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3.71KB ,
资源ID:116767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6767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民俗学概论.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民俗学概论.docx

1、民俗学概论第一讲民俗与民俗学发展史一、作为词汇的“民俗”1.Folk-lore:Folk民:野蛮民族(无文字、无国家组织)、社会中下阶层、乡村居民、底层民众Lore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Folklore既指民俗 ,也指称民俗学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2.“风”与“俗”中国历史上的“民俗”概念:类同于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现代中国的“民俗”、“民俗学”概念传自日本二、作为学科的“民俗”1.学科术语“民俗”的诞生1846年,英国,威廉汤姆斯首次使用“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文化”民:农民?半开化的野蛮人?无文化的落后

2、的人?社会群体?俗:知识和学问?社会风气?社会习惯?民俗:过去时代的产物?落后民族无文化阶段的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民间口头语言艺术?无文字社会的所有制度、传统、风俗、信仰、态度和工艺?活生生的民间文化传统?*杨堃:“关于民俗学的名称与对象”【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三、亚欧各国民俗学形成与发展(一)德国:民俗研究的摇篮特征:与德国民族主义兴起关系密切,具有浪漫主义传统。关注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起源、创作过程及美学意义研究,被视为广义上的民间诗学。18-19世纪:格林兄弟(Jacob Grimm,Wilheim Grimm):民歌创作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诗歌

3、的原始形式是史诗。19世纪:本菲(Theodor Benfey):传播论的倡导者,由民间神话和故事建立起研究文化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19-20世纪初:梅耶(John Meier):反对格林兄弟的民歌的集体创作论,认为许多民歌来自个人创作,也受文人创作影响;诺曼(Hans Naumann):继承梅耶的观点,发展出民间文化的贵族起源论(二)英国:民俗学的故乡受德国格林兄弟的影响,古物学者汤姆斯(Thomes)造出“folklore”一词涵括关于民俗文化的各种提法。特征:以进化论人类学为指导理论,通过民俗研究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更关注民俗的社会功能而非民族思想。由非学院派的业余爱好者出

4、于兴趣而建立起民俗学,没有形成学术专业人才培养和理论系统建设机制。19世纪:德裔语言学家缪勒:从希腊诸神的名字中追寻它们的印度源头,由此认为印欧语系民族都分享一个语言源头,古雅利安语言是这些民族分散到各地时形成各自语言的源头。启发了欧洲各国研究者的传播论。安德鲁朗(Andrew Lang):抨击缪勒的学说,引介泰勒的人类学理论万物有灵论和遗留物说。(三)法国:兼蓄德、英研究特点特征:民间文学与信仰习俗研究兼有,18-19世纪受印度起源说和传播论影响形成文学派;19世纪末期受人类学功能论及进化论影响关注民间仪式研究;20世纪重新关注民俗文学的美学意义和创作过程。18世纪:帕瑞斯(Gaston P

5、aris):语言学家,考证法国史诗罗兰之歌的传播过程,认为史诗由许多短小民歌组成,并处于不断再创造过程中。19世纪末:范热纳(Arnold van Gennep):研究民间仪式文化,受英国人类学进化论影响,认为民俗学重建的是人类进化史而非民族精神。提出民俗学必须建立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汪继乃波:“民俗学的沿革、领域与方法”(杨堃译)】山狄夫(Pierre Santyves):宗教巫术等信仰民俗研究,认为民俗学属于心理科学,展示的是人类心理的自然进化史20世纪:克劳埃特:修改诺曼的贵族起源论,提出民间诗歌与文人创作、民歌的创作与再创作是不可分开的连续互动过程迪梅齐尔:印欧学与神话学专家,结合了英

6、国功能学派和法国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研究神话系统的结构、揭示语言和神话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提出三功能理论(四)北欧诸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孪生兄弟芬兰:在争取国家独立的运动中,民俗学起到关键作用,建国后被尊为国学。尤里斯科隆和卡尔科隆:历史地理方法和田野作业方法影响巨大瑞典、丹麦、挪威:收集民俗文化,唤起社会和学术界对民俗研究的重视,大量建立博物馆和档案馆,得到政府重视与支持(五)美国:世界民俗学的新中心五个发展阶段:1.1857-1858年:哈佛学派:民俗就是口头传承文化,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等无关。以英国民俗学为楷模。柴尔德出版英格兰与苏格兰叙事民谣八卷本柴尔德使哈佛大学成为美国早期民俗学基地

