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总学时:60学分:4理论学时:60讨论学时:无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
2、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
3、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章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或手段课后作业思考题练习题一绪论4讲授3二中国古代饮食生活3讲授2三中国古代服饰风俗3讲
4、授(多媒体)2四中国古代行旅交通生活3讲授(讨论、多媒体)2五中国古代婚姻生活5讲授(讨论、多媒体)3六中国古代生老礼俗3讲授(多媒体)2七中国古代卫生保健习俗3讲授(讨论)2八中国古代丧葬习俗3讲授2九中国古代信仰习俗4讲授(讨论、多媒体)2十近代社会史的知识体系5多媒体教学3十一近代社会变迁6多媒体教学4十二近代社会结构6多媒体教学4十三近代社会生活6多媒体教学4十四近代社会功能6多媒体教学4合计60 三、正文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社会史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中国社会史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社会史研
5、究方法等。第一节 社会史的界定及其学习意义一、西方学者对社会史的研究西方社会史研究由年鉴学派兴起,历经其兴起期、兴盛期,其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包括身体史、日常生活史、生态环境史。二、中国学者对社会史的研究中国学者对社会史的研究历经兴起、扭曲、基本停顿、复兴、迅速发展等阶段,其内涵不断丰富,其方法不断改进,并融合多学科知识。三、学习社会史的意义学习社会史有助于扩大了研究视野,促进了中国史学学科体系的革新和史学总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学走向繁荣的手段和走向新阶段的起点,同时,为清除封建主义残余,移风易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贡献。 第二节 怎样学习中国古代社会史一、明确学习、研究社会史的指导思想 开展社
6、会史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社会史研究的对象、范畴、作用作过系统的论述。因而,社会史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构建本身特有的理论。 二、引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史的主要方法有:个案研究法、参照比较法、精确计量法和相关学科渗透法等方法。【思考题】1、列举三个以上的学者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对象的看法.2、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3、学习中国社会史有哪些重要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饮食生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人类饮食生活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具体讲授,使学生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重点难点】饮食文
7、化的历史演变,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其功能等。 第一节 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事象,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和,其变化主要反映在饮食结构和方式变化方面。一、古代饮食结构的变化 以谷粒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饮食特征.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直遵循着“五谷为养”的传统,以稻麦为主,兼吃杂粮.古代,肴是指鱼肉等荤菜,羞是指美味食品,核是指蔬菜果核食品,所以,菜肴是经过烹饪调制而成与主食搭配摄用的荤素菜的总称。 主食演变 菜肴演变二、古代饮食方式的变化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地而食
8、。到商周时,富贵人家中还置有食案.用餐制度方面,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用餐制度。周秦时期较为普遍的是一日两餐制,而上层社会已经有三餐的食俗了. 用餐方式 用餐制度 分食制 寒具第二节 酒的起源及其功用一、酒的起源与发展关于酒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经留下过许多记载,其制酒技术以唐为转折点,唐以前,大多为自然发酵酿成的米酒或果酒,酒精的含量很低,唐以后,酿酒技术发展,酒精度数变高。此外,中国古代已有酿造果酒的技术,如葡萄酒等。“第五大发明” 杜康 米酒 果酒 药酒二、酒的功用古往今来,酒始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但酒不是一般意义的饮料,而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对于人类具有以下的作用:刺激人们
9、的感情,在人们神经活动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用于各种礼仪,即古人所谓“成礼;对文学艺术具有催化作用。刺激感情 酒以成礼 激发灵感三、酒祸与酒禁漫长历史中,因饮酒不加节制而失礼、误事或影响朝政,最终导致杀身亡国的酒祸几乎俯拾皆是.主要表现在:一是纵饮而早丧;二是滥饮而猝死;三是贪杯罹灾祸.正是因为过度饮酒,既能使人伤身减寿,丧德败性,又浪费粮食,中国早从夏代始,就不断有酒禁的诏令和呼声。酒祸:早丧、猝死、灾祸;酒禁:酒诰、中圣人。【思考题】1、试阐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2、如何理解“酒以成礼?第三章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进而进一步理解
10、服饰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重点难点】历代的服饰流变,流变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历代服饰流变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不标志。服饰活动及其文化,既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更是检测该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而论,服饰除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生活。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因而各代服饰都有自己的烙印,如: 一、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二、考究的秦汉服装;三、开放的魏晋隋唐服装;四、高雅的宋装;五、异族风情辽金元的服饰;六、明代恢复汉族衣冠;七、清代对服饰的改制。 胡服 上衣下裳制 深衣制 袍
