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创业背景意义大学生创业背景、意义一、研究背景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鲁克就认为经济增长与创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美国已经由管理型社会转变为创业型社会,GEM(Global Entreprencurship Monitor,全球创业观察)1999年对10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创业活跃程度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也较高,反之,则比较低。因此,越来越多国家都陆续把创业能力的提高与当前的学术和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
2、2002年145万猛增至212万入,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长73万,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更是猛增不降,2010年应届毕业生约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人,而2012年则已经高达680万人次,就业的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创业开始逐渐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选择。同时,从1999年年开始,全国举办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从2003年起,教育部、劳
3、动与枉会保障部、人事部等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大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政策,这些都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比尔盖茨、张朝阳、马云等创业神话,在大学生的创业热潮中,产生了不容小觑的“明星效应”。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积极、活跃的大学生创业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逐渐扮演起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渴望成为成功的创业者,甚至有许多学生在大学校园就已经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高校扩招使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出现困难之后,大学生创业逐渐得到高校、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并出台了各种
4、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此时,创业教育开始成为许多高校的重要任务。创业教育的概念是1989年由埃利雅德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此后,创业教育逐渐在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探讨。学校怎样去实施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课题。其实,创业教育本身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都具有不同的创业意向,并拥有着不同的个性特质,有的人成就需要高,有的人安于现状;有的人倾向冒险,敢拼敢闯,有的人厌恶风险,要在于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更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培训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创业。此外,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的相关研究
5、成果可以为创业教育与培训提供更加切合中国实际和面向未来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从学校创业教育方面入手,开设创业课程,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创业的心理品质及良好的社会关系,形成创业氛围,同时也对家庭教育引起重视,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三、相关概念界定(一)创业 创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定义,涉及到的学科种类很多,包括管理学、杜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是企业家对机会的认知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在有蓝图的情况下发生,也会作为对企业家如何看待来曾使用、来曾开发的机会的一种同应而产生。加特(Gartncrl985)、马克米伦(Madmilan
6、l988)等入认为创业是建立新组织、创建新企业。而威廉D拜格雷夫(WilliamDBygravel989)、斯蒂文森(Stevenson)、格劳斯贝克(Grousbeckl994)等人认为是首创精神、想象力、灵活性、创造性、乐于理性思考和在变化中发现新机会的能力以及根据已控制的资源去获取不断变化的创造财富的新机会。综合以上专家的观点,本文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通过个人的努力,在特定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从而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二)创业意向国内外的研究者指出,意向是有计划行为的最好预测器,尤其是这个行为如果是难以观察和具有时间滞后性的,则意向
7、能更好的预测这个行为。同时,他们认为,创业行为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刺激、反应的结果,而是一个有意图的有计划的行为,它涉及一系列的认知过程,例如,信念、态度和意向等。由此,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引发了研究者开始从创业意向的角度探讨个体的创业行为。大学生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是大学生是否愿意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 刘海鹰,2010) 。范巍、王重鸣(2005)指出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
8、的一般描述Krueger (1993)指出,创业意向是个体对创立新公司的可能性和行为倾向。Davidsson, P(1995)认为,创业意向是指个体计划在将来进行创业的决定和选择偏向。由此可见,创业意向是个体将来创业可能性的最主要指标(Krueger,1993)。综上所述,本文将创业意向界定为:指个体朝向将来自身创业的可能性和行为倾向;并进一步将“大学生创业意向”界定为:“大学生个体朝向其自身将来创业的可能性和行为打算。”(三)创业态度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章志光、金盛华等,1996)。它是具有一定的对象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价值判断成分
9、和感性色彩的内在心理倾向(propension)。章志光等学者(1996)认为,态度包括感情、行为倾向和认知三种心理成分。态度有4种基本功能(章志光、金盛华等,1996):第一,适应(adjustment):指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并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第二,自我防御(defense):指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第三,价值表现(value express):指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第四,认识或理解(knowledge or understand):指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世事手段的参照框架(fra
10、me of reference),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在上述4种基本功能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态度的动机,而动机又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态度对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甚至动机作用(毛志雄,2001)。(四)创业自我效能创业自我效能期望是个体确信能成功实施带来期望成果的行为(Buandra, 1977)。自我效能是一种复杂的个人能力,包含了个体在具体任务的执行过程中综合评估的能力。自我效能可以随着新信息的获得而改变,因此需要随时改变预定的行为过程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关于自我效能在实际领域的应用,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是不同的。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此观点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由此,针对创业领域的研究,国外研究者提出了“创业自我效能”概念,Boyd & Vozikis(1994)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ESE)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胜任创业者角色和任务的信念的强度,并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决定个体创业意向和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的变量。 (五)创业政策 创业政策是指国家及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的有助于创业的条例,以此来帮助、促进、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教育和培训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创业融资政策和创业服务政策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