7、纽厄尔:长期收集研究儿童游戏,1888参照英国经验发起筹建美国民俗学会发起,一直是学会的核心人物2.20世纪20-30年代:博厄斯及其弟子相继担任民俗学会主席,进入以人类学理论为主导时期。从欧洲移民的口头文化研究转向美国印第安人部落文化,关注社会组织、物质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和长期田野调查。3.30-40年代:哈佛学派基特里奇等继续民间口头文化研究,其学生汤普逊发展和完善故事分类法,奠定民间文学的系统研究方法。泰勒:重点研究民间口头创作,和人类学家克鲁伯、罗威等一起将民俗学专业介绍入大学基本课程 汤普逊和泰勒为美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4.50-60年代:脱离人类学及欧洲民俗学的影响,确立美

8、国民俗学自身研究队伍及理论多尔逊:为建设民俗学本体理论,不再附庸于人类学,研究英国人类学、民俗学史,发展新大陆民俗理论,1957年在印第安纳大学将民俗学专业扩建为独立的系,培养民俗学人才。60年代末促成美国与欧洲各国同行的交流,形成学术史研究高潮。5.70年代至今:综合英、德民俗学传统,研究内容涵括四大领域A 口头创作;B 社会生活习俗;C 物质文化;D民间艺术理论:功能学派人类学、芬兰历史地理方法、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等均涉及;本国原创理论:本国帕里、洛德的故事程式、本-阿莫斯的情景研究理论(六)日本1.准备时期:1886年 坪井正五郎发起东京人类学会,创办会刊人类学杂志受英国人类学影响18

9、93年 鸟居龙藏、坪井正五郎等组织土俗会2.乡土研究时期:1910年 新渡户稻造和柳田国男为中心的乡土会成立1913年 柳田国男和高木敏雄创办乡土研究【日本民俗学的开端】柳田国男:a.乡土研究要探究庶民生活的变迁,进而阐明日本文化的原型;b.阐明各个乡土地区的民众生活是经历什么样的道路和规律发展至今c.日本文献中没有平民的历史,要摆脱文献史学方法,实地采集资料,重视比较研究南方熊楠:乡土研究应以经济、制度等社会事象为枢纽涩泽敬三:强调民具研究,并创办民具博物馆3.民族时期1925年 柳田与冈正雄、石田千之助等创办民族双月刊民俗学普及期,出现一系列民俗学刊物,翻译了英法等国民俗学著作柳田国男:方

10、言周圈论文化周圈论【长期占有重要位置的理论】4.木曜会时期1933年 柳田每周四召集学习会,讲授民间传承论,培养了一批民俗学者,创办全国性的“民间传承之会”,会刊民间传承柳田出版日本民俗学最初的概论书:民俗传承论乡土生活研究法、国史与民俗学相继出版,总结的理论对中日民俗学都有深远影响A.“一国民俗学”:民俗学应该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B.“重出立证法”:比较研究法,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俗现象中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通过比较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书写历史;C.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有形文化(目睹的)语言艺术(耳闻的

11、)心意现象(意会的)5.民俗研究所时期1946-1957年:柳田建立的民俗学研究所发挥重要作用强调战后重建中民俗学应发挥“济世之学”的作用6.柳田逝世后1962年柳田逝世,研究他的论著大量出现出现自由探讨、各抒己见的局面 A.着眼点从农、山、渔村转向都市,都市民俗研究应运而生;B.研究工作细分化,专门的学会及会刊大量出现;C.各类民俗博物馆、民族博物馆、民俗资料馆建立;D.致力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和田野作业的日本学者人数众多、涉猎范围广泛、专题开掘较深。(七)韩国1.19世纪末:孕育期搜集、整理、记录各地岁时风俗为主的风俗志出现利用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创作文学作品2.20世纪20-30年代:肇始期

12、受日本政府的影响和扶持,先由日本学者开始朝鲜半岛的民俗考察30年代民俗学基本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朝鲜民俗学会诞生3.20世纪40-50年代:沦落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短暂繁荣期4.20世纪60-70年代:发展期政府扶持学者的野外调查,出版许多新资料民俗学相关学科在大学落户5.20世纪80-90年代:成熟期新秀学者增加,学术团体专业化,研究课题系统化二、现代中国民俗学建设历程(一)发端:1.北大时期:1918年,北大成立歌谣征集处1920年发行歌谣周刊成立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从文艺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民俗现象角度考察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历史地理比较法的先河董作宾:一首歌谣的比较研究尝试母

