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1 ,大小:215.17KB ,
资源ID:1162387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6238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资料说课稿全部.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资料说课稿全部.docx

1、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资料说课稿全部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说课)资料第一章 第一节氮和磷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在高一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的知识后,已经介绍了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生对于运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方法已经了解。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化肥引入,介绍氮和磷的单质。旦气的化学性质在大纲中的要求为“掌握‘,是教学重点。关于磷,在大纲中的要求是B层次。1、教学重点(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上的相似性,递变性和特殊性,并能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加以解释。(2)氮气及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有关计算(3)白磷和红磷的结构和性质

2、2、教学难点(1)混合气体(NO、NO2、O2等)与水反应的综合计算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2)氮元素的化学活性与氮气稳定性的区别(3)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为何不属于酸酐(4)如何证明白磷和红磷是同素异形体二、教学目标1、是学生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2、使学生理解氮气的化学性质3、使学生了解磷的性质4、使学生了解非极性分子的概念5、使学生掌握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方法三、教学过程1、新课,学习本章绪论:氮族元素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碳族和氧族之间的第VA族元素也是主族元素,它包括氮、磷、砷、锑、铋五种元

3、素,我们称之为氮族元素(1)练写氮族元素的元素名称、符号引入竞争意识,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清写准(2)分析总结得出氮族元素的相似性,递变性和特殊性1) 相似性a、最外层电子,与金属、氢气反应b、最高价,最高氧化物及对应的水化物c、氧化物通式R2O3,对应水化物的通式HRO2或H3RO3d、气态氢化物通式RH32)递变性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3) 特殊性(3)总结氮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及递变规律2、具体讲氮和磷氮气一、 氮气的存在1、游离态:大气中N2占78%(体积比)75%(质量比)2、化合态: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等),无机物(KNO3等)3、观察周围空气存在的氮气二、 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

4、无味,难溶于水,比空气稍轻三、 氮气的化学性质1、氮气的分子结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由于氮氮三键的键能大,很牢固,不易断裂,多余氮分子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2、氮气的化学性质在高温或放电等苛刻条件下,氮气可与氢气、金属、氧气等反应(1)与氢气反应注意:条件、是可逆反应、是工业合成氨的方法。(2)与金属镁反应(3)与氧气反应雷雨中的反应四、 氮气的用途1、合成氨、制氮肥、硝酸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填充灯泡、保存粮食、水果)五、 氮的固定1、定义2、方法(1)自然固氮(2)人工固氮3、总结扩展a) 氮族元素包括氮氮、磷、砷、锑、铋五种元素。最外层均有5个电子。位于第VA族。能获得3个电

5、子,显示一定的氧化性,最高正价为+5价,负价为-3价b) 氮族元素的变化规律c) 通过本节学习应注意掌握“位构性”三者关系的系统学习法,及学习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程序d) 小结氮气的化学性质第一章第二节 氨 铵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

6、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

7、基本的实验技能。(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二、教学设计1、教学思想(1)认知规律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

8、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认知过程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2、教学手段(1)实验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2)多媒体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

9、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三、教法分析1、对比分析法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2、实验探究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3、多媒体辅助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4、演绎推理法运用已有氧

10、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5、讲解法四、学法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11、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五、教学过程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共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研究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

12、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溶解性氨水结构碱性铵盐还原性硝酸结 构 性 质 用 途(1)结构 运用多媒体 突破难点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

13、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 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 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4)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2)溶解性 验证性分组实验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

14、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3)碱性 探究性对比实验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见图5)(4)还原性 补充演示实验

15、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一是氨与氯气的作用,将一瓶氯气倒扣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出现了大量白烟。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铬作催化剂,先用酒精灯对催化剂进行预热,同时缓慢鼓入空气,待催化剂红热后,撤走酒精灯,加快鼓入空气。这时可以看到,随着空气鼓入的节奏,催化剂出现了一亮一暗的现象,并且,集气瓶中出现了红棕色气体。(见图6)第三个环节 课堂小结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第四个环节 巩固练习使用课后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第五个环节 课后研究分为三个方面:1