11、服 上俭下丰 胡装 公服 常服 “质孙服制 比甲 水田衣 四方平定巾 花衣 水脚 第二节 服饰的社会性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深受一个时代的政治、积极、文化甚至学术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服饰的社会性内涵包括很多内容,这里主要指它的等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论理性和功能性等。一、等级性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等级森严的冠服制;不可僭越的常服制度;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服饰用料的等级要求;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二、地方性服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
12、气候条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主要表现在用料差别和样式差别方面。三、 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服饰上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其服饰样式、图案、饰品都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地理环境因素 生产方式因素四、 伦理性古代中国,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饰要求,这便使服饰带有强烈的论理色彩.斩衰 缌麻 五、 功能性中国古代,在社会生活中,用服饰来显示、界别自身所从事职业、身份的功能内涵,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服饰,是不同行业、不妥你刚身份的符号,让人一望,便知其业,便明其行,便晓其身份,这一切,恰是“
13、以服寓功,以饰别业甲胄”的功能性内涵的真实显现。 离染服 幢相衣 【思考题】1、列举各代主要服饰类型.2、举例说明服装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联系。第四章 中国古代行旅交通生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行旅习俗,引导学生理解行旅生活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行旅习俗,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行旅习俗“行旅”,一般指历时较久、行程较远的出行活动。由于古代地理条件的差异和人们社会身份的不同,古人的行旅习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随着时代进步而有所演进,生动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的内容和变迁轨迹.一、卜行择吉行神祭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很多
14、方面都表现出浓重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中,与行旅生活相关的某些习俗,也具有这种特色.卜行择吉、行神祭祀,是行旅之前心理准备的习俗,体现出行旅生活开始时心理上的庄重与严肃。择吉 祖神 二、行旅送别习俗送别时行旅生活的开端。为行旅之人饯行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送别形式。此外,古代送行时又有赠言赠物的礼俗。灞桥折柳 饯行三、题记行旅之人中有一部分文人学士喜欢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点题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古代行旅生活中的题记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晋以来逐渐成风,此后,更为盛行。四、尚早尚俭尚快行旅之人在途中注意尽早出发赶路,以便在天黑以前找到投宿的旅店,注意节省开支,注意尽快打到目的地,也是自古
15、就有的行旅习俗。尚早 尚俭 尚快五、软脚洗尘接风行旅知人归来,民间一般有软脚、洗尘、接风等慰劳行旅远归者的仪礼习俗。除此以外,旅人在远行之时,祈求神灵途中庇护,由此也产生中国古代行旅生活中的行路信仰和一系列禁忌。 软脚 洗尘 接风第二节 价值功能与社会取向一、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行旅生活作为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它在古代世界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教化功能、经济交流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科技催化功能等方面。二、行旅生活的价值取向 从本质上说,行旅活动实为在特定时空、特定背景、特定物化条件下,参与者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文化互动、对应体察活
16、动,加之需求上的各异,致使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态势:审美的价值取向、求知的价值取向、“察世”的价值取向、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思考题】1、列举中国古代的行旅习俗。2、简述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古代婚姻生活【教学目的】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婚姻形态、古代婚嫁仪式,以及历代婚姻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而理解婚姻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人类婚姻形态,历代婚姻形式,嫁娶仪式,婚姻观念.第一节婚姻的起源及婚嫁过程一、婚姻的起源与进化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
17、社会组织形式,人类婚姻形式经历了从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历程。 班辈婚 兄妹婚 等级婚 摩尔根 普那路亚 阿注 同年 社会分工 父权制 二、古代婚嫁仪式与程序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和地区,在男女正式结婚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庆贺。这种仪式,叫做“婚礼.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婚礼,其主要仪式有:六礼、催妆、铺房、送嫁、拜堂、撒帐、合巹、拴红线、闹房、征诗择婿。第二节 婚姻观念透视一、婚姻目的及择偶标准婚姻是基于什么目的缔结的?这涉及到婚姻的基本价值观问题.传统社会里婚姻的目的完全是以家庭、家族的利益和统治者维护论理纲常的需要为基准的。择偶标注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
18、的条件或要求,也被打上时代烙印,主要有:婚姻政治观、婚姻经济观、婚姻伦理观、品才容貌观、五行八字说. 二、婚姻观念的变革传统婚姻观念的变革始自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真正给传统婚姻观念带来全面变革的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这些崭新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世人是一个很大的触动,为近代人们婚姻观念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男女平等观念 婚姻自由观念三、基督教与儒家婚姻观之比较基督教在欧洲犹如儒学在古代中国,它们都在当时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据至高无上地位。因此对基督教与儒家婚姻观进行比较,可以深刻认识东西方婚姻观的异同。古代欧洲许多民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基督
