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52.80KB ,
资源ID:1166403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6640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四章校本教学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四章校本教学研究.docx

1、第四章 校本教学研究第四章 校本教学研究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机构。由于人是世界上最具不确定性的个体,使得学校的育人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教育学的理论和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居于首位,教学处于中心。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一线教师的最重要的职责。新课程改革最终必须贯彻落实到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之中。可以说,教学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可以反映出教师是否真正接受和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学研究,作为帮助教师在新课程中健康成长的关键措施,理所当然成为了中小学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什么是校本教学研究教学是学校工作中

2、的最经常性的活动,是学生接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是师生民主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所承载的责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也造成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教师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研究和思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才能使自己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应该积极投身于校本教学研究工作之中。(一)校本教学研究的概念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按照校本研究的核心理念,教学研究也必须体现以校为本的根本要求。有专家认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一线教师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学研究强

3、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学研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实施策略。 有专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他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一次性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具体教学问题,称为“日常性教学”或 “经验性教学”。他认为一旦教师追踪某个教学问题,关注“他人的经验”,并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时,这个教学问题就转化为“课题”,称之为“问题课题化”。 他认为所谓“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

4、某个“教学问题”,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他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研究某种教学理论或验证某种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学研究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5、教学和研究是同一工作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和“研”不能分离。 我们认为: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研究是存在密切联系而又有明显不同的两个概念。校本研究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上位概念,它不仅包括了校本教学研究,还涵盖校本德育、校本管理、校本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校本教学研究仅仅是校本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 当然,校本教学研究也体现了校本研究的本质特征,具备“校本研究”的所有共性。首先,强调基层学校是研究的基地,必须针对学校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解决学校发展的难题,必须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营造一种科学的研究工作机制。第二,必须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唤醒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满,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引导教师

6、走向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工作方式,要求教师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进修培训密切结合起来。第三,必须依托理论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直接目的。 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德育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校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很难寻找到纯粹的教学活动,或者德育活动、管理活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大多必须体现出教学与德育,与管理的统一,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所以,我们不能隔离校本教学研究与校本管理研究、校本德育研究的关系。当前在学校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存在重教学研究,忽视其他研究活动的现象。学校设立的课题多局限于教学研究

7、领域;教师研究的内容多局限于如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技术的研究、教学评价的研究、考试的研究等等;教师们参与的研究活动多属于教研组的学科活动。我们认为:学校的研究工作以校本教学研究为主,同时必须做好校本德育和校本管理的研究,才能整体提升学校的工作质量和办学水平,真正实现育人目标。(二)校本教学研究与传统教学研究的关系突出“以校为本”,是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改革方向。校本教学研究体现新的研究理念,倡导新的研究方式,运用新的研究策略。对于某些教师来说,校本教学研究是新生事物,要从内心接受,或者在实践中科学运用,尚需一定的时间。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

8、视,尤其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系统来看,校本教学研究还缺乏制度上的规范,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显得紊乱。当前,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研究思路。因此,正确处理校本教学研究与传统教学研究的关系,对于中小学的教学研究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校本教学研究必须以传统教学研究为基础。传统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教研重课堂、重教材、重教法的研究,引导广大教师研究教材、掌握教材、运用教材,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广先进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尽快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熟悉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传统教研重视对学生“双基”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传统教研注

9、重教学常规,重视“备、讲、批、辅、查、研”六个教学基本环节的钻研和监控。传统教研工作为我们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改经验,一批优秀教师通过扎根于教学研究而得到成长和发展,一些学校得益于教学研究而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继续发扬传统教研工作的先进做法。中小学要系统地总结本校以往的教研教改经验,帮助优秀教师总结自己的教研成果。学校要认真反思以往的教研工作,区分“哪些做法可以继续沿用?哪些做法需要改进?哪些做法必须废除?”要引导教师从以往的优秀经验中生发出校本教学研究的新方法、新举措。校本教研不是对传统教研的否定,而是“扬弃”,不是“空穴来风”,而必须建立在传统教研的基础之上。2、校本教学研究必

