种影像设备和诊疗业务内容,即:传统X线、CT、MR、介入,均在科主任统一领导和管理下进行工作。 2.不同业务技术可分成三个组,即:诊断组;技术组;医辅组。做到医、技、辅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诊断组由各级诊断人员组成;技术组由各级技术和物理机械人员组成;医辅组由护士、登记和影像资料保管人员组成。 3.在科主任统一管

4、理下诊疗组和技术组人员对各影像内容(传统X线、CT、MR、介入)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以利于专业技术的全面掌握和人才培养,达到影像学的“一专多能”的目标。诊断组和技术组人员实施轮转的条件:轮转CT必须有二年以上的传统X线实践 ;轮转MR必须有2年以上的CT实践;轮转介入治疗必须在2年以上的传统X线诊断实践基础上,事先经过介入知识培训。 (二)科室任务 1.承担门诊、住院的常规X线、造影特殊检查及CT、MR检查;开展介入放射诊疗工作,满足临床请检要求并确保检查和诊疗的准确性。 2.承担保健、体验和抢救的放射检查任务。 3.承担院内外临床诊断会诊和接受下级医院要求的技术检查和会诊。 4.充分

5、利用现有设备开发新技术、新检查项目。 5.承担临床放射学的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带教培训工作,指导下级医院的业务开展和提高。 6.开展新的影像技术和诊断的方法学研究及设备的技术革新。 7.引进国内外的最先进技术,配合临床进行专项研究。 (三)科室人员职责 1.诊断人员 (1)根据临床请检要求从事透视、造影、CT、MR检查和介入治疗操作,规范地书写诊断报告,定期进行诊断符合率的查对。 (2)及时报告急症放射检查诊断,承担特殊造影和放射检查中的抢救工作。 (3)遵守各种检查操作规程,正确操作机器,并负有对机器的维护保养责任,接受专机负责人员对使用操作上的指导和监督。 (4)进行放射诊断专业的带教培

6、训工作及参加科研工作。 2.技术人员 (1)根据临床请检进行常规和特殊摄影,配合诊断人员进行特殊造影、CT、MR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机器操作,确保摄影质量。配合诊断人员共同完成应急抢救工作。 (2)负有对机器正常运转所需的经常性保养及辅导和监督非专机操作人员使用机器的责任。 (3)负责放射技术专业带教、培训工作,进行科研和技术革新。 (4)物理机械人员负有全面机器设备的安装、故障检修、定期维护保养和稳定性检测工作;并负有全面对机器使用指导和监督之责任。 3.医辅人员 (1)护士 在科主任领导下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检查(造影、CT、MR、介入)和灭菌操作技术,做好敷料、器械消毒和检查造影前的准备工作。

7、在医师指导下做好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及抢救工作。 负责所用器械、药品、物品的请领、管理工作。 (2)登记和保管员 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门诊、住院患者各项检查的登记、预约、划价、编号、索引和住院记帐工作。 负责向患者说明检查前的准备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做好检查前准备。 负责各种摄片报告的登记、报送、归档工作。 负责全科医疗、工作室的统计工作,按月制成报表。 负责影像片的归档保管工作,严格执行影像片借阅制度。 (四)急症和床房摄影管理 1.凡属急诊室请检或住院抢救或手术中必要的放射检查,均列为急症任务,应立即进行放射检查;会同临床医师及时作出临时初步诊断,最终结论以书面报告为准。 2.床房

8、摄影仅适用于:急诊室抢救;手术中必要的放射检查;危重而不能搬动的患者;骨科牵引患者等。 3.凡属危重病人及检查中可能出现意外的患者,临床医师必须到场监护,由放射诊断、技术人员共同配合完成检查工作。 (五)科室工作质量管理 1.影像(放射)科工作质量管理第一责任者是科主任。 2.诊断工作质量管理内容: (1)诊断工作人员应通晓本专业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明确岗位责任,诊疗工作质量管理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具体监管。 (2)每天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带领对常规X线、CT、MR、介入重点疑难病例进行综合读片。 (3)造影、CT、MR检查应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放射防护、灭菌消毒,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4)2