16、、实验探究2、网上寻宝3、身边的化学六、板书设计第二节 氨 铵盐一、氨的结构电子式结构式 三角锥型二、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可用作致冷剂。三、氨的化学性质1 2 下一页1、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微粒:NH3、H2O、NH3.H2O;NH4+、OH、H+2、与酸的反应NH3+H+=NH4+ 检验3、与氧化剂的反应8NH3+3Cl2=6NH4Cl+N24NH3+5O2 4NO+6H2O 制硝酸小结:溶解性、碱性、还原第一章第二节硝酸说课稿1说教材1.1地位和作用氮族元素是在学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

17、基础上学习的最后一个主族,氮是氮族元素作重要的代表元素,而硝酸不仅是氮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硝酸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也是各类考试常常涉及的热点。学好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系统掌握硝酸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1.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A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B了解硝酸的用途(2)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3)情感目标教学过程中渗透由

18、现象看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3重点、难点虽然硝酸的部分性质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相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更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2 说程序、说教法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六步教学程序和相应教学方法。2.1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悬念引入新课我先展示了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最近媒体经常有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黄金”行骗,被骗者后悔不迭的报道。然后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么?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学生思索一阵

19、,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该问题无能为力。此时,我顺势提出:识别的方法就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学好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有了鉴别的本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望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的引课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么的重要。2.2新授课的教学方法2.2.1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2.2.2通过学生阅读自学、教师演示实验及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具体做法如下: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展示一瓶在无色试剂瓶中久置发黄的浓硝酸,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演示浓、稀硝酸受热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判自己的推测,在让学生根据对现象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分析加热浓、

20、稀硝酸的不同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消除久置浓硝酸的黄色?哪种方案最好?实验室应如何保存浓硝酸?为什么?从环保角度考虑,应对硝酸的加热装置作怎样的改动?学生讨论完后,我再点拨疑难点,以加深学生对硝酸不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2.2.3新旧知识迁移、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新课的中心内容是硝酸的氧化性。硝酸是继硫酸之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复习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知识类比迁移,推测铜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再演示实验17。演示之前,我先提出了观察的目标: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气体的颜色;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如何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为了

21、更顺利地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又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我将实验加以改进,具体如下:将单孔塞换成双孔胶塞,并在塞子上安装一个能自由开关的玻璃弯管,开始时先关闭此管,等看到试管中产生无色气体后打开此管,向试管中鼓入空气,便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这样既便于学生确定生成的是一氧化氮气体,又能防止有毒气体散失到空气中。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就能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2.4用问题研讨和对比的方法突破难点分析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本质上的异同点是揭示硝酸氧化性的核心所在。于是,我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比较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并说出判断依据。总结不活泼金属

22、与浓、稀硝酸反应的规律。比较Cu与浓、稀硝酸的反应,若要制取一定量的Cu(NO3) 2,采用那种方法更好,为什么?能否设计一条最佳途径?联系浓硫酸的氧化性,试推测硝酸氧化性的其他表现。通过具体反应,说出盐酸的氧化性和硝酸氧化性的本质区别。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相互间取长补短,加深对硝酸氧化性的理解。此时,我便大面积分层次辅导学生学习,并注意收集反馈信息,现场二次备课,抓住最佳点拨时机精讲疑难点。我发现学生争论的焦点是浓、稀硝酸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存在两种观点:甲方: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依据是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幅度大;浓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

23、幅度小。乙方: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依据是从比较氧化剂氧化性强弱的方法上寻找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乙方同学想到:点燃FeS FeS,2FeCl2 2FeCl3,根据铁在生成物中的价态,可得出氧化性:Cl2S,而硫的化合价降低2价,氯的化合价只降低1价。经过乙同学的提醒,甲同学也想到了在比较钠、铝的还原性强弱时也是根据它们得失电子的难易而非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判断正确的同学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做错的同学也觉得输得心服口服。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立即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参与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3总结硝酸的性质讲授完硝酸