19、教把人类的婚姻看成是由上帝恩准的自然的结合。在基督教的婚姻关系中,认为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灵魂体的合一,夫妻双方是平等的,这一观念与儒家所提倡的“夫为妻纲”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在离婚和再嫁的问题上,基督教与儒家的观念有所不同。基督教婚姻观 儒家婚姻观【思考题】1、简述人类婚姻形态演变过程。2、例举中国古代婚姻形式。3、比较中国古代儒家婚姻观念与基督教婚姻观念的异同。第六章 中国古代生老礼俗【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生成长习俗,掌握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重点难点】人生礼仪,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第一节 人生成长礼俗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完备的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与
20、人的关系之间,也存在于个人社会生活的经历之中。一、诞生与生日礼俗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贯穿于个体整个的生命历程中,在个体人生中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或时间段上总有特定的礼仪相伴随。 求子 妊娠与胎教 诞生礼俗 生日礼俗二、成年礼俗丰富完备的礼仪影响和规范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受到各种礼仪的熏陶和教化,同时,他也会从这些礼仪中习得社会规范并遵守之,经由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多种人生礼仪相伴随,如童蒙之礼、家教礼俗、生日礼俗等。 成长习俗 成年礼俗三、敬老养老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风尚可以追溯到肉食的渔猎时代,此后历代都有所改进。历代的养老措施,主要体
21、现在赐物、减免赋役、兴建养老救济机构及保障老人权益等方面。 老年人的标准 敬老礼俗 养老礼俗四、民间敬老养老习俗中国古代民间敬老养老风俗的形成,首先是由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所决定的。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无疑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历来强调尊卑不同、长幼有序。再者,统治阶级对“孝”的大力提倡和鼓励,也促使了尊老尽孝观念的深入人心,其习俗,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尊重长辈、侍奉尽孝、祭祀怀念。民间尊老原因 民间敬老养老风俗第二节 人生礼俗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一、传统蒙学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蒙学,即对儿童进行的启蒙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强调先入为主、强调操作演练、强调顺其天性、强调以身作则、
22、强调以宽济严.其社会功能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做出解释。 蒙学 童子礼 三字经 二、成年礼俗的社会功能人生步入成年是一次生命历程的重要转折,因而需要一个仪式,即,成年礼仪,它所表达的民俗信仰同样是一种生命转换观念。在这个转换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生礼俗,就是为达到一定年龄的少年举行成人仪式,具有超出生命本体意义的社会功能。角色转换 角色认可 社会责任感培育三、尊老文化的价值透视尊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的具体体现。其功能需要辨正的看待,其积极方面,尊老是农业社会传承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人道精神和人际关系和谐的体现。但也有消极方面,尊
23、老绝对化,使青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造就了保守、被动、缺乏探求精神,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尊老文化 尊老文化的积极功能 尊老文化的消极功能 【思考题】1、列举中国古代成长礼俗的形式。2、简述人生礼俗的社会功能。第七章 中国古代卫生保健习尚【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卫生保健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疫病与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关系,了解中国古代养生与养性习俗。【重点难点】疫病发生原因、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一节 古代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一、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地理位置、环境、水质等与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此后历代都有世人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尤以清代医
24、学家徐大椿为代表。环境 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二、讲究环境卫生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环境卫生,表现在:选择住宅建筑方面,指出应选择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吉地而建宅,其次,注意房屋内外的清洁。再次,对于厕所的清洁卫生,古人也特别注意.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古人还很重视住宅内外水沟的修浚和打扫。其维护和治理定居生活区环境卫生方面,古人亦有不少很好的做法。房屋选择 房屋清洁 饮用水卫生 第二节 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历代疫病种类从历史上看,中国是各流行病多发的国家,先秦至汉初、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四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疫病较为明显的时期,其中,明清时期的流行病复杂且频繁。二、古代疫灾原因中国