9、4小时内发出报告:书写报告字迹清楚,各项内容填写准确,影像所见描述简明确切,诊断结论应密切结合临床,务求客观和确切,符合规范要求,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复签方可发出。 3.X线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 X线诊断报告是临床诊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记录和总结,它能对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书写报告规范化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本专业管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一张质量较好的X线片,能客观确切地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书写报告要求如实地描写照片上的X线表现,并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提出比较客观的诊断意见,它对疾病的诊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书写报告要字迹清楚,其顺序如下: 一、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

10、、病房及床号、X线号、检查及报告日期等,均应一一填写。 二、检查项目及名称: (1)投照部位(左或右)、投照位置(正位或侧位),以及片序。如一号片全胸,后前位;又如第二号片在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等。片序是指同一病人总的张数连续编号,与封套一致。 (2)特殊检查要写检查的名称、造影剂的名称,剂量及造影方式均应写清楚。如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应写明注入造影剂后分别摄片的时间,分层摄影需写明体层部位投照方式,各层面的距离,便于复查时与同一层面摄片比较。 三、报告描写部分要如实反映片上X线表现,要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明了,阳性X线征象(尤其是特征性)描写尽可能详细,说明病灶发生的部位、形状、大小(

11、有时还应用测量数字表明)、病灶的边缘、密度、病灶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具有鉴别诊断征象虽阴性也需提及。曾在本院(五年内)或外院摄过片的应索取老片子,系统复习比较。 四、结论或印象。对各种疾病的检查,应尽可能作出结论,以有利于临床治疗上参考,若有困难时,应对X线表现作详细描述。同一张片上可能有两种以上的疾病时,应根据主次写明,不得遗漏。一般结论的语气可按下列方式书写: (1)X线征象及临床资料均符合某种疾病时,可以写出诊断意见,如某部位骨折、慢性胃溃疡等。 (2)有某病的X线征象,但不太典型,而临床资料比较明确,则可写符合某病。 (3)X线征象较典型而临床资料不符合,则可写有某病的X线表现。

12、(4)X线征象与临床资料均不太典型时,可写X线表现提示某病可能。 (5)无病理的X线表现,不论临床资料典型与否,均写无异常的X线表现。 (6)X线表现不典型,加上临床资料不全,或尚需再作其它检查补充资料,这时可写出两个或三个意见,把认为最可能的列在最前,而以后几个意见待一一排除。 五、建议:有两个以上的诊断意见时,说明诊断尚未最后肯定,必须尽可能通过其它检查途径再掌握必要的资料来确认,如临床体征、化验室检查乃至X线其它项目的特殊检查,如肺部块状影,性质待定,则可建议进一步作分层摄影、支气管造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肺穿刺活检等。 报告写完后,由医师签名后须经主治医师审核、复签发出。 4.介入放射

13、治疗质量管理规定(要点) (1)介入放射治疗归属影像(放射)科统一管理,放射科科主任为管理责任者。 (2)开展介入放射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血管造影设备与配套器材,以及主要的抢救设施和药品。 (3)从事介入放射治疗者,必须由具有两年以上常规X线诊断经验并经三级甲等医院或省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放射质控中心介入放射治疗培训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担任。 (4)介入放射治疗室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介入放射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守医院内感染管理的要求。 (5)严格选择介入放射治疗适应症,必须以病理诊断或典型影像诊断结合典型临床诊断为治疗依据。对恶性肿瘤介入放射治疗,应尽可能获得病理诊断

14、。介入治疗术前要和家属谈话并书写谈话记录,说明手术经过、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家属须签字。记录格式按统一规范填写,务求内容完整、准确并经科主任审批。 (六)患者诊疗安全管理 1.口服造影剂应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 2.应备有抢救药品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如氧气、吸引器等)。 3.剂造影前必须作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碘过敏时检查医师负有抢救责任(护士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 4.严防检查不慎或机器故障而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5.X线摄影或造影等检查时,注意对患者非照射部位的辐射防护,力求缩短照射时间而达到检查的目的。 (七)设备安全管理 影像设备均为价格昂贵、高