13、题研究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2.中大时期:学科确立背景:军阀混战,政局黑暗,新文化运动的部分骨干转南下广州1927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创办民间文艺周刊,次年更名民俗,出版大量开创性的民俗学研究著作开办民俗学传习班、举办“风俗物品陈列室”结合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知识,视野开阔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江绍原发须爪、钟敬文民间文艺丛话、容肇祖迷信与传说、赵景深童话论集、黄石神话研究3.杭州时期1930年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于杭州主办民俗月刊,出版理论丛刊民俗学集镌、专刊民俗艺术专号、民间风俗文化、民俗特刊等杂志4.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地区的民间文艺学国统区: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神话传说、

14、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和语言习惯中央研究院、上海大夏大学(迁居贵州)的研究报告、集刊等共产党统治区: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生活,记录传统的和革命的民歌等,依据民间艺术创作小型秧歌剧、诗歌、小说等涌现一批作品:新歌剧白毛女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华南地区:方言文学运动(二)发展:1.建国初期:新民歌运动2.文革时期:停顿3.80年代至今:恢复学科建设民俗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民俗学与民族学、人类学同: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都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异:民俗学:关注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及历史发展规律(尤重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族学、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民

15、族迁徙、融合、分化带来的文化的发明、变迁、结构等问题;联系:民俗学研究的民俗现象是属于具体民族的,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借鉴自民族学;民族学研究的民族文化涵盖各民族的民俗现象。二、民俗学与社会学同:都关注社会生活及具体社会中的民众及其文化,都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异:民俗学: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研究,侧重于对对历时性的社会现象的研究和阐释; 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与社会过程,如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联系:民俗学研究的民俗现象是存在于具体社会中的,社会制度及社会结构对民

16、间文化传承及风俗习惯的 变化有巨大影响;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也包括民间习俗惯制及其变迁方面的内容。三、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1.民间文艺是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兴起的源头;2.民间文艺既是文学艺术研究的对象,也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3.民间文艺学五、民俗学与历史学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和民间文学,都是社会的存在,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民俗研究离不开历史文献;民俗学的知识有助于解决具体历史问题,有助于人们理解出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六、民俗学与宗教学宗教学所研究的古今各种宗教的性质、特点、功能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与民俗学研究的民间信仰习俗,如自然崇拜、巫术、禁忌

17、、宗教仪式等有密切关系,尤其在民间文学研究中,宗教理论对理解民间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八、民俗学与语言学语言民俗的研究必须借鉴语言学的方法与成果,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方言俗语、民族语言等,又是语言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民俗的起源、传播与分类民俗学的基本问题:民俗由谁创造?民俗如何创造?民俗怎样演进和传播?民俗如何分类?一、民俗的起源1.一元论和多元论从对民间故事类型的研究形成一元论:依据文化传播学派理论,侧重通过对“遗留物”的发掘和历史重构论证民俗是从一个地方独立产生,传播到另外的地方,从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多元论:依据文化心理学派理论,侧重通过对信仰、故事、风俗等口传文化的研究,论证同类

18、习俗内容具有类似或共同的历史来源。2.古老性和现代性从文化的整体观来看,民俗与人类共生共存;民俗是人类生活中最古老又最具活性的文化之一。从文化的微观角度来看,鲜活的民俗事象随时随地可能发生。民俗因民众生活的日益丰饶、民众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及新的民间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相继产生而愈加丰富和完善。3.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原则民俗的源头在确定中显示出不确定性:一方面具体民俗事象在产生原因和具体时间、地点上具有确定性;另一方面随着历史更迭,民俗事象的起源逐渐在人们带有主观情感的记忆中及不同时空的讲述中模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各种民俗事象起源的说法复杂多样,被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时

19、期、社会状况及不同地域的民族中各有自己的解释,这是最值得尊重的,也是考证民俗源头的直接证据。4.民俗起源的动因A.物质资料生产:大量各类民俗事象的形成与劳动生产活动密切相关B.人类自身生产:各种求育、怀孕、产子、取名、贺生、养子、教子、成年、婚娶等习俗与人类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对自身生产的重视密切相关C.日常生活行为:衣食住行、喜怒哀乐D.族群民众心理:群体心理的趋同是民俗形成的主观因素人们对现实的和拟构也驱动民俗的形成E.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小生境为民俗的起源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直接的动因二、民俗的传播民俗传播是纵向传承与横向扩散相结合的过程1.民俗传播的路径(1)口语传播主要依赖人们的口头语言和思