24、的强氧化性后,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全面的掌握硝酸的性质。2.4巩固练习将四张蓝色的石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稀硝酸、65的浓硝酸、98.3的浓硫酸和新制氯水,观察试纸颜色各有什么变化。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此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浓、稀硝酸氧化性强弱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比较浓、稀硝酸及氯水性质上的异同点。通过本题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和整体性。2.5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2.6学生进行自我测评3说学法教与学是双向活动,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有成效。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学,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3.1重视课前预习,

25、要求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本节内容。3.2课堂上指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在学生掌握浓、稀硝酸合同反应的方程式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指导学生分析硝酸强氧化性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3指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及时纠正他们在概念上或思维上出现的漏洞。总之,本节课通过巧妙设疑、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类比迁移、分析归纳、学习指导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目标。附:学案导学实例 第三节 硝酸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思维自学和创新能力学习重点和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硝酸的物理性质演示展示浓

26、、稀硝酸各一瓶,将少量导入试管中观察:硝酸的颜色、状态、挥发性、气味小结:硝酸的物理性质 。思考: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有何异同? 。练习:分别将盛有一定量浓硝酸、浓硫酸、浓盐酸的试剂瓶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分别有什么变化? 。如何操作归纳总结 对比分析针对性练习二、硝酸的化学性质练习:写出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1、具有酸的同性练习:完成下列方程式:氧化铜硝酸氢氧化铝硝酸碳酸钙硝酸2、不稳定性思考:浓硝酸久置为什么显黄色?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农、稀硝酸问题探讨: 分别加热浓稀硝酸,各有什么现象?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反应方程式是 。如何消除久置浓硝酸的黄色?哪种方案最佳? 。实验室应如

27、何保存浓硝酸?为什么? 。从环保角度分析,应如何保存硝酸的加热装置? 。推测硝酸的化学性质复习回顾观察现象推测性质独立思考后回答小组讨论性质决定保存方法先思考,再小组讨论3强氧化性练习: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上述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实验17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现象:(从反应剧烈程度、气体颜色、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变化三个方面总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问题探讨:比较浓、稀硝酸氧化性的强弱并说明比较的依据。总结不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的规律。比较上述两个反应,若制备一定量的Cu(NO3)2,用那种方法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请总结盐酸氧化

28、性与硝酸强氧化性的本质区别。巩固练习将四张蓝色的石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稀硝酸、65的浓硝酸、98.3的浓硫酸和新制氯水,观察四张试纸颜色各有什么变化。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复习回顾类比迁移推测铜与硝酸反应的产物对比实验现象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先分组讨论后点拨释疑对比现象探究原因三、硝酸的用途阅读自学性质决定用途知识整理构建知识体系,全面掌握硝酸性质自我测评:1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的是( )A.铜与硝酸 B.木炭与浓硝酸C.氧化亚铁溶于硝酸 D.氢氧化铜与硝酸2 为了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A.浓硫酸 B.浓硝酸 C.浓盐酸 D.

29、稀硝酸3 下列试剂中,需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的是( )A浓硝酸 B浓盐酸 C氨水 DAgNO3溶液4 下列反应,不能产生H2的是( )A.ZnH2SO4 B.Al稀HNO3C.Fe稀HCl D.Zn浓HCl5 常温下物质的量相同的铜片、银片、铁片和铝片分别置于足量的浓硝酸中,同温同压下,生成NO2体积最大的是( )A.Cu B.Ag C.Fe D.Al6 6.4g铜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中有0.4mol硝酸被氧化B.反应中有1.2041023电子发生了转移C.反应中有25.0gNO3发生了反应D.反应中生成了22.4LNO2独立完成独立完成独立完成独立完成独立完成

30、独立完成第一章第四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情感目标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教学建议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教材分析: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