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5.73KB ,
资源ID:116423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6423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docx

1、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 “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3、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1)时间差异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

2、亡率进一步降低。(2)空间差异 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欧洲、北美、大洋洲亚、非、拉自然增长水平较低较高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原因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好,妇女受教育水平高,生育率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4、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3、、宗教信仰5、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南非、冰岛除外)发展中国家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量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现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增多拉丁美洲、亚洲

4、、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5、我国人口迁移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大批迁移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当代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开放政策流量增大,流向变化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4)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文化教育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

5、:(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2、环境人口容量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乐观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6、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1)无明显界线(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4、主要城市功能区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达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质量上有高级与低级的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

7、工业区联系5、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中心商务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因素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B交通便捷程度(2)其他因素:A收入住宅区的分化B知名度C宗教和种族D历史因素E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2)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

8、级1、城市等级划分(1)划分标准:城市的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2、城市的服务范围(1)小城市服务种类少,等级低,服务范围小;(2)大城市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等级体系: 1、区域中,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

9、城市人口) 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拉力、推力4、城市化的意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条稍被拉长的“S”形曲线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30%以下,较低缓慢缓慢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1)生物多样性减少(2)土地质量下降(3)对水循环的影响(4)对气候的影响(5)产生环境污染问题2、目标:建设和发展生

10、态城市(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概念2、农业区位的含义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包括市场、交通条件、政府政策、机械、劳动力等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农业生产地区2、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2、标志: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三、混合农业1、概述(1

11、)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2)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北部草原地区,主要是墨累达令盆地(2)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3)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较合理的农事安排;灵活的生产选择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墨累达令河、东水西调)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交通发达便利市场有固定的销售市场科技机械化程度高政策政府扶持、鼓励第二

12、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概述(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2)主要农作物:水稻(3)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形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历史悠久3、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特点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为单位,人均耕地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但生产规模小,人口多,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意识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经济水平低,生产靠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

13、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概述(1)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经营方式: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西北是国营(3)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4)特点:生产规模大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评价自然因素地形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为实现机械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稳产、高产商品谷物生产的基础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水运、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集散便利,降低运费、增加效益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利于规模经营,提高竞争力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工业工业发达,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14、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能耗高,造成了环境问题现代化生产的保证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有利于实现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1、概述(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区。(2)牧养对象: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3)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2、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1)区位优势: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2)发展措施:发展措施作用修建铁路便于肉牛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划区轮牧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

15、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保证牧场人畜用水和牧草灌溉用水培育良种牛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病虫害研究二、乳畜业1、概述(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沿岸、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2)生产对象:奶牛(3)产品:牛奶及其制品(4)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2、西欧乳畜业的区位优势(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2)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光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3)人口多,城市化程度高,人们由消费乳制品的习惯(4)机械化程度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

16、业的区位因素1、工业的概念2、工业的分类(1)按生产对象:采掘工业、加工工业(2)按产品性质:轻工业、重工业3、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交通运输、市场、土地、水源、政策、环境等4、工业的主导类型工业的主导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啤酒厂、印刷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钢铁、冶金、化学接近能源供应劳动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电子装配、普通制衣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卫星、飞机、精密仪器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主要区位

17、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2)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影响渐强(3)一些发达国家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减弱(4)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5)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1)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居民区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2)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3)固体污染工业的布局:远离居民和农田3、政策和其他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增强4、钢铁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时间主导因素区位特点早期燃料煤炭资源靠近大煤田20世纪初期开始原料铁矿资源靠近

18、大铁矿第二次世界大战消费市场、交通临海布局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生产联系(2)空间联系2、工业集聚(1)概念(2)意义:降低运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公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3、工业地域(1)概念(2)类型按形成分类自发形成的、规划建设的;按性质分类发育程度高的、发育程度低的。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1)概念(2)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2、工业的地域联系(1)主要方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等的流动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1、兴起的区位优势

19、(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鲁尔区的饱和状态造成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整治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二、新工业区美国“硅谷”意大利新工业区生产结构高技术产品轻工业为主生产特点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特点分布在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区分散在小城镇甚至乡村劳动条件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廉价劳动力政府因素军事订货政府

20、的大力支持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别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前形成,发展历史比较长久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形成,出现时间较晚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我国辽中南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形成条件丰富的资源或便利的交通科研、人才高地,快捷的交通条件、清洁优美的环境生产规模规模大,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主工业结构传统工业为主,结构单一以新兴工业为主,高技术工业和轻工业分布特点高度集中,多为煤铁复合体型,也有临海型分散分布,多为临空型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主要交通运

21、输方式比较(数字由小到大,表示由优到劣)方式运载量运价速度连续性灵活性铁路23313公路44221河运32554海运11445航空55132管道巨大低快差差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1)高速化高速铁路、告诉公路(2)大型化海上巨型油轮(3)专业化集装箱运输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1)交通线:铁路线、公路线、航道、航空线、管道线(2)交通点:车站、港口、航空港2、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水文、地质、气候(2)经济因素:带动眼线经济大发展(3)社会因素: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4)技术因素:技术的发展使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减弱第二节 交通运输

22、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1)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2)交通方式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1)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2)区域交通网的发展促进形成大城市带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平原大于山区2、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交通最优原则3、影响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4、影响集镇的繁荣或衰落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2、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1)产生

2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产品的再生速度,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2)表现: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海洋污染等。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1)区域性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2)全球性酸雨、国际河流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4、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相对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2、中国可持续发展指南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途径。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项目循环经济传统经济资源利用方式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粗放利用资源利用率资源在利用,利用率高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物质流动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结果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3、循环经济的具体形式(1)工业领域清洁生产(2)农业领域生态农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