10、须克服传统教学研究的弊端。传统教研工作是适应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因而存在不少的弊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传统教研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教研的内容与策略大多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的工作布置,具有行政强制意味。尽管其中的任务可能大多是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但对教师而言,这些待研究的问题具有滞后和补救性质,未必能针对学校本身情况,可能与己无关。教师内心缺少研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缺乏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其次,传统教研内容比较单调,形式比较单一,教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教研内容主要围绕教材

11、和书本,主要目的是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听、评课以及赛课、论文征评等,年年如此;教研的话语权主要属于各级教研人员。第三,针对性和实效性低。由于传统教研是在统一教材的状况下进行的,它必然注重统一模式、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进度。而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状况各不相同,学生也是个性特征迥异的个体。传统教研工作缺乏对具体教学问题、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的针对性,。最后,传统教研工作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教师忙于应付,没有真正用心研究,导致教研效益较低。3、校本教学研究必须超越传统教学研究。校本教学研究必须凸现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地位。校本教学研究主张学校

12、的校长和教师直接面对自身真实的教学问题而展开思考、探索和改进等活动。这种“学校为本”的基本特征,可以改变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仅仅处于执行和服从的被动地位,为尊重、调动和保护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开辟了道路。校本教学研究的提出,明确了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在明确责任的同时,必将带来研究主体研究权力、地位以及其它研究环境的改善,使得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成为连续地、系统性的活动,从而有力激发研究者的主体性,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校本教学研究要尽可能避免教师的教学沦为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现在学校教学加班加点的现象很严重,谁在时间上付出的多,谁的教学质量就高,考试就能取得好成绩,这成为许

13、多一线教师的共识。加班补课甚至还成为许多教师和学校的典型经验广为传播。当所有的学校都成为这样的学校时,暂且不提它的危害性,我们可以设问:这时候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又是什么呢?引导教师走上校本教学研究之路,使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依靠教研工作增强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二、校本教学研究的内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不是为了构建宏大的教育理论,必须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解决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校本教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的整合,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教学问题的过

14、程。教师的校本教学研究包括课程建设的研究、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过程的研究、教学评价的研究等方面内容。(一)课程建设的研究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课程计划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它规定的内容不允许随意更改,规定的环节不允许随意变动。在这种状况下,教师是课程的“奴隶”,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受到压制,教师丧失了参与课程建设与课程研究的意识和行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主人,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教师的课程权力开始受到尊重,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自主性得到增强,有了自己参与课程建设的空间。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习惯性影响,

15、教师当前的课程能力还相当薄弱。要胜任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增强课程意识,其次要提高课程能力。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的程度。与课程意识相对应的是教学意识,教学意识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自主程度和敏感程度。任何一位教师,不仅仅要熟悉教学,而且要能站在课程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工作。许多教师头脑中只有“教学意识”,行动上只有“教学行为”,而没有“课程行为”;或者很狭窄地来理解课程,认为“课程就是教材”、“课程就是教学”,“教学就是知识传授”。其实,课程意识比教学意识更广,更有意义。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技术,而课程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目标、教学的价值,即关注教学

16、的合理性和目的性。教学意识更多的关注的是具体的学科,课程意识则更多关注教育的全面要求和学科间的协调整合。教学意识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结构与学习方法的传授,课程意识则更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教师真正把握教育的本质,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教师课程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到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课程能力十分重要。课程能力至少包括课程决策能力、课程整合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五个方面。课程能力和课程意

17、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前提条件。没有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能力不可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课程能力是教师课程意识的具体体现。校本研究,是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研究,才能真正体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使自己在课改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中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课程实施的研究。新课程改革,最终必须由广大一线教师具体操作和实践,必须落实到一线教师的具体行动当中。因为,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不能仅仅站在教学者的角度,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学生知识体系如何建构,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基点,如何组织和应