15、精尖大型设备,是进行医疗检查和稳定影像质量的基本条件,为此,设备的安全管理尤显重要。 1.确保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 2.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和机修岗位及机房岗位责任制,责任者负有维护保养机器之责任。 3.严格遵守机器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切忌“带病工作”,并立即向机修人员申报。 4.机修人员遇有机器故障申报应立即进行抢修,待确认故障排除后,方可交付使用,并对抢修情况作书面记录。 5.机修人员全面负责本科机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机器接地的可靠性,以防电击。 6.凡新安装或经大修后的机器设备应按确定的技术参数标准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16、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 (八)暗室化学药品和感光材料安全管理 1.暗室实行专人管理,严格室内照明管制。 2.显影、 定影药品集中贮存,含毒、强腐蚀药品单独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3.感光材料(胶片)按要求存放,存放条件、标准为温度1015、湿度40%60%,已拆封的胶片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的措施。应按照胶片有效期先后顺序使用。 4.增感屏应按照其要求的条件存放和经常清洁保养,使用中严防碰、撞、撕、粘、划损伤。 5.X线影像片或已录的磁光盘保管期超过5年后方可处理(职业病应永久保存)。 (九)CT检查质量管理 鉴于CT机的先进性、精密性和检查费用昂贵的特点,为了发挥CT检

17、查的实效;提高开机率,稳定影像质量;保证准确的诊断结论;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需加强CT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1.CT检查是放射诊断的一种方法,其管理组织体系应统一归属影像(放射)科管理范围。CT质量保证、控制和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是影像(放射)科主任。 2.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力求良好配合,扫描必须作碘过敏试验,腹部扫描应空腹,检查前口服2%泛影葡胺以减少组织伪影干扰。 3.扫描操作管理 (1)按照CT机规定的操作程序和具体要求进行操作。 (2)按照病例检查要求进行摆位和扫描定位。 (3)严禁重力敲打键盘,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应做到“轻、准、稳”。 (4)按照优质图影像要求正确

18、选调窗位、窗宽。 (5)对于选层、加层、扫描定位、窗技术的控制,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取得联系并得到指导。 (6)准确填写扫描条件、层次、硬盘图像存贮号、机器和病人情况并签名。 (7)密切注意增强后扫描中患者的情况,遇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机进行救护。 4.CT室环境管理 (1)扫描室、控制室的温度、湿度应符合CT机的规定要求,一般温度控制在224,相对湿度65%以下。 (2)应装备稳压电源和不间断电源(UPS),接地良好。 (3)扫描室、控制室保持清洁,换鞋入内,严禁在室内存放无关的物品。室内注意通风、定期消毒和净化空气。 5.CT机维护保养管理 (1)CT机的操作人员应持有上岗证。 (2)CT机的

19、维护保养应由机修人员或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进行。 (3)每周校正CT值的准确性,定期作稳定性检测,必要时作状态检测,检测项目见表1。 表1 CT机性能检测项目与要求 稳定性检测 检测项目 检测条件 状态检测要求 周 要求 期 季 定位光精度(mm) 胶片法 3 16cm头模中心/表面32cm体 剂量指数参照厂家数据 CTDI100MGY 模中心/表面 (50MGY (头模)) 与基础值 水的CT值(HU) 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 6 周 偏差3 与基础值 噪声 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 参照厂家数据 偏差10% 与基础值 CT值均匀性(HU) 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 6 周 偏差3 与基础值 S8 15 偏

20、差10% 年 层厚偏差(S.mm.%) 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 30 8S2 70 S2 基础值的 头模FOV25010mm 1.25 年 空间分辨力(mm) 15% 体膜FOV35050mm 1.5 低对比度分辨力(对比基础值的 头模FOV25010mm50MGY 5.6 年 度0.6%;mm) 15% CT值线性 头模及颅脑扫描条件 参照厂家数据 床移500 2 2 床位移精度(mm) 月 床归回500 2 2 6.暗室管理 (1)暗室防光、通风、安全灯的灰雾、室内温度、湿度条件等均符合室内质控要求。 (2)选择合适的CT胶片及与其性能相匹配的显、定影套药。 (3)选择胶片套药曝光条件三者最佳

