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6.83KB ,
资源ID:116724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6724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播学概论讲稿3.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播学概论讲稿3.docx

1、传播学概论讲稿3传播学概论讲义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含义传播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把信息、意见、经验、态度,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第二层意思是交通,指的是车、船、飞机等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相关交通工具。 第三层意思是指大众媒介,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这三层意思是相互关联的,其中第二层意思是第一层意思的延伸,而第三层意思又是第二层意思的延伸。从传播的样式上来进行分类,把传播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几种形态。 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3、文字时代

2、(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4、印刷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二、信号与象征符美国符号学的倡始人皮尔士把符号分为10 大类66 种,对不同种类的符号的性质、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符号(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

3、ymbol)两大类。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象征符的性质:(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水木俚语)(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四、符号的

4、基本功能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关于意义广义的分析,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可由下列四种方式得知:1形象:包括文字、数字、音符以及各种图形等。2声音:包括人类的口语、音乐、动物的叫声、自然界所发出的声音或者其它由人为而产生出的声音。3光亮与颜色:包括表示各种意义的灯光,图案、徽章及地图等。4动作:包括姿态、眼神、手势、表情、身体对某事物的反应动作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符号的意义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来把握意义的特征。1

5、、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一般说来,明示性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暗示性意义较容易发生变化。明示性意义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解的意义,暗示性意义中既有多数成员共同使用的,也有特定个人或少数人基于自己的联想而在小范围内使用的。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界定。确定外延和内涵,是为事物的概念下定义的两种基本方法。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

6、含义之异同的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2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产生的原因:a、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b、由于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符号之外意义的原由第一,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意义的胚芽。第二,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

7、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第三,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日常传播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第四,至于情境意义,也可以说是由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意义的交换的前提: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8、 共通意义空间的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施拉姆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讯息: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编码者: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渠道: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解码者: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接受者: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反馈:介于信源

9、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噪音: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的功能:组织、预测、启发、测量模式的评价标准:普遍性、启发性、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如何。(一)传播

10、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5W 模式: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 果 (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接收(受众)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的优点在于: (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该模式第一次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使人们对于传播过程有了明晰的认识和了解。 (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1、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 “五W”模式缺点在于:(1)该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2)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相脱离;(3)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没有很好地体现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这个模式是描写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变为可以发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送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一定衰减或失真。噪音的概念,对考虑传播过程中的环

12、境条件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讯息 信号 所接收信号 讯息信源噪音源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的优点在于: 1.“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 2.把讯息分成“发出的”和“接收的”两个部分。 3.传者和受者角色的固定化 该模式虽然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但它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它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因而也就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这些缺点同时也是直线传播模式所共有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1将传播过程看作起于一点、止于一点的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

13、的回路与反馈。2将传播看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性,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3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二)控制论模式(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为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这类模式的贡献在于: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人际传播)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 编码解释者解码解码解释者编码讯息讯息该模式的

14、优点在于:(1)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2)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其缺点是:(1)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2)对大众传播过程不适用。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大众传播是一种单向的,受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优点在于:(1)引入了“反馈”这一要素,只有反馈才能消除编码与解码之间的不一致性;(2)看到了大众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3)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了。

15、不足在于:(1)模糊了传受者之间的身份和机会;(2)传播的双向、循环并不是一直不变地存在的;(3)没能指出传播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就传播来说,社会是整体,而传播组织、政府机构、文化环境、利益团体等是部分,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传播组织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及其它各部分 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的特点是: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

16、,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不足:1它认为三个参与者之间是平衡的、互利的,整个系统完全自我调节,事实上,传播过程中三个参与者之间是很少平衡。2它夸大了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体化程度,而现实中,每一方都会追求各自的不同的目标3它过分强调了传播者对社会的独立性。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是传播者和受众的意义(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序列性: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各要素(环节)之间相

17、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接也是其结构特点,各环节(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第二节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将传播过程看作是庞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对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考察。他们的这种模式将大众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更大的社会结构C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R基本群体基本群体讯息讯息社会总系统该模式的优点在于: (1)包含了传播的几种形态;(2)将传播过程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 缺点在于:赖利夫妇的模式仅仅是一个框架,并没有对框架进一步具体、细致地分析。 CMR媒介马莱兹克模式的特点在于:(1)式将社会

18、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2)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 通过模式,人们对于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从线性模式到社会系统模式,传播的过程和各种影响过程的应素都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但是,任何的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他们总是强调了一些侧面,要素,而忽略了另外一些侧面和要素。因此,对于各种模式,必须认真地进行思考、对照、补充和发展。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 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定义:人内传播,亦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

19、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对人内传播的几点理解(1)人内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内在处理过程,它的两端即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与外部环境保持着连接。(2)人内传播虽然表现为人的生理机制的活动,但其本质则是人的意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它同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不是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行为。(4)人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其他各种传播活动的基础。四、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一)米德

20、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之代表的“客我”,它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辨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 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 “客我”,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

21、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从这一理论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传播不仅在个人与社会他人之间进行,而且在个人与自己本身之间进行,这就是人的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与人的其他类型传播一样,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会把自己迄今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作为有意义的象征符而保存在头脑中的记忆信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

22、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由此而言,内省式思考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五、人内传播的特性(1)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二节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动机、社会功能及

23、局限1.定义: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2.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3. 动机:a.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首要动机);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基于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4. 社会功能:a.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b.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c.传承社会文化的重

24、要工具;d.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5.人际传播的限制:a.发出的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b.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c.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class self)理论:美国学者库利的“镜中我”概念,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认识和把握自己,形成“镜中我”。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5、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感。第一节 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1、群体的定义: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2.群体的本质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这就是说,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心、兴趣等等而集合到一起的。(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我们消费者我们青年人等,我们体现了一种主体共同性。3.群体的分类: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primarygroup)和次级群

26、体(secondarygroup)。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则认为,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在这个定义下,群体的概念要比库利提出的广泛的多,它不仅包括你家庭、朋友、近邻街坊、娱乐伙伴等这些初级群体,而且也包括了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层、职业、阶层等等;既包括联系松散、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也包括存在着制度化的严密分工和严格纪律的智能群体(组织),如政党、军队、团体、企业等等。所以群体可以分为两类: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前者与后者相比更为严密。4.群体与组织的不同:(1)从形成的途径来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组

27、织则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2)从成员的互动来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在组织中,成员的互动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这些规章制度一般都很严格,并且往往是形成文字的。(3)从结构以及层次来看,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散,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层级,是非结构性的;而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部门有上级部门、同级部门和下级部门,职务也有上司、同僚和下属之分。5.群体的社会功能:(1)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2)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

28、与协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3)对个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1.群体的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2.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的定义: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a.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b.群体感情(指成员间由于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

29、体成员间主观境界的融合产生的“我们”的感情);c.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群体意识的形成:在群体信息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中形成,受到群体传播结构的流量和流向的影响。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关系:群体传播中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对群体意识的影响。群体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a.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b.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群体规范同样具有重要影响。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

30、坏的判断标准)。是群体意识的核心。 功能:主要是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a.对群体内: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b.对群体外:影响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的效果观点与规范一致,则推动成员接受,反之则阻碍。后者还会唤起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的“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4.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

31、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群体压力的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大于少数人的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的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本身及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主要受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 群体暗示:不通过直接的说服和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群体中蔓延的过程。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二:群体模仿和“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人的安全本能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种非理性的模仿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