20、维的记忆,主要体现为民众的口头创作口头创作的特点:A.内容蕴含丰富的地方知识;B.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于传播;C.气韵生动、感染力强、富表演性和情感性;D.结构模式化,言语、韵律富音乐感,常用比兴、对比、重叠、反复、谐音等修辞手法(2)文字传播自上而下:民俗作为社会上层阶级的风俗习惯仪礼【居高临下,教化其他阶层民众】自下而上:民俗作为下层百姓的行为规范,在民间自由流动,历史上受仪礼的强烈影响【往往被上层阶级视为鄙俗、野蛮、粗鲁】文字传播的特点:系统、稳定、完整,可详细记录民俗内容(3)行为传播民俗借助行为的模仿完成民间知识的传递人们在大致相似的场域中彼此往来,互相影响,协作配合过程中,一些人

21、的行为被另外一些人模仿、重复。随着人群迁徙,行为规范在新的环境中继续被更多人模仿、重复,传播中,原有民俗行为的内容与意义在新环境中有可能发生变化。(口语与行为常常结合传播)(4)心意传播指民俗借助心理影响和精神规约实现其承递和扩布,最显著的是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和伦理观念、民间艺术中表现出的集体意识和心理习惯。在特定情境中激发民俗传承者的心理认同,辅以一定行为实践,透过精神的感染和心意共鸣进行传播突出表现在禁忌、仪礼和规矩类民俗中。2.传播过程中的民俗类型(1)借取式多发生在相类文化的群体间,受制于他们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的共性程度,包括内容和意义(2)增益式民俗在传播过程中原有母题和情

22、节不断充实和添益(3)守恒式民俗在传播路径上,丢掉一些原有的民俗因子,又增加一些新的民俗因子,使民俗在社会进程中一直处于守恒状态(4)置换式民俗在传播过程中在习俗名称、内容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发生变换:形式被保留,具体内容或名称变化(5)融合式多种民俗内容融合在一起。先前独立的文化传统经过持续地、密切地接触后产生了变迁,使民俗事象发生彻底的改变而演化成一种新的民俗(6)消亡式一些民俗事象因失去生命力而最终消失民俗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适应民众的需求消失原因:政府或其他人为因素,社会结构变化、民众观念改变等三、民俗的分类民俗分类的意义:民俗的谱系结构状态决定了民俗类型的交叉叠合,民俗事象丰富复杂,民俗

23、类型划分是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必需,是为了更好地介绍和研究民俗的本真和阐发民俗的精神,从而深入认识民间社会和民众生活。依据类型学划分: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 、社会生活民俗、语言艺术民俗1、民俗类型解析(1)物质生活民俗A.农业民俗;B.狩猎民俗;C.渔业民俗;D.服饰民俗;E.饮食民俗;F.居住民俗(2)精神生活民俗A.神灵信仰;B.鬼魂信仰;C.精怪信仰;D.其他信仰;E.巫风巫俗;F.民间禁忌(3)社会生活民俗A.人生礼仪;B.岁时节日;C.民间游艺;(4)语言艺术民俗A.口头叙事文学;B.口头韵语文学;C.道具说唱文学民俗的本质及其象征性、民俗的文化结构历史传统 & 今天即时 =历时性

24、、地域性和持续性日常生活秩序实践 & 情感表达文化象征 =生活化的模式和模式化的生活11.民俗是传统传统 traditumtradition原意指过去延续到现在的事物。传统: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的想象积淀。如何理解传统?西方学者认为传统具有三个基本含义A.传统是在不停地传递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些事情;B.传统被作为文化的原料,可以存入民俗存储库中;C.传统是社会群体的一些代表性的事情,这些事情建筑在群体成员或局外人的选择之上。 传统的不同层面“大传统”great tradition “

25、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一书中提出这对对文化分层的概念(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6年)【在对墨西哥农村社会的研究过程中提出,受中国乡村 研究影响。】中西历史不同,对大小传统的理解和阐释也有别大传统:社会中占优势的文化模式,主要存在于都市文明中,稳定、成熟、系统宏大,不易发生剧烈变化;小传统:普通民众,特别是乡村社会中存在的文化模式,自发、散漫、易于受大传统影响而重组甚至改变,大部分包含于大传统内。2.民俗是生活(1)民俗是日常生活方式生活事象的物质功能与民俗意义共同构