21、匹配的冲洗温度和时间,以保证CT影像片的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均能达标。 多幅相机 背景密度:Dmax2.2 Dmin0.15 第9级灰阶密度:D0.60.7 激光相机 Dmax2.63.2 Dmin0.15 D0.70.8 (4)定期对自动冲洗机进行保养及冲洗质量控制的检测。 (5)按质控要求对显影、定影液性能和水洗效果进行动态质控检测。 7.读片管理 每日由科主任(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读片,讨论CT检查病例诊断结论,报告由主治医师复签于24小时内发出,并保留底片以便对照和追踪。每月回顾性读片应有讨论分析记录。 (十)磁共振(MR)机房管理 磁共振成像(MRI)是建立在核磁共振波谱

22、学的基础上,是继CT发展后又一高精尖的成像检查设备,在临床上特别是在神经骨骼系统检查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机器结构先进,操作复杂,为此,必须实施严格管理。 1.磁共振成像与CT影像在认识上有相似之处,因此,MRI应归属影像(放射)科,由科主任统一实施领导和管理。 2.MRI操作人员应持有上岗位,MRI诊断人员应有二年以上CT诊断实践。 3.MRI检查前准备: (1)应严格掌握禁忌证。 (2)检查前询问,明确检查要求。 (3)进入检查室前患者应除去一切金属物件,如:假牙、钻戒、耳环、发夹、腰带、手表、磁卡等以免引起伪影和损坏物件。 (4)向患者讲述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争取良好合作。患者应平静呼吸

23、,肢体不得活动。对婴幼儿或不合作患者,可给适量镇静药或麻醉,给麻醉时麻醉师必须在场。 4.MR机房管理 (1)机房环境条件应保持适当温度(1622)、湿度(40%60%),要保洁除尘。 (2)机房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非操作人员禁止入内(受检者例外),室内不存放无关物件,进入机房应除去身上佩带的一切金属物件。 (3)对超导MR机,开机前应检查液氦在机内的存贮量,若液氦存储量低于60%应停止使用,并采取去磁措施,以防失超。若MR机发生失超,医技人员应迅速撤离,打开所有通风装置,立即通知维修人员,以免失超进一步发展。 (4)机器操作人员必须熟悉使用方法,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遇有问题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不

24、得擅自动作。 (5)专机操作人员每日填写机器使用日志,记录工作内容和机器运转情况。维修人员应详细记录维修内容,如故障现象、检查内容方法、故障排除的结论等。 二、影像(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 成像技术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是保证医疗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条件。作为影像(放射)科来说,其所有工作的结果是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诊断结论。为此,除了诊断人员的知识、经验外,还必须依赖优质的影像作为诊断的依据,而影像技术工作正是要为此作出努力。优质影像的获得受多种因素所影响:与物(机器性能,感光材料,冲洗条件,及有关的辅助设备)有关,与人(技术人员的知识、经验、责任心、患者及病种)有关。技术质量控制就是

25、要掌握诸多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规律,提出纠正影响因素的应变方法。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掌握其规律性和固有性能指标的的变化,提出质量控制方法措施,从而取得稳定的优质影像。 (一)优质X线影像标准 优质影像的评价标准为: 1.适当的影像密度:包含组织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背景密度是指完全感光的最大密度Dmax和未感光或极少感光区的最小密度Dmin;其标准为:Dmax2.4,Dmin0.25。人体组织影像密度标准因各部位体位不同而异。 2.组织影像层次分明,有良好的清晰对比度:骨骼能辨别骨皮质、骨小梁、肌肉、关节腔的层次;腹部能分辨肾脏、腰大肌、腹壁脂肪线;胸部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外带肺纹结构的层