25、古代疫灾之所以频频发生,原因主要归于以下三个方面:疫灾的发生往往与其他灾害相伴生,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同时,地理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自然灾害影响 人口流动 地理环境 三、疫病与社会疫病发生后,往往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打上其烙印,而社会发展的各层面都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卫生事业、信仰、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关系上。【思考题】1、如何理解疫病与社会发展关系。2、简述中国古代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识。第八章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葬俗与葬仪,理解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丧葬与中国文化关系第一节 葬俗与葬仪一、葬俗丧葬习俗是一个社
26、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风情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丧葬习俗。这主要表现在形式各异的葬式、种类繁多的葬法以及形制结构多样的坟墓上。葬式 葬法 悬棺葬 天葬 树葬 坟墓二、葬仪葬仪是指丧葬礼仪。丧葬产生后,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从初死、停棺、送葬到祭祀极端繁琐而讲究的礼仪。历代葬仪 丧葬程式 丧服 居丧 祭祖 小敛第二节 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安葬死去的亲人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哀思和留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关注。一、人生礼仪的终结人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
27、段,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了各自的礼仪。丧葬礼俗作为人生终结礼仪,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意识里,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一个民族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守的安置死者的行为规范,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乃至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灵魂观念 山顶洞人二、社会风貌的折射丧葬风俗是一个民族长时期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也可以说,丧葬风俗是此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不同民族风情、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自然地理 生产力水平 民族风情 婚姻家庭 等级秩序三、葬俗衍化的文化基因丧葬风俗中蕴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其衍化体现了社
28、会文化的变迁,并受宗教意识观念的影响和支配。宗族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葬俗衍化的重要因素。此外,古代葬俗的演进,还受到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宗教意识 宗族观念 孝道观念 【思考题】1、列举古代葬俗与葬仪.2、简述中国古代葬俗所衍化的文化基因。第九章 中国古代信仰习俗【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主要民间信仰习俗,理解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等.【重点难点】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第一节 民间信仰信仰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更是古代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时重要的心理依托。信仰理念的共遵、共奉、共识与泛化,对社会生活稳定的衍化,其内聚精神与文化“磁力作用,不可低估。信仰习俗识人们根据一定
29、的信仰观念和崇拜心理形成的习俗。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在发展、变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社会观、价值理念等,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文化。一、图腾崇拜图腾崇拜首先发现于北美印第安人中,我国的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或部落与某种动、植物或微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为氏族的崇拜对象和标志。母系氏族 图腾信仰 图腾禁忌 二、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中国人对自然和灵物的崇拜,源远流长,崇拜的对象众多,地区不同崇拜的事物也不尽一致,这些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它们大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信仰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天地、日月星辰、 风
30、雨雷电 、龙凤、麒麟、松柏崇拜. 三、社会崇拜和祖灵崇拜人神人鬼信仰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秦汉以前,由于天堂、地狱观念尚未形成,因此,鬼神的去向亦不是十分明朗,世人出于种种心理需要,不仅重视祭祀宗教的祖宗,祭祀黄帝等,还要为许多有惠政的官吏立祠。正是在为死后的灵魂安排住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神、社会神和行业神的崇拜习俗。关羽、城隍、财神、门神、社神、行业神崇拜四、占卜与巫术占卜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信仰类型,是对未来吉凶进行预测,占卜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流行的有:算命、相面、测字、风水、占梦等。 五、禁忌禁忌是建立在巫术、占卜、星象等基础上的十分普遍的民间信仰观念,它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与某些“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在中国传统社会,禁忌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择吉避凶 万物有灵 神圣物 鬼怪 第二节 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中国传统信仰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其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信仰心理上的不虔诚性、功利性,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多重性,信仰意识上的论理、人文色彩和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一、信仰心理上的不虔诚性、功利性严格的讲,大多数中国人在多数时候都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任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