26、成民众的日常生活内容,生活模式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民俗在传承中基于生活模式不断演变的过程。民俗传统的建构:个体性的行为以所在的文化社区为中心,逐渐普及泛化、扩散传播为集体行为。人们在共处的生活空间内交流聚合个人的观念和言行方式经过彼此选择与剔除的过程显现出共性,形成相互认同的民俗共识成为社区文化传统形成比较稳定的习俗惯制(2)民俗是生活情感的表达A.民俗表达的情感是一个社区或村落百姓的共同情感;B.民俗情感的表达会因地域、时间或个人等因素产生差异;C.民俗情感的表达在于真挚。参考作品:萧红、老舍作品、冯骥才、赵树理、沈从文、汪曾祺、林斤斓等3.民俗的双重内涵:传统与生活作为文化传统的民俗:相对

27、稳定、静止、模式化历史上的知识积累与文明成果,文献记录中的风俗、礼仪、民间传说故事等;作为生活的民俗:相对多变、复杂人们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民众对传统民俗的运用和发挥。生活文化现象的模式化与类型化对传统生活的重复或模仿民俗的象征性1.民俗象征性的形成及特点具体实在的民俗生活在历史中被模式化和符号化的过程以一个事象作为基础,以一个民俗情结或母题作为对象表达具有道德、哲学或思想的寓意。民俗物质或民俗事件辐射出来的意义即民俗象征。民俗象征的突出特点:以己度物人对外物的认知和把握是通过感知外物形态、形状,并把这种感知与人自己的身体加以比较之后掌握的,在外形上拟人、类比和模仿现实的自身;以情感和心理去揣

28、摩外界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事物的存在及活动状态,去极力认知、了解和把握它们。2.民俗象征的结构民俗的本体结构:民俗作为一个自足的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单一或系列性的)【民俗物质+民俗事象】生活文化体系结构结构:有若干组分构成,任何一组分的变化都能引起其他组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基本组分:民俗物不带民俗含义但能参与民俗事象构成,并能附加民俗符号意义的社会存在。民俗物:物象、图像、意象、表象等民俗意念3.民俗象征结构的生成在民众的社会实践中,民俗意念与现实生活的希求指向联系起来,进而使民俗物生发出生活化的意义,成为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从而使民俗具有象征观念或象征意义民俗物 象征民俗

29、意义 民众生活的具体行动民俗素民俗质民俗链民俗圈民俗系列(1)民俗质(material) 构成民俗事象的最原初、最基本的质料民俗质构成民俗的条件:A 材料本身具有和民俗相关联的某些条件,两个以上的民俗质相结合,显现出一定的民俗含义单一、孤立的民俗质本身不能成为民俗B 与俗民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人们熟悉的自然物、幻想物等才具备民俗质的条件不是所有被俗民接触到的材料都具有与民俗相关的条件(2)民俗素(element)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民俗单位,是整个民俗的最基本的要素。民俗素的排列和联接,构成一连串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任何一个民俗素都有一组表现鲜明或隐晦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示形成出一个民俗表

30、现形式核心:民俗素的传习者、实践者、演示者如何构成民俗:俗民个体或群体(传习/实践/演示者)&民俗质民俗素有秩序的民俗素组合:民俗事象变迁:民俗素的增删改变(3)民俗链(chain)民俗生活中,若干民俗素被联合排列起来,构成一连串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民俗链的构成秩序有一定的规则和序列,形成习俗惯制:历时性&共时性两条轴线(4)民俗丛(series)一个种类的民俗由许多民俗链和民俗质构成,它在同一个种类的民俗下汇聚与此相关的所有民俗。民俗丛没有民俗链那么紧凑,但彼此之间具有相同的文化性质,构成文化上的照应。(5)民俗圈(circle)以具有标志性的民俗和特色鲜明的文化组成的民俗区域。民俗圈与文化圈的构成大体一致一定地域空间内民众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和相似的价值观念长期影响下,由无数民俗质与民俗链构成的文化网络。3.民俗象征的三个空间层次:A.世界性的民俗象征基于人类心理的趋同性形成全人类共享的文化;B.国家层面的民俗象征基于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跨越多民族的心理阈值;C.民族层面的民俗象征某一或若干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和生活展示,与具地域性特征的民俗象征结构表现出一致性。例:自然物信仰习俗水崇拜河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