26、次;脊柱能分辨椎体与软组织、椎体的各组成部分,骨小梁可见;头部能分辨颅板和颅腔、颅腔和岩部、颅腔与窦腔的层次。 3.摄影体位正确:摄影体位正确的标志就是欲摄的部位在影像上孤立显示或有极少的其他结构重叠影,即使有重叠,但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其轮廓。所见结构影像没有严重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X线、日期号码排列成线;左右标号明确;号码不与被摄体重叠。无遮线器边影和体外伪影;无划片、污片、粘片、指纹、漏光、屏斑等阴影。 凡具备以上四条,方可评价为优质X线影像。 (二)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控制 人体X线摄影所得的影像是通过不同的密度差而成像的。适当的密度可以显示出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轮廓,形成良好组

27、织对比层次,显示出正常组织和病灶间的不同影像密度、形态和范围。因而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就是掌握诸多影响因素的程度和规律,从而达到相关因素改变时而影像密度保持不变。 1.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 (1)电源条件; (2)X线机; (3)暗室条件:包括安全灯的安全性;胶片;增感屏;显影液;冲洗方式;显影时间和温度的匹配;患者年龄、性别、体型的差异;病理:高密度增生性病变;低密度稀疏性病变的差异。 2.X线影像密度的控制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 (2)胶片感光性能的控

28、制:不同牌型号和乳剂批号的胶片感光性能有明显差异,胶片感光性能主要指标有:感光度(比感度),平均斜度(反差),宽容度,最大密度,灰雾度。 (3)显影温度和显影时间匹配的控制:胶片在显影液中应定温定时,若显影温度过高或显影时间过长均可增大灰雾度和影像黑度,丧失清晰对比;若显影温度过低或显影时间不足,则背景密度不能达标,组织影像过白也要丧失对比,甚至废片。 (4)增感屏与胶片匹配的控制。 (5)洗片机冲洗影像密度的控制:在一定的显影液中,当确定显影温度和时间的匹配后,所取得的正确摄影曝光条件在今后的冲洗加工中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影像密度的稳定性。这样避免了人工冲洗时凭视觉来决定显影时间从而对影像密度

29、产生的误差,同时也避免了划片、污片、水渍等缺点。 (6)冲洗机维护和保养质控:衡量冲洗机的性能,归结起来是:恒温、定时、不卡片。恒温标准是显影温度0.3。定时标准是标定时间5%。不卡片是指在冲洗运行中无机械性原因的卡片。 要保证质量,一是取决于冲洗机本身的质量;二是对冲洗机是否实施了良好的维护保养,使用中应采取的保养内容为:每日清洁冲洗机外表和送片托盘。正式冲洗片前先用清洁片试冲洗看有无异常,若有划痕应清洗输片滚轴。更换显、定影液时应清洗显、定影和水洗液槽;用柔软布清洗显影、定影输片轴架上的滚轴,检查滚轴上的弹簧。水槽内沉积物洗不净时可使用次氯酸钠(漂白粉)15ml,在槽内注满水,开机30分钟

30、,排干后再用清水冲洗。若水藻太多时,可适当增加漂白粉。此法既可清洗水槽,同时可冲洗管道。配制显、定影液时严防配液外溅腐蚀机器部件,同时严防定影液混入显影液中。 (7)胶片处理质量室内控制标准见表2。 表2 胶片处理质量室内控制标准 最低 检测项目 建议标准 检测 频率 胶片、药液无辐射线影响;温度182;湿度 季 温度、湿度计 储存 50%10% 清洁通风良好;温度2123;湿度 天 暗室条件 温度、湿度计 50%10% 全暗化不漏光;安全灯灰雾D00.05(安 半年 暗室灰雾度 安全灯测试 全灯照射5分钟与不照之比) 手工冲洗18-200.5 天 显影温度 温度计 机器冲洗32-350.3 标定时间5%(例如手工冲洗5分0.25分; 月 显影时间 秒表计时 机洗25秒1.25秒) 铝梯胸部条件曝光:Dmax 2.4,胸部摄影条件曝光铝梯冲 D12minA1=1.10.1;D48minAl0.2;感洗后密度计测定密度计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