18、付考试等等问题;教师更应该站在课程建设者的角度,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课改的精髓,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执行新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师要研究新课程标准,比较新标准与旧大纲的区别,自觉将新课程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观点,指导自己的教学行动。教师要研究如何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发展年龄和现有水平可以接受的具体课程。教师要研究如何科学选择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等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生成的问题。这些具体生动的问题都应成为教师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2、课程开发的研究。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权力。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开发

19、不再是政府和专家的专利。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即使是专家编写的教材,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重新设计、改编和选择,教师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新课程的实施将打破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传统观念,教师可以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领域,拥有更大的自主开发和自主创造的权利和空间。这三个领域既是以往教师课程开发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师提高课程能力的最佳平台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开设好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如何开发好校本课程,是教师课程研究的重点。案例5-1是湖南省株洲市天元

20、区泰山小学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珍爱绿色”课程纲要。案例5-1 泰山小学珍爱绿色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开发背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实行课程的分级管理,设置了由学校自主开发和管理的校本课程,而且开设了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主形成,情感态度价值的自我完善,以解决学生学习被动、知识与能力失衡等问题。我校是“全国绿色学校”,我们把绿色教育定位为“以环境教育为依托,实现学校、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把绿色教育理念向社区辐射。所以,我们把珍爱绿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实施。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了

21、解、关注周围的生态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形成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珍爱生命,珍爱绿色,热爱大自然,崇尚科学。三、课程内容:1、一年级:“家庭与学校的环境保护”。 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下,懂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懂得要如何珍惜环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2、二年级:“社区的环境保护”。把课程实施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社区,学生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环保的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环境意识。3、三年级:“我身边的动植物”。观察研究动植物,懂得动植

22、物是大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要与之和谐相处,并用自己的行动倡议大家保护动植物。4、四年级:“环境与健康”。通过调查、统计、采访、上网、实验等实践活动,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有较明确的了解。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5、五年级:“我身边的生态环境”。了解、研究绿色教育基地周边的环保现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发现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6、六年级:“环境与发展”。通过调查、统计、采访、上网、实验等实践活动,对环境与天元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更深刻的研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合作,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究与实践,积极寻找解决

23、问题的办法,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应。四、课程实施方法1课程实施途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课时;其他学科渗透绿色教育;班、团队活动时间;课外活动时间、节假日。2、高度重视户外活动,开辟绿色教育活动基地。3、积极开展以下活动。知绿:成立校级科技小组、小记者俱乐部等,感知了解绿色,形成初步的生命意识、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护绿:每班成立“绿色分队”、学生争当“护绿小卫士”,教师着重指导,进行深入研究。创绿:成立校级科技小组、小记者俱乐部等,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环保护问题,以社区成员的身份宣传、倡导环境保护。4、绿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其他学科教学渗透绿色理念,并依此理念推动环境教育,推动课程改革。绿色教

24、育促进其他“五育”。德育:通过绿色教育,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培养学生立足大局、放眼未来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理想,实施“小手牵大手”工程,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标。智育: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托,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与健康:在绿色教育中,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从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习惯。美育:在绿色教育各类展示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向往行为美、追求美的感情。劳动教育:参与社区劳动,参与环保工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到劳动的乐趣。5、绿色教育与校园文化创建相

25、结合。以“绿色”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建设高品位的绿色校园环境,以绿色理念为依据,改革、创新学校管理制度。6、条件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开发、培训教师等所需经费。充分调动家长和社区的积极性,为学校绿色教育提供方便。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绿色课程研究。五、课程评价1、教师的评价:评价指标评 价 标 准有活动方案和活动设计A等:方案设计周密,有可行性,活动设计紧扣主题,具有序列性,开放性,生成性。B等:方案完整,活动设计与方案相适应。C等:达不到B等的,归入C等。每期举行成果汇报展示活动A等:汇报活动组织有序,学生成果质量较高。B等:汇报活动组织有序,学生有一定活动成果。C

26、等:达不到B等的,归入C等。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A等:学生满意度达80%以上。B等:学生满意度达60%以上。C等:学生满意度60%以下。2、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成果评价:评价指标评 价 标 准积极参与活动A:主动参与,合作研究,积极组织活动。B:能按要求参加活动。C:不能按要求参加活动。有活动档案袋A:档案袋内容充实,体现出学生明显的进步。B:档案袋有一定的内容,体现出学生参与了活动。C:达不到B等的,归入C等。有成果展示A:材料组织有序,质量较高。B:有一定的活动成果。C:没有成果展示综合评语综合评价等级注:三项中有2项为A则为A等,2项为B则为B等,2项为C则为C等。一项为A、一项为B、一项为

27、C,则综合评价B。3、课程管理的研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下放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力,学校和教师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管理权限。学校是落实课程计划的终点。学校课程管理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课改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校的课程管理最终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校本研究,来分析、思考学校课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学校课程管理的实施办法,建立相关制度。总的来说,学校课程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上级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本地社区和学校实际出发,研究和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作为行使课程管理权力和实施课

28、程的依据。二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结合本校的优势和传统,整合各方面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给学生选择。三是集体研究和选用经国家或省一级审查并获得通过、允许在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四是建立课程评价制度,收集、研究、尝试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4、课程评价的研究。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如何,某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否合理科学,某一教科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课程评价的问题。由于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教材的使用者,教师拥有课程评价的绝对权力。要改变专家和行政官员主宰课程评价的局面,就必须尊重教师的课程评价权。同时,教师要加强课程评价的研究,才能科学地行使自

29、己的评价权利。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关系,要增强课程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学会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判和比较。教师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重视课程的激励功能,强调课程促进师生发展的功能。教师要掌握课程评价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座谈、追踪比较、个案分析、对比实验、各类考试考查、标准化测验等方法。(二)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工作如何完成,首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特点和教学问题,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或教学步骤,建立问题解决策略,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或教学工具,并设计教

30、学评价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产生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过程,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借助校本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和备课两种形式。1、制订教学计划。新学期伊始,教师拿到新教材之后,必须马上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已经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环节。教师不能将制订计划仅仅当作应付式的机械劳动,而应当作一种研究性的、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教学计划是否周全、合理、是否科学,将影响到一个学期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制订教学计划要遵循一定原则。首先,要讲究科学性。要认真分析本学期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

31、的学习习惯和行为特征,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组织形式。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各个教学单元的时间分配要恰当。其次,要强调系统性。要整体设计全学期的教学工作,要善于将本学科的课程目标与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有机地融合起来,善于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第三,要考虑灵活性。教学计划虽然是全期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是对全期教学工作的预设。但实际工作中会有新的情况和问题产生,教学工作不必完全死守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留有余地。第四,要突出学科性。不同学科的教学计划要能体现学科特点。比如物理、化学以及小学科学,必须考虑学生实验的安排;语文学科必须设计好学生的作文;美术

32、学科可以安排学生作品的设计等等。教学计划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学情分析、全册教材分析、全期教学总目标、教学进度安排、评价工作安排、教研活动安排、个人业务学习安排、学科实践活动安排、教研组评价意见、教科室审查意见等。 “全期教学总目标”应区别于教学内容或教学要求,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南,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各年级的教学特点及各学科的教学特色。“全册教材分析”不仅指对教科书的分析,还应包括对必要的教辅资料进行简单介绍。“教研活动”应包括汇报本期教研专题进行研究的进展或成果。“学科实践活动”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适当安排,一般每期以四一五次为宜。教学计划一般要求一式两份,除按时将其上交学校教科室外,还要自留一份与教案同时使用,以便掌握教学进度。制订教学计划应杜绝照抄参考书目的现象,力求体现个人教学特色。2、备课。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教师优化教学设计,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备课要遵循先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